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轻拂
微风轻拂可以算是个高配版的《叶》和后面会说的高配版《微光地平线》。它也是只有一个主题,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更有意思的主题组合方式。同样,从和声运用和织体使用的层面上来说,它也比《叶》要正常许多。在这里面,我不打算谈论我的和声问题,因为我的理解还比较肤浅不成体系,虽然用这种方式确实写了不少曲子,但是还是差了点。如果想系统了解和声学,勋伯格是值得推荐的,有些问题他确实说得比斯波索宾透彻。
我还是先把动机扔上来吧:

《叶》和《落花》理论上也可以称其子乐句为动机,但是它们加工很多,但是很少发展出新的玩意,所以不配称其为动机。但是《微风轻拂》是不一样的,它从各种角度上来说,都是发展更多的。而由于它大部分时间都是动机-乐句直接发展,会显得乐句在小范围内是有序相关的,在大范围下差异性较大,说的难听点,就是好多乐句听众估计听不出来是那个动机发展而来,尤其是这个动机还是个音阶下行,在没有相应的节奏配合下,它是很难被识别的。
我们先可以来分析一下这个动机,它是一个音阶的下行,然后中间拐个弯。最后会有一个增四度的跳进,从音程的角度来说,它可以作为被强调的点,然而这首曲子这个在后续的发展中,只是作为一个增加色彩的元素,它并没有出现在每一段下跳中,反而是一上来的那几个下行+拐弯,成为了重点。当然这个跳进后来也被好好利用了,大部分时候,它都被单独拿来处理。
现在开始就事论事。首先1-6小节是一个intro段落:

前面的四个小节重复了两遍动机的前四个音下行,我标出了红色。这里面只看最高音即可,下面都是些陪衬的色彩和弦。写得也都是琶音性,就是为了突出最高的那个音。第五小节也是对下行的部分进行了发展。6小节自然更没啥可说的,就是一个琶音上去,引入后面高音区装饰性质的震音铺垫。
7至10小节,拆成前二和后二,就是全曲的基调了。

最早开始写的时候,就是想搞一个类似于斯特拉文斯基火之鸟末乐章的那种风格的曲子,

这几个小节里,中间声部是一个很连贯完整的两段式旋律。前一段就是intro段落中把动机和intro段落中4和5小节接上去的结果。

蓝色的部分,是从动机头发展出来的一个新东西,姑且称为蓝色段落吧。它和那个下行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它末尾的那个四度上跳,制止了旋律的无限制下行。我不把这个东西定义为一个新动机,因为它可以看成是红色动机的翻折。但是,之后出现类似的我还是会标成蓝色,不然谱子会被画的很乱。在中间旋律声部底下,我还写了一条旋律线,它也是应用了下行+小拐弯的这个动机,10小节后面那个是镜像翻折之后的。我想写一个非常有氛围感的东西,我认为需要模糊掉旋律的纯粹性,甚至故意让旋律与下方的装饰贴在很近的音区。
11到18,这八个小节是7-11小节的扩容。

后四个小节中,是红色动机+蓝色部分淡化的结果。

通过蓝色三次,每次进行第一个八度模进,来做一个小淡出。同时,可以看到最高声部的音程虽然在这几个小节中也在进行着平移,上方的震音变成了分解和弦,从我的音乐理解角度,上方的装饰音已经下降到了钢琴非常适合构造旋律的那个音区,也是人耳比较敏感的地方,这时没必要再震音了,老是震音显得也很单调。从演奏的角度来说,当时我是真打算自己弹这首曲子左手太恶心了右手再震音真的容易翻车。这一部分,会在后面切换到旋律的宣徐。
19-22,它的结构和和7-11是差不多的,是个四小节乐句。

三个下行加上最后一连串的音阶拉回去。这次高音区的装饰变成了点缀,而不是漫长连绵的音块。或者说它的点缀被转移到了与旋律贴合更紧凑的音区上。我在这里面还是用红线表示动机,蓝线表示最早延伸出来的那个 (#F-E-#F-B) 段落。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蓝色的段落和红色是有相当大的相似之处。回收下前文的伏笔,蓝色句子去掉中间那个很容易当成经过音的E,本身就是个四度跳进。和红色的末尾增四度跳进是一样的道理。或者我可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动机前半部分进行了多次模进和填充,最后当乐句结尾出现跳进时,它已经离句子头太远了。从乐理上来说,级进的音程比较有旋律性,模进也很方便。而跳进的音程进行同方向模进,很容易就能跨越过高音域失去旋律性。这里面的织体我也是用动机的一部分发展而来,只是这个下行动机的特征性不那么明显,所以它没什么特点。在后面的曲子中,我会很经常地采用“主题织体化”这种方法来进行创作。
23-27,这里面红色的拐弯被强调了,蓝色的比例也在增高。

