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外国美术简史(三)

2022-09-27 21:53 作者:你介泼猴  | 我要投稿

外国美术简史

邵大箴 编

 

第三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第五节.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5世纪时,政治、宗教动乱和英国入侵使法国分裂为三部分:英国占领下的北部地区以第戎为中心,佛兰德斯为领地的勃良第;太子查理偏安一隅的布尔日。法兰西郡主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喜爱和庇护艺术,终使尼德兰文艺复兴浪潮沿塞纳河南下,并在第戎、里昂、阿维尼翁扩展开来。作为哥特艺术的故乡,法国早就在建筑上赋予过宗教艺术最崇高的表现力。此时,尽管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如痴如醉,艺术家们却能不忘传统,熔法国、尼德兰、意大利艺术的动人之处于一炉,产生出自己的杰作。

       雕塑 勃良第最出色的雕刻家斯吕特(Sluter,1350-1406)在无畏者菲利浦陵上表现出非凡才能,尚波莫尔修道院正门上的《供养人与圣母子》、该院群雕《六先知》都是他慷慨激昂之作,深刻的心理描写使他成为15世纪艺术中写实主义潮流的主要代表。

       图尔的雕塑家们完成了从复兴向古典的过渡,柯隆波(Colombe,1431-1512)的《圣乔治屠龙》以及他在南特大教堂和弗朗索瓦二世陵的雕像都以不失高雅的强劲力度表明这位艺术家不仅具有高度表现力,而且还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

       15世纪至16世纪法国雕塑的普遍特点是极强的装饰性,它们是为建筑而创作的,并与建筑物的线条融为一体,这在古戎(Goujon,1510-1568)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卢浮宫的《女像柱》、《带鹿的狄安娜》和枫丹白露王宫的装饰浮雕,都造型精美,线条典雅,样式主义的肉感带上了古希腊高贵的形。如果说他29岁时的作品《德伯雷兹墓》在细节上尚有佛罗伦萨的些许影响,那么十年之后的巴黎圣洁者喷泉浮雕《仙女》已是最古典不过了。流畅的曲线、被水浸湿的衣裙使古代秀美修长的女人体得以重现。另一位雕塑大师彼隆(Pilon,1525-1590)在26岁时便以亨利二世圣心碑反映出法国艺术的主要倾向。两年之后,他在亨利二世陵上再显身手,墓上的王后跪像给人以意大利式的美感,下面的死者卧像则具北方精神和哥特习惯。宗教感情忠实信念对人生短促的感叹,都得到简洁有力的宣泄。掌玺大臣彼拉格亡妻墓是彼隆的晚年之作,上面的彼拉格跪像深沉雅逸,浮雕《基督下架》的手法更强劲到近乎痉挛,是意大利古典题材与法国传统的完美结合。

       法国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 位于意大利与西班牙中间的普罗旺斯地区由于15世纪法国国王定都爱克斯、教皇定都阿维尼翁而成为各种文化的汇集之处。《哀悼基督图》便出自普罗旺斯画派名家夏隆东(Quarton,1447年后在阿维尼翁)之手。画中人物特点鲜明,圣母那悲痛欲绝的姿态动人心弦。画家巧妙地利用黑衣下摆和基督僵直的躯体把五个人物联在一起,具有哥特晚期风格的线条和夸张手法也与尼德兰迥异,给人以新鲜、生动之感。

       在罗瓦尔河谷中以手抄本插图和教堂玻璃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国艺术在15世纪下半叶卓有成就,图尔的富盖(Fouquet,1420-1480)所绘的谢瓦利埃《祈祷书》和《默伦双联祭坛画》使法国艺术别开生面。《圣母子》严格多变的几何形和色彩的抽象化既反映了画家卓越的想象力,也标志着法国趣味向古典主义的发展。他的另两幅代表作《查理七世》和《德于格尔森像》则证明这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不管在手抄本上,还是在木板上,不管是使用胶彩还是油彩,都同样得心应手。

       现已可以肯定“穆兰城画师”是波雷沃斯特(Prevost,1502年在穆兰),其作品《勃良第的玛德莱娜与圣玛德莱娜》、《祈祷的儿童》在心理刻画和对形的讲究上,都达到罕见的高度。

       枫丹白露画派 意大利的两位大师罗索(Rosso,1495-1540)和普里马蒂乔(Primaticcio,约1504-1570)接受了法国枫丹白露王宫的内部装饰工作,为之竭忠尽智,付出全部心血。他们设计和参与制作的壁画、挂毯、浮雕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是如此精美,以至于连意大利都为之黯然失色。罗索独出心裁地设计出一种将壁画和灰泥边饰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作为壁画边框,围绕中心画面的灰幔和高浮雕人体不再单纯起装饰作用,而是对画中含意进行补充。他们使画面向四周扩展开来,有时甚至把两侧的窗户也包纳其中。更妙的是他们还把一幅幅画连成一气,并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古代神话同弗朗索瓦一世的丰功伟绩合为一处。

       普里马蒂乔于1531年来到法国,为枫丹白霹带来了帕尔莫桑样式主义的超逸曼妙。1540年罗索去世之后,他承担了全部工程的领导工作。该宫壁画《百合花装饰的大象》、《巴尔奈斯》、《金雨》清新流利,最能体现其风格。1552年前来协助他工作的学生阿巴特(Abate,1509-1571)画风更加洒脱,其作品《普罗塞比娜被掠》、《西皮翁禁欲》使老师的修长人体带上了爽快悦目的笔触。

       在枫丹白露画派中最别具一格的画家卡隆(Caron,1521-1600)本人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戏剧导演,并与繁星派诗人过往甚密,广博的文化素养使他脱颖而出。他从1540年起在枫丹白露作画,在极其重视透视与构图的同时,运用逼真的静物描绘和强烈的寓意使作品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味道,将北派的流畅线条与南派的明暗表达相融合,使法国样式主义别开生面。《三头政治下的屠杀》以奇特的景物安排和凄冷的笔调描写新教徒遭受杀戮的惨状。他对特殊的自然现象颇感兴趣,喜爱描绘作为灾祸降临预兆的血雨腥风,造成焦虑恐怖的画面气氛。在《蒂布尔的女卜者》一画中,他让奥古斯都大帝单膝跪地,虔诚而惊奇地聆听关于圣母子出现的预言。大批古罗马著名建筑、雕塑,包括象征皇权的神座被纳入画面,各种几何形状按照透视叠放在一起。他对神座的精细刻画、近乎平涂而成的黑人以及一挥而就的雕刻基座,造成出人意料的奇特对比效果,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古赞父子(Cousin pere,1490-约1560,Cousin fils,约1522-1594)是枫丹白露画派中享有盛誉的画家。老古赞的代表作《潘多拉魔瓶前的夏娃》把从来都以狼狈而逃模样出现的人类始祖画成安详高雅的女神,风景的恬静幽深加强着主题的神秘感。小古赞的《最后的审判》以罗马式建筑作为环境,以上下四层的无数人物形象再现米开朗基罗西斯廷祭坛画恬静幽深加强着主题的神秘感。小古赞的《最后的审判》以罗马式建筑作为环境,以上下四层的无数人物形象再现米开朗基罗西斯廷祭坛画的宏伟场面,在处理人、景关系和纷乱复杂的场面上得心应手。

       《埃丝特蕾姐妹》的作者现已不得而知,画中裸体的卡芭利埃尔、埃丝特蕾是国王亨利四世的宠姬,1599年因难产身亡。画面表现两姐妹正在大床的帷幕之中梳妆打扮,房间深处一位衣着华丽的妇女正在大壁炉前缝纫。人物手捏乳房的动作暗示着贵妃期望怀孕得子。画家对细部描绘的热衷,以及远近人物大小悬殊的夸张手法,都极好地体现出北派的写实传统。同时,画家又巧妙地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解剖和透视上的成就,人物的手画得尤其精彩,富有变化并极具神情。人体虽无剧烈动作,却塑造得结实充分,细致动人。这种以人物的静止状态起到象征作用的手法将在下一世纪的法国绘画中得到发展。

       枫丹白露派杰出的佚名作品还有《猎神狄安娜》、《慈爱》。它们通过女性化的米开朗基罗式人体和长颈长身的女神形象代表着该时代的风格,表现出相当诱人的新鲜感。《维纳斯的梳妆》则是稍晚一些的作品,它标志着法国画家对技巧的纯熟运用,对于微妙明暗关系和人体肉感的表现已与意大利样式主义难分伯仲。

       此时的法国肖像画有令人赞叹的成就,成为法国画派以精湛的写实功力消化外来影响的结晶。其天才代表是弗朗索瓦·克洛埃(Francois Clouet,约1516-1572)。从父亲处学到的佛兰德斯绘画技巧构成了克洛埃艺术的主调,对意大利、荷兰、德国艺术的注意更使其博大精深。老克洛埃的名作《弗朗索瓦一世像》中对手的刻画要比画中其他部分精彩得多,使得美术史家们推断它应为小克洛埃的手笔。1541年,小克洛埃继其父担任宫廷画师,画了大批黑、褐炭笔素描肖像,人物神情各异、性格毕现,线条的洗练生动实为欧洲的艺术奇葩。油画《弗朗索瓦一世像》、《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在画风的稳健、工细以及每一局部的完整和笔触的精致上,都不愧为法国画派的代表。国王甲胄和坐骑的金丝银线、王后佩戴的颗颗珍珠、薄如蝉翼的复杂花边,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整幅作品又并不因此失去宏伟之气。精美的服饰反衬出气宇轩昂的骑者和沉静娴雅的女性,并使他们带上略微抽象的宫廷象征主义。克洛埃的风俗画《沐浴的普瓦提埃狄安娜》亦有同样特点。它严守写实风格,既和意大利的奇思遐想不同,又与该时代的知识主义迥异,终于在古典的高贵和现实趣味、装饰性的追求和艺术的表现之间寻得了平衡,具有名符其实的法国气派。

       自1530年起驾驭法国艺坛的神话寓意画,在16世纪下半叶亨利四世登基并重修枫丹白露王宫时,再次得到发展并出现高潮。杜布勒依(Dubreuil,约1561-1602)、杜伯瓦(Dubois,约1542-1614)和弗雷米奈(Freminet,1567-1619)是当时最出色的三位画家,被艺术史称为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杜布勒依在任首席宫廷画师时所画的《古时的献祭》构图奇兀,以不合常规的位于画面边缘的人物组成环形,加强着奇迹出现的突然性,对于形的推敲令人赞叹。继他之后的宫廷画师杜伯瓦为该宫留下了《克洛琳德的故事》、《戴阿热纳和沙丽克蕾的故事》以及狄安娜长廊的壁画。他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光的表现,色彩的激烈有时达到令人略感生涩的程度。弗雷米奈的代表作则是1608年完成的该宫教堂天顶画。与前两位画家不同,他更喜爱结实的造型效果和夸张、幻想的手法,这三位画家在枫丹白露的大量创作构成了国际样式主义的最后阶段。


