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神舟十三号出征这些中高考知识点请牢记!
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神舟十二号的三位航天九十多天的“太空差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神舟十二号创下了哪些纪录?
1、首次实施了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仅用六个小时;
2、首次实现了长期在轨驻留,长达三个月;
3、首次借助于机械臂进行太空行走,共两次,且持续时间均六小时以上;
4、首次验证了再生生保系统,包括废水利用、氧气再生等;
5、首次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航天员按计划健身锻炼、记录监测,让身体状况“天地互通”;
6、首次在舱外安装设备,对空间站进行了九类四十二项测试;
7、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8、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着陆场的能力,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了相对范围,提升了适应性和可靠性。
初中丨燃料及其利用
考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1)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2)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考点3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1.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1)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2)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燃烧放出热量。
(3)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有:焦炭:冶金、炼铁等;煤焦油:提炼化工原料;煤气:气体燃料,它的有效成分有H2、CO等。
2.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1)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2)石油的炼制:石油经分馏——物理变化,能得到各种不同的产品。如:液化石油气。
3.天然气(俗名沼气)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2)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甲烷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甲烷的纯度。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珠生成,若有水珠生成证明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元素。(也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有石灰水的烧杯)。
高中丨氮及其化合物
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C2H8N2),催化剂是四氧化二氮(N2O4)。
反应方程式为:C2H8N2+2N2O4==3N2+4H2O+2CO2
当N2O4过量时,存在着以下平衡:N2O4==(可逆)2NO2
NO2为红棕色气体,所以可以看见棕色烟雾。
1.氮气
氮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左右,在通常状况下,氮气与氧气不发生反应,但在放电条件下可以直接化合生成一氧化氮。
(1)氮气与氧气反应
(2)氮气与氢气反应
这种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目前工业上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在常温下就很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3.硝酸
纯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浓度在98%以上的浓硝酸有“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
(1)酸的通性,但与活泼金属反应时不生成氢气。
(2)不稳定性
久置浓硝酸呈黄色,就是因为溶解了二氧化氮,故实验室保存浓硝酸要低温、避光、密封。
(2)强氧化性
4.氨与铵盐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及易溶于水,1体积水中可溶解700体积氨气。氨的水溶液叫氨水,氨水的主要成分有:
(1)与水反应
(2)与氧气反应
(3)与酸反应
(4)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5.铵根离子的检验
取样品与碱共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能使试纸变蓝。
或者是取样品与碱共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的气体,观察是否有白烟生成。
新课标知识链接
1.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2.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核心考点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原创试题
1.2020年6月23日,中国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作为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系统所有的核心器部件已经全部实现了“自主可控”,北斗三号卫星部件国产化率已达到100%。北斗正以硬核科技的实力把“光芒”洒向中国大地、馈赠世界人民,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②科技创新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③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④谋未来就要谋创新,中国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2.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中国“北斗”正式进入服务全球的新时代。“北斗”的横空出世,不仅让我们拥有了太空中的“千里眼”,更让我们在卫星导航上从此不再受制于人。北斗系统的研制成功说明( )
①科技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我国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越来越多 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④我国某些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3.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顺利结束为期23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并带回1731克月球土壤样品,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嫦娥五号创造了5项第一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由此可见,我国( )
A.已经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B.已经跨入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D.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地理试题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中国于2010年~2011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了中国空间实验室。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后,属于
A.天体系统 B.天体
C.地球的一部分 D.河外星系
2.2018年1月15日,我国某天文爱好者发现一颗小行星在天空中以每天0.54度的速度快速移动。该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应在
A.水星和金星 B.地球和火星
C.火星和木星 D.木星和土星
3.在八大行星中,地球上适宜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
①表面温度适于液态水的存在②有昼夜变化现象③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引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B 2.C 3.A
【分析】
1.“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后,超出了地球大气层的包围,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不再是地球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人造天体,B正确,C错误;天体系统是由多个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单个天体不能组成天体系统,A错误;仍属于地月系,不属于河外星系,D错误。故选B。
