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原创】从甲板出击:航母航空战术应用 1.1.航母起源(未完成稿)
Strike From Deck 从甲板出击
Tactical Application of Carrier Aircrafts 1919-1967 航母航空战术应用1919-1967

作者:Young
出品:巴蜀中学军事/历史研究社

声明
本文为up主完全原创,并非翻译或搬运,因up主学习任务较重且档案收集整理、书籍资料查阅比较费时,故更新频率可能较慢。并且up主在校期间无法使用手机电脑,所以也无法保持稳定更新,希望各位能够体谅。

温馨提示
本稿是未完成稿,实际完成量仅为本期计划中内容量的一半左右,具体原因请参看空间置顶动态或文章末尾的通告,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1. Treaty Times 条约时代1919-1939
1.1. Origin of Carriers 航母起源
航空母舰,顾名思义即为搭载飞机的一种舰船,在飞机这一种全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后,交通体系维度的拓展同样带来了更加立体化的作战模式构想,将航空兵这一划时代的全新兵种应用于战场的理论推导一时间成为新战术研究的潮流。
1.1.1.航空与舰艇结合的尝试
1910年11月14日,在汉普顿(Hampton)锚地停泊的经过改装的美国海军伯明翰(Birmingham)号装甲巡洋舰上,由尤金·伊利(Eugene Ely)驾驶的一架柯蒂斯(Curtiss)D型飞机自舰上临时敷设的后部航空甲板上起飞成功,而这也被认为是航空兵与水面舰艇结合的首次实践尝试。


1911年1月18日,尤金·伊利又尝试了飞机在舰船上的降落,他驾驶着另一架柯蒂斯飞机从停泊在旧金山湾(San Francisco Bay)的美国海军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号装甲巡洋舰上起飞,而后降落在该舰上。

1912年1月10日,查尔斯·萨姆森(Charles Samson)驾驶一架肖特(Short)S.27型飞机从航行中的英国海军非洲(Africa)号战列舰上成功起飞。5月9日,当皇家海军正在韦茅斯湾(Weymouth Bay)举行舰队检阅时,他又驾驶飞机自以15节航速航行的海伯尼亚(Hibernia)号战列舰和伦敦(London)号战列舰的甲板上成功起飞。

常规的飞机在舰船上起降的实验虽然获得了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航空兵就已经具备了以舰船为载体而形成的海上作战的能力,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舰载机类型逐渐走入了战术研究的视野,这就是从舰船上出发,通过水面上滑行起飞的水上飞机。

1912年4月15日,法国海军完成了由鱼雷艇载舰(Croiseur porte torpilleurs)改造而来的水上飞机母舰闪电号(Foutre),该舰主要搭载鸭(Canard Voisin)式水上飞机,5月1日又购买了一批由布雷格(Breguet)水上飞机、纽波特(Nieuport)水上飞机和改装的法曼(Farman)双翼飞机等组成的水上飞机用于实验。7月的法国海军地中海战术演习期间,在圣拉斐尔湾(Saint-Raphaël)进行的水上飞机起降试验获得了成功,通过这次试验,法国海军意识到了水上飞机在侦查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能,并开始有意识的开发水上飞机侦查相关战术。

1913年5月,英国海军也完成了竞技神(Hermes)号水上飞机母舰的改装,舰艏布置的水上飞机起降平台可以搭载1架法国高德隆(Caudron)G.Ⅲ型水上飞机和1架英国肖特S.64型水上飞机。舰上敷设了滑跃式起飞甲板,并安装了塔吊式起重机用于回收飞机。在此后的舰队演习中,竞技神号完成了30余架次的水上飞机起降试验,随后英国海军又改装了皇家方舟(Ark Royal)号水上飞机母舰。

1914年8月23日,日本海军的自缴获的莱新顿(Lethington)号商船改造而来的若宫丸号完成改装并入役,搭载2架法曼水上飞机和1架柯蒂斯水上飞机。
时间来到一战爆发后,战术思想家们不再将水上飞机母舰的作用限制在简单的侦察任务,而是希望水上飞机能够参与到舰队交战中,承担一些简单的攻击任务。
9月6日,若宫丸号的水上飞机首次自舰上出击,空袭青岛胶州湾内的德军舰队,但未能取得战果。后续的青岛要塞攻坚战中,若宫丸号也屡次以水上飞机支援前线作战,在整个青岛战役期间,以金子养三、山田忠治等7名飞行员组成的航空队自若宫丸号总计出动49次,投下190枚炸弹并完成了大量的侦察任务。