第四章.17、18世纪欧洲美术

       17、18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封建制度由日趋没落走向瓦解,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传统,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在18世纪中叶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潮也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特征,美术现象绚丽多彩。

       大约在1590年前后意大利创建了博洛尼亚学院,逐渐形成了一套教学体系和创作法则。1648年法国建立了绘画雕刻学院,崇尚古典主义和古典主义法则。17世纪,学院派古典主义在法国的建筑、雕刻、绘画领域都占主导地位。

       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入全盛期,18世纪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对于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木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

       17、18世纪自始至终涌动着一股与上述各流派并存而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潮流,称为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的影响极其深远。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画家还有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里贝拉等人;荷兰的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等人;在法国则活跃着以路易·勒南、拉图尔为代表的一些画家。

       18世纪,法国罗可可艺术风行一时,它体现了宫廷和贵族享乐主义的艺术趣味。不久掀起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提倡科学知识、推崇理性、反对放任,反对纵情享乐的罗可可艺术,强调艺术的社会道德教育作用。这时,表现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风俗、情趣,代表笫三等级审美理想的市民写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起来。

       18世纪,英国形成了反映英国现实、具有英国独特风格的本民族画派,在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领域都涌现出不少优秀画家。

       第一节.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

       16世纪下半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意大利,危机日益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艺复兴的艺术出现了衰退现象。一些盛期的艺术大师相继谢世,群星陨落,一时天空黑暗了许多。这时虽有样式主义艺术在兴起,但它毕竟是一个短暂的流派,昙花一现。就是在这样一个沉寂、困扰、寻觅的时期里,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有三个艺术流派终于在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中产生了。这三个流派是意大利学院派艺术、巴洛克艺术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术。

       意大利17、18世纪的美术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承前是指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某些传统;启后是指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多姿多彩,并对后来的欧洲美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学院派美术影响了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影响了罗可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卡拉瓦乔的艺术影响就更大了,不仅在当时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现实主义艺术,还对18世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世纪意大利艺术总的特点是:艺术家的队伍更加分化,不同的艺术思想和流派间的竞争与摩擦更加激烈。卡拉瓦乔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原因。没有激烈动荡的意大利时局,就不会有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当然也不会有充满叛逆精神的卡拉瓦乔。这时艺术家队伍也很明显地分裂成两股力量,一股倾向于上层社会,一股倾向于下层平民。倾向上层社会的主要是学院派和巴洛克风格。其中不少人声名显赫,成为教皇和贵族们的座上客,他们的艺术能迎合教会和贵族的趣味。倾向下层平民的艺术家,则一般命运都不佳,卡拉瓦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这种不幸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在艺术上不愿随波逐流,不肯粉饰现实,不想迎合教会和贵族的口味,并且敢于揭示社会的黑暗。他的《下葬》一画中的基督形象就好像是一个因贫困而死的农民;《圣马太与天使》中的马太其实就是那不勒斯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着的渔民的写照。卡拉瓦乔是第一个推开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艺术大门的人。

       在17世纪的意大利,各地的艺术发展情况并不一样。宏观地看,北部意大利的传统现实主义力量较强,其中以威尼斯尤为突出。卡拉瓦乔来自伦巴底,正是他把北部意大利的现实主义传统带到了罗马。博洛尼亚是学院派的发祥地,卡拉奇兄弟后来把学院派的艺术也带到了罗马。随后,巴洛克艺术在罗马得到发展,罗马就成了三派会合的中心,三种流派竞争的结果是巴洛克艺术最终在罗马占据上风,这是因为它得到了教皇和贵族们的大力支持,而耶稣会的支持则更是不遗余力。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最终却在法国扎下了根,在那里得到较大的发展。卡拉瓦乔的艺术对学院派虽有很大的冲击,但也未能在罗马站住脚,它的影响实际上只限于一些地方画派,主要是在意大利北部和南部的某些地区。

       进入18世纪后,盛行于17世纪的巴洛克美术逐渐走向衰落。在18世纪,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除了威尼斯以外,意大利再也没有产生出大艺术家。这表明在欧洲的艺术舞台上,意大利已逐渐失去其主角的地位。

一.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美术

       欧洲的美术学院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当时最著名的学院之一是博洛尼亚学院。它大约创建于1590年,创始人是著名的画家卡拉奇兄弟。学院产生的原因一是为了继承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总结先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艺术人才;二是企图把年轻的艺术家引向所谓正路,使他们不受样式主义美术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的干扰。学院派的主张是力求订出一些法则,使人们遵循,如强调绘画中最高的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柯罗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等。所以说学院派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有折衷主义的特色。由于过分强调法则,所以学院派的画家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他们作品的题材也比较狭窄,大都是描绘宗教或神话,而对世俗生活的题材往往不感兴趣。在技法上比较偏重于素描而轻视色彩,以上这些特点都为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卡拉奇三兄弟 博洛尼亚学院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奇兄弟。

       路德维克·卡拉奇(Lodovico Carracci,1555-1619)是博洛尼亚学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这个学院里培养出许多重要的学院派画家。他在艺术创作上没有多大的创造性,主要画一些宗教题材画。代表作如《施洗约翰布道图》(1592)、《圣容显现》(1595-1597)、《圣母出现在圣西亚因斯面前》等。阿格斯提诺·卡拉奇(Agostino Carracci,1557-1602)非常重视文艺复兴盛期大师们的作品,也受柯罗乔艺术的影响。他主要在博洛尼亚、威尼斯、帕尔马、罗马等地活动。1597年至1599年间他住在罗马,与兄弟阿尼巴共同为法列杰宫作画。最有名的作品是祭坛画《圣哲罗姆临终领圣体》。

       阿尼巴·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是卡拉奇三兄弟中最为驰名的一个。阿尼巴·卡拉奇早年曾从兄长路德维克·卡拉奇学艺,后曾在威尼斯、帕尔玛、罗马等地工作,1609年去那不勒斯,后在那里染上疟疾,回到罗马身亡。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善作大型壁画,也作祭坛画和架上画。他为罗马法尔内塞宫所作的天顶画尤为出色,风格很近似米开朗基罗,构图宏伟,入物生动。《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就是这一天顶画中的一幅,画面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巴库斯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动物拉的车上凯旋式地前进。此时,飞翔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涅的头上。周围有不少酒神的朋友簇拥着他们,场面十分壮观。《美惠女神为维纳斯梳妆打扮》也是他前期的一件作品,画上的人物雍荣华贵,颇似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人物。后期的作品好像完全摆脱了前期威尼斯画派的奔放风格,日益变得庄重、宁静,更具有纪念碑的特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丘比特与赫拉》、《女圣使在复活的基督墓前》(约1605)、《基督对彼得的显现》(1602)。

       《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约1605)是阿尼巴·卡拉奇创作的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景画。画上的风景不是大自然的写生,而是理想式的风景。山川、树木、河流、田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轻烟,画中点缀着几个神话人物,为的是增加一种传说的气氛。这样的风景画也叫作英雄式风景画,因为这些画具有一种崇高、庄严、典雅的特色。他的这种古典风格对后来的普桑、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有着直接的影响。阿尼巴·卡拉奇也画过一些表现生活题材的作品,如《肉店》(1583年前)、《吃大豆的人》等。

       其他学院派画家 格列尼(G·Reni,1575-1642)是博洛尼亚学院派的重要后继者之一,他在路德维克·卡拉奇逝世后,继任博洛尼亚学院的负责人,1629年又被任命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长。他出生在博洛尼亚附近的卡里维查诺,父亲是个音乐家。他早年曾在博洛尼亚学院师从路德维克·卡拉奇学习艺术。1600年,他来到罗马,曾对卡拉瓦乔十分仰幕,不过,他最崇拜的还是拉斐尔的艺术,最终他在学院派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他的画素描严谨、色调明快且富有抒情特色。他的作品很受一些上层人士的欢迎,当时,向他订货的人络绎不绝。《曙光女神》(约161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为罗马的洛斯比里奥西别墅而作的天顶画。这件作品构图宏大,空间开阔,人物优雅,色调瑰丽。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在驱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后是太阳神的马车隆隆前进。美惠三女神带着愉快的表情,且歌且舞,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征着曙光如锦。这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婉约抒情方面很近似拉斐尔的作品,在画面上完全不采用仰角透视的方法,而采用了正常平面的画法。他的架上画代表作有《罗欧巴被劫》、《阿塔兰忒的希波涅斯》(约1625)、《圣母的少年时代》(17世纪30年代)、《大卫战胜高里亚特》(1603-1604)等。

       博洛尼亚学院的另一个后继者是圭尔奇诺(Guercino,1591-1666)。他本来的名字是乔凡尼·弗朗西斯柯·巴尔别里,不过人们常呼他的绰号圭尔奇诺,意即斜眼的人。他是学院派中最具有豪放特色的画家,其画风雄浑凝重,笔触宽大流畅,人体具有雕塑感。他早期在博洛尼亚师从路德维克·卡拉奇学艺。1618年至1620年,他在威尼斯又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621年到罗马,此后卡拉瓦乔的艺术也曾给他以一定的影响。1642年起他接替列尼担任博洛尼亚学院的院长。他在罗马完成了鲁多维西俱乐部的天顶画,这幅画的名字也叫《曙光女神》(1621-1623)。他在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曙光女神奥罗拉乘着马车在空中疾驰而过,她身后有一位急匆匆追赶的老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她的丈夫提托诺斯。整个画面空间开阔,十分壮丽。这幅画的风景可能是由他的助手达西(Tassi)和布利尔兄弟(Brits)协助完成的。圭尔奇诺的其他代表作还有《圣克拉拉》、《狄安娜沐浴》(约1618)、《巫女》(17世纪30年代)、《圣母升天》(约1623)等。

       属于学院派的画家还有多明尼基诺(Domenichino,1581-164I)、乔凡尼·朗弗朗可(Giovanni Lanfranco,1582-1647)等人。多明尼基诺是卡拉奇兄弟的学生之一,他本名为姆别里,多明尼基诺是他的绰号。1602年和阿尼巴·卡拉奇等人到罗马,参加了法列杰宫的绘制和装饰工作。1619年去博洛尼亚,1621年又回到罗马为教皇格里高列十五世服务,任宫廷建筑师。他是拉斐尔画风的追求者,其画风得到普桑的称赞。1631年他由于与朗弗朗可不和受排挤去了那不勒斯,但在那里同样受到排挤与打击。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圣哲罗姆的最后圣餐》(1614)、《抱独角兽的妇人》(约1602)、《凯旋门》(1608-1610)、《狩猎女神黛安娜》(约1617)。