2.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分布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故选C。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得益于其优越的自身条件,包括日地距离适中,表温度适宜,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①正确;质量和体积适中,有大气层存在,并且经过长期的演化,地球大气的成分适合生物呼吸,③正确;其他行星也存在昼夜变化现象,也有引力,不是地球存在生命必备条件,②④错误。故选A。
【点睛】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的方法
(1)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2016年10月17日北京时间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19日6时30分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经33天太空遨游后,于11月19日返回祖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神舟十一号飞船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5.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时,纽约(73°W,41°N)的区时为
A.10月17日18时30分
B.10月16日18时30分
C.10月18日7时30分
D.10月18日18时30分
6.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时,和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是
A.0°经线向东到l80°经线
B.0°经线向西到l80°经线
C.7.5°E向东到180°经线
D.7.5°W向东到180°经线
7.最可能干扰“天宫二号”实验室与地面指挥系统之间通信联系的是
A.云雾 B.太阳活动
C.流星 D.太阳辐射
8.我国的卫星发射基地除了甘肃酒泉外,还有四川西昌、山西太原和海南文昌三个基地,关于这些发射基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仅从地球自转速度来说,酒泉发射火箭的条件比文昌好
B.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D.酒泉、文昌、西昌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
9.在神舟十一号飞船运行期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B.重庆日出时间提前
C.澳大利亚昼渐长夜渐短 D.北极极昼范围扩大
10.在神舟十一号飞船运行期间,对地中海沿岸地区不断增强影响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盛行西风带
D.东北信风带
【答案】
4.D 5.B 6.C 7.B 8.B 9.C 10.C
【分析】
4.大气层海拔由低到高的垂直顺序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故D正确。
5.据材料可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时北京时间为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纽约(73°W)时区为西五区,东八区与西五区相差13小时,根据区时计算公式可得纽约区时=10月17日7时30分—13时=10月16日18时30分。故B正确。
6.北京时间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和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应是从地方时0:00向东到180°,根据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计算可知0:00的经度为7.5°E,即和北京位于同一天的范围从7.5°E向东到180°,故C正确。
7.太阳活动是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产生的异常现象。太阳活动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太空中的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故B正确。
8.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规律是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仅从地球自转速度来说,文昌的纬度低,线速度比酒泉的大,A错误;纬度不同,自转线速度不同,C错误;地球自转角速度分布规律:除南北极点外,任一点的角速度都相等,B正确,D错误。故选B。
9.据所学知识可知,2016年10月17日到 11月1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运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A错误;重庆日出时间越来越晚,B错误;澳大利亚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C正确;北极极夜范围扩大。故选C。
10.神舟十一号飞船运行期间是从10月17日至19日,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半球,并且正在向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向南移动,此时地中海沿岸地区不断增强影响的气压带或风带是中纬西风带,故C正确。
11.据新华社电:我国于2014年6月中旬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3名航天员将再次访问天宫一号。下图为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处的位置,试说明该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航天发射的影响。
(2)海南文昌是继酒泉、西昌、太原后的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试分析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区位优势。
【答案】(1)地势平坦,气候干燥,晴天多,大气能见度高;地处西北地区,多大风和扬沙等天气。影响:晴天多、能见度高,便于卫星的发射和跟踪;大风和扬沙天气多,不利于卫星发射,并危害航天发射设备等。
(2)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和节省能源;海运便利廉价,有利于运输大型火箭;三面临海,安全性高,有利于火箭残骸安全坠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天发射场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作答:
1,纬度条件:纬度低,线速度大,航天器的初始速度大,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2,气候条件:气候干燥,降水少,多晴朗天气,空气能见度高
3,地形条件:开阔平坦,相对周围地区地势较高
4,交通条件:交通便利,便于一起和设备的运输
5,安全条件:人口稀少,以保证安全
6,国防安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语文作文金题
0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13083608328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原卷及答案请+v)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
①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② 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③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以学校团委名义跟“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从首颗人造卫星到一箭三星,从无人试验飞船到航天员太空出舱,从探测器绕月飞行到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航天事业正大步迈向国际最前沿。2020年,北斗三号有望实现全球组网,火星探测提上日程,中国人认识和探索太空之旅正积蓄力量,向更高目标挺进。
材料二: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节选)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一位准备报考航天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写给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老科学家的信。
②为参加学校举办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做强国一代新青年”演讲比赛,写一篇演讲稿。
③为参加市科协主办的“纪念‘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年”主题征文活动,写一篇时评。
④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中观看《东方红一号》纪录片后的观后感。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