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11-1章

1930-1945的英国电影

这时期英国电影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两家公司,伦敦影业和高蒙,高蒙这时期最受关注的导演是希区柯克,配额充数片就是用来凑数的影片,大部分质量不好,但也有一些年轻导演通过它发展起来。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比较兴盛,毕竟这个时候正是战争时期。
伦敦影业公司成立于1932年,创始人是柯达,柯达是英国30年代最著名的制片人之一,他本身也是导演,在默片时代就拍过很多影片。伦敦影业成立的第二年,柯达作为导演拍了一部电影《亨利八世的私生活》,这部电影的成功开启了英国电影继布莱顿学派之后的第二个繁荣时期,在整个20年代英国本土电影都没什么大的动静,因为影院90%的影片是被好莱坞占据的,英国电影的先驱也是布莱顿学派代表人物的海普华斯做过一些挣扎,但他的公司最终也没能挺过去,在20年代中期倒闭,很可惜没有撑到1927年,因为1927年政府通过了一项电影的配额法案,目的是为了刺激本土电影发展,这个法案规定未来10年内,放映的电影里20%必须是本土电影,这使得本土电影需求增加,促进了英国电影的发展,也鉴于《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在美国上映的成功,更多的投资者也愿意投入到电影中来。这部影片讲的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一生的6次婚姻生活,第一任妻子用字幕简单带过了,第二任因为叛国罪被斩首,第三任因难产去世,第四任是一位德国公主,这位公主其实有自己的喜欢的人,嫁给亨利纯属于政治联姻,所以在相处的过程中她故意装丑,让自己显得很不得体,以此来让亨利讨厌她,于是6个月后婚姻被废除了。第五任是凯瑟琳,她的人生目标就是当皇后,所以她想尽办法在亨利面前表现,这引起了亨利的兴趣,但婚后不久凯瑟琳被发现与大臣私通,后来所有人都知道了除了亨利,三个月后凯瑟琳被斩首。第六任妻子性格专横,但没有什么花边的东西,亨利对她的评价就如他自己所说……在影片里亨利八世的性格是好色、贪吃,但心地善良、精力充沛,影片里某些细节与历史真实的亨利有些出入,不过这是喜剧片,改编是为了达到戏说的效果。
这部影片成功后伦敦影业继续拍摄历史题材,1934年的《红花侠》讲述了一个英国人珀西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拯救无辜贵族的故事。看这部影片需要先了解一下大致时代背景,当时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高级神职人员,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平民。1789年,因为国库空虚,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把三个等级的代表召集起来开会,目的是想商讨税收的事情,但第三等级此时生活已经苦不堪言,加上受到反封建、反教会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他们要求制定宪法,取消不平等的赋税制度,比如当时有一个税叫什一税,最早是基督教会向信徒征收的一种税,理由是圣经里有“ 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后来国王规定每个居民都有义务缴纳什一税,但贵族是享有免税权的,所以承担这个税种的就只有第三等级,对于第三等级代表提出的税制改革,路易十六当然不同意,会议进行得很不顺利,连续几周都没有结果,第三等级的代表不愿再谈了,1789年6月成立了能代表他们这个等级利益的国民议会,法国大革命拉开了序幕,8月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接着是一系列革命事件,以及革命者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权利博弈。