       多明尼基诺的对手乔凡尼·朗弗朗可也是一位学院派的画家,他崇尚古典主义的画风,作品庄重典雅。他曾夺取多明尼基诺在瓦列的圣安德利亚教堂的部分装饰工作,二人因此结仇。据说,多明尼基诺曾企图破坏朗弗朗可作画用的脚手架,想让后者摔断脖子。朗弗朗可在艺术上主要受柯罗乔等人的影响,擅长作带有幻觉意义的天顶画。他为圣真纳罗礼拜堂所作的天顶画(1641-1643年)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皇帝的葬礼》等。

二.卡拉瓦乔与地方画派

       卡拉瓦乔及其追随者 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与样式主义艺术和学院派艺术相对立的是现实主义艺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M.de.Caravaggio,1571-16!0)。卡拉瓦乔主义在当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把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卡拉瓦乔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色彩,它的产生与当时意大利的动荡时代有关。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意大利人民的起义斗争连续不断,这种斗争也影响了一些出身于下层的艺术家,他们的苦闷和叛逆情绪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某些资产阶级的艺术史家把卡拉瓦乔看成是一个奇怪人物,其实,他正像同时代的布鲁诺、伽利略、康帕内拉这些人物一样,都是历史的必然。

       卡拉瓦乔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早期,他师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大约在16世纪90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和开辟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1589)、《酒神巴库斯》(约1589)、《逃往埃及途中》(1590)、《弹曼陀铃的姑娘》(1595)以及《女卜者》(1594)、《水果篮》(1596)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静物画在17世纪是不被重视的题材,而卡拉瓦乔却把它放在重要地位。他在《水果篮》一画中,把这些水果画得真实自然,这为后来静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女卜者》一画则表现了一个风俗性的场面。而那个青年人也可能是直接照着画家的一个朋友形象画下来的。

       卡拉瓦乔对生活的大胆探索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有人从学院派的角度攻击他的艺术描写了”粗野的自然人”,缺乏美和理想。其实,卡拉瓦乔艺术的真正价值也正在这里。他正在为现实主义艺术开辟一个新时代。

       卡拉瓦乔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约在1590年,他为圣·路易得热·德·法兰切日教堂画了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马太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样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写字。由于这个人物被画得十分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不满。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这种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这幅作品遭到了拒绝,画家只好另外又补画了一幅。在1602年至1604年间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1602-1604),这里同样没有激动不安的殉教气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贫困的普通人。在这里他运用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用光来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这就是卡拉瓦乔特有的暗绘风格。这种手法后来为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连反对他的人也承认这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年轻的鲁本斯当时在罗马,曾把它临摹下来。

       1605年至1606年间,卡拉瓦乔又画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作品,这就是为圣马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祭坛画《圣母升天》(1605-1606)。这幅画的构图中心是圣母玛利亚,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乡村野夫。这样的画面如同是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正是由于这样,订货人以对圣母的大不敬为借口把它拒绝了。

       为什么卡拉瓦乔的画常常会引起争议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把目光对准下层,专门画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二是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抱有批判和怀疑的态度,而他的这种怀疑与批判被一些人看作是叛逆的表现,所以人们把他看作是“不合群的人”。我们在卡拉瓦乔其他一系列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是多么大胆地在怀疑和批判当时那个社会。例如在《多疑的多玛》(1601-1602)一画中,我们看到基督的门徒多玛完全是一个怀疑派,他也许并不完全相信他的老师能死而复活。在画面上,他正毫不客气地用手挑着基督身上被钉子钉过的钉子眼。在《参拜圣地人的圣母》一画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卡拉瓦乔的圣母并不是一个万能者,她和普通妇女一样,虽然同情那些向她参拜的人,可是她并不能普渡众生,因为她自己也是贫穷的人。《提着歌利亚头的大卫》(1604)最能反映他的矛盾和怀疑的情绪。他画的大卫不再是无往而不胜的英雄,而是一位普通的少年。此时,大卫虽然已经把敌人的头颅提在手里,可是他并没有显示出高兴的样子,而是在脸上流露出犹豫、苦闷和怀疑的情绪。歌利亚的头颅虽已被割下,但好像仍在死不瞑目地大喊着。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个头颅具有自画像的性质。总之,基督能否复活?圣母能否拯救众生?大卫能否战胜歌利亚?对这些在《圣经》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卡拉瓦乔却抱着怀疑的态度。卡拉瓦乔的社会批判精神,在17世纪的艺术中是一种新事物。这种批判精神,后来在伦勃朗、委拉斯贵支、路易·勒南、卡洛、里贝拉等人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

       卡拉瓦乔的作品还有《圣马太蒙召》、《厄玛的晚餐》(约1600-1601)、《施洗约翰被杀》(1607-1608)以及《牧人来拜》(1609) 等。最后,卡拉瓦乔这位推开17世纪艺术大门的人在流浪中悲惨地结束了一生,死时年仅39岁。

       如何评价卡拉瓦乔的艺术?概括地看,他的艺术可贵之处首先在于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反复强调要很好地模仿自然。他和古典主义绘画传统的分歧就在这里。他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仅仅表现自然实物就已经足够了。这决不意味着他否定传统,他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是非常尊重的,但是他不为传统所囿。他不愿意总是回头看,而是主张勇敢地面对未来,敢于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时代,不加粉饰地去描绘现实生活。正像有人这样以为:用不着强调卡拉瓦乔把普通人的生活带到了祭坛,他正是用这种普通人的生活与那些显贵的假慈悲相抗衡,他常常把一些下层人描绘成圣徒、圣母子和圣哲的样子。在下层人身上发现美和智慧,这是他的基本信条。这不是出于好奇或是开玩笑,而是由于他具有与古典主义完全对立的美学思想。

       卡拉瓦乔有许多追随者,其中有真蒂莱斯琪父女、列·斯巴达(L.Spada,1576-1622)、巴·曼夫列迪(B.Maofridi,约1580-1620)、斯凯多尼、卡洛·萨拉塞尼(C.Saraceni,1579-1620)、马·普列基(M.Preti,1613-1699)等人。欧·真蒂莱斯琪(O.Gentileschi,约1563-1639)的本名叫劳米(Lomi),1576年来到罗马,倾向于卡拉瓦乔艺术,1626年去英国,在英期间画了一些天顶画。他很仰慕卡拉瓦乔的艺术,其作品重视光暗对比,代表作有《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1629-1639)、《达那厄》(1621-1622)等。他的女儿阿·真蒂莱斯琪(A.Gentileschi,约1593-1652/3)也是一个卡拉瓦乔主义者。这是一位性格冷静,做事干练的女人。她喜欢描绘一些英雄妇女的题材,代表作有《朱迪斯与荷洛芬斯》等。列·斯巴达是博洛尼亚人,他的艺术风格很接近卡拉瓦乔,所以有人经常把他的画误认为是卡拉瓦乔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圣彼得受难图》等。巴·曼夫列迪学习卡拉瓦乔几乎可以乱真,他作品中的人物粗犷有力,富有雕塑感。他很早就来到罗马,善画肖像画和风俗画,在意大利和国外都有很多的买主。代表作有《弹鲁特琴的青年》、《四季》、《圣彼得否认基督》、《女卜者》等。卡洛·萨拉塞尼也是卡拉瓦乔艺术的追随者,大约在1598年去罗马,1613年去曼图亚,1619年在威尼斯工作,画风注重光暗的强烈对比,人物质朴写实。他的代表作有《圣母之死》、《圣且契利亚和天使》(约1610)等。马·普列基是那不勒斯画派的画家,擅长作湿壁画和架上画,在艺术上既接受卡拉瓦乔艺术的感染,又有学院派艺术的倾向,架上画的代表作有《音乐会》和《牧人来访》等作品。卡拉瓦乔的追随者在国外也有很多,其中包括有鲁本斯、委拉斯贵支、伦勃朗、路易·勒南、拉图尔等人。无可置疑,卡拉瓦乔主义在其他各国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其他地方画派 除卡拉瓦乔外,当时意大利地方画派的实力也是很强的,在当地画派中也涌现出不少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

       17世纪热那亚画派最主要的代表是别·斯特劳兹(B.Strozzi,1581-1644)。他早期在热那亚师从桑尔里学习艺术,曾受佛兰德斯画派的影响,1597年成为托钵僧人,在1631年逃出寺院去到威尼斯。在艺术上,对他有影响的两个人是卡拉瓦乔和鲁本斯。他擅于画一些带有世俗风味的宗教题材画和风俗画,代表作有《托比特的痊愈》(约1635)、《女演奏家》、《吹号的人》、《老风流》、《鲁特琴的琴手》、《天文学者和他的学生》、《厨娘》等。从《托比特的痊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卡拉瓦乔对他的影响。他把宗教题材当作日常生活来描绘,画面上除了天使那对翅膀外,几乎不带有任何宗教气息。人物的描绘毫不美化,完全是生活在下层的山野村夫形象。那个治眼疾的老者表现出一种焦急不安的心情,希望奇迹能够出现。整幅画面气氛十分活跃,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光线的运用和人物的半身构图手法非常近似卡拉瓦乔的作品。他的《老风流》是一幅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描绘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贵妇人坐在镜前插戴花朵。它揭示了社会上的虚伪丑恶现象。《女演奏家》是一幅出色的普通人肖像,女演奏家手握乐器,好像是刚刚演奏完毕正处于短暂的休息中。她姿态自然,双目凝视着观众,目光柔和,表现出一种端庄凝重的神态。

       多·菲奇(D.Fetti,约1589-1624)是曼图亚画派的代表之一,曾接替鲁本斯成为曼图亚的宫廷画家,在艺术上仰慕卡拉瓦乔、鲁本斯和叶勒斯海莫。晚年,他移居威尼斯。他的《演员肖像》(约1610)是一幅表现心理复杂变化的人物肖像,很可能画的是当时的名演员马尔季列里。此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遗失银币的寓言》、《忧郁》(约1620)、《箴言》、《手持歌利亚头的大卫》、《托比特的痊愈》等,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真实、朴素、自然。

       南方的萨·洛撒(S.Rosa,1615-1673)是那不勒斯画派的代表。他是一位传奇人物,据说他曾经参加过1647年那不勒斯的人民大起义。他不仅是个画家,同时也是戏剧家、演员、音乐家、诗人。他一生飘泊不定,曾几次去罗马,在罗马期间据说他曾写诗讽刺过大名鼎鼎的贝尼尼。在17世纪40年代,他曾在佛罗伦萨住过一段时间。他的古怪性格也反映在他绘制的小册子里,其中描绘了许多动物,由于它们从幸福之神手中获得了王位和王冠,显得神气十足,这些作品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擅于作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在创作上往往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的《男子肖像》(约17世纪40年代)无疑是一件很有个性的肖像作品。画面上那个英武洒脱的男子也可能是他自己或一位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所以也有人把它叫作《强盗》或《海盗》。他的代表作还有《塞勒湾》(1640-1645)、《浪子》(1640-1648)、《战斗》(1652)、《有桥的风景》、《岩岸上的海盗》等他在风景画中喜欢点缀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大都是一些海盗。其实这些强盗,其中不少是当时意大利破了产的农民。画家在描绘这些流浪汉或强盗时,总是带着同情或赞美的态度。

