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致文明的韧性

2023-02-19 13:13 作者:为-斯卡蒂-献上心脏-  | 我要投稿

昨日美术鉴赏课的整理。 文化艺术,继生殖崇拜与图腾敬畏之后,再次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 古埃及陵墓的壁画,以平面的装饰来为逝者指引复生的道路。 他们相信,灵魂可以通过木乃伊而重返人世,为整个文明带来不朽的辉煌。 为了防止灵魂们认错棺材,造成困扰,他们需要更为精美的辨识方法。 这个问题随着罗马的征服而得到解决。 战争是和平的手段,统治也是共生的方式。 在罗马武力征服埃及之后,更加精美的写实绘画传入了古老埃及的金字塔。 而写实正是为了实用。 从此,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以绘画的方式被加装到了棺材板的顶部,千年不腐。 纵使漫天黄沙将陵墓本身再次埋葬,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古老的灵魂不会因此而埋没,不朽的文明也不会因此而彻底消亡。 文化艺术的表达方式,往往伴随着服务对象的改变而得到改变。 古希腊罗马的对外扩张,使艺术肖像的写作主体集中于掌握大权的军阀集团。 帝王贵族、暴君武士们通过绘画来树立自己的政治威望,满足自己的荣誉需求。 黑暗的中世纪,教会通过封建制度成为最大的地主,使艺术主体围绕着神权的巩固。 教士集团通过模板化的绘画方式和对象范围的限制,来控制人民思想以加强封建统治。 文明在霸权和教化下存续与发展。 直到兴起的资产阶级逐步发展起属于自己的势力基础,试图将双手伸向权力的王座。 “上帝已死”,他们以社会的经济力量为基础,用深厚的艺术文化为手段,令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的旗帜,成功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纵使时代属于暴力与镇压,我们也能明显看到,文明的力量正在冲破愚昧的桎梏。 文化艺术的创新,取决于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应用。 经济的增长推动了绘画工具的进步,创作的成本相对降低,艺术的尝试随之广泛,点彩的色块感受、本体语言的结构解放、立体主义的层次重合、故事性的发散呼之欲出。 棱镜的发明,将神圣的日光分解成了多种颜色,根据印象派的经验而开始应用到对固有色的研究,从此颜色有了冷暖的概念。 尝试与探索也会带来思想的变革。 人生的自我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人文精神)、真实的两个维度(心中与视觉)使艺术更加与人的哲学相结合,成为文明的思想武器。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即是文明的存续与完善。 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须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工业化生产充裕,大地尚且足够富饶。 但由于制度的缺陷、利益的冲突、教化的不足,人们变成生活赤贫、尊严失落的奴隶。 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即是战争。 矛盾的激化最终造成了不仅仅只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文明浩劫。 诚然,政治动荡、经济危机、也确实促进了科技的爆炸性发展,确实加快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进程,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艺术,也并没有在混乱与恐怖中销声匿迹。 中国艺术在西学东渐的形势下,焕发生机。 为人民歌颂,为时代创作。 鲁迅将宣传强力、印刷快捷的木刻用以对抗时代的暴力。徐悲鸿用改良新七法的传统绘画,寄寓了民族的意志。油画、版画与中国画的结合,述说着文明的力量与不屈。 威胁,确实会极大驱动资源与人力的高度集中,也把文明的创伤深深地刻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之中,艺术因此得以见证着时代的波澜起伏、呈载着文明的历久弥新。 文化艺术,即是文明之韧性的所在。 在宗教事业的完善下,在统治力量的主导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在天灾人祸的沉淀下,文化艺术自始至终贯穿于文明本身。 我们因而思考并理所当然地得出结论: 文化艺术的存续、继承和发展,就是文明之存续、继承和发展的重要线索与路标。 而当下,我们也错失了一些值得重新发掘的文化遗宝一一 文言文体系、繁体字系统,少数民族传统,各地习俗方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还有待传承与进一步渗透运用在社会各处的装饰运用中,静待文明之花盛开。 而一些物质文化遗产至今都流落异族他乡,但却也使历史的记忆铭记于文明的长河,但也指引着世界的旅客追寻着文明的踪迹。 文明的韧性,如此这般!

致文明的韧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