到了 1792年8月,巴黎的起义者攻入王宫,国王路易十六被关进监狱,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布成立,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任国民公会主席,第二年1月路易十六被处死,此后国内各种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势力也越演越烈,其中就包括那些失去利益的贵族们,于是为了平定动乱“革命法庭”、《嫌疑犯法令》、“临时革命政府”相继产生,但《嫌疑犯法令》关于嫌疑犯的界定过于宽泛,革命法庭的判决也过于随意,导致很多无辜的贵族也被安上罪名处死,这个时期后来被称为“恐怖统治”时期,时间大约从1793年6月——1794年7月之间,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法国有近17000人被判处死刑,相当于每天斩首40多人,于是就有了影片开场这一幕,民众们习以为常地织着毛衣看着一车一车的人被拉来斩首。在贵族关押地,这些待宰的贵族并没有流露出恐惧,一位叫托尼的贵族一边下棋,还一边分析着他们被革命的原因,神父递给托尼一本圣经,圣经里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勇气”,落款是一只红花,这就是本片主角红花侠的标记,托尼看到这个标记流露出欣喜,因为这表示红花侠会来救他们,托尼一家即将乘坐刑车时,几位士兵以罗伯斯庇尔的名义带走了托尼。托尼的家人被拉到刑场,此时,有人刻意扰乱了刑场秩序,托尼的家人被趁乱带上马车,马车上红花侠装扮成一个精神失常的妇女,声称马车里躺着自己的孙子,他得了瘟疫,成功骗过了边检员,而实际上车里载着托尼的家人。红花侠成功营救了这几位无辜的法国贵族,把他们送往英国。另一边,托尼被罗伯斯庇尔召唤,是因为红花侠救人的事迹已经在民间传开,罗伯斯比尔有些头疼,他想让托尼当间谍,帮助他们抓住红花侠。红花侠并不是孤单英雄,他还有十几位有着共同信念的朋友。他还有一位妻子,名叫玛格丽特,红花侠曾经很爱她,但因为妻子高密了一位贵族,导致贵族一家被送上断头台,从此,红花侠对她变得冷漠,其实妻子并不是主动高密,而是被狡诈的法国大使肖维林套了话才走漏了消息。肖维林受罗伯斯庇尔的委托去抓捕这个神秘的红花侠,经过一年的调查,肖维林锁定了珀西,认为他就是红花侠,珀西是红花侠的真实名字。最后在一个小屋里,肖维林将珀西抓捕,并就地启动临时法庭宣判珀西死刑,可珀西对此早有准备,临时法庭的士兵们早就被珀西的朋友们替换,所以最后肖维林被关进地窖,珀西和玛格丽特之间的误会也解除了。
伦敦影业之后的电影投资越来越大,1936年制作了投资大到无法收回成本的影片,一部有着巨大布景的科幻片《将要发生的事》,故事时间从1940年跨度到2036年。1940年的圣诞节,英国南部的一个小镇里,工程师卡巴尔担心战争可能会再次爆发,因为之前已经爆发过一战,但他的朋友却不以为然。夜晚,不明飞机空袭了英军舰队,战争真的爆发了,战争很快又一次演变成了世界大战,到了1966年,战争还在继续,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遭到破坏,由于战争中使用了毒气导致一种传染病在人群中扩散,这种病使人失去自主意识,行为跟丧尸一样,到了1970年军阀鲁道夫统治的地区传染病被消除,人民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因为鲁道夫杀掉了当地所有被感染的人群,但战争仍在继续,由于燃料的匮乏和工程师的缺失,鲁道夫的空军无法参加战斗,正当鲁道夫发愁时,一架新型飞机来到这里,飞行员是已经年老的卡巴尔。卡巴尔宣称他们已经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一个叫做世界之翼的文明,要求鲁道夫加入这个大家庭,但遭到拒绝。卡巴尔被囚禁的消息传到了世界之翼,世界之翼决定消灭鲁道夫。在新型战机的轰炸下,鲁道夫的部队不堪一击,鲁道夫战死后世界之翼空降兵占领了这个地方。这场战斗是因为碾压级的科技水平而取胜,之后卡巴尔将他的科技理念推向全世界,最终完成了世界统一。到了2036年,所有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叫everytown的地下城市里,这里有人造的阳光和空气,没有了战争和疾病,但卡巴尔已经离世了,管理这里的是他的孙子,我们简称为卡孙。Everytown的居民之一,雕塑家,也是工匠主席的科普洛斯对现状非常不满,他认为如今虽然科技发达,也不生病,但反倒不比过去快乐,于是他鼓动群众反对继续发展科技。而卡孙正在准备用太空之枪把人发射上去,实现绕月探测计划,这是登月计划的前奏。科普洛斯的鼓动阻碍了卡孙的计划,在科普洛斯的鼓动下人们纷纷涌向太空之枪发射基地去阻止发射。卡孙被迫命令在人群赶到之前提前发射太空之枪,但提前发射的风险就是可能偏离月球,迷失在外太空。卡孙不顾风险,最后太空之枪成功发射。