       此外,在地方画派中,还应该提到的是威尼斯画派的约翰·里斯(J.Liss,约1597-1629)、佛罗伦萨画派的马·劳塞里(M.Rossell,1577-1651)和罗马画派的卡洛·马拉提(C.Maratti,1625-1713)等人。卡洛·马拉提是学院派古典主义后期的一个重要代表。他11岁到罗马,在这里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他临摹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拉斐尔和博洛尼亚学院画家们的作品曾给他以深刻的印象,被他视为典范。他的作品多以宗教故事和神话做题材。画风古典、庄重,缺乏激情。《安德烈·塞兹像》(1650-1655)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的人物端庄持重,有一定的个性特色和心理描写。

三.巴洛克美术的形成与发展

       巴洛克美术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风格特点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它有豪华的特色,由于服务对象主要是上层人物和贵族,故而力求豪华。无论是教皇还是王公贵族,为了宣扬宗教或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享乐主义生活,在财务开支上从来是不吝惜的。正因为如此,巴洛克的建筑、绘画、雕刻以及工艺品都显得十分壮观、豪华。为了表现这种奢侈的风格,他们在建筑和雕刻上不惜使用贵重材料,如各色的大理石、宝石、青铜、金子等。这个时期的教皇在观念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他不会也不想拒绝尘世享乐主义的东西。因此说,教皇已不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美术作品中一些希腊罗马的爱情故事也能被他们所接受,并且还是此类作品的积极支持者和收藏者。

       它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美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巴洛克的雕刻和绘画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它的建筑也表现了建筑师们丰富多彩的构思,如喷水池的水流不规则地喷向四方,不让人知道水源藏在何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巴洛克绘画大师鲁本斯所绘制的作品,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学习的典范。

       它富有激情性。巴洛克美术作品总是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悲伤、欢乐、神秘、恐惧等。巴洛克美术作品不仅外形令人激动,它的内容也是骚动不安的。这种骚动不安与激情有的是和宗教有关,有的是和当时动乱不安的时局有关。

       它具有运动感。它在内容上是充满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则强调运动感。运动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座建筑物都似乎是一瞬间的闪光,它在不停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例如,建筑物大量使用曲线,建筑平面图多是椭圆形的,强调力的作用和运动。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光线的复杂变化,更加强了作品和对象的动感与不稳定性。在绘画上,它比文艺复兴时期更重视画面空间感的表现。

       它的表现语言具有综合性。巴洛克美术十分强调综合的特点,而且有多种综合的形式。一种是建筑和雕刻、绘画的综合。例如,在一座建筑物内有雕刻和天顶画作为装饰,彼此的关系密不可分。另一种是建筑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综合,如柱子、墙壁、壁龛、门窗、圆顶等的综合。此外,巴洛克建筑特别讲究与周围环境的综合,如和广场、街道、花园、喷泉等的有机联系,这样的联系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不多见的。巴洛克建筑物是开放式的,这时的教堂以及世俗的住宅大都面向大街,不再处于孤立的状态。巴洛克美术与文学戏剧音乐之间的关系也是不能忽视的。文学的题材、戏剧的效果、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都是贝尼尼等人最热衷追求的东西。

       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艺术与天主教有密切的关系,在作品的题材方面,一般多表现一些殉教、幻觉的故事和情节。在一些巴洛克建筑物的天顶画上,艺术家热衷于描绘天国的场面,霞光万道,云雾缭绕,天神在上,天使们飞翔其间,这好像是在召唤人世间的善男信女,让他们感到天国就在眼前。在这一点上,巴洛克教堂和中世纪教堂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把人们的理想引向对宗教的崇拜。巴洛克美术并未放弃神话题材,不过比较来看宗教题材还是占有主要地位。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 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他与卡拉瓦乔完全不同,他一生显贵,荣耀非凡,为好几代教皇服务,并都能博得当权者的欢心。贝尼尼出生在那不勒斯,父亲也是一位雕刻家,1605年举家迁往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拿起雕刻刀作了一个小孩的头像,20多岁时已蜚声罗马,这个时期他为权倾一时的红衣主教波尔盖兹制作了一系列雕刻作品,为的是装饰主教的私人花园。其中《大卫》(1623)着重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和不可遏制的激情。另一件组雕《普鲁东抢劫珀尔塞福涅》也是为主教而作,这件作品充满了戏剧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冥王和少女的对抗。对抗是激烈的,在对抗中表现了力量和运动,也很富有空间感。为波尔盖兹主教所作的《阿波罗和达芙妮》更是一件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件作品表现了两个处在运动中的人体,给人以轻盈、优美、乘风向上和如梦如幻的感觉。这件作品完成后轰动罗马,有一个红衣主教还写诗赞美了这件作品。

       1623年,是贝尼尼创作的转折时期,由于欣赏他艺术的乌尔班八世教皇即位,从此他进入了教廷,开始为教廷服务。教皇乌尔班八世下令要贝尼尼为他建造陵墓。贝尼尼为这个陵墓可谓呕心沥血,但是教皇本人的雕像塑得并不理想,主要的不足在于过分重视外在的效果,缺乏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乌尔班八世时期他还完成了一件把建筑与雕刻结合在一起的青铜华盖(1624-1633,圣彼得大教堂的祭坛)。

       标志贝尼尼雕刻顶峰的是《圣德列萨祭坛》,这组雕刻主要由两个人物组成,是女圣徒德列萨,另一个是天使。女圣徒身穿宽的僧袍,赤着双足,坐在云端上,处在沉迷的状态中。她神情恍惚,脸色苍白,显得有点飘忽不定。在她面前,一个拿着带火金箭的小天使正向她走来,好像正要把箭向女圣徒的心口刺去。这爱情之箭刺向少女静如止水的心海,使心海又泛起了爱的涟漪。这里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宗教传说,但贝尼尼别出心裁,使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雕刻家为了配合祭坛雕刻,还在旁边的包厢里雕刻了一组观众,坐在包厢里的是订货人卡尔那罗一家。这件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它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贝尼尼还创作了一系列肖像雕刻。《斯皮奥涅·波尔盖兹肖像》(1633)是他的一件得意之作。这位红衣主教是他的朋友也是艺术上的支持者,在这件作品中既表现了主教的高贵,又表现了主教作为常人的世俗情趣。《康士坦察·布奥娜列里肖像》(1635)是他为情人所作的雕像,着重表现了这个女人身上的青春活力和自由性格。1665年,贝尼尼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邀请去法国,曾为路易十四作过肖像。其中《路易十四胸像》(1665)并未获得国王的赞赏,主要原因可能是喜欢古典主义的国王并不太喜欢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他在这件作品上过分表现国王的假发、甲胄和绸缎衣服上的闪光,而对人物的内心缺乏深入描绘和揭示。从法国归来后,贝尼尼晚期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的倾向,有时为了表达多余的热情,动作过分夸张,有些作品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后期的代表作品有《圣路德维卡·阿尔贝托尼之死》(1671-1674)、《女圣徒抹大拉的玛利亚》(1661-1663)、《芳赛克医生肖像》(1661-1663)等,他还为一些教皇作了陵墓雕刻。

       他作的雕刻还大量运用装饰喷水池、著名的《四河》喷泉就是由他领导建造的。这件作品虽然由于助手们参加而风格不大统一,但毕竟是一件气势雄浑颇有思象力的作品。罗马的“四河”喷泉(1648-1651)是由贝尼尼和他的学生一起完成的。这个喷水池规模十分巨大,水池中央有一座假山,假山的四面有四个巨型人像,分别象征着世界四大河流,它们是:尼罗河、多瑙河、恒河和南美的拉普拉塔河。由于当时人们还不了解尼罗河的起源,所以雕刻家在制作象征尼罗河的人像时,给他蒙上了眼睛。除了人像以外,还雕刻了许多动物。喷水池里的水是从四面八方的隐蔽之处射出来的,为的是造成一种奇特而神秘的效果。这是巴洛克建造喷泉惯用的一种手段。四河喷泉的缺陷是风格不大统一,这是由于参加制作的人很多,每个人的水准和趣味不尽相同。他的另一个杰作是《特里同》喷泉(1642-1643)。这座喷泉也叫《人鱼》喷泉,位于亚尔比列尼广场上。喷水池中央有一个半人半鱼的雕像,它是海神之子特里同。此时特里同正在用力吹着海螺,好像在呼风唤雨。喷泉的水从海螺里喷出,构思特别巧妙。该水池的最早设计者是费尔南多·弗各(Ferdinand Fuga,1699-1781),后经贝尼尼的努力而完成。

       贝尼尼不仅是天才的雕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师。他的作品大都结构严谨,富有想象力,也颇有气派。他的教堂建筑以圣安德烈·阿里·克维里纳列小教堂(约建于1653-1658)为代表。这座教堂独具风格,极能体现巴洛克建筑的一些特色。它的外部朴实、大方,进入教堂可以见到圣安德烈仰望天顶的形象。室内的装饰比较丰富。贝尼尼做过教廷的总建筑师,曾受教皇委托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约1656-1667)。这座广场也是椭圆形的,面积很大,约有35000平方米,中间有一方尖碑,两边各有一个喷水池。它与一个小梯形广场相连接。倾斜的梯形广场就像一个舞台,是教皇做弥撒用的。大广场显然就是“观众席”,可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广场的两侧有巨大的柱廊,这两排柱廊如同教皇伸出的两只手,把信徒们拥入教皇仁慈的怀抱。为了与宏大的教堂和教堂圆顶在风格上取得协调一致,圣彼得大教堂的柱廊采用了气魄雄浑的托斯卡柱式。每排有4根巨柱,共有柱子284根,柱子上边还有许多雕像。柱廊的柱与柱之间,相互掩映造成复杂的明暗效果。这是贝尼尼的一件成功之作。惟一的缺陷是,人们站在广场上不能完全看到大教堂华美的圆顶。

       贝尼尼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可能是因为他在雕刻和建筑方面太出名,相比之下,绘画上的名气似乎小一些。他一生大约共绘制了一百多幅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他的素描作品尤为精彩,人物生动活泼,线条流畅有力。如《红衣主教波尔盖兹》素描头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主教微笑的面孔,让人联想到他具有开朗豪爽的性格,这是一张让人难忘的面孔。他还画过些漫画作品,是17世纪著名的漫画家之一。

