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二十三)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邢昺疏:“孔子”至“与与如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的言语以及上朝时遵守礼节的样子。说“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说孔子在乡党与老友相见时,对老友他的态度是温和并且恭敬,恭谨温顺的样子好像不懂得怎么说话,这是在讲孔子为人非常的谦虚恭谨。后面凡是说“如也”,都是这个意思。说“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便便,辨的意思。宗庙,礼节行持的地方。朝廷,执行政治的地方,在朝廷上应该详细询问官员的汇报,所以称为辨治。在辨治中只有孔子尊敬对方保持恭谨询问。说“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侃侃,平和喜悦的样子。訚訚,中正的样子。下大夫的身份稍微卑下,所以和他们谈话可以表现出平和喜悦的样子。上大夫,指公卿,官位比较高,所以和上大夫谈话,应该是保持中正,不敢露出平和喜悦的样子。说“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在,指君王临朝听政的时候。踧踖,指恭敬的样子。与与,威仪中适的样子。有君王在的场所,必须表现得恭敬,让自己的形象威仪中适,不敢有半点的懈怠懒惰。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邢昺疏:“君召使摈”至“顾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君王召来孔子,命他招待贵宾。摈,指国家的君王派使者出来接待贵宾。说“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勃然,指脸色庄重,足躩,盘辟的样子,指进退迅速。因为是君王命令孔子招待贵宾,所以孔子必定脸色庄重而且比平时更加肃穆恭敬。进退的脚步迅速,不能有所怠慢。说“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在接待贵宾并传达君王的话时,向左边的人作揖,是朝他的左手边作揖;向右边的人作揖,是朝他的右手边作揖;一俯一仰,衣裳前后随之左右摆动。说“趋进,翼如也。”是说快速向前走动时,端正标准的张臂拱手,像鸟儿展翼一般。说“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接待好贵宾后,上摈(代表君主接待贵宾的高级司仪)送贵宾出门,而后返回向君王汇报,说贵宾已经远去,不会再回来了。 何晏注:““郑曰”至“如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俯一仰,衣前後襜如也。”)注释主要是详细解说招待的礼节,所根据的书籍有郑注《考工记》,《大行人职》,《司仪职》,《聘礼》,《大行人》,《司仪》,《聘义》,《郊特牲》。篇幅太长,省略。 何晏注:“郑曰:复命白君,宾己去矣”(《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聘礼》说:在聘问献纳时以礼物拜会出使国之国君的礼节完成后,贵宾退出,公卿送到门口作揖相送,贵宾不必回拜。郑玄注解说“公卿拜送,贵宾速行以避退。君王命令上摈送贵宾出去后,上摈送走贵宾后应立即回来向君王汇报,贵宾已经远去不会再回来了。到这个时候,君王可以安心回寝宫睡觉了。”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邢昺疏:“入公门”至“踧踖如也”。注释说:这一段记录孔子上朝的礼容。说“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公,君王的意思。鞠,曲敛的意思。躬,指身体。君王的大门虽然很大,但是孔子收起自己的身体就如门狭小得无法让他以正常的体态顺利通过的样子。说“立不中门”,中门是枨闑(枨,门两旁所竖的长木柱。闑,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的中央。君王的门中央有闑,门的两旁有枨。枨是是指门闑。而枨闑的中央,是身份尊贵的人所站的地方,作为人臣不可以站在这个位置。说“行不履阈”,履,践的意思。阈,指门限。人臣出入时脚不可以践踏门限,如果践踏门限的,一是自高,二是不净,两种行为都是不敬。