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淮海战役,如果黄维率兵团12万人起义,55年会授予什么军衔?

2023-07-06 20:37 作者:新刚读历史  | 我要投稿

淮海战役是决定双方命运的一场战役,至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华野中野联手一战定乾坤。一举吃掉国军在关内最大的一个重兵集团,歼敌55.5万。

淮海战役图

在淮海战役中,国军一共出动了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2个师,分别是:

1.邱清泉的第2兵团,下辖:

共计:14个师加1个旅


2.李延年的第6兵团,下辖:

共计:7个师


3.黄百韬的第7兵团,下辖:

共计:11个师


4.刘汝明的第8兵团,下辖:

共计:8个师


5.黄维的第12兵团,下辖:

共计:11个师


6.李弥的第13兵团,下辖:

共计:8个师


7.孙元良的第16兵团,下辖:

共计4个师


8.第一绥靖区(周Zhou Yan),下辖:

共计6个师


9.第三绥靖区(冯治安),下辖:

共计4个师


10.徐州“剿总”直辖:

共计8个师,其中20军、28军、66军是战略预备队

黄维的12兵团是淮海战役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野战机动兵团了,虽然人数少于邱清泉兵团,但是其下辖的10军、14军、18军都是来源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11师,属于同宗同源,都是土木系基干部队,85军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

黄维

所以总的来看,黄维兵团的战斗力要稍强于邱清泉兵团。

当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后,中野也趁势夺取了战略要点——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的联系,徐州成了一座孤城。

老蒋将隶属于华中“剿总”的黄维12兵团调到淮海战场救火,夺取宿县,打通徐蚌生命线,然后解救黄百韬兵团之围。

黄维兵团从驻马店、确山一线启程开赴淮海战场,预定的路线是经过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然后到达徐州,与杜聿明会和。但是最终,黄维兵团被中野包围在了宿县西南的双堆集,然后全军覆没,黄维兵败被俘,在功德林里学习了整整27年。

双堆集战役,打得异常惨烈,中野和华野联手才歼灭了黄维兵团,中野伤亡仅4万余人,很多都是身经百战的老部队。战役结束后,中野共计缴获各种火炮870门、坦克15辆、汽车300余辆、枪支弹药无数。

我最近在研究双堆集战役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黄维率部在蒙城直接起义,那么到了55年,黄维能被授予什么军衔呢?

首先,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一个野战机动兵团,总人数和中原野战军差不多,都是12万人,但是装备要比中野好太多。相当于一个装备Pro Max Ultra版的中野。

如果黄维起义,那么双堆集战役就不会发生,中野就不会出现那么大的伤亡,很多历史悠久的老部队老战士都能存活下来。这是很大的一个功劳了。

黄维起义后,淮海战场基本上就胜负已定了,黄百韬覆灭,剩余的徐州那30万人除了投降,没有其他退路可选,徐州已经是一座孤城了,就和辽沈战役里的长春一样。

要推断黄维55年会被授予何种军衔,咱们可以对比下,其他战场起义的国军将领,有董其武、孙兰峰、陶峙岳、陈明仁、孔从洲、韩练成、潘朔瑞、曾泽生、廖运周、张克侠、何基沣等。

董其武,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率绥远省国民党军政人员4万余人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孙兰峰,1949年9月19日,参加绥远起义,55年未参加授衔,当时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陶峙岳,1949年9月25日,率驻新疆的10万国军官兵通电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1949年8月4日,率部共计3.7万人在长沙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孔从洲,1946年5月15日,率部于河南巩县起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练成,1948年10月,脱离国民党军队,辗转投奔解放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潘朔瑞,1946年5月31日,在辽宁海城,率部起义,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起义的国军将领,55年未参加授衔,当时是昆明市市长。

曾泽生,1948年10月17日,率第60军于长春起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廖运周,1948年11月27日,率110师于双堆集起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克侠,1948年11月8日,与何基沣率国民革命军部属举行贾汪起义,55年未参加授衔,当时是林业部副部长。

何基沣,1948年11月8日,同张克侠一起率领国民党第七十七军和第五十九军共两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驻地起义,55年未参加授衔,当时是水利部副部长。

可以看出,董其武、陶峙岳、陈明仁三人被授予上将,曾泽生、韩练成。孔从洲被授予中将、潘朔瑞。廖运周被授予少将。

如果黄维起义,那么他的军衔不会低于上将,黄维率领的12兵团是国军里排行前二的野战兵团(第一应该是廖耀湘的9兵团),无论人数还是装备,都要比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的部队要强,可以这么说,黄维一个兵团顶得上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三人所部之和。

黄维如果淮海战役里率部起义,加入中原野战军,那么他就是中原野战军副司令了,可以说仅次于刘邓二人,职位甚至要比陈赓大将还高。建国后,黄维应该会继续担任第二野战军副司令员一职。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领导创建工作,并任院长兼政治委员。黄维本人特别爱教书,他肯定会担任副院长兼副政治委员,协助刘伯承进行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1955年授衔时,如果黄维还在部队里,那大概率是大将,他手下的18军军长杨伯涛(五大主力之一)就是上将了,其他的10军军长覃道善、14军军长熊绶春、85军军长吴绍周大概率是中将。

黄维如果是大将,那相当于二野就有了2个大将,一个陈赓,一个黄维。

此时就有11位大将了,如果大将必须10位,那肯定会挤出去一个,感觉换掉谁都不合适,都是身经百战,立过汗马功劳的英雄。如果真的要挤掉一位,那很可能就是许光达了,因为许光达授衔时,曾经明确表示军衔太高了,但是那样一来一野就没有大将代表了,这样不合适。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往上推,粟裕大将进入元帅序列,空出来的大将位子由黄维代替,此时大将第一应该就是徐海东了,黄维应该是排张云逸后面,第7位。而陈毅元帅由于55年时已经是上海市长了,其实可以不参与评选的。粟裕此时就代表了南方红军、新四军、华东野战军、三野。

以上的内容都是假设的,也是看着双堆集战役那么惨烈,就想着能不能减少一些伤亡,就想到能不能设想黄维起义这个情节。

黄维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很固执,很愚忠,不过,毛主席去世后,黄维还参与守灵,也是国家对其的认可,黄维去世后,骨灰放于八宝山,也是对其抗日战争中功劳的认可。

真实的历史永远无法改变,如果有平行时空,非常希望是这个结局,黄维起义,迎来和平,双方10万人的伤亡可以避免,又可以给老蒋一个十足的打击,这个打击要比黄维兵团全军覆没还大。

致敬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先烈!

淮海战役,如果黄维率兵团12万人起义,55年会授予什么军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