这部影片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以鲁道夫为代表的军国主义,和以卡巴尔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军国主义的发展靠的就是对外掠夺和扩张,所以鲁道夫称自己的国家为好斗之国,他一直在备战,通过广播鼓动人们的战争热情,准备掠夺另一个被称为“山城”的部族的煤矿资源,但鲁道夫内心是想要实现和平的,在他看来,战争是由于科技发展导致的,但在这种军国主义的世界大趋势下,他也只能通过战争来结束战争,而卡巴尔认为战争并不能通往永久的和平,这场世界大战已经打了30年,世界各地都打得烂七八糟也没有任何和平的迹象。反倒是以他为首的工程师们有另一个伟大的设想,就是彻底摧毁现在的秩序,转而建立一个未来的新秩序,未来的人们没有强制性的管理,人们自己管理自己,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社群中,心心相惜,实现彻底的和平,但实现新秩序的前提是他们需要融合像鲁道夫在内的这些军阀,显然鲁道夫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影片里关于卡巴尔以及他所崇尚的科学主义这种形态的呈现是很好的,也是多方面的,因为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惟一的知识、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惟一正确方法,其他领域的知识包括艺术、宗教、道德等等,要么被同化,同化不了就排斥。所以影片里卡巴尔对鲁道夫先是劝说,如果劝说不了就消灭。科学主义不接受以主体的主观体验为研究起点,这会导致人文的缺失,所以影片里看到未来人们生活的那个科技世界里,环境极其简洁,人们的穿着也几乎一致,毫无人文气息。科学主义排斥艺术和美学的价值,所以影片里设计了一个名叫科普洛斯的雕塑家来作为卡巴尔的反对力量。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看得高于人类本体,所以影片里卡巴尔将自己的女儿送上太空去探索,不惜牺牲她的生命,而另一位同行男子的父亲,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去冒险,和卡巴尔形成鲜明对比。关于依据科学主义所建立的未来世界是好是坏,影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立场,通过其中一位居民和孙女的对话,反映出好的一面,但通过雕塑家简单几句煽动,人民就能顺应而起,也证明不满情绪积压已久,不过影片的结尾倒是体现出一些倾向。
英国高蒙公司,高蒙公司是法国人莱昂·高蒙在无声时期创立的,是一家法国公司,英国高蒙最早是法国高蒙的子公司,后来在20年代独立出来,不再是子公司。30年代英国高蒙最著名的导演是希区柯克,希区柯克于1939年去了好莱坞,后来就一直在好莱坞发展。但在去好莱坞之前,他为英国高蒙公司拍摄了一些影片,这些影片就已经很具有他的风格了,那就是悬念,悬念是希区柯克电影最重要的元素,所以下面他的这4部影片,我只会简要地介绍一下开头,也就是在主要情节正式开展之前就打住,因为如果把剧情都说了,就没有悬念了,也就没意思了,他的电影需要自己跟随悬念的设置慢慢往下看才会觉得有乐趣。
《擒凶记》,在瑞士的一个滑雪场,劳伦斯带着妻子和女儿来这度假,认识了法国人路易斯,几人相处愉快,劳伦斯的妻子正好路易斯跳舞,一颗子弹从窗外射入,击中了路易斯的心脏,事实上路易斯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他来这里是有任务的,临死前他交代劳伦斯的妻子,在他浴室的剃须刷里藏着一张纸条,让她务必把纸条交给一位英国领事,路易斯死后,劳伦斯来到他的房间,找到了那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接头人的名字,和接头的时间,劳伦斯正向滑雪场的保安打听那位英国领事,这时他受到一封警告信,信上显示:他们的女儿已经被绑架,不准告诉任何人浴室那张纸条上的信息,否则将见不到女儿。