       贝尼尼的艺术不仅继承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精神与传统,也继承了希腊艺术的传统,他是米开朗基罗之后、罗丹之前最有才能的雕刻家之一。他在创作上很有标新立异和突破传统的勇气,他曾一再告诫学生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做别人的回声。他有为宗教服务的一面,是个虔诚的宗教徒,但是在艺术创作上,他又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世俗情结,表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贝尼尼可谓是个艺术全才,特别是在雕刻方面,丰富了雕刻的手段,技艺娴熟,擅于表现光和运动。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由于身居高位,在艺术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这在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巴洛克的建筑家大胆地突破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建筑原则,努力运用新的手法和新的语言,他们可以说是建筑领域里浪漫主义艺术的代表。

       早期的巴洛克建筑家有贾科莫·巴罗齐达·维诺拉(Giacomo Barozzida Vignola,1507-1573)、贾科莫·德拉·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约1537-1602)、多米尼克·丰塔纳(Domenico Fontana,1543-1607)、卡洛·马丹诺(Carlo Madema,1656-1629)等人。罗马的耶稣会教堂(1573-1584)被认为是最早的巴洛克建筑之一。这座教堂由维诺拉和波尔塔共同设计建造。1568年,维诺拉设计了教堂的平面图。正门的立面是波尔塔在1575年设计的。平面图是拉丁十字形,两侧有忏悔室,中室很宽敞。祭坛上面是一圆顶,光线来自这个圆顶的上方。立面分为两层,两层皆装饰着成对的扁平柱子,柱子很华丽。涡形花纹在立面出现,表现出一种动感和弹性的感觉。这座教堂为后来的巴洛克建筑播下了种子。早期的代表作品还可以举出如马丹诺的代表作圣苏珊娜教堂(1603)和马丹诺设计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的东正面。在圣彼得大教堂的东正面上,可以看到檐部曲线的起伏变化,造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层次空间的效果。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除了在罗马出现外,在地方上也相继出现了。

       皮耶特罗·贝列提尼·达·科尔多纳(Pietro Berrettioi de Cortona,1596-1669)是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建筑家和画家。他建造的罗马圣玛利亚·德拉·芭齐教堂(1656-1657)很有特色。这座教堂共有两层,第一层向前突出,呈弧形,显得十分紧凑。门廊有成对的圆柱,柱子之间有着复杂的明暗变化。第二层略向后移,也装饰有成对的柱子,上面一层较为华丽、轻巧,有拱形的窗户。整个立面起伏不平,富有韵律和节奏感。这种曲面成为后来巴洛克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17世纪中期,最有个性特点的巴洛克建筑家之一是弗兰西斯科·波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oi,1599-1667)。他出身于一个建筑家的家庭。据说他早期曾在圣彼得大教堂工地上做过石匠。他性格古怪,不事权贵,为人倔强。他不参加竞赛也不与别人合作,更不带徒弟。临死前,他把自己设计的手稿全部付之一炬,然后自杀身亡。他在建筑上寻求独特的“语言”,探索新的手法,力求每件作品绝不雷同。他常用蜡及黏土作模型,以研究建筑物的构图及明暗变化。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罗马的圣卡罗教堂。这座教堂的正面建于1662年至1667年,教堂的平面图是椭圆形的,如同一个圆形被挤压的样子。它的立面分为两层,没有清楚的分界线,上下两层相互交错在一起。波动的水平线曲折起伏,节奏十分紧张,明暗变化复杂。整个立面,装饰繁多,有看不完的细部,可以把它比作一部无声的交响乐章。这座教堂的主持人曾说“这样的教堂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座”。他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圣依伏·德拉·萨比恩查教堂(1642-1650)。后一座建筑物同样也是形状奇特、结构复杂,特别是它的六角形天顶,令人叹为观止,六个采光的窗户如同六朵花瓣。他在1642年至1660年间建造的圣·伊伏教堂,同样也以别具特色令世人瞩目。

       巴洛克建筑家们在17世纪也设计了不少优美的世俗建筑,包括众多的贵族府邸、别墅、花园、广场、喷水池等等。世俗建筑和宗教建筑一样具有豪华的特点。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由马丹诺设计的迈特依府邸(1616)以及由马丹诺、贝尼尼设计和建造的巴贝里尼宫(1628-1633)。此宫共有三层,立面分割较清楚,最底层为连续拱廊。整个建筑显得轻盈、秀美,没有过分繁琐的装饰,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相去不远。

       在17世纪,罗马还建造了大量的喷水池。传说当时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访问罗马时,看到了这许多设计精美的喷水池时,以为是专为迎接她而建造的,不由感慨万千地说“这太奢靡了,”后来才知道这在罗马是非常平常的事。教皇和贵族们不惜耗费巨资攀比,竞相建造喷泉,为的是使罗马这座宗教之城富丽豪华,大放异彩。在罗马,除前面提及的贝尼尼的《四河》喷泉和《特里同》喷泉外,还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巴洛克喷水池是《特列维》喷泉(1732-1762)。它的最早设计者可能是费尔南多·弗各,至18世纪才建成。特列维喷泉的水、石和雕像结合得很好,气魄宏大,颇为壮观。这里采用了罗马的凯旋门样式,使喷水池增添了几分古典气氛。凯旋门的中央是一座海神雕像,两旁是两座富有寓意的女像:右边一座象征安乐,左边一座象征富饶,檐部有四尊女像,象征春夏秋冬。在水池中有波塞冬驾驶的马车,马踏水波,驱波逐浪,尤为生动。这座喷水池又名幸福泉,旅游者们常常背向水池投掷硬币,以卜自己是否能重游罗马。此外,罗马《保里纳》、《保拉》等喷泉也很有特色。

       中后期的巴洛克建筑家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格里纳·瓜里尼(Guarino Guarini,1624-1683)、菲利普·尤维拉(Filippo Juvara,1678-1736)、巴尔达萨雷·龙盖纳(Baldassare Longhena,1598-1682)和路各·瓦维杰里(Luigi Vanvitelli,1700-1773)等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瓜里尼早期在罗马工作,后在巴黎、都灵等地从事创作。他继承了波罗米尼的风格,在形式上强调紧张热烈的气氛和奇特的构图。代表作有圣劳伦斯教堂(1668-1687)和卡尔里亚纳宫(1679-1692)。

       尤维拉是晚期巴洛克的重要代表之一。早期在罗马从师芳丹纳学习,后来去西班牙、葡萄牙、都灵等地工作。代表作有都灵的马达莫宫(1718-1721)。这座建筑结构巧妙,装饰华丽,下层沉重稳定,上层则呈现出轻盈自如的感觉。另一代表作为斯派里格教堂(1716-1731)。

       龙盖纳是威尼斯建筑家,早期曾向斯格莫奇(Scamozzi)学习,学成后主要在威尼斯工作。其代表作品有致敬圣玛利亚教堂(1631-1648)和雷佐尼卡宫(1660-.1667)。精美的致敬圣玛利亚教堂尤为著名。这座华丽的圆顶教堂一直是威尼斯人的骄傲。

       巴洛克绘画 意大利的绘画不如建筑和雕刻影响大,绘画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顶画上。前文提到过的皮耶特罗·贝列提尼·达·科尔多纳是17世纪绘画中最走红的人物之一。科尔多纳原名叫贝列提尼,由于出生在科尔多纳,故有此绰号。他是一位多面手,既是建筑家又是画家。早年在家乡学习艺术,大约在1612年前后来到罗马,在这里受到了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柯罗乔等人的影响。这些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对他创作宏大、华丽的天顶画帮助颇多。他也去过佛罗伦萨、威尼斯,并在那里作过画,但他的主要作品在罗马。主要代表作有:巴贝里尼宫的天顶画《神意的胜利》(又译做《巴贝里尼的胜利》,1633-1639)、帕姆菲里宫天顶画(1651-1654)、佛罗伦萨碧提宫的湿壁画(1640-1647)等。其中以巴贝里尼宫的天顶画尤为精彩。这幅天顶画是为了歌颂巴贝里尼家族而作。画面宏大,空间开阔,只有如此巨大的空间才能容纳下众多的人体。人们仰视天顶时,只见人物在蓝天白云中飞翔,画面充满动感和激情,引起观赏者无穷的幻想。他的天顶画大都采用宗教或神话题材,很少有现实生活的内容。所以描绘的场面具有神秘、奇幻的色彩。

       另一位著名的巴洛克画家是路加·乔尔达诺(Luca Giordano,1632-1705)。他是巴洛克后期的绘画代表之一,在艺术上曾受到科尔多纳和西班牙画家里贝拉的影响。他出生在那不勒斯,在那里度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后出游到过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贝加莫等地。他也曾接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的邀请在马德里住了十年,1702年回国后返回故乡那不勒斯。乔尔达诺的画风是用笔粗犷,轻松流畅,擅于用光,在光与色的交融中去刻画人物。他也是个喜欢表现神话或宗教题材的画家,不过他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由于他作画既快又好,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快手”。当时向他订画的人很多,其作品流传到世界各地。他留下的作品数量十分惊人,包括壁画、架上画、肖像画等,据说有上千幅之多。总体看,他的作品比较有生气,人物形象也生动活泼,且不拘一格,这可能与他受那不勒斯画派,特别是受里贝拉的影响有关。重要代表作有《圣殇》、《伐尔肯的熔炉》等。

       在巴洛克画家行列中,还应提到热那亚的高里(G.B.GaulIi,1639-1709),他的别名叫巴琪奇欧(Baciccio),全名叫乔凡尼·巴提斯塔·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高里是贝尼尼的学生,他为罗马耶稣会堂创作的《耶稣基督名字的崇拜》(1674-1679)非常精彩,天顶画上的人物颇有立体感,这些画与灰泥雕塑物结合在一起,空间感尤为强烈,激烈运动着的人物好像即将破壁而出。他也是肖像画能手,曾给好几位教皇画肖像。他的《教皇格里门特九世》(约1668)就是其中较好的一幅。

       安德烈亚·波佐(Andrea Pozzo,1642-1708)也是一位天顶画装饰大师。他为奥地利的一些府邸、宫廷和教堂作的画,风格偏于华丽,色彩璀璨,令人眼花缭乱。他于1702年去维也纳,此前在罗马工作,曾写过一本《绘画透视法》的技法书,据说1737年由葡萄牙传教士译成中文,传入我国。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为罗马圣伊纳爵教堂创作的天顶画《圣伊纳爵的礼赞》(1691-1694)。这是一件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构图宏大,豪华富丽,色彩鲜明,绘画与建筑物结合成为一体。这幅画又称为《耶稣会布道的寓意》。

四.意大利18世纪的美术

       绘画 进入18世纪,意大利各派艺术出现了衰落的倾向,这时只有威尼斯画派还继续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仍然是流派繁杂,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义、罗可可和卡拉瓦乔主义等风格流派的艺术。

