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追寻

2023-06-08 17:00 作者:松窗-听雨  | 我要投稿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记

现在是 2023 年 6 月 8 日 17 时,距离 2021 年 6 月 8 日 17 时已经过去整整两年了。可是我还依然清晰的记得彼时彼刻发生了什么……

那天最后一门英语,作文还是关于疫情线上学习的,就这个主题,在 2020 年后就不知道写了多少遍了,考前也背过,但在16:40—17:00 那段时间,我却什么想不起来了,我皱着眉头在草稿纸上写着主题延伸词,可写来写去还是那几个,5 分钟过去了,呼吸加速代谢加快,手臂颤抖手汗分泌,紧张的症状又出现了,我的内心就像跑马拉松的人最后一公里筋疲力尽,发出了无声的咆哮。我顾不上那么多,只能将所有能想起的单词全都堆满那恐怖宽阔卷面上。我已经一个词都想不出来了,但下面空着的几行横线像子弹的轨迹,让我无法直视,我尽力躲闪根本看不清的子弹,可正躲闪完左边时,我来不及咧嘴,就已经被右边的子弹击中了,就像一个前线的士兵,在受伤倒下的那一刻,你始终认为自己会是幸运的那一个,会战斗到胜利结束,你从未会相信就这样轻易倒下了。其实下面那几行我平时都能轻松写完,但现在却让我惶恐万分。我早已不怕这些子弹,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在这儿中了多少颗了,最后一颗在 17:00 准时射向我。我默默等待监考老师打扫清理战场,带着年复一年的弹孔伤痕,和每次一样拿好工具,一个人,还用和考前一样的步伐走出了这里。

在题目的腥风血雨后,我像一个僵尸一样爬了出来,我面无表情,一丝喜悦都感受不到,我清晰的记得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我经过了三年,又经过了三年,经过了前天,经过了昨天,好像还有今天。我看见了满脸笑容的妈妈,还有默默等待的爸爸,他见了我,只是憨憨的笑。可为什么要笑呀?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呀?现在该干什么呀?现在应该马上回到教室,和以前几十次模考一样,去把楼道里和书架上的书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马上把答案传下去,对完答案,课代表把要讲的题统计出来,把英语卷纸上生词分组查出来,吃完晚饭,把所有问题总结出来,如果晚自习还有剩余的时间,就背一背……

可是高考结束了。哦,高考结束了。妈妈问我现在想去哪里,我默不作声,我不知道,可是高考已经结束了,我心中那座牢固的堡垒瞬间土崩瓦解。我站在离考场最近的天桥上看着下面人来车涌,望着城市的这头和那头,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哪,刺眼的红日拉长桥上的身影,可桥上的身影包裹则是一具濒死的灵魂。路过考生和家长交谈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而我湮灭在夏日热浪,冷冰冰的看着所有人,嘈杂的声音让我心神不宁,我想逃离这里,而我无路可走。我想找些什么,可是不知道该找些什么。

我想起了三年以前,或者六年以前,我还是一个正常的孩子,那时如果问我考完试想去哪儿,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可现在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机器,没有喜好,没有想法,没有欲求,没有自由,没有人际,没有娱乐,有的只是被不知道为什么被上紧的发条,只是被扭曲在那一片狭小的空间,只是被裹挟在无路可去的逃难,只是被扭曲在几寸大小的迷宫没有出口,所有美好的愿望和可被憧憬的理想被碾在脚下……可是现在,曾经掌控自己的疯魔消失了,我却成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我急切的想要再次被它折磨后产生的内啡肽消受自己的痛苦,那样我就会变得再次麻木不仁,那样我就可以无视生活。

可是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所有的东西瞬间失去了意义,三年的时间没有告诉我任何答案,没有告诉我任何意义,我不知道我都干了些什么,我根本没注意自己身体在三年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我能明确的感知到我的灵魂退化了,内心发生的起伏会极度的敏感,周遭发生的事情冷眼相待,漠不关心,没有人愿意接纳我,我也不愿意接纳自己,干脆把所有门包括自己的那扇门全部关闭,像一个套中人,更像一个行尸走肉。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如果鲁迅先生可以穿越到今天,来一座普通城市的普通高中看一看,他一定会把这句话的第一个字“愿”收回,因为他会看见今天的少年拼搏向上,废寝忘食,他们没有虚度光阴,没有自暴自弃,他们不知道疲惫和休息,他们不会抱怨和嘲讽,他们只会一心扑在书本上,只会做完一套题再做一套题,最后还要被冠以“假努力”……

我不否认期间我会有成长,但也必须承认,失去生活自主权的我也已经失去做人的资格了。后来我一直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在那阴影之下,我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我仍旧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我忘了,忘了三年前的生活是如何安排过的,忘了正常的作息,正常的世界。考上大学一年后,我依然能梦见高中的教室和同学,脑海里似乎还有一个平行世界,我还在那里正常上课下课。这梦境我越是想摆脱就越是被深陷,甚至在怀疑这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我魔怔了。大学开始的一年半时间,由于我们都知道的一些事情,生活空间受到极尽的限制,我更像一个套中人了,更魔怔了,清醒和虚幻撕扯着我内心无人能看清的敏感神经,自我的认知定位在模糊和崩溃的边缘胶着,我无比清醒地知道这一年多时间是我二十年里最倒退的一年,可我实在无力回天,我只能告诉自己缓一缓吧,也许缓一缓过会儿就能调整了呢?

