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不能同时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021-01-04 09:36 作者:凯程金融专硕  | 我要投稿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国家通过中央银行指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对国民经济 进行金融调控所要达到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从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 的稳定币值 这一单一目标, 发展到现在的保持物价稳定, 维持充分就业、 促 进经济增长、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样的综合目标, 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货币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所以中央银行在执行 货币政策时,要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 还需要一些可以量化的、 可以 操作的 经济指标, 作为实现货币政策的中介桥梁, 即中介目标。 中间目标的选择, 是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环节, 它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最终 目标的实现与否。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时,主要考虑三个标准:

(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

当前, 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选择理论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但两者不能同时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方面, 根据供求分析的结论, 利率 和货币总量指标不兼容, 中央银行可以实现其中一个, 但两者不能同时实现: 中央银行追求货币总量的指标意味着利率的波动; 中央银行遵循利率指标会导 致货币供给以及基础货币等准备金总量的波动。例如, 当选用货币供应量目标 时, 由于产出增减、 物价变化或公众持有货币偏好的以外变动等因素, 货币 需求会发生变化,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利率将随着货币需求的变动而波动。 当选用利率目标时, 若货币需求变动, 如需求下降, 则利率下降, 债 券价格上升,中央银行若想盯住利率目标,将通过出售债券以促使价格下降和利 率回升到原来水平,此时,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出售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另一方面,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特点日益明显, 使人们认识到中央 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是绝对的。在此情形下, 一国央行究竟选择利率还是 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本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取决于该国具体经济形势, 作 为中介目标,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各有优劣。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其可控性、 可 测性和相关性均比较理想, 但抗干扰不理想, 这是因为作为内生经济变量, 利 率的变动时顺周期的: 经济繁荣时, 利率因资金需求增加而上升;萧条时, 利 率随资金需求减少而下降。 然而作为政策变量, 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着同一方 向变动: 繁荣时, 为防止经济过热应该提高利率; 萧条时, 为刺激经济复苏 应降低利率。这样,政策和市场因素对利率的作用效果是叠加的。 当利率发生 变动时, 中央银行往往很难量化货币政策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效用, 对货币政策 的松紧也就无从掌握。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不论是基础货币,还是 M1、M2 等若干层次,其 可测性、 可控性均满足要求。 就抗干扰性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为内生变 量是顺周期的,而作为政策变量是逆周期的, 因此,政策性影响和非政策性影 响不会相互混淆,抗干扰性也符合要求。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纷纷将中间目标由利率改为货币供应 量,而进入 90 年代以后,又放弃使用货币供应量,转而采用利率。其原因是 80 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金融管制放松和全球金融一体化,使货币定义及其计算难 度加大,货币总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更难把握,也使货币乘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 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能力。而在我国, 金融创新程度并不深 入,加之存贷款利率长期管制,被作为一种外生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利率市 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因为我国仍然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不能同时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