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为什么是个“空壳”?
前言:
今天聊的还是“自我”,下面内容还是可能会引起某些人在观念方面的不适,请酌情浏览。

昨天说到,人的自我有三种来源,一是环境信息的影响,比如别人教你要孝顺。
二是直觉式的反应,比如你从小被灌输“你要孝顺”的观念,你不知不觉把它当成了真理。然后有一天你见到一个明显不孝顺的场景,你会下意识认为“这不好”——这就是直觉式反应,你的潜意识比你的主观意识更快的得出结论。
三是认识到上述两种自我来源后,另寻他路找出的新自我来源。
为什么要找新的自我来源?
这与我之前的一个观点有关:多数人的自我是洋葱,是一个空壳(也包括我)。
解释下这个观点。
观察观察你身边的人,观察观察你在网上见到的人,你会发现很多人很容易被带节奏。
有些明显不正确的话,确实有人会信。有些明显的误解,确实有人当成真理。有些明显胡扯的谣言,确实有人当成真事。
这就是环境信息影响了人的结果:人信了不正确的话,就会把它当成真事去照办。
但环境对人的影响只有这点吗?
你深入想一想,就会发现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各种地方。
什么是潮流,什么是时尚,什么手机好,什么牌子的衣服有牌面,开什么车好,在哪里买房好,孩子应该去哪所学校上学…
甚至包括思考和学习。
你觉得「思考」很好,或者你觉得「独立思考/自主思考」很好。
你觉得「学习」很好,或者你觉得「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很好。
这些都是网上许多人的说法,他们的说法被你采纳,于是你形成了认为思考/学习很好的自我。
保守一点讲:许多人(不是全部人),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目标、他们的看法,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你扒掉他们的这些东西,你去掉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你会发现他们什么都剩不下。
拿掉外界环境外界标准定下的目标,他会陷入迷茫,因为他不知道他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又要去往何处。
别人给他提供的观点,他将失去思考能力,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他只是在反复咀嚼别人给他提供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思考。
思考是信息递进的过程。
你在1点接受了A信息,在2点接受了B信息,在3点接受了C信息,在4点接受了D信息。
当你在5点,接收到了一个观点,你决定你要对这个观点进行独立思考。
这时候,你会挪用你在1点时接收到的A信息,去理解这个观点。
这意味着你此时的思考,并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思考,你只是挪用了你在更早之前接收到的信息。
你的独立思考并不独立,它的信息来源仍是来自于别处,而你最初接收到那个信息时,你很可能并没有核实那个信息。
因此,一旦拿掉别人提供的信息和观点,许多人将失去思考能力。
失去外界赋予的追求,自己就没了追求。失去了外界信息产生的“思考错觉”,自己也就失去了通过“思考”来找到“自己的追求”的可能性。
扒掉那些由外界而来的外壳,里面什么都没有。
你再以这个视角去想想网络上的各种现象,网络中有许许多多的人觉得“应该这样做”,但“应该这样做”并不是他们的结论,而是别人的结论,他们只是搬来了这个结论。
所以即使一些看起来很清醒的人,其清醒也只是另外形式的「环境影响」。
剥掉这些环境赋予的外壳,其内核依旧是空的。
你要是能剥掉你自己身上的壳,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无论是名声还是财富还是地位,那些都是外界标准之下的壳,都是依赖于共识的东西,而不是这个世界天然存在的标准。
而你也会发现,你对这些东西的所有向往,也几乎都是来自于你相信外界标准很重要这个念头,而不是因为它真的值得追求。
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些坏处,比如你面对一个空壳式的自己,可能会陷入迷茫,可能不知道该做什么。
然后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个解决方案后,你可能又会觉得“还是按照世俗标准来吧,至少不迷茫”比较合适,然后又回到原先的轨道上去了。
最后再说个结论:环境自我和空壳自我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环境自我的目的不是实现你,而是实现环境。
如果空壳有了自我,它的目的是实现你,而不是实现环境。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36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