       左·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博洛尼亚画派的画家,由于他在绘画中擅于表现光线的变化,人们常叫他是意大利的伦勃朗。他早期受学院派的影响,后又受卡拉瓦乔主义和威尼斯画派的熏陶,在艺术创作上很重视刻画人物的内心,画上的人物常常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画的几幅《抓跳蚤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正在抓跳蚤的女人,表现得十分诙谐、有趣。他的代表作还有《自画像》(约1700)、《圣约瑟之死》、《屠杀婴儿》、《洗衣妇》、《基督受洗》(1712)等。

       18世纪有一位活跃在伦巴底的名叫贾·弗·齐培尔(G.F.Cipper,生卒年代不详)的画家。从姓氏来看他的祖籍可能是德国。他主要创作活动在1705年至1736年间。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画家,专门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完全是写实的,具有质朴的乡土风味,代表作有《皮鞋匠》、《纺织女》、《磨刀匠》、《母与子》等。

       阿·芒雅斯柯(A.Magnasco,1667-1749)是热那亚画派的画家。他的艺术具有一种浪漫主义和戏剧性的色彩。受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他大多画一些骚动不安的局面或一些疾风暴雨式的风景。在这些场合下,人物有点变形又大多表现出一种急躁的情绪。他的《海岸风景》、《基督受洗》(1730)、《山地风景》、《调教喜鹊》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18世纪威尼斯画派仍然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蜚声欧洲的艺术家。

       乔·巴·皮亚采达(G.B.Piazzetta,1682-1754)是威尼斯画派中明显带有巴洛克倾向的画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学画,后曾从博洛尼亚的克列斯比学艺,1750年成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他擅于作色彩绚丽、构图宏大的天顶画。除天顶画外,他的架上绘画也十分精美。这些画的色彩瑰丽晶莹,显然是继承了威尼斯画派的传统。在一些画面上,人物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架上画的代表作有《女卜者》、《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年轻的旗手》(约1743)等。他还是一位很不错的插图家,曾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书作过插图。

       18世纪威尼斯画派更为杰出、更具有知名度的画家是乔·巴·提埃波罗(G.B.Tiepolo,1696-1770),他是威尼斯画派中对欧洲绘画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擅作天顶画、架上绘画和版画。他出生在一个船长的家庭,早年师从格拉扎里尼学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曾给他以有力的影响,他非常崇拜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1717年,他21岁时便崭露头角,在意大利各地作画。他于1731年、1737年、1740年三次去米兰,此外还到过贝加莫、维琴察等地,在这些地方都创作过大量的天顶画和祭坛画。他三次去米兰是为当地的克列里奇宫作天顶画《太阳神的奥林匹斯山》(1740),这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画面金碧辉煌、空间开阔,很富有想象力。画面上描绘了太阳神正驾着马车从奥林匹斯山出发,只见霞光四射,冲破黑暗的天空,太阳神的马车像是要破壁而出,其动作有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在18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除完成了众多壁画外,他还创作了一些精美的架上画,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祭坛画《背负十字架》、《克里奥帕特拉的盛宴》、《阿姆菲特丽达的凯旋》(约1740)、《时间揭示真理》、《坚韧和智慧的寓意》(约1744-1745)、《西风神和花神的凯旋》等。1750年前后,他为威尼斯的拉比宫所作的壁画十分驰名,在这里他描绘了古代罗马的历史场面,其中尤以《克列奥帕特上船》和《克娄巴特拉女王的饮宴》最为有名。《饮宴》上的情节是女王正在向罗马名将安东尼表达爱情。有趣的是画面上的人物穿戴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衣物,背景的建筑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这表明画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16世纪威尼斯的光荣历史抱有怀念的情绪。1750年12月,提埃波罗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应邀到德国维尔兹堡作画,他为这里的主教宫创作了著名的壁画、天顶画。为主教宫的帝王大厅所画的天顶画、壁画取材于中世纪的一段历史,在这里描绘了日耳曼皇帝巴巴罗萨的婚礼和封赠仪式。随后他又为主教宫的前厅作了天顶画,别出心裁地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世界上的四大洲:骑在大象上的妇女代表亚洲,象征非洲的妇女骑的是骆驼,象征美洲的妇女骑的是鳄鱼,而象征欧洲的妇女则威严地端坐在大理石的宝座上,此外还画了中国人、印度人、摩尔人。维尔兹堡的作品使他得到很大的荣誉。1753年底他回到威尼斯,1756年又被推选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这期间创作了画风轻快的《抢劫海伦》(约1755-1760)等作品。1762年4月,德高望重的提埃波罗被邀去西班牙。在西班牙首先为王宫的王位大厅作天顶画,名为《顶班牙王朝的凯旋》,在这件作品中歌颂了王朝的统治和威严,将天主教的神和异教的神祗画在了一起,这种做法是很大胆的。此外,他还为王宫作了一系列天顶画和壁画,也为教堂作了些祭坛画。1770年3月27日,他逝世于马德里。提埃波罗的作品题材极其丰富,除了宗教、神话、历史题材外,还创作了一些风俗画,这类风俗画往往带有幽默感,如《走江湖的人》。他同时还是一位极有特色的铜版画家。

       罗·卡尔耶拉(R.Carriera,1675-1757)是一位很出色的威尼斯女画家。她是蜚声欧洲宫廷的色粉肖像画家,艺术风格抒清细腻,轻柔婉约,具有罗可可艺术的特色。1705年她成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士,此后又相继被选为博洛尼亚学院和巴黎雕刻、绘画学院的院士。1719年至1721年曾在巴黎活动过,她的才华在当时受到华托的称赞。代表作品有《狄安娜》、《舞蹈家巴尔巴里娜·卡巴妮肖像》、《自画像》(约1730)等。

       乔·巴皮道尼(G.B.Pittoni,1687-1767)也是威尼斯画派的一位罗可可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误认为是提埃波罗的作品。他于1727年被选为博洛尼亚学院院士,是很受欧洲各国宫廷欢迎的画家之一,1758年曾任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他曾创作过许多色彩鲜明的天顶画和架上绘画,代表作有《狄安娜的沐浴》和《狄安娜和恩底米翁》等。

       接近罗可可风格的画家还可以举出雅·阿米高尼(J.Amigoni,1675-1752)和皮·朗吉(P.Longhi,1702-1785)等人。朗吉擅于描绘上层阶级的悠闲生活,作品风格朴实、优雅、风趣,代表作有《音乐会》(1741)、《舞蹈教师》、《香水》(1756)、《占卜者》等。

       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风景画特别驰名,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风景画家。当时,威尼斯兴起了一种描绘城市风光的风景画,这种风景画专门描绘城市的建筑物和乡土人情,它被叫作维都塔(Veduta)。维都塔式的风景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但是到了18世纪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而且更加成熟。

       在风景画的画家行列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安·卡纳列(A.Canale,1697-1768),但人们常叫他的绰号卡纳列达(Canaletto)。他二十多岁时到过罗马,以后两次去英国。他的绘画对英国的风景画有一定的影响,并曾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卡纳列达的风景画风格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具有威尼斯地方的特征。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在威尼斯圣·乔凡尼·埃·巴勒教堂前的广场》、《石匠的料场》(约1730)、《远眺圣米歇尔岛的风景》等。他还常常把他的作品制成铜版画。

       卡纳列达的外甥或是侄子贝,别劳陶(B.Bellotto,1720-1780)也是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他主要活动在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见长,代表作有《德累斯顿风光》(1748)、《德累斯顿新市场》(1747-1755)、《维也纳俯瞰图》(1760)、《华沙风光》(1779-1780)等。

       另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是法·瓜尔第(F.Guardi,1712-1793),他的风格有点独特,作品更多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十分擅于描绘外光,其外光丰富的变化造成了画面上晶莹的色调。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湿的天空,其中有大气流动,阳光偶尔从云层中透出,温和地照耀着这水上之城。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广场与宫殿风光》、《威尼斯风光》(约1787)、组画《放气球》(1784)、《咸水湖上的贡都拉》(约1787)、《浅水海湾》等。

       雕塑 18世纪未最著名的古典主义雕刻家安·卡诺瓦(A.Canova,1757-1822)是个向19世纪艺术过渡的人物。1768年至1774年他在威尼斯学习艺术,老师是托尔列蒂。进入18世纪80年代,他的艺术蜚声国内外。1810年他被选为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为拿破仑作过数件肖像雕刻,受到拿破仑的极大赞赏。他早期的风格受晚期巴洛克影响,后来在1779年前后走上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除肖像外,多以神话题材为主,这些作品形式典雅、庄重、优美,所雕刻的人物具有线条圆润、流畅、静中寓动、姿态自然等特点,他的名作之《丘比特与普绪喀》(又名《丘比特之吻》,1796)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教皇克里门特十四的陵墓雕刻》(1787)、《教皇克里门特十三的陵墓雕刻》(1792)、《柏修斯》(1801)、《装扮成维纳斯的宝琳·波拿巴·波尔盖兹》(1808)等。以上这些作品全部是用大理石制作的。

       第二节.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16世纪60年代爆发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进行了持续几十年之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北到南波及整个尼德兰。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国王与北方联省签定了“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胜利,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而在南方佛兰德斯(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一带)却由于大贵族的妥协导致革命失败,仍然处于西班牙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控制下。因为复杂的经济与政治背景的存在,17世纪佛兰德斯的美术现象也是错综复杂的,既反映出本国宫廷贵族、教会、商人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外来艺术的影响,如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博洛尼亚学院派、卡拉瓦乔的写实主义还有巴洛克风格,同时还体现着强大的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佛兰德斯画派。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尼德兰革命给教会以沉重打击,许多教堂遭到破坏,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动摇,信徒人数因之减少,教会需要求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用以吸引人们;封建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则需要一种华丽的风格装饰府邸,为他们的享乐生活服务。巴洛克艺术以华美的色彩、激烈的动势、饱满的热情传达着一种感人的力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特别获得教会的支持与鼓励,也受到宫廷贵族、上层资产阶级的欢迎。教会不惜重金订制大幅宗教画装饰宏伟的教堂,为巴洛克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巴洛克艺术产生于意大利,建筑与雕刻领域的成就也是在意大利表现得最为突出,而巴洛克绘画却是在佛兰德斯获得充分发展,并达到辉煌的巅峰。

       这里应该指明的是,巴洛克艺术与佛兰德斯画派的关系,佛兰德斯画派以巴洛克风格为主,佛兰德斯画派的主将就是巴洛克绘画最杰出的代表鲁本斯。当然巴洛克风格是外来的、是意大利传入的,佛兰德斯的艺术家们并不是对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因袭模仿,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使宏伟华丽的巴洛克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绘画的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画风:笔法自由流畅、色彩鲜亮华美、构图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自然。17世纪,巴洛克风格在佛兰德斯影响很大,却并不是惟一的艺术风格,同时与之共存的还有古典主义艺术、写实主义艺术等等,因此佛兰德斯画派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鲁本斯

