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3年战闻录石之章 条件分析

2023-07-30 00:24 作者:_八云夢  | 我要投稿

先说明,以下的各类文字:第一,是语音输入的,第二,是在截稿前就已经准备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我在之后的讨论会里面能够有一个大致的讨论方向和笼统的思路,在这里做一点提前量,做一点笔记。但如果是写出来只给一个人看的话,好像有悖于我之前一直所贯彻的,我自己深入一点的想法或者思路要拿出来分享的这种原则。我就厚着脸皮把这东西随便甩到哪里,大家随便看一看。 那么,开始。 (以下评价仅代表我个人意见) 主题词:创造 相较于雾,恋之章来说,这次的主题词范围可以说是相当宽泛,而且明确。就像石之章的主题词刚刚出来的时候,船长也好,中二也好,诸位首先发出的评价就是啊,好直接,好清晰。这有一部分是和下面的设出来的题目是有关系的,我们之后再说。 具体来讲,创造的词义明显同时存在的两种词性,一个是动词,另一个则指的是名词。对于这个词性的选择以及判断会直接地影响到文章的故事,以及作者在考虑文章情节的时候,是把重点放在创造的过程上还是创造完成的那个结果之上。 我们更详细一点来说,如果你的选择是把创造作为名词性来解释的话,文章中对于创造过程的描写,就会明显的缺少于对于创造物的具体描述,连带的在整个创造过程中能展开的矛盾以及其他的故事就会受到一定限制。反过来,如果这个创造的词是作为动词融入整个文章的核心之中的话,故事的现象就会变强,而最后的结果或者说创造物本身就会变得朦胧且缥缈,当然这二者之间其实是不分高低的,具体还要看每个作者在写这些东西时候的对具体情节的考量以及掌握。 当然你明显可以注意到,其实在这两种取向之间词性是混搭在一起的,我们如果把创造物单独摘出来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大类,四种小类。大类之中创造物可以具体的分为有某种固定符号,严格理解或解释的实在物。以及单一符号,或者是人类认知所无法囊括的某种虚像物。 前者则包括了具体的事物以及某种具体的行为动作,比如在焊电路板之中,电路板就是具体的事物,而焊这个动作就是具体的动作,他们二者都能从主视角用创造的概念囊括进去。 而后者则是指虚幻的或者是无法完整的说明的某些事物,这其中则包括了我们日常所说的,主观的感受,以及某种世界规则。比如感受到,愤怒本身就是社区级创造出愤怒的情感,或者是由其他事物刺激你,导致你创造了愤怒的这种感受,又或者某种规则从一片混沌中被人发现的,这个过程它也是某种创作,只不过他们所指上的东西都是虚像化的,没有办法在物质上就能感受得到的。 四者之间可以相互交融,可以可以翻转,可以导错,可以互相连接,构成一个很宏大的故事线,甚至可以能够在同一创作的过程之中相互冲突,诸如创造毁灭,创造虚无(当然我们都知道虚无这是不需要“创造”的)。这种矛盾感可能会成为一个相对重要的写作条件,甚至文赛的题目之中就已经设下了引导出矛盾倾向的各种提示。 写一位没有身体的主要角色。幽灵、细菌、妄想朋友、只有头的飞头蛮、人工智能等都可能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即可。角色不依托身体参与故事的方式,以及这种状态对角色形象、心理、行为、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影响等,可自行发挥且会影响评分。 贯彻了之前战闻录一贯的设置条件的作风,创造这个主题词很容易就可以被纳入条件之内。 被创造的妄想的朋友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到底存不存在? 被创造的人工智能到底有没有智能? 相对于后面有几个重量级的条件来说,这条件实际上是很简单,因为他只关系到某一个角色的某些条件,不过大家在读题的时候肯定都有这样同样的一个认识,如果你同一个条件要拿高分的话,你必定会将这个条件作为你的文章核心相关的某个点去表述。就是说没有身体这个条件,可能要成为你文章的矛盾,展开的关键点之一,你才有比较高的可能性拿到比较好的分数。