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杂记:辨得己明,辨得己清。
闲谈杂记:辨得己明,辨得己清。
现在早已不是末法时代了,而是开源时代。
开源本根,塑回历久。
寻往生历历磨难,辨事事无常之门,得磊磊硕果仅存。
最后证得自在果,证得无量佛,证得无上咒。
而想证得,有些人已经走到了辨字。
有些人还处于学字。
而不假真相者,还在批判其他人的德行。
中方人是比较讲究藏与默,讲究低调形式,低调做人,低调做事。
但,那也是根据社会实践情况而定的。
古时候属于阶级明显状态。
一个高调就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所以,在行事做人中不得不低调。
也是那种时代的影响,致使一群人活得特别憋屈。
有些人有着几样才能,不是不想高调而是不能高调。
所有的心高气傲都在时代的影响下,消失于原野。
怕被算计,怕被惦记,怕被别人知道,同时也怕没人知道。
在各种不比现今来看的压力中好多少。
因为那个时候,等级严明,动不动就是掉脑袋的事,文字狱更是不遑多让。
而现今就不一样了。
看起来还是会有阶级产生,但却没有了以前的权利束缚,不在动不动一个看你不爽就明面上处决你。
这个时代有着古时候没有的开放。
不用再担心脑袋随时搬家。
可以放开一些对自己的无形束缚了。
不用活的如古时候一样压抑。
而时代都是在前进着的。
思想也是在前进着的。
而通过观察,一种老旧思想模式正在消亡。
部分人群已经开始于被先贤定义出的天之道的生态圈子中慢慢的走出来了。
不用活的懦弱与小心翼翼。
也不用藏着默着了。
因为那种思想模式已经在处于被时代淘汰的过程中了。
现在已经过了该害怕天,地,人的时候了。
这个时代的我们应该怕什么?
应该怕自己。
怕自己知道的太多,而又不知德行。
怕自己知道的太少,而又不知进取。
怕自己不够勇敢,而又不知奋勇。
怕自己错过花样年华,而不知山川的美丽。
怕自己空有抱负,而又无处可得千里马。
怕自己不学无术,而又空有抱负。
怕自己太自私自利,而又自视过高。
怕自己自命不凡,而又怀才不遇。
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清高,而又不能明言自己的无奈。
怕又如何。
至少这个时代可以给予时间让我们可以改变。
辨,不只是需要和别人辨,同时也需要和自己辨。
这不只是口舌之快,也不只是修行的有益反应,而是种成长的烦恼。
成长,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学习着如何成为一个人。
通过学习,不断的摄取信息。
而长久的信息介入,却得出你不在是人而是其他的某种意义上的存在。
这个时候就需要辨,用辩论的方式论证自己。
只有当你论辩,天,地,人,之后,你才能更好的知道,何为人。
从而达到成长中的确认自己。
确认自己是自己,认证自己是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因为在这个时代学习,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信息。
而也是这富足的各种信息,导致着部分人群,发生着成长的烦恼,那就是认知偏差。
从而成为一些人口中的中二病患者。
其实这不过只是种天性宣泄。
只有自己不当人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发散心中的不满与难受。
因为,不是人人都是导师,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那看不见的心灵悸动。
有的更多的是当前世界信息的无形反馈,促使着一些感觉敏锐的人群,自发的通过天性解放的方式,宣泄世界的意志诉求。
这个时代唯一不好的就是太过压抑着的天性。
使得新一代的每个人,都没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趣时光。
他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压抑着,只是没到时间,所以你们还可以不以为意。
想想现在的心理疾病的高发状态,就能初步的判断出未来的心理社会学影响方向了。
未来的心理健康,将决定着未来的社会走向。
成者以自损。自损而得求知。
自损之知,自损之理,自损之识。
通过辨的方式,抛出自身之前有,在接纳回反馈之后得。
然后在做自我对抗解析,最后收获出自清。
求得自知之明。
同时也会知道什么是量力而行。
只有当你开始进行清理的时候,你才能明白,辨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检验自己,也是为了清理自己。
最后得果,不垢静空。
同时这也是,最快能达成静的基本功。
而静,很特别。
当你达到时,那怕只有一瞬。
由静而产出的果实,也会如影般伴随着你,使得你总能在一些时候不自觉的进入喜中。
安心而舒爽。
这个方法适合脑子乱,而又不知道如何停止思考的人尝试使用。
一个锻炼整理纷乱的各种脑内信息。
一个用于疏解学识,找寻应用途径。
一个奠基自我之识,自我之理,自我之解。
而整理脑子乱时,最好是做个笔记记录写下来。
写的时候先不要考虑怎么写出花来,而是抓住一个引头,一个念想,作为起始点。
构思一小段能够自我感觉通顺的话,作为引子,一点点的套用感觉可以通顺读出的语句。
在保持通顺的前提上,再一点点衔接其他杂想,最后构成一段文章。
写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自己读起来感觉通顺嘛。
如果连自己都读不通自己所写,那记录起来的唯一作用,也就只剩下提点自己了。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可以很好的抽离杂想,使得灵感与灵光在出现时,可以很好的把握住。
如果感觉自身文笔不足,可以有选择式的先阅读一下文笔通顺的书籍。
不要追求名家名作,因为他们的文笔风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有很多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说的啥。
一切都应有个循序渐进。
选择题材,比较推荐一些小说类的模式。
一个经济条件性价比就很好。
一个在爽点拿捏上也可以对你的心情起到抒发作用。
一个你可以低门槛的学习模仿小说中的某些桥段,用于自己的创作进行铺垫练习。
不成者以自学。
学海无涯。
只有当你开始探究为何而学时,你才能知道自己学到了哪。
回头是岸。
这个时候的开悟明得,会教你往回走。
这不是退步,而是种进步。
抽吸过往所学,整理归纳,为接下来的辨,做准备。
最后完成自我意识形态补完,成为自己。
辨也是变。
只有到了时候,你才能明白。
人的成长就是在各种变中寻找平衡点,最后定化自己。
用以完成人生课题。
人都是有倾诉冲动的。
这跟情绪化有点关系,但更多的来源于心中的悸动。
那是种很难言出的感觉。
你可以理解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一种本能诉求被自身接引到了。
而辨的过程就是发现,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有情利益的纽带连接。
也可以理解为利益的驱使,使得辩论双方都是做着成全彼此的高低位落差补足。
你可以理解为势的引导,也可以说是同样有感的一群人,在接受大考。
一种源于内心本能的接触式碰撞。
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无形的。
是可以彼此影响着的,也是可以勾连天地的。
你不得不去接受,总是有些人群,能够接手第一手世界意志等等回馈信息。
也有着一些特殊的人群可以把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转码破译,再从新编辑自己收集理解得到的信息,反馈于无形的天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