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文政论文、策论文之争
一、正视政论文
政论文通常解释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在申论考试的范畴内,应该没有出现过要求写“政论文”的情况。考生平时常提的“政论文”一般指代文章“只论理、无对策”的极端情况,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对策”定会出现在文章中,只不过文章要求不同,“对策”的分量会有所不同,分量最少时,也常以分论点的结论句出现。
例
2021年浙江事业单位
结合给定资料,联系浙江实际,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论述深刻;(3)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指点】
此题是近年我遇到过的最弱化对策的题目,主题符合政论文的通常解释,可视为政论文。题目要求中未提及对策,且对观点、思想、论述有较高要求,所以大部分写作内容应围绕主题展开议论,站在全局高度、浙江发展的实际去思考为什么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就是所谓的有思想高度。每个分论点都能够结合实际分析本质理念是什么、要解决什么、要发展成什么样,这可称为论述深刻。
但此文可以写对策,对策的内容占比不能高,不能罗列干瘪对策,一定要铺垫分析清楚对策因何而来。此文也必须写对策,主题已经决定要提出“发展思路”(各个分论点就是在提出各领域发展思路),这本身就可看作是宏观对策,至少要在分论点结论句中体现。
因此要明白,政论文也是要写对策的,但当文章极度弱化“对策”时,对策的性质就仅为论点或结论。
二、重视策论文
策论文就是对策为主的文章,题干中会直接要求写“策论文”“对策性议论文”“对策性文章”。不要偏执认为策论文只能写对策,不能议论,策论文这个名称本身就带有“论”,其属于议论文范畴。如果说政论文重在阐释、评论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那策论文重在提出对策建议,并证明其正确性重要性必要性。
策论文是广东、深圳综合管理类(县级以上)申论常考题型,之前并未广泛出现在其他地区申论,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先进命题省份的江苏省今年考察策论文(2022年江苏申论A卷:“围绕‘新时代潮涌新职业,新业态呼唤新作为’这一主题,联系实际,写一篇对策性文章”)。策论文是否会成为发达省份、自主命题省份的命题趋势,将来是否会出现在国考、联考等更多考试中,需要考生重视。
例1
2019年广东县级卷
请根据全部给定材料(仅限给定材料),就政府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自拟题目,撰写一篇策论文。(本题50分)
要求:(1)对策合理,紧密联系材料;(2)条理清晰,论证严密,合乎逻辑;(3)结构完整,表达准确,行文流畅。(4)篇幅在800-1000字。
例2
2018年深圳A卷
请围绕建设“美丽城市”这个主题,结合给定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对策性议论文。(50分)
要求:(1)紧扣主题,考虑全面,对策合理,论述充分;(2)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言语流畅;(3)字数1000字左右。
【指点】
从以上两篇策论文要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方面,文章中的对策通常要以联系材料内容为主,构思时可看作是超大型对策题作答,需要摘取材料对策、通过现象问题推导对策,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数量极多的小对策按照主题高度进行归纳概括。另一方面,文章要论证严密充分、逻辑清晰,写作时应有更加短小精悍的“解释小标题”和“重要性分析句”,同时可在对策后增加对策的作用意义表述。
三、写好议论文
上文可知,政论倾向的文章和策论文在写作时,对策和论证都是要写的,只不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两部分所占内容比例不同。对于目前大部分申论题目,没有明确要求策、论倾向,写作时就可以根据对主题理解、对材料信息使用以及日常理论积累,进行灵活写作,且各分论点不必风格一致。
例
2020年广东县级申论大作文
请根据全部给定材料(仅限给定材料),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1)对策合理,紧密联系材料;(2)条理清晰,论证严密,合乎逻辑;(3)结构完整,表达准确,行文流畅;(4)篇幅在800-1000字。
【指点】
注意观察这篇没有专门要求策、论倾向大作文的作答要求,这也是大部分议论文题目没有在题干中点明的作答要求:对策合理、论证严密。
四、掌握两类文风
策论文风格特点:分论点小标题更多以对策角度展开;在段内论证中以对策内容为主,背景、解释的内容较少,对策后可延伸对策的作用意义。
策、论结合文章风格特点:小标题比较灵活,可用对策角度、也可用下定义、重要性角度拟写,段内论证中对策内容占一半以下。
例1:(策、论结合文章风格,20170320中指看报:循序渐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表现为技术进步形态的转型。经过多年快速工业化,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能规模和齐全的产业门类,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应看到,这种传统工业化主要采取的是低成本替代策略,以模仿创新的方式快速摘取产业技术“低垂的果实”,向各产业领域的开阔地推进。目前,面对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的局面,必须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努力攀向各产业的制高点,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这是产业技术变迁的一次巨大跨越,既要实现累积性技术进步,更要实现开拓性技术进步。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信息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我国有望在新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技术进步形态的转型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全面摘取产业技术“高悬的果实”,二是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的崭新领域。值得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加上目前我国劳动人口正处于代际更迭中,需要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同时妥善应对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问题。
企业家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军者和组织者……
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政府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2:(策论风格,20190712中指看报:落实好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释放兴业富民新动能。产业是脱贫支撑,更是振兴基础。做好产业扶贫,就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市场需求相对应的现代产业体系,解决产业链条不长、利益联结不紧、产销对接不畅等问题。在路径上,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GEP核算制度改革,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方式上,坚持生产、加工、流通同步推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在业态上,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广“农业+电商”“农业+旅游”“农业+文化”模式,增强产业综合效益。可以说,生态是重要资源,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只有充分挖掘生态产业的经济价值,才能持续释放致富动能。
构建城乡一体联动和功能互补形态,释放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面对城乡空间格局、互联互通、要素流动等制约因素,需要激发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活力。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生产生活功能布局,推行“多规合一”,让城镇空间、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等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实施“基础设施联网升级、公共服务延伸优化”行动,推动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着力打通城乡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如今,立足脱贫攻坚,农村的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公共服务短板逐渐补齐,借助城乡联动发展,以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村资源,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就能形成乡村与城市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