(当然这一切都尽力在能入围这个条件之上了) 且失去身体会导致你所书写的这个主要角色,要么采用和幽灵一样的处理方法,它可能无法接触某些时代物质,或者说没有办法接触,非一定条件下的时代,物质要么干脆,就是它和现实的物质世界根本没有任何互动,或者说他只是单纯的存在于某些人的妄想或者幻想世界之中,这对写作来说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挑战的,因为它不可避免的会偏向于想象偏向于意识,偏向于实际生活里面,没有办法出现各种借鉴的各种情况。总而言之,由于写作插入的难度而言,这个条件其实还是蛮简单,因为它实际上只关乎到了某一角色相关的某个剧情的详细设置,以及平时的各类描写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注意的点上,具体操作来说是没有特别困难的。 写一个被认为毫无用处的事物,ta在某种情形下被赋予了很高期待。毫无用处的表现方式,赋予期待的原因,情形的合理性等,可自行发挥且会影响评分。 熟练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在引导向“创造期待”,“创造意义”这一点上。 相对于上面那个没有我们客观所认知的身体这个符号的条件来说,这个条件明显会显得更容易一些。主要是由于意义这个东西是有存在有极强的主观性的,它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游离在你的故事之外,成为某种很明显的用环境动作情节去烘托出来的画外音,或者说是主角或者配角嘴里振振有词的“那个东西”。当然是对于读者而言到底能否把握到这种感觉,那就要看写手的具体的能力了。 特别注意一点,题目中所说的是赋予很高的期待。而不是很高的价值。两个东西在部分时候确实可以拉拢在一起讨论,但更多情况下我想看到的就是能基于一些生存论,或者是存在论,把这二者分割开来。而且期待这个词是带有一定的指向未来的连接性的,它也并非是死板的,它会随着你的小说人物所经历的事情产生变化,这也是要写好这个条件可能需要有所考虑的。 写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食物被食用的过程。现实可指作者生活的三次元现实,也可指文中语境的现实,言之有理即可。食物及食用方法的创意和描写,对剧情起到的作用,可自行发挥且会影响评分。 说实话,我在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其实是。 卧槽,冰! 当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平静,思考以及翻看活动规章制度(创作基础要求,其一),再连接上我过去写作投稿的各种经历,我很快就打消了这种念头。(黄赌毒相关的文章投稿现在一般十投十退,不要去尝试。) 但这种思路本身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接下来可以用到的东西,比如说这种不存在的食物,以某种外力导致它被强制食用了(这里我自卖自夸一下自己写的《饭》)或者说这种食物变成了某些更高层次的,比如之前所提的世界规则代表的符号。 如果要刨去这些和剧情强相关的内容的话,写一个不存在的食物使用的过程其实是相当容易的,它可以是妖精做的鲜花饼呀,天狗酿的酒呀(酒也是食物)。可能最多需要注意一下,在描写实用过程的这个方向上,可能有些人没有尝试过,写的那么清晰那么活泛,需要一些阅读,或者说是对于平常吃饭的过程的观察敲筷子呀,咬勺子啊,追求高一点就可以考虑一下,写上现实社会里面的吃三不沾有多麻烦之类的动作。 当然它也有它对应的比较宽泛的写法食品,或者说被吃的这个食物,它不一定真的得是某种食物,或者说在主观吃他的视角的人里面认为它是某种食物其实就行了。比方说,食梦。当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时候,并没有现实中的人真的靠吃别人做的梦就能活得下去这种说法,完美满足题目的需求。 总体而言,这个条件可以说是本次活动最简单的没有之一了。 