辛弃疾有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下阕的“愁滋味”“欲说还休”究竟是不想说还是不敢说?很多人都认为是作者历经世事沧桑后的淡然和释怀之后,不想说了。曾经我也这样想,但现在不以为然,欲说还休的人只是恐惧自己的孤独无人赏识,又怕过度关心之后,成了祥林嫂,而这些只是胆怯者无力战胜内心恐惧的说辞,他们从未有过真正淡然和释怀,才不敢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以前我也不敢说,也是真的怕刺穿最后的心理防线,害怕把内心世界燃成灰烬。但是,现在我敢说了。

高考结束后,我知道我这三年没有赢,但我不敢承认我输,我想如果就这样认输了,我会瞬间垮掉,我只敢认为我和它打了个平手。但现在我承认我输了,还是彻头彻尾的输,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高考,我全输了。这是一次大输,我认了,我终于承认了,而且在那三年我还能屡败屡战,我现在一点也不怕了,不管以后会怎样,再也不会有这一次输得惨,再也不会有人比我输得惨,我害怕什么呢?自此我就经常抱着必输的信念去赢,往往发现结果还不错,赢了就让下次别输,输了那就下次再来,没有下次那就换别的。最勇敢的人往往不是全副武装,而是手无寸铁。“接受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源泉”,接受自己的无能乃是打开生活的钥匙。

2023 年的世界终于全面打开了,从小留到大的寸头我也不留了。在今年开学前,我来到北京转了转,这是我时隔多年第一次一个人游览一个城市,也真正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三十多个小时旅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后来开学有些无所事事的忙忙碌碌,直到四月上旬被一个小团体背刺阴阳,果断退出之后,生活百无聊赖之际,我才开始去想我存在的意义。思考总是很痛苦,清醒的思绪总会被现实的挣扎控制,我也不记得我想了多久,但我记得我开始变了。

我又看了一遍《星际穿越》,库珀在执行任务前一夜和祖父谈话时,他说:“我们农夫每年都等不到雨,然后说明年吧,但明年和后年都不会降雨,地球是个宝藏,但在告诉我们该离开了,人类在地球诞生,但不该灭绝于此。”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和我的处境很像(也许人在低谷的时候总会觉得很多文字都可以共情吧)。我总在等着调整状态,总在等人来拯救我,每天都等不到,我就会想明天吧,但明天后天都不会,我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我不会停留在高中,也不会停留在这个大学,我虽然不知道我会前往哪里,但绝不会停在这里,那我为什么还要抱着以前生活态度继续生活呢?每个地方都不会属于我,唯一属于我的只有自己。我觉得是时候了,是时候把之前的一切粉碎了,我开始去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首先尝试不同的餐食和作息,原来我不觉得饮食会有什么值得改变的,一个人的饮食更不值得去提,填饱肚子便是了,很少改变的饮食习惯和作息生活,让本就平淡的生活变得节律无趣,我可以忍受应试教育时被安排的规则,也许今天可以忍受,明天呢?后天呢?我又想起《士兵突击》中袁朗去家访守军营的许三多时,许三多长期坚守后也变得麻木,袁朗问他多大,他说二十二,袁朗说:“二十二是什么年龄,十二点吃饭十二点半就饿,论追求,俩字新鲜,你新鲜吗?你的生活肯定不新鲜。我才三十,我还没玩够呢!”袁朗说的没错,我的生活肯定不新鲜。

我开始踏出新的步伐,在踏出之前,总会有些纠结和惶恐,但我还是踏出去了,可等踏出去,我才知道并不可怕,一切虚幻皆成泡影,我像一只过河的小马,看着自己蹚过的水花波纹,才开始笑自己在岸上的犹豫不决。无人相伴那就独自面对,就让我孤傲的挺立吧,因为我已经学会了低头,从今也不会再去低头。学校离北京只有一趟公交车终点站的距离,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报到这里,除了刚过的分数线,还有对北京独特憧憬,我第一次来到的大都市就是北京。那年九岁,天安门无比庄严,长城宏伟雄壮,但都没有国家博物馆让我如此震撼,我第一次去的博物馆也是国家博物馆。至今我依然能记得那年推着姥姥在偌大的展馆里畅游,那年凭身份证领纸质票,爸妈当年的票还留在家里抽屉纪念……年幼的往事再次回首,我便知道了我的去向,没人陪我我就勇往直前。那周就把军博国博赶紧预约了,这段经历真是太奇妙了,值得我再写一篇文章细细回味。后来我又去了中国美术馆、宛平城和抗战馆、鲁博、北大红楼、自博、首博、农博、影博、园博。去过这些地方,我才想起我看过的B站up主渤海小吏讲解的长视频:刘邦从泗水亭亭长到关中王后,网罗有识之士,从之前的盲流吹牛到殿堂之上翻阅竹简和丝帛,他从此便有了见识,之前为了一点眼前利益的事情不会做了,他才开始去看天下。

