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

在历史规则面前,太平天国开了执行的头,却没能将历史任务执行到最后。时势造英雄,然而此时的时势只是萌芽而不是开始,也不是成熟阶段。——羚同学

一、天京变乱
(一)主要过程概述
当西征的胜利,慰藉了北伐的失败后,完全胜利的幻觉必然会被释放。
洪秀全放松了决策的灵敏,将精力转移到了中央系列的民生建设蓝图上来。军事的最高指挥权一直暧昧于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之间。由此,二人的矛盾逐渐积攒,日益尖锐。
同时,东王杨秀清与北王韦昌辉的矛盾也格外激烈。一场三大集团之间的内斗在1856年拉开序幕。
内斗结局:洪秀全于1856年11月初令天京军民上下同心,擒杀了北王韦昌辉。长达两年两个多月的内乱就此基本平息。在这次内乱中,共有两万多太平军将士被杀。
内斗逐渐扩大化:太平天国经过此次变乱,未发生颠覆性错误,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却没能从中吸取教训。洪秀全表明重启刚刚回师的石达开,委以重任,实际上担心石达开日后会夺权,遂任用自己的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为福王,拟牵制石达开。
石达开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于1857年6月初率十多万精兵离开天京,走上了分裂的道路。
1863年5月中旬,石达开孤军作战,接连失败,为保全部下(战后)七千余人的性命,写信给四川总督骆秉章。6月中旬,石达开前往清军营地谈判,当场被俘。清军将其卸甲押送至成都,凌迟处死,年33岁。
战局变化:清军借天京内部发生动乱之际,进行反扑。1856年年底,清军大量收复失地,捷报不断。1858年5月,九江失守,随后江西大部分地区相继失守。太平天国在军事上曾经拥有的大好局面已不复存在。
(二)历史影响
天京变乱和石达开的出走,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分水岭),标志着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的阶段,并且逐步呈衰落态势发展。

二、太平天国的后期奋斗
太平天国在变乱后,出现用人难的问题,一批新起之秀被洪秀全提拔而起。
(一)军事改革
陈玉成和李秀成主持军务后,立即着手组织军事反击,对抗上游日益进逼的湘军和江南、江北大营。
经过三年多不懈的努力(1858年夏——1860年7月中旬),太平军重新夺回战略要地。
1860年8月上旬,西方列强撕毁“中立'面具,袭击松江,进犯青浦,太平军前期占据上风,随后在英法联军的阻击下,被迫撤出上海。
总体来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使被动的局面一度扭转。
(二)政治改革:《资政新篇》
1、提出背景
洪仁轩(洪秀全族弟),1847年曾随洪秀全出行广州,并在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处学习。
金田起义后,为避清军缉捕,流亡香港。在香港,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1859年4月,洪仁轩来到天京,不久被封为“干王”,开始总理朝政。他随即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1859年)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2、主要内容:
(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经验,制定法律、政治等制度。
(2)在经济方面,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全面发展交通运输业,开办工厂,开发矿产资源,兴修水利,创办银行。
(3)在文化、教育事业及社会改革等方面,主张办学校,开报社,建立医院,兴建教堂,禁寺庙、禁鸦片等。
(4)在外交方面,主张与外国列强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鼓励外国人在华投资。
3、历史意义
《资政新篇》明确提出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方式和科学技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较以往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蓝图,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向西方学习这一政治战略的认识上,《资政新篇》超越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认知。
它反映了一部分先进中国人要求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西方、变革现实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三、中外“会剿”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
(一)中外“会剿”
在列强各国“洋枪队”的助力下,清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二)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
洪秀全病逝。
李秀成兵败被曾国藩俘虏、杀害。
陈玉成(年26岁)兵败河南,被俘凌迟处死。
幼王洪天贵福出逃,后与外出征粮的洪仁轩于安徽会合,兵败江西石城县,先后被俘处死。
湘军攻破天京后,屠城三日。
天京虽然陷落,但太平军余部仍在坚持斗争。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有侍李世贤部和康王汪海洋部,他们辗转于江西、福建南部,并在漳州建立根据地,成立政权,屡败清军。
1865年3月,左宗棠在英法联军的军事支持下,攻陷漳州,李世贤被汪海洋刺杀。
1866年2月,汪海洋在广东嘉应州战死。
至此,长江以南的太平军全面失败。

四、各地反清农民起义相继失败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逐年在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反清起义的发展。各地各族人民纷纷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反对清朝统治。
各地起义前后坚持时间不一,至1870年前后,相继失败。
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本节重中之重!!!)
(一)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从客观上看,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结果。
2、从主观上看,是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犯下的一系列失误,叠加的结果。
(二)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
它不可能有效地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三)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起义长达14年,转战18个省,在南京建立了反清政权。
(1)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人民纷纷发动起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统治阶级,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被严重削弱。
(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本质,其反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后来的革命运动。
2、太平天国起义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尝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土地的渴望,显示出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2)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体现出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起义的新特点。
3、太平天国起义顽强地抵抗了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
(1)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严禁鸦片贸易,维护了国家权益。
(2)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并没有屈服,而是与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列强侵略者预想的殖民意图。
4、太平天国起义引起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变化与调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1)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满族贵族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汉族官僚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急剧上升,对之后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同时,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人采取了变革的措施,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5、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
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客观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一起,形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极大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地位。

今日学习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寄语:任重而道远!

今日笔记者:羚同学||《水木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