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古湖的巨螺双雄 ——奇异巨螺蛳&南宁螺蛳
大约6500万年的新生代古近纪,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南宁附近地层不断活动,已具雏形的南宁盆地不断下陷加深,周围高山区、丘陵区、岩溶平原区的水流汇入盆地,形成湖泊。在大概3500万年的渐新世时,南宁古湖已经相当辽阔,本文的主角之一奇异巨螺蛳(Macromargarya aliena)登场了。其种名aliena源自英文alien,非常贴切的总结了它那犹如“外星来客”一般令人匪夷所思的外形。

巨螺蛳是一个已经灭绝的属,目前仅仅发现于广西南宁盆地。在演化的早期,巨螺蛳长得还算中规中矩,仅仅在体螺层出现了两条微弱的环肋,其体型多在5-6cm,与现今常见的田螺相比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过人之处。

然而,进入渐新世中晚期,随着奇异巨螺蛳的登场,巨螺蛳属开始以一种惊世骇俗的形象出现在地层中。相比起更早的近亲,奇异巨螺蛳变得更胖、更粗壮,并开始出现标志性的飞碟头,整体的形象异常古怪。这些田螺的体长能够超过10厘米,已无愧于“巨螺蛳”之名。

奇异巨螺蛳同时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所谓的“直头型”,螺层遵循同一螺轴盘旋,一种是所谓“歪脖型”,壳轴线与体螺层轴线不对齐,形成奇特的歪脖子形态,令“飞碟头”更加明显。由于奇特的形态,歪脖的奇异巨螺蛳是南宁古湖中最具代表性的化石之一,在化石收藏界经久不衰。



奇异巨螺蛳并非它的生境中唯一的螺蛳,南宁螺蛳(Margarya nanningensis)也是南宁古湖的标志性中大型物种,它的形态与奇异巨螺蛳迥然不同。南宁螺蛳的体型与现代的螺蛳属物种相仿,成体一般可达6-8cm,壳体表面分布着细密均匀的生长纹。南宁螺蛳是短胖型的田螺,这样的形态令它的贝壳相当结实,它们因而得以在地层中大量而完好的保存。

南宁古湖存在的腹足类和双壳类动物巨大的体型和数量表明当时这些软体动物的营养水平很高,对食物的竞争较少,碳酸盐的供应也没有限制。

在南宁古湖中,除了巨大的体型外,大多数双壳类和腹足类动物还有十分厚重的壳,并且很多物种都发展出尖刺之类的特殊的形态和装饰结构,这些特征表明,捕食者是南宁古湖软体动物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南宁古湖并没有发现淡水蟹、虾或小型水生哺乳动物,但却发现了十分巨大的鲤科鱼类的咽喉齿。可见软体动物们通过布满突起的重型盔甲来抵御巨大凶猛的鱼类,强大的捕食者和强大的被捕食者间激烈的军备竞赛最终导致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物种的诞生。

螺蛳在渐新世的广西一度相当繁盛,但在渐新世晚期,一场冰期和大旱为这段演化传奇画上了句号[3],螺蛳家族从此从广西销声匿迹,而在云南躲过天灾的螺蛳们也将在千万年后遭到人类活动的重创。

如今,螺蛳的状况不容乐观,所有物种都已处于灭绝边缘,其中的一些甚至已经永远消失。如果不加以重视,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将代替自然为这些华丽的物种画上最终的句号。

参考:
[1]Ying, T., Fürsich, F., & Schneider, S. (2013). Giant Viviparidae (Gastropoda: Architaenioglossa) from the Early Oligocene of the Nanning Basin (Guangxi, SE China).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Abhandlungen, 267(1), 75-87. https://dx.doi.org/10.1127/0077-7749/2012/0298
[2]Tian Ying, David Shaw, Simon Schneider. Oligocene fossil assemblages from Lake Nanning (Yongning Formation; Nanning Basin, Guangxi Province, SE China): Bio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Volume505,2018,Pages100-119,ISSN 0031-0182.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18.05.033
[3] 螺蛳化石种【南宁与云南两大产地之间的关系】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42354?spm_id_from=333.999.0.0

作者:徐研
审核:罗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