1914年12月24日,英国海军出动女皇(Queen)号、恩加丹(Engadine)号和里埃维拉(Riviera)号搭载9架水上飞机出动空袭安特卫普(Antwerpen)的德军齐柏林(Zeppelin)飞艇基地,代号库克斯哈文(Cuxhaven)行动,但可惜的是,她们的空袭没有取得任何战果。
1915年8月12日,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勤务队的一架肖特184型水上飞机由埃蒙斯(Emmons)驾驶,自皇家方舟号起飞,在马尔马拉海(Marmara)用367kg航空鱼雷击沉了1艘5000吨的土耳其货船。这是水上飞机对舰攻击的首次成功。

经历了5年的飞速发展,水上飞机母舰的作战效能在此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验,而一些新的战术在此时也得到了积累。在日德兰(Jutland)海战前,各国海军已经有了以水上飞机母舰搭载的水上飞机为舰队提供侦查的意识。而利用水上飞机进行空袭的尝试也已经广泛展开。在一战期间,主要的海军强国纷纷开始建造水上飞机母舰,舰载航空兵第一次得到了重视并为未来航母航空作战战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航空母舰的雏形与成型
虽然水上飞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水上飞机母舰很快融入了新的舰队战术体系中,但常规固定翼飞机以舰船为载体出击的想法并没有因此而被放弃或搁置。而是在经历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后,开始了革命性的发展。
1917年6月,由暴怒(Furious)号战列巡洋舰改造而来的航空战列舰完工服役。她和她搭载的舰载机飞行队被认为是舰载航空兵部队的雏形。该舰选择将前主炮炮座拆除,改为敷设了一条70米长、15米宽向下倾斜的木质飞行甲板,可以搭载6架幼犬(Gnome)式战斗机和4架肖特184型水上飞机。

但是舰上原本的高大桅杆和上层建筑严重影响了起飞时的气流和视野,加之8月2日邓宁(Dunning)少校的降落事故,海军部决定对暴怒号进行进一步改造。1917年11月,暴怒号返回船厂接受改造,拆除了后主炮和后桅,在舰体后部敷设长86.6米的航空甲板并设置了机库。改造后的暴怒号以前甲板放出舰载机,后甲板用于回收舰载机并存放在机库中。

虽然此时暴怒号的前后航空甲板各司其职,看上去已经能够合理的完成舰载机起降,但实际上,高耸的舰桥、桅杆和烟囱引起的湍流还是严重影响了舰载机的正常运作。因此皇家海军希望建造一艘专业的航空母舰,使得舰载机能够不受影响的在舰上起降,以提高舰载机的使用效率。
对于这个要求的回应则是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正规航母,这就是于1918年5月完成的由罗索伯爵(Conte Rosso)号邮轮改造而来的百眼巨人(Argus)号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首次采用了全通甲板,舰桥也被隐藏到了航空甲板下方,舰载机的起降没有任何阻碍,并且舰上设置了机库,最多可以搭载20架舰载机。

自此开始,航空母舰的雏形出现,以专门的飞机搭载舰(Aeroplane Carrier)为载体的舰载航空兵部队也逐步开始发展起来。但颇为可惜的是,由于技术和经验尚不成熟,这一新锐兵种没能及时投入到一战的海上战场,仅有水上飞机部队融入到了这一时期的作战体系。但尽管如此,航空兵这一开创了全新战场维度的兵种已然走入了战术研究家们的视野,而飞机在一战战场上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舰载航空兵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乘此时代潮流,航空母舰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一战末期和间战期初期成为主要海上强国的新的关注焦点。

1916年,杰拉德·霍姆斯(Gerard Holmes)和约翰·拜尔斯(John Biles)设计了一型新式水上飞机母舰,之后在1917年4月的草图设计中,海军建造主任丁尼森·戴恩科特(Tennyson d'Eyncourt)将设计大幅修改并放大,最终皇家海军订购该型航母一艘,命名竞技神(Hermes)号。竞技神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设计的专业航空母舰,其主要的进攻性武器由舰炮革命性地变成了飞机。

