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远的距离——从知识到认识
鄙人不才,没有高深思想,纯粹是半夜睡不着觉由感而发 那么多年的教育以来,我们学习过非常多的书籍,所谓“学”到了很多我们所认为的“知识”,便可说自己学业有成,考试取得好成绩,但这叫学到知识,问起有什么认识来,回答的跟书本的话一模一样。不是说这么做不好或者是不对,只是,这不应该叫认识,应曰:复读机。 何为知识?涉猎广泛,博览群书,知道理,识事物,这叫有知识。何为认识?有感而发,推陈出新,晓规律,明时务,这叫有认识。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而来,对应到我们,则是上课,听讲,做作业,以及到最后的考试,都是在知识的范畴。不需多少个人高见,书上说啥就是啥。认识,在我看来,是要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积累,不自然的产生一种全新的想法。一个例子:什么是经济学?你对经济学有什么认识? 有的人会回答: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做出理性的指导和成为理性的人。对,书上大概就是这么说的,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知识的复述,谈何认识。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可能不对,还望包涵):经济学的基础是人,也就是说,要合理的妥协每个人的利益,就好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双方都满意,双方都没有达到最高利益而达成妥协,这一结果双方都信服。我认为这就是经济学,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双方不断的达成妥协,使得经济活动可以继续进行。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其一,认识是我自己的,知识才是书上说的。在我看来,理性人终究是假设,人,仍是感性的;其二,经济无非是双方或多方的经济活动,只有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也就是各种最优解,这个世界的经济活动才会继续进行。我倒是觉得经济学是一门艺术,一种类似于政治的艺术 在生活中或者是学术上的其他很多问题,我还没有自己的认识。当然,在这种没有认识的情况下只能借助知识来强行回答。而从知识到认识,这恰恰就是最遥远的距离,知识涉及的是认知发展的长度,而认识涉及的是认知发展的宽度。在做到对于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认识,很困难,还是需要知识去充当认识,说白了就是要多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多思考,多一些“奇思妙想”,往往这些就可以组成自己的认识。 文章本是夜不能寐而作,还望兼听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