       彼得·保尔·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父亲原是安特卫普一位律师,信奉新教,为逃避宗教迫害而逃亡德国,1577年鲁本斯诞生于德国小城齐根。他十岁时,父亲客死他乡,后来鲁本斯随母亲返回安特卫普。1593年至1594年曾经师从亚当·凡·诺尔特(Adam van Noort)学习绘画,自1594年至1598年又师从于奥托·凡·韦恩(Otto van Veen)学习了四年绘画,1598年鲁本斯21岁时出师。1600年去意大利游学达八年之久,并任曼图亚公爵的宫廷画师。意大利时期是他思想上与艺术上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并且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大师的作品,学习了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的强有力的表现方法和威尼斯画派富丽堂皇的色彩,这使他受益匪浅。同时他极关心意大利的当代艺术,因而学院派艺术、卡拉瓦乔的写实主义艺术和巴洛克艺术都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这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在意大利期间,他从各种风格流派中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画风。

       1608年他因母亲病重而回国,1609年被任命为西班牙在佛兰德斯的统治者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和西班牙公主伊莎贝拉的宫廷画家,从此他一帆风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他接受的订件之多以致难以完成,于是成立了类似手工工场的、规模很大的绘画工场,招收学生,还请了别的画家与之合作。他在助手和学生的配合下,完成了许多订件。助手中有著名画家斯尼德斯、老扬·勃鲁盖尔、凡·代克等人。鲁本斯的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十分广泛,有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动物画等等。

       大约从1615年至1620年间,鲁本斯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代表作。他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创造精神,画了许多显示剧烈冲突的场面,也展示了画家驾驭宏大场面构图、众多人物造型和剧烈运动节奏的高超技巧,表现手法完全转向了巴洛克风格。这时期画家的重要作品有《最后的审判》、《打入地狱》、《土地与水的结合》、《亚马孙之战》、《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希林纳斯醉酒》等,他还画过多幅《猎狮图》。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风格的核心,《最后的审判》和《打入地狱》画面上的人体相互交叠,组成纵横交错的结构,从上到下有一股排山倒海的动势。《亚马孙之战》则描绘了希腊神话中一个勇敢善战的妇女部落与希腊人在一座石桥上奋勇拼杀的场面。千军万马不停顿地在桥上冲杀奔跑,天上的云与河中的水都在翻腾咆哮,这般激烈运动的节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迸发出一种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激情。《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是一件神话题材作品,也是鲁本斯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描绘希腊神话中两个热情英武的孪生兄弟抢劫两个美貌娇艳的孪生姐妹为妻的故事。借古代所谓“抢婚”的风俗,用以歌颂勇士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体现了画家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与赞美”人”与“人生的欢乐”。他把抢劫与挣扎的动作作为构图的基础,人物姿态与手势的夸张性使画面十分生动而富于变化,两兄弟棕褐色皮肤与两姐妹白皙的皮肤形成色块的鲜明对比,色彩非常亮丽,装饰性与戏剧性达到完美的结合。《希林纳斯醉酒》也是神话题材,据说希林纳斯是酒神巴库斯的养父与老师,由于喝醉了酒而踉跄前行,被一群半人半羊的萨提尔和山林水泽女神簇拥着。他们边走边戏谑着酒醉的希林纳斯,充满嬉戏欢笑的气氛,仿佛整个画面都处于有节奏的欢快运动中。鲁本斯继承了尼德兰画派中的世俗精神,令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绘画大师老彼得·勃售盖尔的某些作品。鲁本斯把民间狂欢场面中的幽默、乐观、豪放的特点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约在1620年,他还画了《运石工人》,描绘了常见的农村景象和纯朴辛劳的农民,很有生活气息,这也表明了鲁本斯的艺术与尼德兰传统绘画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他成功地将宏伟豪华的巴洛克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的艺术风格融合起来,形成了装饰性很强的,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画风:造型粗犷豪放、色彩绚丽响亮、笔触自由奔放,画面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和热血涌动的激情。

       鲁本斯描绘的人体总是生机勃勃、健康丰满的。在男性魁梧的身躯中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女人体也几乎是同一类型:健壮而丰硕,甚至有点过于肉感,完全取自当时贵妇人的形象。如《对镜梳妆的维纳斯》、《帕里斯的评判》、《三美神》中画的虽是女神,却完全为当代贵妇的样子,既表明画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世俗精神,对人的生命力加以热情歌颂与赞美;也反映了佛兰德斯贵族、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含有享乐主义因素。

       鲁本斯是佛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画家,也是誉满欧洲的绘画大师。1622年至1625年之间,他接受法国宫廷的委托,完成了一套组画《玛丽·德·美第奇的生平》,除肖像画外,有21幅大型油画,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遗孀,当时的王太后玛丽·德·美第奇一生的主要事迹为线索,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将神话人物和现实人物虚构的情节和历史事实编排在一起,组成极为辉煌奢华的画面,对王太后加以美化和歌颂,使巴洛克的艺术风格获得了最充分的展现。

       1625年之后,鲁本斯曾肩负重要的外交使命,出使法、英、西班牙、荷兰诸国,即使在从事政治、外交活动最繁忙时期,他也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1635年左右,他结束了作为外交官、政治家的生涯,完全以一位画家的身份退隐庄园,亲笔作画,很少使用助手,完成了大量架上绘画,其中大部分为精品。如《海伦娜·芙尔曼及她的两个孩子》,描绘了画家的第二任妻子与孩子之间的母子亲情,十分动人,是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民的舞蹈》自然会使人想起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同名作品。画中那些农民粗犷乐观的性格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鲁本斯笔下他们的舞姿更加豪放,随着音乐的节奏如旋风般舞动。鲁本斯的晚期作品中还有一些出色的风景画,如《有虹的风景》、《有牛的风景》、《田野归来》等,他继承了尼德兰全景画的传统,景色描绘得十分开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自然,没有理想化的成分,表现了实实在在的佛兰德斯农村情景。忙碌挤奶的农妇、劳作归来的农民、缓缓前行的马车组成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生活图卷,这些作品是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杰作,也是画家献给永恒大自然的礼赞。

       鲁本斯是一位宫廷画家,也绘有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主要是面向上层社会的。但综观其艺术生涯,最为可贵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和世俗精神贯穿始终,作品洋溢着感人的生命力,热情讴歌了人的伟大力量和壮美永恒的大自然。他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对后世几代艺术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凡·代克、约丹斯及佛兰德斯画派其他画家

       佛兰德斯的绘画在17世纪迅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在安特卫普集中了佛兰德斯画派中许多很有成就的艺术家,有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凡·代克 其中安东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从年龄上看,比鲁本斯年轻22岁,是后者的学生与助手。但由于他的肖像画独树一帜,在欧洲画坛上颇有影响,使他的地位与名气在佛兰德斯画家中仅次于鲁本斯。凡·代克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10岁时开始师从亨得里克·凡·巴仑(Hendrick van Balen)学习绘画,14岁时所绘的《自画像》已表明他是一位早熟的天才,16岁时就开始在自己的绘画作坊独立工作,1617年做了鲁本斯的自由合作者与助手,以便随鲁本斯进修,1618年成为画师,21岁时在安特卫普已经很出名。耶稣会为装饰新建的教堂而与鲁本斯签订的合同中提出的条件就是由鲁本斯起稿,指定请凡·代克绘制教堂中的39幅天顶画。这个时期,作为鲁本斯的助手,凡·代克所完成的作品当然是遵循着鲁本斯的巴洛克风格的。1620年前后,他独立创作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些宗教题材画,也表现出缺少浓郁虔诚的宗教气氛。他早期的肖像画还是比较朴实的,体现了尼德兰传统绘画的影响。

       1621年,凡·代克去意大利达六年之久,访问过热那亚、巴勒莫、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地,以很大的热忱研究了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如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的作品,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给予他日后的创作以极大助益。他也学习了博洛尼亚学院派艺术。正是在意大利期间,画家发展了他的独特绘画风格。1627年,他回到安特卫普,后来被伊莎贝拉公主任命为宫廷画家。凡·代克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在肖像画方面,画面色彩亮丽,洋溢着优雅豪华的贵族气派,既显示了威尼斯画派对他的影响,也反映了鲁本斯那种巴洛克华丽风格对他的熏陶。但他的肖像画与鲁本斯刻画的人物又是有所不同的。鲁本斯笔下的人物粗犷而豪放;凡·代克的人物形象却是沉静而内省的。1632年3月,凡·代克去英国,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同年7月被封为骑士。1634年成为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名誉会长。他在英国备受欢迎,绘制了大批肖像画,直至1641年英年早逝,一直是英国宫廷与贵族的桂冠肖像画家。因其主要描绘对象为宫廷贵族,所以形成典雅华贵的风格。画中人物都有安详的面部表情,沉静的目光。画家还突破了英国传统肖像画比较呆板的构图,精心安排了人物的身姿与手势并配以华美的服饰,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具有高贵文弱的气质、翩翩优雅的风度。凡·代克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巴洛克风格的肖像画家。虽然在画作中还存在一些作者的主观臆造,将对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但由于画家掌握了非常娴熟精到的绘画技巧,描绘的人物虽有时缺乏某种深度,但却是十分生动的。如《詹姆士·斯达埃特像》、《贵族约翰·斯图亚特和巴纳德·斯图亚特双人像》以及作者的自画像都体现了他的风格特点。

       凡·代克作为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画过多幅查理一世王后及他们子女的肖像,都是著名的代表作。《查理一世行猎像》描绘这位国王狩猎中间下马休息的情景,他半侧着身体、手插腰间;《查理一世骑马像》则表现他身穿铠甲骑在马上,也是半侧着身躯。以上两幅肖像中的人物都极力做出矜持、庄重的姿态,以表达君王的威严。但是画中人物那单薄的体态,仍然显示出凡·代克肖像画惯有的那种优雅文弱的人物气质。《查理一世三的个子女》约作于1635年,描绘了国王三个幼小的孩子:画面左边的查理生于1630年,于1660年成为英国国王,历史上称查理二世;女儿玛丽亚生于1631年,后来是奥伦治王子威廉二世的夫人;站在矮台上的最小的孩子雅各布生于1633年,1685年做英国国王,史称詹姆士二世。画中孩子们的姿态比较随意,有较多的生活气息。凡·代克为英国肖像画所作的贡献决不只是留下了一些精致的珍品,而是为英国肖像画开了一代画风,对它以后的发展,对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肖像画家雷诺兹、庚斯博罗、劳伦斯等人的创作都有借鉴与启迪的作用。