1918年1月15日,竞技神号在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Armstrong-Whitworth)造船厂开工建造,但由于一战结束,且该型航母作为实验舰一直在优化设计和技术,结果导致了工程进度缓慢。

1919年9月,竞技神号下水,随后施工暂停继续优化机库和上层建筑的设计。根据对百眼巨人号航母的试验,1920年3月,竞技神号的机库设计再次修改。1921年5月,设计进一步修改,将升降机分散布置,缩减防御性武器占位以便于尽可能多地增加空间。1923年2月,经过多次修改设计的竞技神号完工,亚瑟·斯托普福德(Arthur Stopford)被任命为竞技神号的指挥官,并于8月开始了海上试航。1924年2月18日,竞技神号正式服役,加入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
航空母舰的概念同样传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日本,乘英日同盟之便,日本驻英武官组成的代表团在威廉·森皮尔(William Sampier)率领下考察了几艘有关航空兵的舰艇,包括坎帕尼亚号水上飞机母舰,暴怒号和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等舰的技术。

八六舰队案通过了1艘水上飞机母舰的建造预算规划,原本的造舰计划是以特务舰名义增建,暂定船名为第7号特务舰,但由于英国航母开工以及新的航母技术的引进,即将开工的第7号进行多次设计改变,最终于1919年定案,转变为一艘采用全通式甲板的专业航空母舰,并采纳英国经验决定其极速为25节。该舰被正式命名为龙飞,后改为凤翔。

1919年12月16日,在森皮尔顾问团的协助下,日本海军利用引进的英国的航母建造经验和技术,以海军支援舰的舰体为基础开始了凤翔号的建造,在浅野造船厂鹤见造舰所夜以继日的高强度施工之下,1921年11月13日,凤翔号下水,1922年12月22日赶在了竞技神号之前正式服役,隶属横须贺镇守府,舰长为丰岛二郎大佐。搭载21架舰载机,包括三菱十式舰战12架(常用9架、备用3架)和三菱十三式舰攻9架(常用6架、备用3架)。

竞技者号和凤翔号的出现,对日本、英国两国海军和世界各国的海军航空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专门航空母舰的服役意味着海上作战维度的拓展,传统的大舰巨炮理论迎来了自鱼雷技术发展成熟以来第二次重大挑战。航空母舰的故事,从1922年开始正式进入了主旋律。
1.1.3.舰载航空兵部队的建设与初步发展
1.1.4.水上飞机母舰在一战中的战术应用与航母航空战术的雏形
(未完待续)

下面这一段是1.1.3的内容,在写凤翔号相关内容时顺手写了这一段。但因为还没有正式开始写这一小节,所以把这一段单独贴在这里:
在凤翔号建造服役的同时,三菱还协助海军雇佣了一批英国退役的舰载机飞行员,而在英国航空参谋部和皇家海军协商许可后,以森皮尔为首,由皇家海军退役飞行员组成的“飞行团”进驻霞之浦,设立教育讲习部,开始系统性训练日本海军的舰载机飞行员,并引进了皇家海军的舰载机起降技术和经验,在这样的努力之下,日本海军的航母技术终于赶上了皇家海军。
1923年2月22日,凤翔号服役两个月后,威廉·乔丹(William Jordan)在凤翔号上成功完成了首次降落,凤翔号航空长吉良俊一大尉(航空术学生2期)也于3月16日在东乡平八郎、井上馨等高级将领观摩下降落凤翔成功,随后龟井凯夫中尉和马场笃磨中尉也完成了起降,而这,也是“凤翔着舰三羽鸟”的诞生。这一刻的来临,标志着日本海航舰载机部队的正式成型,空母飞行队的故事,也从此刻开始了书写。


通告
up主近日开始备战雅思,加之即将开学,因此请各位观众/读者注意
1.视频和专栏全面停止更新
2.评论弹幕私信等一概不再回复
3.虽然雅思是9.23参考,但请注意,此通告中提及的两点事项将会一直延续到可能明年2月左右,在这一期间up主会卸载b站专心学习
4.一直以来感谢各位观众/读者的支持,虽然播放量和阅读量一直不高,但我也一直在坚持这个爱好,我发布的这些东西,更多是类似于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各位也不必太在意
5.退站前将发布从甲板出击的第一期未完成稿,虽然只完成了一半,但也足够水一期了
另注
up主的雅思首战目标
听6.5说6读7写7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