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服通论》作者也有许多话想和你说

2022-04-10 21:05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阿罗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推荐给大家呀!

没错!它就是现代汉服团队最近广受好评的《汉服通论》。不知道屏幕前的你看过这本书了吗?

编写《汉服通论》的前辈们有些话想想与你分享,阿罗还带来了这本书的小惊喜

《汉服通论》是杨娜老师主要负责编写的第二本关于当代汉服文化复兴的书籍,同时张梦玥老师和刘荷花老师共同参与了这本书的编写。如果说第一本《汉服归来》指向的是汉服复兴的过去,即2016年之前的13年间,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社会中发生的汉服复兴大事件都有哪些,“汉服”这一被现代人建构的名词和基于古代一脉相承、典型样式的服饰如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那么这一本《汉服通论》指向的便是汉服复兴的现在,究竟汉服是什么?什么又是汉服?“这个概念”来自哪里,又包含了哪些范畴,在现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就是为什么三位前辈要写这本书的意义。

汉服通论

首部现代汉服理论通识书





“汉服”的悖论

建构主义实践与本质主义理论

杨娜老师说,她在5年前真正动笔之时,才明白这件事是何等的艰难!因为不论是对于汉服本身的概念,还是汉服复兴的实践方向,甚至关于汉民族本身的发展史,十七年来的正向解释几乎都是一片空白。在过去的很多阐释中,更多的是反向指代,如“汉服是明末清初剃发易服前的服装” “汉服不是旗袍”,即使对于汉服所赋予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的意义,更多也指向了古代汉服的思想与内涵,如“服章之美谓之华” “冕服采章曰华”。但对于现代汉服是什么,这里的“汉”来自哪一阶段,“服”又包含了哪些范围,传统是传自哪里,接续的又是哪一部分等,自始至终都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而这时杨娜老师也更加明白了,为何社会上曾有很多人反对汉服,也不理解汉服复兴运动,甚至有“要是把汉衣冠追溯到绝对正统的时代,我们最应该穿的是兽皮、草裙” “中国历朝历代服饰风格不一样,从古至今都不存在汉服这个说法”等质疑的言论。在大学毕业后,杨娜老师大概开始明白了一些,这也不能怪外人的不解与困惑。而是因为“汉服”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论匮乏,而且复兴实践活动与理论解释之间存在着悖论——对于汉服的制作、穿搭和活动是充满了建构主义色彩的,比如“汉元素”的设计,“汉式时装”的演变,又或者是现代人所设计的穿着汉服的礼仪行动,如集体成人礼、婚礼、毕业礼,都是根据现代人们的社交属性所创新的。也就是说,汉服的“理论”,一直是局限在具有本质主义色彩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不仅以“唐制”“唐风”“宋制”“宋风”来划分汉服的各类风格, 还不断地以文物考据、名物训诂进行倒推,要求必须与古人的服饰一模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就是不符合形制的“改良汉服”“仙服”“影楼装”。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分离,更是成了世人们看不懂汉服的重要缘由。


商家制作的仿唐仿五代裙

图片源自《汉服通论》,左图雅韵华章汉服提供,模特璇玑,授权使用。右图璇玑本人提供,授权使用,摄影:甄雨湘。


杨娜老师在写书的过程中,也时不时会想起当年那些嘲讽汉服的人们说过的话:“汉民族服饰?我就不信你们这些小孩子们真的能够自圆其说,建设一套与之匹配的汉民族服饰理论。”但是越是有过嘲讽和不解,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就更要去做,去完成,去做好。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只有汉服这一事物,能够正面解决汉族没有传统民族服装这一问题。只有与之匹配的汉服理论,才能够正面反应21世纪发生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复兴现象。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汉服真正成为我们现代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传统文化复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当代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文化符号。


汉服理论建构之难

懂汉服却不能唯懂汉服


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动笔写起来却是格外艰辛。因为要做的汉服理论,绝对不是用历朝历代的古代服饰史来解释,更不能用历史上的文物和文献来评估,否则现代汉服复兴依旧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复原实践和还原实验。这里重要的是重新定位在汉民族这一社会实体的民族服饰,注重服饰在民族文化和思想大框架下,结构的演变与传承,这才是可以为现代中国人所用的汉服,才是可以在一脉相承脉络下实现自我演化与更新的汉服理论。只有建设完成汉服理论,才能够为未来汉服活动的发展争取到更多平等对话的权利和能力。这也是汉服发展历程中唯一的出路。再难,也绝不能畏惧,更是要咬着牙坚持。


在写作过程中,前辈们也渐渐明白,为什么迄今为止汉服都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因为太难了。这不仅要懂汉服,还不能仅仅懂汉服,一定要跳出服饰本身,才能够真正地重构这套汉服理论,这个难度要远远大于服饰本身的考据与训诂。

