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板橋曉子,〈 圍繞「才女」的評論〉筆札 與 彈詞史料簡述

2022-04-09 00:57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性別與文學:閨門內外的才女 相關討論

板橋曉子,〈 圍繞「才女」的評論〉筆札

      本文对于才女的概念的定义,如果以现代人的理解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富有文才的女性,但此用法在古籍中并未有详细定义,而且才女一词多散见在类书与其他典籍中,透过古代类书分类条目来看,即使是在有许多个人文集出现的唐宋时期,才女也并非普遍用语,但直至明清「才女」用例才有飞耀性的增加。

    从作者在本文的对于才女在各时代的特征来看,如:汉代与汉代以前,刘向所编的《列女传》中的女主角大致拥有聪明伶俐与深谋远虑的性格,并且以自己的深谋远虑为自己的家庭、国家等带来恩惠,即强调女性在社会上应当使自己的聪慧发挥作用;同时若以蔡文姬毁誉参半历史评价的案例来看,能够被正史记载的贤明女性,其生平必须先符合儒家价值观的节概,其次才会讨论她的文词;魏晋南北朝时对于家庭秩序的维持与存续的女性会被称作贤妇,另一方面,有能力以自身机智与学识匹敌丈夫或兄弟们的女性则称作贤媛,着名贤媛如谢道韫(笔者按:此南北朝时期的才女们似乎还是得在家庭的框架内,以妻子或姊妹等身分,展现其自身的学识与智慧,即使她们在家中的事蹟被《世说》所广为士人社会流传,能够成为作者认为上流阶层男性对于女性亲属的主体性持有积极评价,但笔者认为这部分对于当时女性来说,贤媛的故事如同妒妇、悍妇等轶闻出现,皆是为了满足男性猎奇 心态而存在的,才能广为时人流传);接着是隋唐与宋元时期的才女,前者对于妇女规范较松,上流阶层女性的政治活动也很活耀,作者认为算是才女达到顶点的案例,此外唐代青楼文化中妓女出身的才女也以文才提高声望。后者的才女则是在文人文化高峰的两宋出现,最突出者以在词领域中确立卓越地位的李清照为代表;明清时期的才女一词用例增加且清代尤多,明清的才女较以往更分为两个阶层,一是在士大夫家庭受教育而嫁给其他士大夫家庭后,依旧热衷于着述活动的闺秀,二是出于陪伴士大夫游玩而掌握高度学问教养的妓女,前者活耀于清代,后者则是以明代为主。各个朝代的才女大致上掌握几个特征,除具备文字书写能力外,往往得在文学上有所突破,或是优于同时期男性的才华。

    至于这些才女该如何被人看见,或许得从本文的几个案例来看,一是女性须符合男性在该时代脉络下既有的价值观,才有资格被史书记载或讨论,如班昭与蔡琰两人的案例;或是前文笔者按所言,谢道韫能透过展现其自身的学识与智慧,使她的事蹟能被士人们广为流传;还有一种是这些才女人生际遇与时逢中国革命、世变时期的革命家、知识分子相互共鸣,进一步使她们又重现于人们的视野中,如秋璟就因为景仰谢道韫豁达、随意的言行,进而使谢成为秋璟面对当时压抑女性时局的可用的思想资源;或是陈寅恪与柳如是亦如是,尤其是在陈的笔下柳如是的形象已不只是明末清初的才女,而是进一步转化成可以敬重其气节的同志。

    清末民初对于「才女」意涵,随着社会对于「新女性」的需求而有所改变。社会对于女性教育的看法,已不再是曾经拥有知识文化(才)的女性,即拥有伤春惜别以男性为中心的教育,而是为女性普及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女性共同担起建设国家的任务为主要目标。至于对于古代才女的评价,除了为她们的生平找寻符合贞节至上的逻辑外,也会产生以女性为主体的行为逻辑为其作为辩护,甚至会出现赋予超脱于她们生平的评价,如中华面临灭亡时,为其献身的「忠烈义举」。所以从上述层面来看,才女的评价到了近代似乎是断裂了,并重新赋予其新的意义,同时才女的形象又与古代对于才女的认识相似。最后,在板桥晓子的文章中笔者最感兴趣的历代才女是李清照,因为作者关于李清照的讨论一部分放在她并不顺遂的第二段婚姻结果,即寡妇再婚问题,这问题笔者认为若放在李清照身上,就不应该只是贞操观念对于女性束缚的转变,而是在名气与学识上足以与男性相抗衡的女性,是如何面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观,这部分的讨论就比单纯的法律问题还要复杂且有趣,且似乎更能讨论女性主体性的问题。