写一个在三种不同状态间频繁切换的背景环境。常见的像昼夜更替一类的也符合要求,但仅当它对于故事有关键意义时给高分。“切换”的表现方式,环境与情节的关系,环境描写的角度丰富程度等,可自行发挥且会影响评分。 没有太多可说的一个条件,需要注意的其实就是它固定的是三种不同状态之间频繁的切换。至于会将这种切换感融入剧情啊,或者说设定成某种和剧情发展有极强关联的设定,不过这是文章作者自己所要考虑的事情。唯独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不同状态切换的时候,可能要考虑具体的描写的词句,或者是情节发展上需要一定的考量,或者说是氛围的转向来突出这种切换感。 写一场没有观众的精彩演出。演出发生的形式,“观众”和“精彩”的概念是否清晰,没有观众的缘由以及对情节的影响等,可自行发挥且会影响评分。 题目问的很清晰,如何解释观众啊?如何解释这个精彩是很关键的话题。因为是演出,所以它自然可能会出现某些超视角的描写或者描述。由于它的定义是宽泛的,所以实际的评价是做不出太多的判断,详细的评判还是要看具体的写法。 这样最经典的一个舞台下面没有观众,然后按照什么规章规定完美的做完每个动作,就像台下有人一样,这种很经典或者说很古老的写法?自然也是可以的。由于观众的本身并没有被定义,所以这个观众他明显也可以是“世界”本身,我这就需要看具体写手的比例究竟如何了?能不能把这种世界的宽广感,然后作为所有事情的背景的这种感觉给他详细的描写出来。 总的来说是比其他的条件要相对难一些。 写一件在东方project官作中发生过的重要事件(请在选项序号处用括号标注出处),但事件的每个参与者都做出了与原作不同的选择。如果是官作中存在多种结局的事件,写其中一个结局即可,但角色做出的“不同的选择”应和所有原作结局都有所区别。背景设定的自由发挥和改动,后续情节的合理性等,可自行发挥且会影响评分。 无法做出太多评价的一个条件,事实上一设的各种事件它是宽泛的,哪些事件具体发生成什么样子在事实上根据不同视角的发展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变化,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个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大部分人想象的那么夸张。同一个事件也会有很多的切入方向,可以从幻想乡的方向切入,也可以从月都的方向切入进去。根据事件发展方向以及事件本身的选择不同,更多程度上会变成某种背景,而不是你具体故事发展的剧情。 选择此项固定获得7分 只选两个条件,然后没有选七的都是小傻瓜,嗯。 写一段三角关系(类型不限)从建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这段关系中的每个角色都尝试破坏彼此的关系,但都没有成功。 基础分(7分):爱恨情仇、血缘纽带、竞争合作、甚至食物链等形成的三角关系都可能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即可。有足够篇幅描写了该三角关系情节(2分),文中包括该关系从建立到结束的全过程(再得1分),关系中的每个角色都尝试破坏该关系(再得2分)并失败(再得2分)。要注意虽然角色们破坏关系的举动没有成功,但该关系仍要以结束收尾。 加分阶段(8分):基础分达到7分时,根据作者的发挥加分。可能的情感描写的表现力,对角色和故事内容的深入探讨、全历程和合理性等,都会影响评分。 进入挑战项的范畴,明显可以感受到强度在逐渐变大,或者说水温在逐渐上升。 群里早些时候其实已经提到过这个三角关系,它真的只是一个三角的关系,这里的三角并不包含任何的类情感或者是其他爱恨情仇之类的内容在内,他只是很单纯的三个人之间建立起的某种关系,甚至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再夸张一点,他们可以不是三个人,他们可以是世界和人之间的冲突。若是再显得荒诞一些,这三个不同的关系可以一点边都不沾起来,而是单纯的由三个节点连接在一起。 