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想要写的内容开始出现一些自我怀疑
这大概是我昨天早上在等公交车的时候突然冒出来的一点疑惑,但是因为这两天忙着运动忘了去写。今天下午偷偷提前一个多点溜回家其实应该有时间,却在白天没有找到什么灵感,索性出门骑车,绕着我附近的三条地铁骑了好大一圈。我不知道骑了有多远,但是这一趟让我多了太多新鲜感。
说到自我怀疑这大概是很多人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毕竟好像我身边的太多人都有迷茫、焦虑或者担忧现实的情况,这便很容易引起对自己的否定,然后带来不好的心情。我的自我怀疑倒是不经常,但是出现在这一个时间点似乎很难说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所以停下来思考一番,给自己找寻一点解决方案。
我这次产生的自我怀疑就像是一场暗疾复发,亦或是对于许久之前的认知有了新的理解。之前看罗翔老师和余华老师的对话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他们所描述的内容我大概都能懂,甚至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我以为那便是我在那场对话中的全部收获。但是现如今看来其实我好像看的有些浅显了,他们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所描述的道理我能听懂,是因为他们所描述的足够朴实,而不是我足够聪明。
我最近两年一直在B站更新专栏,写一点关于自己的内容,不考虑什么修辞也不考虑语言的深度,有时甚至只是当流水账,或者一次发泄情绪。之前我看的最多的是余秋雨,所以风格上多少有点余秋雨的淡淡的悲伤情绪,现在痴迷于汪曾祺,但是关于汪曾祺的温暖和浪漫我至今还没有学的来。我大概很快能凑满五十万字,花费了大概两三年的时间,比起写作的人来讲自然进度有些慢,但能坚持写下来似乎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讲上面一些内容其实便是对自我的一个反省,也是探究我所谓自我怀疑的根源。不管我是在B站上去看一些关于文学的视频,还是在汪曾祺的书中寻找到一些未曾接触过的内容,都让我对于我之前的看似努力的行为有些愧疚。我确实读的书不多,特别是到现在这段时间虽然也保持一定的阅读习惯,但读的书比较慢,也没有试着去挑战一些未曾接触过的挑战,给自己倒是立了不少的flag,想要读一读沈从文,读一读欧亨利,甚至一些名著,但到现在我还是一直没有走出这个舒适圈。
余华老师说写作就是一种精神内耗,这是我认同但是一直在回避的一个观点。我的写作总是沉迷于流水账式的自我记录,确实缺少了一种与自己较劲要想写点更出色的内容的执念。这不是一个好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即使我没打算将来靠码字为生,但是就如今让我回望之前的作品,其实就像翻看十几年前的朋友圈。
把问题摆在台面上其实就很直观了,我是否是一个能写出更好内容的人?其实努努力应该也是可以,但是缺少了一些积累。上大学的时候偶尔还会泡在图书馆,看的最多的是古诗词,那时候还会尝试吟诗作对,在朋友圈发一些自以为文艺范的内容。那时候最喜欢的一句便是柳永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我也从不吝把自己装扮成那个模样。我一直认为大学时候的我虽然很多地方不够成熟,但是在才华这里比我现在要强。到现在因为缺少了积累和沉淀,也缺少了对于很多东西的兴趣,反而只是擅长写一写没什么营养的流水账。
问题大概就是这样,似乎解决方案也随之而来,但是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放在最前,我需要保持继续写作的习惯。除此之外便是要把之前立下的flag慢慢去弥补,给自己以时间去积累和沉淀。汪曾祺的散文我很喜欢,但是说不出具体哪里好,只能跟着大家一起说写的温暖。读到他写家中长辈和西南联大教授的内容,其实便能了解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一个书香门第且如此好学的人,即使他在作品中把自己形容成一个不擅长学习的人,也改变不了他的文学素养都潜藏在他的作品之中。
我似乎便是有如此的认知,只是在今晚。人的认知是会随着时间和经历产生变化的,不过这都没什么,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风景也需要一笔一笔的去描绘。我不奢求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到什么地步,只是慢慢走,慢慢记录便足以。或许在某天我会回想起今晚的思考,或者怀疑当初的自己太不成熟,但希望那时候我仍然有心思,把我那时的想法记录于此。
以上,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