備註:關於前文獵奇的用語似乎過度誇張,但是為了強調此時的才女敘事,或許得跟同時段對於女性的描述共同比較,才較能看出此時的男性對於女性親屬的看法是否是以其主體性為主,還是只是在女性的標籤下,多一層正面或負面的刻板印象描述以滿足以男性為秩序的性別觀。換句話說,才女的才本身不是重點,而是先是女性親屬後,才會討論錦上添花的「才」。


修正與提問:

        女性聲音與身影的意義,除了代表女性的意見態度之外,也能看出與傳統男性士人描繪世界的不同面向。這點基本上就是女性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因為文學的領域使得女性可以有廣闊的思想空間,進而使之脫離於現實的桎梏。不過在陳東原以降的20年代到80年代關於女性的研究,卻還是偏向才女、名媛、女主,以及對於現代化的追求,即減少身體迫害的纏足。因此女性創作甚麼,創作這些作品的人是否為才女,才女的共向,德性與文才之間相得益彰的關連性等,尤其是德行常成為評價才女的先決條件。不過女性文學在當時的改革派眼中似乎不太重要,梁啟超與陳東原等人對於才女的看法,因為他們不是做歷史研究所以有才女論述的斷裂。同時他們也有現代化的訴求,因此需要為國家民族生計,並付出心力的女性。

        但將此脈絡放在文學史的脈絡上來看,女性也想讓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並且伴隨文類的興盛會影響對才女的評價,如李清照。額外補充,班昭的女戒,或可看做另一種女性生存策略(在父系家庭當中),而非文學意義上的才華。因此富於文才的假設,如班昭的史材、蔡琰、李清照,又如何放在同一個脈絡當中?因為20世紀初的改革類知識分子,對於女性的評價並非歷史事實,而是自己的訴求。但也有另一批文學理論家,如謝無量等,對於這時期的評價關注才女的轉向。比方說彈詞的研究等,但在30年代左翼文學出現,做家門希冀抹除男女的界線,進而強調階級的問題,應該要關注工農兵文學,導致上層社會的才女被作家們所忽視。   


關於彈詞史料的一些性質  

來自胡曉真的〈文學與性別——明清時代婦女文學〉

彈詞小說,源自於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說唱藝術,即彈詞,並由其演變為長篇的敘事文學(並且是以說唱方式流傳在民間),是七字韻文,同時也類似章回小說的形式,並在清代流行於女性之間。至於本文將彈詞小說獨立分析,除了因為彈詞是作者專門研究的領域之外,也因為彈詞小說的一些特質,諸如彈詞小說的作者是女性,同時也是給女性受眾消遣的文學體裁,因此這類作品具備女性創作自覺性,並多少帶有反體制的聲音,而且作者在寫作當下是有意讓作品得以留名後世的意圖的,同時在敘述過程中會帶有女性經驗,比如書寫小說當下的心境、生活情境與私密情緒融入文本情節當中,同時又因長敘事的寫作風格,所以可以涵蓋許多日常生活細節的描寫等等,又因其長敘事的特點,創作時間也涵蓋作者人生的不同階段,結合以上特點,彈詞也能作為追溯女作家生平的線索。而筆者認為胡曉真老師提出的彈詞小說中,以李桂玉的《榴花夢》最讓筆者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關於戰爭暴力挪用到真摯情感的表現手法,將戰爭與愛情相互比附,展現其殘暴與奇幻的特性,還有書中隱約透出超越姊妹情誼的角色關係,會讓筆者懷疑同志文學的母題是否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的彈詞小說。最後筆者對於彈詞小說是否能作為婦女史的史料,採取保留意見雖然文中提及彈詞會記載生活細節,但就筆者認為彈詞小說的受眾與作者並非是普遍意義上的多數婦女。因此單就性別史的角度來看,可以當作為女性發聲的史料,但得注意到該材料的對於社會各階層女性的適用性問題。而跳脫史料的作者與受眾,或許女性文學的出現與江南地區的文化發展蓬勃有關,如果將彈詞作為一種歷史研究的材料,或許得將之放在更大的時代脈絡中才能理解,因此不該只限於婦女史本身,而是可以推展到區域研究或經濟史的相關議題,亦即在江南經濟興盛的情況下,出版業蓬勃發展,才能讓大量的婦女文學作品留下來。


後記

我今天真的真的過得好高興啊!!!!她笑起來很好看:D 

累哇歷史2022/4/9  台北城南宿舍 無雨   春和景明 :D

參考資料

板橋曉子,〈 圍繞「才女」的評論〉,收入自 小濱正子, 下倉涉, 佐佐木愛, 高嶋航, 江上幸子 等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0),頁401-413。

胡曉真,〈文學與性別——明清時代婦女文學〉,收入李貞德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2009),頁333-376。

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頁21-25。




板橋曉子,〈 圍繞「才女」的評論〉筆札 與 彈詞史料簡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