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造型 第零课

林冉老师造型视频总结BV1Jj411Z7H1:
预测:造型前提,大脑基于根据过往经验进行的未来预测和理解构建。大脑建立一个类3D世界,基于外在世界所了解到的信息(感官感觉),同步建立一个脑海中对真实对象物体的信息备份,把未知变为脑海中可控、已知的对象。(简述就是造型第一步就是多观察多理解多思考,多感官体验来记忆现实对象,方便绘画时基于经验来绘制出同一个但是不同运动状态的对象。也就是预测对象)
空间是思维的语言:先建立真实的空间感再去表达绘画,而不是执着于平面表现,此时点线面就是唯一的表达方式,笔刷只不过是工具,画师要做到的是平面和空间来回转换。
(空间感基于自身的过往经验生成,经验包括视觉、触感、声音、味觉、嗅觉)
(额外:抽象词汇的描述也是借助具象的空间来模拟解释的)
造型:大脑生成外界对象的过程≈大脑对外界对象的感知;构成、形态、块面、结构、解剖无非是从大到微观的尺度进行对象生成。
构成:忽略细节的点,大的尺度上(整个画框包括画面外的空间)考虑主要的整体的节奏感就是构成。(核心:整体感)
(多个不同大小尺度的构成是相互契合的,链式反应;也代表一副画中可能存在多种构成)
(只要形成整体感,不需要考虑用线的构成来解释画面)
形态:在中间尺度上,聚焦于整个对象物体所进行的一种运动、趋势方向的形态夸张变形。(先概括对象再变形)
(对象主要部位和骨架连接,确认趋势之后,边缘连接可以随意替换,形成视觉趣味;或者是主要部位的几何形组成部分直接缩放变形,比如欧美大下巴超人。)
块面:更小一些的尺度。重要的是块而不是面。(绘制时从面的交界处开始塑造,往两边拓展。我自己的方法是单纯的去绘制面)
结构:再细分下去的小尺度,结构更注重穿插,相比之下块面更团块一些。结构更加细挖,强调块和块的冲突区别,主旨组合穿插来丰富信息,分配节奏。
解剖:最小的尺度。本质是前面的所有造型能力的总结,是对对象的底层逻辑的解析,理解之后可以凭经验预测捏造出比较合理的对象结构;细致到对材质的理解,重力因素导致的结构变化等。(兼顾全局的细节,造型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