《39级台阶》,影片开场,男主角汉纳在剧院看演出,剧院请来的表演嘉宾是一个奇人,他有超强的记忆力,能记住任何事情,所以不管观众问什么知识,他都能答出来。但在表演过程中,一个警察进来抓捕嫌疑人,造成现场混乱,人群中有人趁乱开枪,汉纳和一个女孩被挤到门口,女孩主动提出要跟他走,女孩说自己是一个间谍,为了保护国家机密才遭到追杀,但汉纳并不相信她说的话,直到看到楼下确实有两个可疑的人在盯梢。女孩向汉纳救助,汉纳好心让她留宿。夜晚,女孩被人暗杀,女孩手中有一张地图,地图上圈出了一个她准备要去的目的地,汉纳准备亲自去那里一探究竟。
《阴谋破坏》又名《怠工》,某天夜里整个伦敦突然大停电,警察们发现是因为有人故意把沙子放进了发电机里,这是一起人为的蓄意破坏,但是是谁干的呢?他这么干的目的是什么?画面来到一家电影院,因为停电,观众们纷纷要求退票退钱,老板娘无奈只能上楼找丈夫商量,丈夫同意退给他们钱,老板娘很不情愿,因为影院的收入一直不景气,如果退钱给所有人,他们会入不敷出的,但丈夫说不用担心,最近他会赚到一笔钱的,第二天丈夫与一位神秘人在动物园的水族馆会面,神秘人交给他一个能得到好报酬的任务,那就是到地铁站去制造一起炸弹恐怖袭击。希区柯克有一个制造悬念的著名理论,叫炸弹理论,他说如果有三个人在玩儿扑克牌,牌桌下有一颗炸弹,如果你只是讲述三个人玩牌,然后炸弹突然爆了,那这个片段就毫无悬念。但如果你先给观众展示炸弹,再展示三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玩儿牌,那么悬念就产生了,观众会时时刻刻担心炸弹什么时候爆炸。在这部影片的后半部分,老板娘的弟弟要把一个东西送到地铁站,他并不知道里面装的是炸弹,但观众知道,这就是希区柯克炸弹原理的运用,而且在这部影片里这个技巧用了很长的时间,相信大家看完这个片子,会对炸弹原理有更深刻的体会。
《贵妇失踪记》,女孩亨德森旅行结束准备回家的,因为当地发生了雪崩,回程的火车无法按时抵达,她只能在旅馆再住一晚,等到第二天早上离开。在这里她认识了善良的弗洛伊女士和讨人厌的雷德曼,雷德曼大晚上的在房间里吹单簧管,跳舞,吵得亨德森睡不着觉,两人还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争执。第二天早上火车抵达,亨德森在离开时被楼上的花盆砸到了脑袋,弗洛伊女士把她扶上了火车,但不一会,亨德森感到意识模糊,当她醒来时,弗洛伊女士坐在她的对面,两人一起吃餐厅吃了东西,两人吃完饭回到包厢后,亨德森睡了一觉,但当她醒来时,弗洛伊女士却消失了。她问隔壁的乘客,乘客说没见过弗洛伊女士,一直都只有她一个人,亨德森来到吃饭的餐车询问列车员,列车员也说没见过弗洛伊女士,她是一个人来吃饭的,亨德森不知道是自己被砸失忆了还是怎么回事,弗洛伊女士怎么就消失了呢,后来亨德森遇到了讨厌的雷德曼,雷德曼开始帮助她寻找弗洛伊女士。
配额充数片,本来出台那个配额法案的初衷是增加本土电影的数量,以减轻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促进本土电影的发展,但在商业上却出现了投机,数量是满足了,但质量很差,制作公司为了符合这个法案规定的制片比例,制作了大量低成本的影片来充数,所以这些影片就被称为配额充数片,但配额充数片也不是一无是处,有些新人导演也正是因为有机会执导这种低成本影片,才渐渐显示出能力,比如卡罗尔·里德,他拍的《群星俯视》就是一部低成本配额充数片,故事的题材是关于受压迫的煤矿工人的,影片的场景选择了真正的矿区,使得影片更加写实,虽然最后的矿难是在棚里拍摄的,但和实景剪辑在一起也并没有违和感,这部电影以写实性在当时受到关注。
