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笔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中古时期“恩赐官爵制" (恩赐官职制)
背景:
①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②国王权力的扩大。
内容:
①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
②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2.近代早期官员选拔的弊端
(1)“个人徇私制”: 17- 18世纪 ,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将官职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
(2)“政党分肥制" (政党分赃制):内阁制 和政党政治形成后 ,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指执政党的领导人, 把政府公职、官位大量分配给本党党员的用人制度
影响: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中古时期的恩赐制不能满足处理繁多国家事务的需要。
2. 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官员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 政党分肥制造成官场腐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政府行政效率。
3.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
工业革命后的新变化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
(1)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和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管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
(2)个人参政素质和参政意愿的提高: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西方的文官: (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英国文官制度过程:
时间:18世纪
内容: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目的原因: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
时间:19世纪
内容:
1.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政务官 ,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随内阁共进退(实行内阁集体负责制)
2.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目的;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
时间:1855年
内容:①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
②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原因: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
时间:1870年(最终确立)
内容: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 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言的基本录用条件
目的:为了进步完善文官制
西方文官制度的扩展
(1)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 建立了文官制度。(上层建筑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一、西方文官制度的内容特点:
1.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2.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3.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1)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2)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商。
消极:1.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2.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3.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西方文官制度的渊源和创立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西方文官制度的变迁
从中世纪末期文官阶层出现到近代文官制度形成,西方国家文官阶层发展的历史,一般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封建专制君主的"恩赐官职制"时期,资产阶级权贵的“个人徇私制”时期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政党分赃制”时期。
在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和资阶级掌权初期,政府文职官员的官职大多是由国家统治者根据个人好恶而恩赐或凭借私人关系的亲疏授予的。
进入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 政党分赃制”应运而生,新上台的执政党把政府官职作为战利品,在本党内部台法地、公开地进行“肥缺分赃”, 一直到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对国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代文官制度的确立,部分满足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国家适应工业和保护生产功发展的愿望。
政府管理职能扩大:政府机构设置增加,大量文官人员加剧了管理的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政党制度的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党制,政党利益在文官任命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因此产生的政党权力之争及腐败急需解决。
可借鉴的经验: 19世纪前期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改革直接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从“历史解释”角度对比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
在法制保障上,现代西方将文官制度纳入了法制范围,文官或公务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文官的职位、地位、待遇依法受到保障,非因违法失职不受免职、停职等处分;而科举制下所有官员的权利及义务只以封建君主为中心,其所有的行为只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在用人标准上,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在文官的任用及考试上重视官员的知识化及专业化,在考试时极其注意检验应试者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而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学说,缺乏对官员职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考察,科举制的逐渐僵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及创新思维。
在政治立场上,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施行文官“政治中立”、“ 职务常任”原则。而我国古代科举制下的官员其政治立场和职务任命往往必须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