说“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过位,指从君王所站立的位置此时君王不在而从留下的这个空位经过,指门屏之间,是君王所站立的地方。君王现在虽然没站在这个位置,作为人臣的经过时也要恭恭敬敬,所以脸色庄重,加快脚步快速前进是表示尊敬。说“其言似不足”,和悦声气,态度恭顺如做得还不够好的样子。说“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这几句都是指尊重谨慎。衣下说齐。摄齐,指抠衣(提起衣服前襟)。即将升堂时,两手向前伸到衣裳前,提挈衣裳前襟,这是怕长衣裳在向前行走时踩到衣裳。然后曲敛起自己的身体,来到君王所处的地方时,必须屏藏自己的呼吸,仿佛无气息出入。说“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因为先前是屏气,出来走下一级台阶后呼气,舒展自己放松脸上的肌肉,一幅怡怡然和悦的样子。说“没阶,趋进,翼如也。”没,尽的意思。下完所有的台阶,快速向前走出来,双臂张拱端正合适,就如鸟儿展开双翼。说“复其位,踧踖如也。”等到达刚进来时的门屏之间,君王所站立的地方时,再次恭恭敬敬的经过。 何晏注:“阈,门限”(《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释官》说“柣谓之阈。”孙炎说“阈,指门限。”而且经传各种注解,都是讲阈是门限,是约定俗成的内外之限。 何晏注:“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皆重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注释说:按照《曲礼》的说法“两手抠衣,去齐尺。”郑玄注解说“齐是指衣裳下的缉。”按照这个注解那么衣指的是裳。对照文字穿在外面的指衣,穿在里面的指裳。其他的依此便可以理解了。所以在这里说抠衣。抠,指提挈,是提挈内裳向前,使自己的衣裳离地一尺。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邢昺疏:“执圭”至“愉愉如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为君王出使邻国的礼容。说“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说孔子执持君王的圭,为君王出使邻国,身子保持鞠躬的形态如圭极为重自己无法举起来一般,这是表达非常的谨慎。说“上如揖,下如授。”上,指君王给予圭时应该恭敬,所以就如作揖一样。下,也是指放置圭时也应该低下身子,虽然现在已经不执持圭了,但还保持如君王给予圭形态,不敢忘记应有的礼节。说“勃如战色,蹜蹜如有循。”是指执持圭出使时脸色恭敬身子战栗。脚步举步向前时,步伐小而快就如有所遵循。说“享礼,有容色。”享,献的意思。聘就是指聘礼,贵重的礼物罗列满庭。先是使者执持圭传达本国君王的言辞,所以一幅庄重敬畏的神色。到送上礼物的时候,才稍许放松不再战战兢兢。说“私觌,愉愉如也。”觌,见的意思。愉愉,指神色和悦。说送礼物的时节,不属于公事如私人送礼物,所以脸上愉愉然一幅和悦的神色。 何晏注:注“包曰”至“之至”(《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鞠躬者,敬慎之至。”)注释说:说“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按照《聘礼》的说法“宾须执持圭传达本国君王的言辞,主国国君独自加穿袭衣,在中堂与东楹之间接受圭玉。”说的就是这件事。执持圭的礼节,在《大宗伯》说“公执桓圭。”注解说“双植就是桓。恒,表宫室,所以上面雕刻宫室。圭的长度是九寸。”所以在《玉人》里有说“命圭九寸,公守之。”......(篇幅过长,省略下面一部分。) 何晏注:“蹜蹜如有循,举前曳踵行”(《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上如揖,授玉宜敬。下如授,不敢忘礼。战色,敬也。是蹜蹜如有循,举前曳踵行。”)注释说:按照《玉藻》的说法“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踵就是脚后跟,人要行走的时候,最开始是举起脚后跟然后脚的前半部跟着拖着向前,脚不离地,就如小步快速前进,说脚步之间间隔小的意思。在《玉藻》又说““圈豚行,不举足,齐如流。”郑玄注解说“圈,转的意思。豚,指有所遵循,不举起脚拖着脚后跟,那么衣裳的整齐如水流动一般,孔子执持圭就是这样,指徐徐向前进。” 