在这四年的过程中,杨娜老师与张梦玥老师、刘荷花老师前后看了有近千本书,还有数千篇的文献,涉及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从中国古代服饰史、各类文献、文物的款式训诂书籍,以及网络上大量汉服爱好者们的研习作品中,寻找到汉民族服饰的共性,以及各类款式的结构演变思路,梳理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接续脉络,实现对古代汉服的梳理归纳和现代汉服的传承发展,最终完成了这本可以呈现给世人的《汉服通论》。


褶裙、马面裙、帷裙式抹胸

图片源自《汉服通论》,重回汉唐提供,授权使用。


杨娜老师说:“我也相信,这本书写得也许还不够完美,特别是涉及到命名、演化等内容,更是需要继续推敲,也许还存在有错漏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证,毕竟我们的理论功底、写作能力、视野格局都有限,但我们希望以此书作为现代汉服理论研究的一个开端,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汉服、喜欢汉服、在日常生活和礼仪场景中应用汉服,也期待更多人能够真正地认识汉服的来处与去处,推动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新生。让这源自历史、基于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们无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


回首初心


以汉服为载体走出一条文化复兴之路

近年来,很多人会发现“国潮”“国风”悄悄在年轻人中兴起,汉服、国风音乐、戏腔歌曲、水袖舞蹈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成为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典型标志。有很多人也不理解,年轻人怎么就喜欢了呢?甚至一些媒体追逐而来,纷纷开始报道年轻人的“文化热”。但是殊不知道,当代的“国风热”背后,诸多部分都是与汉服复兴密切相关。


可以肯定地说,正是汉服的复兴,让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音乐、传统舞蹈被更多人所关注,只是这一次它们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国风”!这是因为汉服复兴走出的是一条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它充当的就是那个文化符号,让更多年轻人从这件文化符号开始,不论穿或不穿,都可以轻易的关注到背后的文化内涵,汉服不止是一件衣服,而是文化复兴的符号。


清明节传统祭祀礼仪祭奠黄花岗烈士

图片源自《汉服通论》,广州市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协会提供,授权使用。


杨娜老师告诉我们在写书的过程中她也经常想到2005年时一位普林斯顿大学老师的话,当时他说:“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崛起到一定程度,它需要一场文化复兴。而回首历史上的文化复兴,它都需要一个符号的复兴,通过这个符号的复兴,带动整个文化的复兴。就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里的复兴不是历史的重搬与复古,而是旧有文化的新生。今天,中国这场文化复兴的符号已经出现了,它就是汉服……这个符号的复兴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一批先驱,率先的身体力行去推动它的重生,这个过程步履维艰,这批先驱们更会被公众们认为是'疯子',但是若干年后,他们会被重新定义。”


这就是当下的汉服复兴运动,更是Z世代对于传统的理解与传承。换句话说,若想关注并深刻理解Z世代的“国风”潮流,又或是缘何传统文化复兴或在年轻人中开始,那么还是从什么是汉服开始了解吧。因为,汉服复兴的本质不是古装复原,而是走出以汉服为符号的一条传统文化复兴之路。


第一届中国华服日

图片源自《汉服通论》,第一届中国华服日演出图,共青团中央提供,耘耘众生拍摄,授权使用。


写完《汉服通论》

前辈们也有许多话想和大家说:



如果问我在写完《汉服归来》和《汉服通论》后,我还会做什么,那就是第三本,是基于2017年我的博士论文《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再建构——以汉服复兴运动为例》所改编的书籍。也将根据汉服复兴18年的成绩,进一步明晰汉服复兴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未来又将会何去何从,这将是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最鲜明的那个符号,这本书将指向汉服复兴的未来。


以汉服为符号,走出新时代的文化复兴之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真正把祖先的智慧穿在身上,骄傲地跟世人们说,这是我们的文化!这便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于我而言,待到两鬓苍白、步履蹒跚时,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这一生为汉服复兴拼尽了全力,不辱于祖先、无愧于后代,这就足够了。愿古衣今裳,与时偕行。


—— 杨娜 兰芷芳兮




为什么说了解和研究汉服要从汉服学入手而不是从中国古代服饰史入手呢?这就像我们进入一座大楼,要走大门,而不是从窗户挤进去一样。

回顾这18年,乃至数百年来的汉服复兴历史,似乎从来没有谁说过,也没有任何人认为汉服这项文化事业是为了普及中国古代服饰史和培养中国古代服饰史的专家。汉服的回归不只属于汉服同袍,更属于全体中国人。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起,“汉服”变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这门学科的代名词,不知什么时候起,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被人们历史切割成了分裂的一段段,不知什么时候起,流传起了“左右衽均可、左衽只不过是习惯问题,不必在意左右衽” 的说法,“立领盘扣”取代“交领右衽”被称为“自然的发展”?


