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培优强基解读:抓住强基计划本质,把握中学拔尖人才培养新机遇
自强基计划横空出世,强势取代了原自主招生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逐年呈现出以“强基”计划为导向的趋势。可以这么说,经过近3年的实践与调整,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正式步入“强基计划时代”,而这也势必给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往,有些中学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主招生优惠降分或保送资格,组织大量学生投入学科竞赛学习中。而不加筛选的将学生推上“学科竞赛赛道”,不仅浪费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而且将学生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科竞赛辅导上,甚至放弃参与其他教学内容,也变相限制了学生的升学通道。
但近年来高校自主选拔方式逐步扩大,这种情况也在发生着改变:以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为代表的高校自主选拔采用“高考+校考综合评价录取”的选拔方式,不仅要求考生在相关基础学科具有极佳潜质或特长,而且需要考生学科基础扎实、高考成绩优秀。这也就倒逼中学扭转原本更加功利、盲目追求竞赛成绩的人才培养理念,改进育人模式,更好的实现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强基计划等自主选拔方式已成为头部高校招生重要方式之一
当下高中阶段相对统一的课程、单一的评价体系虽然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但对于少数尖优生和拔尖创新人才,显然这样的课程和评价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也很难支持他们去更好的应对未来的多元升学途径。
因此,高中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纽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既要提供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也要充分关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需求,提供具有学科特色和创新思维的拓展类课程,促进学生。
把握多元升学途径,构建立体培养体系
在强基计划背景下,中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更为重要的是构建完整的体系和长线的培养。
首先,无论是强基计划还是综合评价亦或是高校专项计划,都要以优异的高考成绩作为前置条件,这就意味着“高考”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则要根据学生天赋、志趣、潜质以及规划进行多元化培养。
我们都知道,高校自主选拔是对高分段学生的二次选拔,因此难度通常远高于高考,只靠高考大纲范围内的知识和传统的思维方法,在未来将难以很好的应对高校选拔。

传统的高中课内教学很难覆盖自主选拔校考涉及知识点
其次,中学在筹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应该摒弃“突击、功利、速成”等理念,而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长线培养。
强基计划不应该是升入大学的“敲门砖”,而是向有天赋、有志向的学生提供的深耕某一学科的机会。所以对中学而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在升学过程中的一次选择,更应该将视角放远,深度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所我们建议中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结合多元升学途径、中学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规划学业和未来;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学生彻底发掘自身的学科潜质,为未来的学习研究打好学科基础。
“强基时代”的来临,使得中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构建“高考培优+自主选拔+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多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也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可喜的是,当下已有不少中学开始着手展开探索,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统筹优质生源分层培养、构建完整培养体系,从而在多样化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快人一步。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培优团队创作,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