何晏注:“郑曰”至“庭实”(《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注释说:“享,献也”这句是《释诂》里面所说。说“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按照《觐礼》说:侯氏一见到王,于是说“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郑玄注解说“四应该是三。”......(篇幅过长,省略下面一部分。) 何晏注:“既享,乃以私礼见”(《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觌,见也。既享,乃以私礼见。愉愉,颜色和。”)注释说:按照《聘礼》说“摈者出请事,宾告事毕,宾奉束锦以请觌。”(大意:上摈出来问主宾事情,主宾告诉他公事结束。主宾捧着束锦请求私人拜见主国国君。)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 邢昺疏:“君子”至“明衣布”。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穿衣礼节。说“君子不以绀緅饰”,君子,指孔子。绀,是指玄色(黑里带微赤)。緅,浅绛色(浅红色)。饰,衣服领子的边缘。绀服,齐国的服装用深颜色的布来装饰衣服,好像在穿齐国的服装。緅饰,白绢衣服用浅绛色镶边,这样的衣服很像丧服,所以都衣服不能镶边。说“红紫不以为亵服”红,南方间色(杂色)。紫,北方间色(杂色)。亵服,私人在家穿的服装,不是会见公卿的服装。因为红紫二色都不是正色,所以亵服不能镶边。亵服尚且不镶边,那么正服不能镶边的意义可以知道了。说红紫,是讲五方杂色都不能用来作衣服。说“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袗,单的意思。絺綌,指葛布,精细的葛布称为絺,粗的葛布称为綌。暑天一般都是穿单件衣服,必须再加穿精细或粗葛布在上面然后出来,因为它的外形似亵衣的缘故。说“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一般穿祭祀的服装,先是穿上明衣(干净内衣),然后再穿上中衣(里衣),冬天的时候要再加穿袍襺(袍和襺一般指袍服)。夏天不必加穿袍襺,而是穿葛衣,最后穿上祭祀的服装。如果是上朝穿的衣服,穿衣的方式先穿上贴身的明衣(干净内衣),再穿上中衣(里衣),冬天的时候再加裘衣,裘衣上穿裼衣(特指覆加在裘衣之外的衣服),穿上裼衣后再穿朝服;夏天在中衣(里衣)外不穿裘衣而是穿葛衣,然后再穿上朝服,朝服颜色必须里外相称。羔裘,指黑色的羊裘,所以以缁衣作为裼衣。麑裘,鹿子皮作成的裘衣,一般是素色衣服作为裼衣。狐裘黄,用黄色的衣服作为裼衣。说。“亵裘长,短右袂。”这里说的裘衣是私人在家所穿的裘衣,长的裘衣温暖;袂是裘衣的袖子,右边袖子作的比较短,是为了方便做事。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就是现在的被子。说“狐貉之厚以居”,指在家里接待宾客所穿的裘衣,在家应该穿的暖和些,所以比较厚。说。“去丧,无所不佩。”去,除的意思。居丧身上不能佩戴任何饰品。除丧,丧事结束后,就必须佩戴上自己必须佩戴的饰品。说“非帷裳必杀之”,杀,指杀缝(剪裁缝合之缝)。一般的衣服必定有杀缝(剪裁缝合之缝),只有帷裳(祭祀用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说“羔裘玄冠不以吊”,穿素色主凶,穿玄色主吉,所以羔裘玄冠不能穿去吊丧。说“吉月必朝服而朝”,吉月,指月朔(农历初一)。朝服,指皮弁服(白鹿皮制成)。说每个月的初一必须穿上皮弁服上朝见君王。说“齐,必有明衣,布”,将要去祭祀的时候必须端正,因为必须先沐浴,沐浴后穿上明衣(干净内衣),所以这里是讲明身体要清洁。明衣(干净内衣)是用布作成的,所以说“齐,必有明衣,布”。 何晏注:“孔曰”至“饰衣”(《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一入曰緅。饰者,不以为领袖缘也。绀者,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緅者,三年练以緅饰衣,为其似衣丧服,故皆不以为饰衣。”)注释篇幅太长,省略。何晏举《考工记》,《尔雅》,《诗》,《檀弓》,《说文》进行注解。 何晏注:“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私家裘长,主温。短右袂,便作事。”)注释篇幅太长,省略。何晏举《玉藻》,《士冠礼》,《聘礼》,《郊特牲》进行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