核心问题的其实是她往后的分数的要求。 “关系中的每个角色都尝试破坏该关系(再得2分)并失败(再得2分)。要注意虽然角色们破坏关系的举动没有成功,但该关系仍要以结束收尾。” 光这几个字放在后面都已经显得这个条件极其的困难了,一个三角关系的三个角度都想让这段关系给破坏掉,而且失败掉,其实是一个很难讲明白的过程。至少你会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视角去笼统的概括你整个关系的发展过程。而且更进一步的,如果你想把这种破坏的过程写作故事的主要脉络以及核心的话……要不……咱再回去看一眼主题? 一来二去对于文章的篇幅大小就会有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出现,为了使得文章本身核心内容不会偏差,要么找到一个办法把破坏和创造统一起来,或者在两个词的描述中选择创造为核心,着重强调又或者把创造变成某种故事展开的背景。 然而到了这一步,我们甚至还没有讲失败的事情,挣扎而又失败,则会带入另一个麻烦,就是导致失败的力量,一定是某些超出关系本身的东西。既可以是宏大的,又可以是超乎寻常的牢固的。然后我们才可以去思考这种关系该如何结束。 你仔细数数这有几个转折?至少都需要有两个,而这种三角关系中,又至少存在三段联系。你猜猜他为什么是挑战条件? 不过这甚至还不是这次最麻烦的一个。 在视觉、听觉中选择一项,全文不得出现对这种感觉的直接描写。 基础分(7分):严格避免直接描写即可得7分。有模棱两可的疑似违规片段,但文章的整体结构、氛围、核心内容都符合条件,也算作7分。每有1处明显违规片段扣2分基础分。 加分阶段(8分):基础分达到7分时,根据作者的发挥加分。文章的可读性如何,此类描写的缺失对文章的可读性和表达能力是否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是否有创新或替代的间接描写手法等,都会影响评分。 若文章同时避免视觉和听觉描写,则两种感觉分别计分,本条件的分数取二者中较高的一个。 送走山路十八弯,我们迎来一个比较平铺直叙的挑战。 自然对于平时就很经常写东西的人来说呢,要避免视觉听觉中的某一项,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乃至于抓耳挠腮挠破头皮都想不出来剧情该如何处理。事实上这还是挺麻烦的一个事,尤其是如果你选择的不出现的描写是视觉描写的话,几乎封死了所有我们常见的各类描述物体的手段,单纯的变成了以触觉听觉以及超感来形容一件事物或者一个故事。相对而言,如果避免听觉就会相对简单,但是也会出现无法直接利用对话推进故事的情况发生。不过完全没有对话,从而推进故事的方式还是很多的(比方说我所读过的9hz的《飞越北大西洋》的一些段落里),你选择单角色又或者有些具体的感知情况从而获取某些信息,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如何表达故事的问题。 真正麻烦的是,如果你想把条件八与条件九拉拢在一起的话,你该如何去具体的把故事中的转折(可能还是三个人和三段关系)描述出来呢?这就是那个会让人抓耳挠腮,挠破头皮都想不出来的段子了。 写一种可计量的事物,并按照它的递增或递减来排列主要故事情节的叙述顺序。这种叙述顺序不能和时间顺叙相同。 基础分(7分):小说情节顺序不同于时间顺叙(2分),在全文中能明确找到一种与情节存在联系、可计量的事物(再得2分),主要故事情节的叙述顺序由该事物的递增或递减决定(再得3分)。 加分阶段(8分):基础分达到7分时,根据作者的发挥加分。文章的可读性,叙事节奏是拖后腿还是锦上添花,对文章结构的把控,特殊时序与立意的关联等,都会影响评分。 本次文赛真正意义上的重量级。 那一部分人眼你看起来这个条件其实还是挺简单的,唉呀,只不过和时间顺序不一样嘛,对不对?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最基础的开始,我们开始从顺序,插叙,倒叙慢慢来讲。 