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风华录·韩信】将军行【苍穹/星尘infinity/赤羽原创】“成功名...

关于歌词的一点个人猜测,以及歌词中的一些历史典故,主要参考了《史记·淮阴侯列传》,欢迎大家讨论!
【但有鸿鹄之心】——鸿鹄之志,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士容论》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后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嗟乎,燕雀安知鸿之志載!”
【定携剑出淮阴】——韩信为淮阴县人。
【一界拆楚河汉境】——楚河汉界,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壮士死不惜发肤,况忍却一时之辱】——胯下之辱,《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跨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耳听秋声点兵,心腑唯万骑千军】——韩信点兵,《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暗道陈仓入三秦】——暗渡陈仓,《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時,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拔旗背水据为营】——背水之战,《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垓下空留楚歌音】——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转目间又宴鸿门谁作主人,谁为上宾】——鸿门宴,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后以刘邦安然逃席,项羽受璧、曹无伤被杀为结局。(虽然韩信不是鸿门宴故事主要角色,但结合上下文,前句为项羽自尽,后句开始回忆生平,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此句合适的时间节点并不是真正的鸿门宴而是韩信之死。结合词中“转目间又”“谁为上宾”,个人猜测这里或许借项羽假设鸿门宴意在刘邦,暗示韩信之死因是否真正出于谋反另有蹊跷。《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这就像是吕后为韩信设下的一场鸿门宴,“谁为主人,谁为上宾”的答案也明了。)
【高坛之上拜将军】——韩信拜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征侯一片客子心,当年餐饭尚千金】——漂母饭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