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安了支架后为什么变得乏力出汗易感冒?本来无大病,为什么心
心脏安了支架后为什么变得乏力出汗易感冒?本来无大病,为什么心脏安了两个支架后变得乏力出汗易感冒,觉得大不如前?日常诊疗时常遇见这种情况,患者本来没有什么大病,可是一到医院一检查一治疗,病反而出来了,你说这事怪不怪? 著名中医王幸福老师就遇到过这样的怪事:一男原先有高血压高血脂病,经过我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巳基本痊愈,年隔一年未见,一日突然找到我说给号号脉看看有啥大问题。因是熟人了寒喧一番,就摸了摸脉,一摸感觉和过去大不一样,右手沉微几无脉象,左手浮濡,我大吃一惊,问最近得过什么病没有?告之,半年前捡查身体时,医生说有轻微的心梗,给安了两个支架,叫服了几个月的西药和通心络胶囊及丹参救心丸,就成这样了,乏力出汗易感冒,血压偏低,觉得大不如以前,故来找你看一看。我说你这问题有点大,原来脉象双手弦滑又大,现在搞得竟一手几近无脉了,长此已往恐要出大问题。现已出现明显的气虚,系长期服用扩张血管药和中成药行气破气药所致。周某问现在怎么办?我说停服所有中西药,用汤药调理,争取右手脉恢复即可。出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十天后二诊,右手脉象略起,还是沉弱,但已有效,本效不更方原则,上方加仙灵脾、鹿含草又二十剂,右手脉起,乏力出汗亦愈。此案诊断治疗,无更多症状可见,就是抓住右手几无脉象一证,断为气虚,常言右手主气为阳,左手主血为阴。大剂峻补中气,复元扶正而获效。临床上我常以左手脉象沉弱而舍其它症用大剂左归丸治之收效颇著。 由上可见,任何疾病都有产生的原因,我们治病时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找出疾病背后的原因来,这样治疗才有效果!如果是因为中气不足而产生的心脏不舒服,中气不补上来,上再多的支架用处也不大!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心脏支架介入治疗对冠心病的治疗有较佳效果,但是同时研究也发现,许多患者的冠心病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然而,从我国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中医理论中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有四个“法宝”,下面就为大家进行简单介绍。 《黄帝内经》云:“虚则补之。”冠心病之虚主要是心脏阳气虚,所以,应当温补阳气,用黄芪、附子、干姜等,而桂枝作为温通阳气之品,当为首选。专家表示因为心系疾病主要病机是不通,不通的主要原因在于“阴寒凝滞”,其治疗关键在于通,通的前提在于温,冠心病亦是如此。 在温补阳气时,重用桂枝,此药辛甘,气温,入心经,具纯阳之性,功能温经通阳,为疏通经脉之要药,且用量宜大。结合长期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大剂量桂枝20-30克治疗心血管疾病,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安全,未见有上火,鼻血,发汗过多等副作用。 另外,对于因七情过度,肝气受伤的冠心病患者,则多采用疏肝解郁。在临床上最喜使用的行气药大多有温热之性,如陈皮、延胡索、薤白、香附等味辛性温之 类,一般不选择使用寒凉清热之品。临床上当冠心病出现胸闷胸痛时,行气开郁是减轻症状,改善病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若再加上心理调解,更是事半功倍。 同时,只要患者舌苔白、脉滑,不管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均视为病痰饮者,一律使用陈皮、半夏等温热之属以化痰,均可收到良好疗效。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用药不过一两味,但剂量普遍较大,意在力专效宏。冠心病患者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普遍有阳气虚,采用补虚、开郁、化痰、活血等方法,作用于全身的气血流动,不仅能够改善血压和动脉硬化,还能保护血管内皮,消除冠心病的症状。心脏支架手术“救人于危难之间”,急性的血管闭塞,需要这种快速的方法来打通血管,所谓“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虽然一时缓解了紧急情况,但从 长远来看,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后,仍感到胸闷、气短的患者不在少数。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大血管虽然及时得以打通,但已经造成心肌的损伤,坏死依然存在, 而且一些小血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堵塞。 中医学认为,很多原因都是可以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一是心脉瘀阻,这是引起冠心病症状的常见病因。 许多患者放进支架后仍感觉胸闷痛,就是因为血脉并没有完全打通,“不通则痛“。二是心血不足,心脉濡养不充分,也会引起疼痛,中医叫做”不荣则痛“(荣就 是营养的意思)。其他如情绪刺激、寒冷、紧张等因素也会引起血管痉挛、狭窄、这也是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因此,如何让患者血脉通畅,尤其是细小的血脉通畅,这是解决疼痛的关键,也是“治本之道”。正因为如此,在心脏支架手术后,继续进行中医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医疏通血脉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补气的方法,使用黄芪、党参等药物,也可以通过疏肝行气的方法,重用香附、枳实、元胡等,还可以用活血化 瘀及补心血等,但要因人制宜,分别处方,才可在改善冠心病诸多症状的同时,真正通畅身体的微循环,小血管堵塞得以改善,心肌局部供血才得到较为根本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