       约丹斯 雅各布·约丹斯(Jacob Jordaens,1593-1678)也是佛兰德斯画派中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艺术家,1607年师从亚当·凡·诺尔特学习绘画,后者也曾是鲁本斯的老师,因此约丹斯与鲁本斯是先后同学。1615年入画家公会成为画师,1621年被选为画家公会的会长。约丹斯很长寿,活到85岁,而且直到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在鲁本斯谢世之后,他就是佛兰德斯画派的主将。他一生中从事了许多项艺术活动,例如1628年为安特卫普的奥古斯丁教堂画了大型祭坛画;1634年至1635年,接受鲁本斯的邀请,参加了装饰布置佛兰德斯继任执政斐迪南主教亲王入城式的工作;1636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浦四世曾经委任鲁本斯用112幅油画装饰他的狩猎行宫,鲁本斯随之邀请了安特卫普的多位艺术家合作,约丹斯也在被邀请之列,他于1638年完成了自己承担绘制的油画;1644年约丹斯以谚语为内容作了8个挂毯设计稿,三年后被莱奥波德·威廉大公所收藏;1649年克里斯蒂娜王后委任他绘制36幅天顶画装饰乌普萨拉宫殿。作为佛兰德斯的名画家,他完成过不少国王、王后的订件,以上只是约丹斯各种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

       约丹斯创作过许多神话和宗教题材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教会国王贵族的订件,是面向上层社会的。但是多年来受到人们喜爱并获得高度评价的是那些面向普通人的生活,描绘层人民形象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笔法自由流畅、色彩鲜亮绚丽、画面气氛热烈,激荡着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巴洛克艺术风格。约丹斯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与鲁本斯人物相类似之处:剽悍、健康、充满生命力,他与鲁本斯的创作同属于巴洛克风格,但存在着自己独特的方面。鲁本斯的大部分作品是以豪华性为特点的;约丹斯的某些作品却表明作者既是一位巴洛克画家,又受到卡拉瓦乔写实主义的影响,而且与尼德兰传统艺术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反映民间生活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与气质都不是贵族的而是平民的,保持着纯朴的自然风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流露的诙谐与幽默感也常令人忆及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绘画艺术。与这位前辈大师一样,约丹斯也喜欢描绘群像,常将画面安排得满满的,喜欢选取群像的近景特写,从视觉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极易受到画中人物情绪的感染而引起共鸣。约丹斯还特别擅于使用红色烘托热闹欢腾的气氛。《豆王节欢宴》、《萨提尔在农家做客》、《丰收》、《牧神潘与绪任克斯》等都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豆王节欢宴》表现民间节日的狂欢景象。按照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1月6日三王来朝节那天,在宴会上将一个蛋糕当众切割开,里面有一粒豆子,谁吃到这粒豆子,准就是节日的国王,戴上“王冠",称为“豆王”。约丹斯偏爱这个题材,画了数幅豆王饮酒图,构图略有不同,画中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无拘无束地嬉笑着,高举酒怀开怀畅饮,有的画而上连小孩也手捧玻璃杯品尝酒的美味,喧嚣欢腾的气氛表达了佛兰德斯市民庆祝节日时大吃大喝的生活情趣和豪放乐观的性格。《萨提尔在农家做客》也曾经被艺术家画过多次,牧羊神萨提尔长着羊腿,而身躯与而部则完全是一位风趣的老农民形象,坐在农家狭小的饭桌旁,讲着有趣的故事。农民们围在小桌周围聚精会神地听着,赤看脚的农夫边吃边听,抱着孩子的村妇面带微笑,他们衣着朴素,表情生动,一派典型的农民居家情景,显示了尼德兰传统风俗画的特色,又体现了卡拉瓦乔艺术的韵味,将神话题材世俗化,把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形象引入到画作之中。

       佛兰德斯画派其他画家 17世纪,佛兰德斯画派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画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突破了宗教题材和神话题材的束缚,使面向现实、面向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发展起来,静物画与风景画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d.A,1568-1625)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次子,因其子与他同名,并且也是画家,于是就称他本人为老扬·勃鲁盖尔,以便将父子区分开来。老扬·勃鲁盖尔早年学画,1589年去意大利,访问过那不勒斯、罗马和米兰等地,1597年入安特卫普的圣路加公会,1609年和鲁本斯一样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他是佛兰德斯著名的风景画家与静物画家,风景画方面早期受父亲画风的影响,1600年左右喜画样式主义的有幻想色彩的风景画,1600年之后的风景画作品中具有早期巴洛克的特点。他在描绘静物花卉、花环时用笔细腻,色彩鲜明。1615年至1625年的十年间他曾与鲁本斯合作,作为鲁本斯的助手,协助画风景和花卉静物。《花环中的圣母》是他们合作的著名作品,圣母子被花环和小天使所围绕,美丽的花环就是出自老扬·勃鲁盖尔的手笔。在尼德兰,历来就有不同专长的画家可以合作的传统,老扬·勃鲁盖尔的另一作品《水果与花链围绕的圣家族与小约翰》也是与别的画家合作完成的,他画了花卉和水果组成的大花链,这个花链很美也很有气魄,特别设计成"M”型,以隐喻圣母名字玛利亚(Maria)第一个字母"M”。画中的圣家族、小约翰和小天使都是由彼得·凡·阿封特(Pieter van Avont,1600-1652)画的。老扬·勃鲁盖尔的代表作还有《一个花盆里的大束花卉》、《大路旁的乡村酒店》、《活跃的大路》等。

       弗兰斯·斯尼德斯(Frans Snyders,1579-1657)是17世纪佛兰德斯最杰出的静物与动物画家。早年师从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d.J.,1564-1637)学习绘画,1602年入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成为画师。以后曾去意大利游学,1609年归国。他曾经长期与鲁本斯合作,鲁本斯画中的静物和动物,经常是由斯尼德斯执笔完成的。他能够将巴洛克风格的活力融入到静物的描绘中,尤其是表现狩猎的场面和人与兽搏斗的画面更充满动感与激情,把那些凶猛动物的进攻与挣扎都描绘得生动传神、动人心魄,在当时的佛兰德斯画家中是无人能与之媲美的。保存在慕尼黑古典绘画陈列馆的《厨房》一画全面展示了他描绘静物和动物的非凡才华。

       小达维特·泰尼尔(David Teniers d.J.,1610-1690)的父亲也是画家,小泰尼尔早年曾随父亲学习,1633年入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莱奥波德·威廉大公于1647年任命他为宫廷画家,1651年任命他担任大公画廊的馆长。17世纪60年代,小泰尼尔还曾致力于建立安特卫普绘画学院。除了创作之外,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品的收藏都作过突出贡献。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是一位著名的风俗画家,除了擅于表现农民生活之外,还描绘过医生、化学家、巫师等,擅长画静物,在画作的前景中往往有用笔细腻的静物,也喜画风景、动物。在17世纪40年代还画了许多团体肖像画,从中可以感到荷兰画派的影响。代表作有《莱奥波德·威廉大公的画廊》、《化学家》、《卫兵室》等。威廉大公十分爱好艺术品收藏,委托小泰尼尔将画廊中主要藏品画了数幅画,取名《莱奥波德·威廉大公的画廊》,这些画的构图略有不同,大公将它们赠予与他有亲戚关系的王侯宫廷,以使自己的收藏声名远扬。这些画作具有写实的史料价值,现在大部分都保存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其中于1651年绘制的保存在布鲁塞尔的一幅,大公的形象居画面中心,站在桌旁,画家小泰尼尔本人站在桌后,为大公展开了一幅画,供后者观看。桌面上还立着几尊小雕像,也属于大公的珍贵收藏品,拱门上方装饰了一块大型浮雕,是大公的纹章图案,墙壁上挂满了油画,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的杰作,为珍藏中的精品。

       上述画家是佛兰德斯画派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家。17世纪,佛兰德斯画派经历了繁荣发展的阶段,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累累硕果,为欧洲绘画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17世纪佛兰德斯的雕塑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画坛可以说是呈现了五彩斑斓的景象,雕刻艺术的成就与之相比,并不那么令人瞩目,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雕刻家。他们不只在本国创作,还在国外工作,对欧洲雕塑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弗朗索瓦·杜盖斯诺伊(Franyois Duquesnoy,1597-1643)出身于一个雕塑世家,父亲为雕刻家老哲罗姆·杜盖斯诺伊。弗朗索瓦早年曾随父亲学习,自1618年起到罗马工作直至辞世。在罗马的初期,他以象牙雕刻和修复古代雕刻艺术品为生,其塑造的小天使尤其别具一格。修复工作与理论研究使他对古典艺术有了深刻理解,也确定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他的作品大多为古典式的大理石雕刻。其代表作有《圣安德烈像》、《圣苏珊娜像》。《圣安德烈像》作于1633年至1639年之间(一说1628年至1640年之间),立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雕像体现了庄严感,同时圣徒痛苦的面部表情与两臂张开的大幅度动作,也包含巴洛克艺术强调激情与运动的因素,具有筵撼心灵的力量。

       老阿尔图斯·盖利努斯(Artus Quellinus d.A,1609-1668)是17世纪中叶佛兰德斯著名的雕刻家。父亲是安特卫普的雕刻家埃拉斯穆斯·盖利努斯,老阿尔图斯自幼受到艺术熏陶,青年时代曾去罗马学习,1639年回到安特卫普定居。后来他领导的雕刻作坊接受了装饰阿姆斯特丹市政会的任务,为了主持这一工作,他于165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达15年之久。在创作实践中,他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他的儿子小阿尔图斯·盖利努斯、罗伯特·维尔赫斯特等人。

       罗伯特·维尔赫斯特(Rombout Verhulst,1624-1698)生于梅谢恩,他虽然出生于佛兰德斯,却几乎一直在荷兰工作。大约于1650年去过意大利,受到巴洛克雕塑风格的影响,后来在老阿尔图斯·盖利努斯设于阿姆斯特丹的雕塑作坊里工作,获得许多教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是17世纪一位颇有影响的艺术家。他在许多大城市中作了一系列墓棺雕像。代表作有《玛利亚·凡·劳伊格斯贝格胸像》。

       加布里尔·格鲁佩洛(Gabriel Grupello,1644-1730)早年曾在阿姆斯特丹受到专业训练,1668年至1670年去巴黎游学,回国后在布鲁塞尔工作,以后又去德国,1695年成为普法尔茨选帝侯约翰·威廉的宫廷雕塑家,设计选帝侯的骑马像。他的多数作品是花园雕刻,散布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曼海曼及施韦青根各地。他的小型作品优美流畅,蕴含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在德国颇有影响。其代表作有《布鲁塞尔海洋渔商同业公会会址喷泉》。


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和商用

外国美术简史(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