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新疆洋海遗址考古资料的启示——“扳指”再考(上)

2022-07-23 03:25 作者:花卡用户  | 我要投稿

b站弓圈的小伙伴们与张捷老师的论战未有停止的迹象,战火甚至燃烧到了圈外,包括大眼仔和网易,双方不断摆出图片、科考成果来支持自己的论断,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新疆洋海遗址有了兴趣,特意找来相关考古资料学习了一下,颇有收获。上次在b站网友的建议,我把心得发在专栏上,收获了大家的鼓励,在此要感谢提建议和耐心阅读的网友们,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张捷老师提出,华夏民族早期精于射术,先于周边民族发明了复合反曲弓和拇指开弓法,证据就是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扳指,和汉字“弓”。虽然进行了技术保密,但是在胡汉长期“交流”中,以及汉人政权衰弱期间,这些保密技术还是为北方游牧民族学去,并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弓手冬郎一方不同意这个论断,认为华夏文明早期只有单体弓,受西方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影响,才学会了制作复合反曲弓,以新疆洋海遗址出土了皮扳指为证据,还表示斯基泰人的反曲弓技术同时,传播到了古希腊、埃及和亚述等地,古希腊也有扳指出土,亚述浮雕有拇指开弓法的描绘,北欧有早于蒙古西征时期的反曲弓文物。这一阶段冬郎方的证据涉及到了所谓的“西方伪史论”,暂时超出了我的知识储备,待进一步学习之后才能判断。


接下来张捷老师的回应,除了表示新疆也是我国固有领土,和中原早有交流之外,还提到了比较新的一个科考成果: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7日23时,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由中德美韩四国团队组成的合作团队完成的研究,题为《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干尸的基因组起源》(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李文瑛也是此项研究的作者。研究团队作者分析了在新疆发现的18具干尸的DNA:13具来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大约2100-1700年),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2800年)。研究表明,与以往考古历史学界的假说不同,塔里木盆地的干尸根本不是外来者,而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群体的直系后代,这些群体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基本消失了。这一群体被称为古北欧亚人(ANE),在当今人口的基因组中只存活了一小部分,西伯利亚和美洲的土著人口拥有已知的最高比例,约为40%。研究认为,与今天的人群相比,塔里木盆地的干尸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证据,而是形成了以前未知的基因隔离,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可能经历了一个极端和长期的基因瓶颈。与塔里木盆地不同的是,相邻的准噶尔盆地最早的居民不仅是当地居民的后代,也是西方草原牧民的后代,研究同时强调,虽然塔里木盆地的群体在基因上是隔离独立的,但他们在文化上并非如此。对他们牙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证实,牛、绵羊和山羊的牧场已经被当时的人口所实践,他们也很清楚周围不同的文化、烹饪方法和技术。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MPI-EVA研究小组负责人Christina Warinner博士表示,“尽管在基因上是孤立的,但塔里木盆地的青铜时代的人们在文化上是非常国际化的——他们以西亚的小麦和奶制品、东亚的小米和中亚的麻黄等药用植物为食。”论文中提到,综合考虑这些发现可以推测,小河文化当时的创始人口非常好地意识到了塔里木盆地之外的不同的技术和文化,他们发展了独特的文化。


我想,张捷老师引用这项研究,意在标明我们的复合反曲弓技术与斯基泰人无关。尽管之前的内容我比较同意张捷老师,但关于人种分析我是有些疑问的,2021《自然》杂志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干尸,而弓手冬郎提出发现扳指的洋海墓地遗址在吐鲁番盆地,这两个盆地一在天山南麓,一在天山东部;塔里木盆地干尸是具有独立起源基因隔离的人群,而根据吐鲁番地区考古人员研究,洋海遗址人类头骨,特别是发现了皮扳指的IM90号墓地,很明显属于高加索人种。我不同意弓手冬郎等人用新疆发现皮扳指来否定华夏民族存在独立起源的复合反曲弓,但是张捷老师用塔里木盆地人种分析否定冬郎新疆外来民族说,似乎也不准确。


中国奥委会官网上有一篇文章“骍骍角弓,翩其反矣——中国角弓”,里面内容是这样的:

“斯基泰”一词音译自希腊语“Σκύθης”,是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3世纪从黑海北岸到中亚草原一带游牧的一支白人,中国古代称之为“塞种”。其善弓马,所携之弓呈蛇形双反曲状,即斯基泰弓。斯基泰弓的形象曾出现在古希腊陶器上。新疆鄯善县约商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的洋海古墓群中也发掘出了斯基泰弓实物,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角弓。同时期殷商甲骨文中的呈夸张双反曲的“弓”字、“射”字等字形即是依据斯基泰弓象形所造。


你看,连我们官方都认定,汉字“弓”的来源是斯基泰弓,也难怪弓手冬郎一方理直气壮。可是,等等,出土的斯基泰弓与甲骨文不是同时期的文物吗?官方为什么认定反曲弓是斯基泰人传给中原华夏先民的,而不是反过来呢?


为此,我特意登录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找到了由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表的资料《新疆鄯善洋海墓地》,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从头读到尾之后,我得出了这个结论:尽管洋海遗址出土了复合反曲弓和皮质扳指,然而无法证实反曲弓是由新疆传入中原。


新疆洋海墓地发掘墓葬521座,时间跨度从青铜器时代到汉代。感谢新疆地区的考古人员,非常详尽的列出了每座墓葬的物品,参照工作人员列出的清单,弓手冬郎一方拿来做为例证的皮扳指出土于 IM90墓葬,根据墓葬形制、陪葬品分析以及碳定年数值,属于洋海墓地二期,绝对年代定为公元前10-8世纪。


再来看出土了目前我国最早扳指的妇好墓,根据碳定年数值,一般认为是公元前13世纪的墓葬,当然也有人认为妇好墓不是墓,而是商代宗庙祭祀坑,在妇好之夫武丁即位就存在了,这似乎可以解释妇好墓玉扳指年代早于妇好生活年代,那么中原地区出现玉扳指的时间还可以提前,而碳定年数值的误差可以在千年。


我们再看汉字“弓”的演变:


很明显,弓字最早出现就是反曲弓的形态,结合妇好墓出土的玉扳指,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否定华夏复合反曲弓的独立起源。


那么什么是斯基泰弓,是斯基泰经新疆传入中原,亦或是中原传入新疆?就留待下期继续分析吧。


关于新疆洋海遗址考古资料的启示——“扳指”再考(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