而我知道这是我长这么大来第一次长这么大见识,而我收到最大的礼物还是母亲节妈妈给我的礼物。那天我正好二阳,早上半醒着给妈妈发了母亲节快乐和88红包,但妈妈下次给生活费的时候又还给了我。妈妈给我买了几本书和一箱酸奶,正好母亲节那天到了,好久没收到过礼物的我顿时非常惊喜,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几本究竟会给我带来多大的惊喜,那天我上楼时拿了很多东西,心想那几本书万一哪本掉在地上,我就读哪本,就像有神明听到一样,下个转角就有人撞到了我,我用力站稳,可那本书顺利“及地”,那本书便是《人间失格》,我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失落的灵魂,后来我买来太宰治双壁之一的《斜阳》。很多时候是我在看书,但更多的时候感觉是书劈开了我冰封已久的内心,被劈开的那一瞬间,我还保持着被窥探的警戒,但下一秒我变明白了惺惺相惜,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人,是孤傲的,其实和我一样的人的命运还有很多,只不过被眼前的皮囊给包裹了,我才知道我并不孤单,去博物馆的时候,我也注意到独自逛展远不止我一人。

从学校到展馆的通勤时间太长,周末两天的通勤时间加起来超过八个小时,后来我在北京的地铁和公交上看完了蔡崇达的《命运》和《皮囊》,《命运》的最后几页是我在当代政经课上看完的,我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真的泪流满面,也许是应试教育时永远都带着目的去看书和文章,中学时我都不愿看书,因为那时的文字读起来索然无味。《命运》这本书真是我这七八年看到的唯一让我感动到哭的书,上次还是《平凡的世界》和《追风筝的人》。《皮囊》是第一本我在北京公交和地铁上完整看完的书,看完依旧有很大的感触,在《厚朴》那一章的最后,说北京是厚朴给自己开出的最后药方,也许“我”和厚朴得的是一种病,而“我”才是那个来北京看病的人。下车之后,我朝学校方向走去,我走得很慢,想了很久,其实,其实我才是那个来北京看病的人……

除了书籍,我还看了很多电影,诺兰导演的电影,越是科幻越是现实,《维庸之妻》、《人间失格》的改编电影、《闻香识女人》灵魂没有假肢、《七号房的礼物》、《拯救大兵瑞恩》、《功夫》……

在这两个月里,我开启了很多征途,阅读了很多书籍,看过了很多电影,尝试了很多餐食,遇到了很多美丽的人,收获得到了很多礼物,比我这十年见过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还要多得多得多,集聚的信息爆炸让我终于明白了存在的意义,那就是探索无止境的生活方式,记录在书里电影里,封存在博物馆里,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生命很多时候并不精彩,但必须足够新鲜。至今我还能想起妈妈给我的寄语:主动去做。我究竟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真实的生活没有固定的范式,我想那就是主动生活,主动生活,生活就会靠近你,无论生活是拥抱你还是嫌弃你,它都无法摆脱你。主动就是新鲜的来源,主动才是正向反馈的起点。

这些年我想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妈妈。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小孩,任性作妖,这些年和你斗智斗勇,相爱相恨,也不知道我们之间抱怨争吵过多少次,但最后你都会为了改变我尽最大努力,宽容我。先前不明白你的用意,时间慢慢填平了我们的隔阂,我也希望你能理解,那段于我而言苦闷的岁月。你说过的那些话,当我遇到一些事情,就会想一想。我向远方走去,可你还那里守望着我。这些年的咱们家欢愉,总在一个瞬间让我思忖很久。与其说我们是母子,倒不如说我们更像战友,我们曾并肩作战,无论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坎坷,总有你陪我度过。还记得这首歌吗?这么多年的兄弟,有谁比我更了解你,太多太多不容易,磨平了岁月和脾气,时间转眼就过去,这身后不散的筵席,只因为我们还在,心留在原地,张开手需要多大的勇气,这片天你我一起撑起,更努力只为了我们想要的明天,好好的这份情好好珍惜……

风筝越飞越远,而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那年的风筝我终于追到了,那些年穿梭了多少迷宫似的街区仍历历在目。而我的双手早已被锋利的风筝线和玻璃碴儿刮破了一处又一处,鲜血流干了一次又一次。现在我拿着这面风筝欣喜不已,我又望着远处还在飞舞的风筝,那风筝越过了山丘,那风筝会飞向哪里,我想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追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