莫迪的“强推令”被美国叫停,印度选择低头,竟是把美国当成台阶
印度在八月份的我行我素,遭遇美国关切后,这一次,选择了低头。
近日,路透社援引了两位政府官员的话,说印度上个月的电脑产品限制令,在美国的反对和行业抵制后,由11月生效,再次改为一年后再决定是否实施。
只能说,这项限制令和印度制造业的命运有些相似,简单概括,那就是四个字:命运多舛。

一开始,限制令像“程咬金”一般杀出来,不到二十四小时,印度政府第二道追加令来了,说是给企业三个月的调整时间。当时,印度电子行业协会前总干事表示,这是印度为了强推制造业的发展。
现在,一个月不到,印度政府又改了主意,所谓的“强推令”,先一步进入“休眠”的状态。以此来看,印度政府的多变,说明了什么?
莫迪的想法,脱离了印度的实际发展情况,以至于在推出政令后,阻力过大,难以实施。
我们知道,莫迪希望可以把印度打造成“有声有色的大国”,从上台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发展制造业。如今,印度还没从中低端产业站稳脚跟,就开始进军高端产业。

2021年的百亿美元补贴计划,刚出台时,吸引了三大企业,分别是富士康、国际芯片财团ISMC、新加坡科技公司IGSS。到今天,富士康选择退出相关领域的合作,另外两家企业的进展也可以忽略不计。
归根结底,还是印度欠缺硬实力,并不是说,要发展高端产业,多下放一些补贴就可以达到目标的。
大规模的技术人才、完整的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就此来看,印度的条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其实,从零起家也并非天方夜谭,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初,中国立志要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在西方听来,也是难于登天的事情,但事实上,中国不仅做到了,还做到了世界顶尖的位置。

所以说,有想法是好的,但是异想天开就不对了。
莫迪在政策上下功夫,甚至和拜登谈起了投资生意,但是国内的矛盾视而不见。落后的交通,教育覆盖率,种姓制度,欠佳的产业生态等问题,都是阻挠制造业更上一层楼的绊脚石。
面对这些问题时,莫迪做了什么?转移矛盾。
这两年,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难以更进一步,美国又在“印太地区”持续拱火。莫迪眼睛一亮,为自己达到瓶颈的事业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反华”。
当然,这不仅仅是炒作国内的情绪,为了配合美国,莫迪试图将中印边境问题放大。
G20峰会期间,阅兵选在有争议的地点,运动员参加杭州亚运会,利用签证抢中国的“藏南地区”。

矛盾点转嫁到中国,一边满足了莫迪的国内需求,一边又是对美国的回应。可以说,印度想要发展,终究还是离不开第三国的帮助。
所以说,印度就是在吃中美博弈下的红利。
电脑产品限制令一出,美国的关切,其实就是在“叫停”。印度能低头,将“强推令”变成待定的状态,在我看来,就是出于两个需求:一方面是安抚美国,毕竟高新技术的投资,还需要美国。另一方面,莫迪深知限制令难以推行,对本土企业也并不是一件好事。与其要面子,不如顺着台阶下来。
总而言之,莫迪的“强推令”就是一种形式主义,脱离现实,基于理想的产物。美国的关切,可以让印度低头,但要让莫迪听话,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