在汉服复兴18年之际,我们出版了《汉服通论》这本书。我们认为有必要坐下来认真探讨一下汉服与中国古代服饰史这门学科的关系问题了。除了寻章摘句和生僻考据,我们更需要一个作为整体存在的汉服理论。《汉服通论》就是在这条全新的、泥泞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热切地期待有后来者能在这个方向上踏出一条坦途大道。


——张梦玥



记得在马来西亚教华人汉服裁剪制作时,曾经多次被当地及新加坡的学员问到,中国大陆是否能买到系统论述汉服的书籍或者资料?因为确实没有,我也只能回答说目前暂时没有此类书籍,网上只能找到零散的由网友分享资料,需要自己加于分辨来选用。到了2016年,杨娜编写《汉服归来》时,一是因为我自己那部分内容需要我过目,二是我收集了部分汉网早期的资料分享给了她,再后来她干脆把整部书稿都发给我,让我帮忙审核校对。因此,我们的联系也比以往多了起来,也了解到她有意向要去做汉服体系建构方面的工作,待到书稿付梓出版后,我告诉她大马那边接触到的华人提出的愿望,希望她能够拉起一个团队来做这个庞大的体系建设。当时她说:你让我先休整一下,再好好想想。之后终于等来肯定的回答,等三年后再做这件事情。我了解她的行事风格,她是一个能够说到做到地主,对此我有信心等她。转眼间三年之约就快到了,有一天杨娜找到我,对我说关于写书的事,让我帮助她一起去完成这件事,当时听到这话时真被她吓到头都大,然而看她认真的样子并非是一句玩笑话,我也只好勉为其难顶硬上了。

促使我们下决心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汉服运动十多年来在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汉服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复兴而不是复古,但是对汉服的定义仍然停留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点,脱离了汉服运动现实存在,所以需要下功夫去重新定义汉服的内涵与外延,以适应现代汉服运动的进程。为此,我向杨娜推荐了《汉服略考》的作者张梦玥。有了三人的小团队我们也着手前期准备,经过几轮的商讨我们初步定下了:源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写作基调。我们仨经过几年的共同奋斗虽然完成了《汉服通论》这本书的写作,但是这只是搭起了一个粗糙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将要与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的小伙伴们继续建构充实现代汉服的理论与实际,梳理历代汉服共性同时把汉裁这一根基搭建牢固。


——汉流莲 刘荷花




峨冠博带,衣袂飘飘,汉服是中国人自己的美丽衣裳,五千年来承载着民族的审美与魂魄。汉服的回归不只属于汉服同袍,更属于全体中国人 。古衣今裳,与时偕行。


十年初心,千年传承,全面解读汉服文化发展脉络。汉服通论,为你归来!


都看到这了,有没有想来一本的冲动hhh,阿罗给小伙伴们争取到了全网最低价:

了解更多,欢迎私戳阿罗呀~



出版信息




作者介绍

兰芷芳兮

杨娜

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会员。2006年起关注汉服运动,留学英国期间主创“英伦汉风”汉服社,连续两年担任 “汉服北京”社团负责人。2009年在中国文化部批准由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执委会主办的“民族之花”评选活动中获得冠军,并以“汉族之花”名义着汉服参加了艺术节,这是汉服首次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同台亮相。2009年起,专注于梳理汉服运动的发展历史与脉络,在网络上共发布三版《汉服运动大事记》。2016年出版专著《汉服归来》,2017年起陆续出版合著《华夏有衣》《华夏礼仪》《华夏节令》,在《光明日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服饰学报》《瑞丽》等期刊发表汉服与传统文化复兴相关文章15篇。2019年起在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汉服模特表演”课程。


张梦玥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委员,“现代汉服”团队成员之一。2003年参与汉服运动,2005年发表《汉服略考》,为首次正式发表汉服定义。2019年合作发表《从“汉服”到“华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服装”的建构与诉求》;2020年“中国华服日”论坛嘉宾;2020年参与央广CGTN汉服系列节目制作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汉服理论。


汉流莲

刘荷花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委员,“现代汉服”团队成员。2003年起参与汉服运动,是深圳汉服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和早期活动主要组织者。自学汉服剪裁制作技艺,分享剪裁知识、传授制作技艺,培养民间裁缝师,并将所学知识上传网络供网友参考。2005年12月于汉网发表《定(自)制汉服量度尺寸基本体位》,为当代量身定制汉服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体位量度参考规范。2011年编写《汉服基本形制与裁剪制作》讲义;2016年提出“现代汉服体系2.0”,曾七次赴马来西亚教当地华人汉服剪裁制作。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成员,参与的团队作品集《中国妆束》《汉晋衣裳》。



大咖跨界推荐



内页展示




文案:臻、若木

编辑:芽芽、若木

美工:容之、若木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

《汉服通论》作者也有许多话想和你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