但提到这三个叙述手法,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唉呀,先把结局放在哪儿,把中中间过程放在哪儿,先把这些东西先抛,在一边我让你先想一个问题,顺序插叙和倒叙,把单独出现叙事结构调整的部分拿出来,它是不是和时间相同的。然后你会发现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时间的顺序它确实可以被随便的摆烂,但是因为你单独拿出来的那一个部分,它事实上还是按照时间缓慢推进的,所以你要找到的这个递增或递减来排列主要故事情节的叙述顺序的这个事物,和你玩叙事调整的部分很有可能会脱钩。 这种脱钩主要展现在两个部分上,因为人本身是一种顺着时间感知故事走向感知现实的生物,你要从这种随意被揉捏时间关系之后的内容中找出某种能够与客观时间异步,同时和你调整的叙事关系呈现出某种递增或递减的状态。别说去写或者想了,大概别人听着也懵。 这时候就有人会提提出疑问,唉,那我要是找一种和时间乱序的东西,然后把它按照一定顺序拼接在一起呢? 可以当然可以,这个时候,请你仔细的想清楚,这是一篇文章,它具有结构节奏以及必然的阅读性。纯粹的混乱(意识流都讲究一个顺序线索让文章没那么“堆”),会让你这一篇短文或者说小说的可读性愈发的降低。 除了在时间(阅读时间,感知时间)上脱钩,更进一步的麻烦是你所选择的这个强化强调出来,你专门调整了故事叙述结构,拿出来的极其重要的线索,他很可能和你的故事脱钩。你就这样做一个假设,故事本身是按时间顺序行进的,然后我们在里面穿插入了某些东西,然后把这个故事的结构打翻了,那么用来打翻这个时间顺序的结构的这个东西在客观来看是不是会显得特别的重要?如果这个时候你告诉读者,唉呀,这个东西只是我拿来为了调整故事叙述结构的,然后顺便调整一下故事剧情之类的玩意儿的,其实和故事的核心的联系并没有那么大啦。你觉得读者在读这些东西的时候会怎么想? 关注了一个寂寞,没有看到自己特别想看的东西,或者觉得,这结构?也就那样吧。导致一种本末倒置的状态。 现在我们再来具体的来看三种不同的叙述手法如何的和题目要求。 时间顺序肯定是用不得了。考虑一下差距,你的差距的那一个部分里面要找出那么一件东西,在插叙前他能接上这件事物较多或较少的时候,而在插叙部分结束了以后,他又能接得上,这件事物较少或较多的时候,特别注意查询这个事物的变化,可是还是随着时间顺序的。你这个故事讲出来之后如何把事物和时间的这种错位关系的这个坑给填上,又得考虑具体的时间顺序状态。同样的事情也会在倒叙上再发生一遍,如果他俩相互包容,或者说多种不同的叙事顺序穿插在一起,整个叙事的每一个部分我留下的时间的坑事物的坑,都得用其他满足叙事条件的部分给填上。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想起一个词叫叙述性诡计。时间存在变动,不仅仅是某件事物递增或递减的同时伴随的,还有原本就和时间同步的那些事物,比方说最重要的一点,人物对于整件故事的感知,如果你在故事中存在着一些设定,那么这个设定本身在什么时候?或者说在哪个时间点才能抛出来?你冒出来一个新人物,那边要冒出来一个新名词,他们是伴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展开的,你是否是真的要选择在很前期的剧情里就甩出来?如果是不那么又得考虑我们是不是要用其他的描述,或者用侧面描述这些说法搪塞过去。唉,不行,用旁白把他弄出来,那么继续考虑,后面为什么旁白就没有了呢?这种叙事其实是有解的,通过某种多线串联的方式讲故事,如果要是你整得出那种十几号人物,全部混在一起还能把故事写的明明白白……要不您写点其他东西,别再zwl了,卧槽好屈才呀。 你看,麻烦不麻烦? 说到这儿了,我们甚至还没有讲。由于你的时间顺序是混乱的,但是你的整体阅读节奏他还是放在那里,你需要根据整篇文章的阅读顺序去调整你每一段的叙事节奏。那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想过节奏是什么东西,更别说去调整它了。 反正,在我这里看来是相当难的一个选项了,希望讨论的时候能看到很好的文章吧。

23年战闻录石之章 条件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