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最早是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十九大上,我们党第一次从内容构成的角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了明确的界定。十九大报告中第七部分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文化发展方针,是在上个世纪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说是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要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性的特点决定了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否定或全盘接纳,对于马克思主义不能公式化的运用。科学的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主张实事求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文化。毛主席在这一部分还特别强调了,不能割裂我们的历史来看中国文化,我们要明确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文化中发展而来。所以对于古代的文化,毛主席说,我们要给予一定“尊重”,但是这种尊重是一种科学的尊重,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的盲从。大众的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主的。什么样的文化才称得上民主?毛主席说,能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就是民主。这就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接近老百姓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提出,我们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 为政治服务。旧的“两为”方针突出强调的是文化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因此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存在的根本制约。这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于文化的根本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文化同样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会反过来影响政治和经济。如果我们把文化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推向极致的话,必然会反过来戕害文化本身和政治本身,导致文化的荒漠化。所以在那个历史时期,八亿人民,八部样板戏,样板戏本身来说,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但是如果八亿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只有八部样板戏,那么这就是文化的荒漠化。虽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但是我们也清楚,在那样一个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年代,“双百方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真正的贯彻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我们刚复出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这样一个行业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做了一个简短的祝词,周扬同志做了主报告。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主要任务、回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如何发展及党如何领导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等问题。邓小平同志的简短祝词,几次被现场雷鸣般的掌声打断,参会的代表们眼含热泪,因为小平同志的祝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文艺文化界开始拨乱反正了。
隔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我们新的“两为方针”被提出,旧的“两为方针”就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