蓝色段落疯狂跳进将长旋律线条撕碎。写曲子的时候,我一般都是先分配好总的曲子框架再去填充乐句,我希望这是个假高潮的提示。这首曲子安排的真高潮会是连绵不绝不断宏大的,让钢琴曲更具有所谓“交响性”。实际的操作就是大量重复音,铺满从低到高更加广泛的音区。这几个小节先小推进一下,然后一个刮奏上曲在28小节突然卸掉。这段发展后并不是一个高潮,反而好像又回到了开头。
28-33。这六个小节是慢速版的19-22:

抛开红色线条的装饰音,这里面顺带着做了个跨小节处理。这是个投机取巧的方法,还是动机的原因,多一个音或者少一个音根本不破坏动机的结构,虽然这里面拐弯保留了,甚至加了经过音强化。实在不行就像31小节那样加个奇怪的音阶。32小节末尾的三连音柱式和弦,是标志着高潮段落的开始。看到这里可以提一嘴,到目前位置这首曲子还几乎没有出现三和弦,就算出现了好多也被加了二度音模糊掉了。三和弦我认为不止代表着一种稳定,更多的是一种确定无误的色彩。它就像单色LED灯那样,很有特点但是不够丰富,没有那种让听众感到奇怪的音程或者听不太清的音,会丧失神秘感和吸引力。
34-37,这里面几乎都变成主调音乐了:

左手大跨度琶音覆盖音区,浪漫主义时期常见做法,右手柱式和弦。动机的节奏改了,更加突出拐弯段落而非下行。对比下最早的那个7/4拍动机,拐弯只有两个八分音符,听着像装饰音,前面是四分音符级进下行,过于平稳没有特色。这里面把下行的部分做了个切分处理,增加些冲突感。然后把拐弯延长强调一下。
38-41,和上面四个小节差不多,把高声部进行了进一步的填充,四对三,五对四,存在的意义就是显得音多。同样,还有副旋律,看40中-到41下的红线标记。

42-47最为恢弘的段落,换成9/4拍了,因为要突出小节中央的低声部重音,需要分配更多时值。

在这次可以认为真的是一个复调段落了。高声部是11-18小节中间段落在高音区重现,但是节奏有所改变。中间声部疯狂穿插动机,红线都标出来了。斯特拉文斯基火鸟末乐章结尾也是这样的一个处理形式。

48-52是一个结尾。其中49-50应该是一个小节,但是音太多了打不下,拆成了5/4+4/4。它把7-11小节的三红一蓝做了调整,把三红挤进前一个小节,让一蓝独占半个小节,再配上一大堆标准的分解和弦,造一个浪漫主义时期过于常用的结尾,基本可以认为是为了突出终止式的和声关系模糊动机。

51-52,51其实终止式已经结束了,但是前面32分音符直接停在这里会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于是有了个连续渐慢下行,慢慢收调高潮。最后结尾52的那个和弦呼应开头。结束在三和弦上显得自己太low逼了。

又到了喜闻乐见的总结,缺点是如下的几个:
1. 动机缺乏特点,变奏也没有多高级。
2. 大部分地方伴奏非常偷懒,全是分解和弦或者震音。
3. 有些乐句虽然是从主题发展而来,但是没有以全曲的视角考虑,导致该段落与在整首曲子中的地位都很莫名其妙。
4. 无意义的刮奏,琶音等充斥全曲。蹭三行谱的热度,实际上大部分段落都没那么多声部,只是音多。
5. 接4,音多,说明不够简练。有时候就像门德尔松的一些蹩脚钢琴作品(如#f幻想曲),本来就是些毫无特点的三和弦,非得每个音都重复一下,又不是必须要硬造宏大交响效果的地方。
优点的话也不是没有:
难度还是有的,转调还是很多的,可以当练习曲。虽然本人不建议练,有时间建议练更好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