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上毫墓地发掘东周、汉代墓葬
垣曲上毫墓地发掘东周、汉代墓葬
李永敏
《文物世界》 2003年
2001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小浪底水库移民工程,在上毫墓地发现和发掘大批东周及汉代墓葬。上毫墓地位于山西省垣曲县王茅镇上毫村东侧,亦即战国至汉代的古城“亳城”的北侧。墓地南北长1400余米,东西宽1200余米。2001年春,小浪底水库移民区上毫村建设新村,在墓地中部地带取土时发现少量汉代空心砖墓葬。10~12月,对此地进行勘探和发掘工作,在近1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165座,其中包括之前运城市考古工作站和垣曲县博物馆发掘的9座墓葬。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发现有汉代墓葬叠压或打破东周墓葬的现象。东周墓葬百余座,为中、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多呈对子墓形式出现,规模在2×3或3×4米间。葬具多一棺一椁,少数为二棺一椁或一棺二椁,几座墓葬椁外积石,出土遗物有陶鬲、鼎、豆、壶或盘、画等,另有铜带钩、戈、鳟、剑、车马具等,玉器有琮、玉覆面及石圭、贝币。时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类同于侯马等地晚期晋文化,也有少量地方性文化因素。
汉代墓葬50余座,规模较大,排列有序,由墓道、封门、墓室、耳室组成。可分为小砖封门土洞墓、大型空心砖封门土洞墓和大型空心砖建造砖室墓三类。
墓道呈长方形或梯形,长3米左右,宽1.0~
1.6米,在墓道的后端、两壁或一角有脚窝分布。封门砖分二种,一种是用小砖或未经烧制的土坯砖错缝砌筑,平面外弧,多用于土洞墓;一种是外侧用小砖,内侧用大型空心砖砌筑。小砖砌筑结构同前者,空心砖由10块或11块组成,为门框、门槛、门扇(门扇为两扇或三扇组成)、门楣及门楣之间所饰的鹿头和鹿头两侧的直角三角形斜砖组成。
墓室和耳室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土洞结构,墓室底部用小砖、空心砖或石块平铺;二类墓室为空心砖砌筑,耳室为土洞结构:三类墓室、耳室均为空心砖砌筑。第三类墓葬共发现11座,以前清理3座,这次清理7座,另有一座已被破坏。
此类墓葬制作考究,墓道周壁壁面光滑,墓室所用空心砖,两明面部分均用单模印制满饰繁缛的花格纹,有飞禽纹、树纹、圆形花点纹、窝叶纹、三角形圆点纹、方形花点纹和云雷纹、五铢钱纹、菱形云雷纹等10多类,排列有序。
下面重点介绍第三类墓中的M69。
M69,东北至西南向,墓道位于墓室东北部,长2.86、宽1.54、现存深2.30米。封门砖可分为二层,外侧用小砖砌筑,内侧用大型空心砖10块砌筑,计门扇2块,门框2块,门槛2块,门楣1块,门楣之上中部饰1鹿头,鹿头两侧各饰直角三角形斜砖1块。门扇高1.26、宽0.60、厚0.12米,正面周边饰菱形小型方格纹带,中上部饰一铺首,铺首两侧饰窝叶纹,铺首上部饰方形云雷纹和圆点纹间飞禽纹,下部饰方形云雷纹间圆点纹,背面均饰方形花点纹。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门框长1.52、宽0.44、厚0.20米,上部内侧为了承担门楣饰有牙榫。正面饰窝叶纹和方形云雷纹间圆点纹,背面纹饰与门扇背面纹饰相同。门楣长1.50、宽0.23、厚0.22米,内侧边为了固定门扇,出有牙榫。正面饰方形云雷纹间三角形圆点纹。门楣过梁之上,中部置一长方形空心砖,正面饰一鹿头,两侧三角形斜砖两面均饰菱形云雷纹。
墓室长3.70、宽1.60、高1.74米,墓室底部均用空心砖平铺两排,计20块,沿周壁于铺地砖之上砌墓室壁砖,左壁8块,右壁因留耳室墓门,立大砖6块,窄砖1块。大
砖高0.84、宽0.45、厚0.12米,小砖高0.76、宽0.24、厚0.12米。砖面周边均饰菱形方格纹带,两侧各饰三角形纹带,内面均饰方形云雷纹间圆点纹。壁砖之上两侧各砌横砖4块,砖长0.92,宽0.30、厚0.12米。砖面下侧各饰鸟纹和窝叶纹一排,其上均饰方形云雷纹间圆点纹。墓室后壁均为横砖砌筑,计长方形砖6块,三角形砖2块,长方形砖大小与墓室铺地砖相同;长1.04、宽0.47、厚0.12米,所饰纹饰与墓室两壁砖纹饰相同:三角形砖长1.06米,底部饰方形云雷纹一排,其余均饰菱形云雷纹。墓室顶部由顶砖和斜砖砌筑,计16排,每排三块为一组合,横切面近八字形,斜砖为了撑托顶砖和与墓室壁砖相接,两端均留有燕尾形榫口。顶砖长0.70、宽0.23、厚 0.17米,斜砖长 0.91、宽0.23、厚0.17米,两面均饰方形云雷纹间圆点纹。
耳室位于墓室右侧,长3.28、宽0.88、高1.04米。铺地砖9块,大小和所饰纹饰与墓室铺地砖及墓室后壁砖形制相同。两壁各砌立砖7块,后壁3块,其中一块较窄,砖高1.04、宽0.48、厚0.12米,所饰纹饰与墓室壁砖纹饰相同,顶砖平铺于两壁砖之上,长1.06、宽0.22、厚0.12米。砖面所饰纹饰与墓室顶砖、斜砖所饰纹饰相同。
墓室内随葬木棺两具,均置于两窄条空心砖之上,木棺已朽,棺底均铺草木灰一层。因该类墓葬多被盗掘,尸骨零乱。
这批汉墓随葬器物为陶罐、壶、灶、井、奁、博山炉等。铜质类有釜、弩机、盖弓帽、柿蒂形花饰。铜货币多为五铢钱,个别墓出土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和货泉。铁器有剑、环首刀,剑长1米左右,剑鞘已朽,但木质痕迹犹存。其时代在西汉中晚期,个别墓葬晚到东汉早期。
空心砖墓葬,在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均有发现,但多为小形平顶砖结构或小砖间空心砖弧顶墓葬,如此规模用大型空心砖建造的弧顶墓葬,还较为罕见。
元代碑记、县志与当地民间传说都称毫城为商代早期的汤都,这次对上毫墓地的发掘和2000年对毫城的全面勘察工作,为研究其时代、性质和晋南东部一带古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栏目主持/梁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