另一位通过配额充数片成长起来的导演是迈克尔·鲍威尔,他拍了一部很好的战争题材电影《魔影袭人来》,这是一部反纳粹电影。二战初期,一艘德国潜艇被加拿大空军击沉,几名幸存者逃了出来,其中有一名军官,他们准备逃往美国,战争初期的美国是中立国,他们只要能越过国界进入美国就安全了。这部影片的结构类似公路片,讲述了这几名德国军人在前往美国途中遇到的事情。这几名德国军人的设置做得比较真实,并没有因为是纳粹士兵而脸谱化,这名德国军官是典型的纳粹形象,傲慢、激进、冷血、其他几名士兵都相对比较平和,其中士兵甲性格和善,还受到了哈特派的感召,用这个桥段来表现纳粹的不得人心。他们在途中经过了一个村庄时遇到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是哈特派的成员,哈特派最早是16世纪初在瑞士形成的一个宗教团体,这个团体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和非暴力,就是成员都没有自己的私人财产,他们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士兵甲谎称他们是来找工作的,于是小女孩把他们带到社区领导面前,领导跟他们阐述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士兵甲从没听说过这种共产主义形态的社区,更没见过。领导同意收留他们,他们在这里修养了几天后,军官感觉到士兵甲有被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到,在一次会议上,军官想用惯常的手段去同化他们,大谈种族主义,但在场的人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任何人响应。第二天军官准备带着士兵离开,士兵甲想要留在这里,军官以元首的名义就地判他死刑。士兵甲被处决后,其他人继续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路程。魔影袭来人是一部战时宣传片,鲍威尔的初衷就是想制作一部以加拿大为背景的宣传片来声援战争。
鲍威尔另一部战争电影是《百战将军》,这是一部人物传记风格的电影,讲述了坎迪将军从青年到老年的故事。坎迪的一生都在参战,从布尔战争,到一战,到二战,他都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但在他老年时期却遭到一个新兵蛋子的羞辱,在一次演习中,一位年轻的中士擅自将演习时间提前,突袭了坎迪将军,而此时坎迪将军正在澡堂里洗澡,坎迪怒斥他演习时间还没到呢,新兵回斥,真正的敌人可不会跟你按约定的时间来。这个段落在影片里不仅起到幽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传达出一种观念,包括之前坎迪将军和他朋友西奥的对话,传达出的是同样的观念,那就是对付纳粹就要用纳粹的方法,不择手段,而不是传统绅士的作战方法,而迪恩将军一直以来都是一位绅士般的将领,这不符合现在的战争局势。鲍威尔很擅长煽情,他会在影片里体现一种浓烈的情感,比如百战将军里的爱而不得,坎迪将军年轻时喜欢一个女孩,但他的朋友西奥也喜欢这个女孩,坎迪把她让给了西奥,但这种让是不自知的,当女孩和西奥在一起后,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喜欢这个女孩的,导致整日的思念折磨着他。后来坎迪取了一个妻子,因为他从妻子身上看到了曾经那个女孩的影子,到了老年在迪恩和西奥的一次交谈中,他才告诉西奥当时他也爱着那个女孩,西奥开玩笑说好在你现在熬过来了,但坎迪说他一直都没熬过来,到现在为止她都是迪恩的梦中情人。确实当坎迪派司机送西奥回酒店时,西奥发现,坎迪的司机也跟他的妻子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另一个浓烈情感的例子是《魔影袭人来》里菲利普隐忍后的爆发,菲利普是一个爱好和平的英国作家,他接待了迷路的纳粹军官和士兵,当然纳粹军官骗他说他们是迷路的游客,在相处的过程中军官受到菲利普和平言论的刺激,那种自傲的纳粹精神再次上头,羞辱他爱好和平就等于是懦夫、弱者、不是男人。菲利普很诧异,怎么会有这种帮助了他还反而骂自己的人,终于军官摊牌了,他们是纳粹,他们抢劫了菲利普后准备逃跑,军官侥幸逃脱士兵被困在山洞里,菲利普不惧危险,数着子弹朝敌人走去,最后左轮枪的子弹打光,菲利普打晕了藏在洞中的士兵,用行动证明爱好和平不等于懦夫。
另一部比较好的战时电影是《与祖国同在》,《与祖国同在》讲述了二战期间英国的托林号驱逐舰,在一次对空作战中被击沉,全舰官兵跳海求生的故事。这部影片的主要特点是以大量的倒叙来描写战争前士兵们的生活,以此来衬托战后残酷和艰辛。比如驱逐舰在被击中后,舰长坠入海中,画面通过水纹波动,表示闪回开始了,整个倒叙的片段讲述了他和托林号是如何加入这场战斗的,然后再以水纹波动表示闪回结束,此时舰长在海中挣扎,他和士兵们游向救生艇,其中一位士兵因体力不支几乎休克,战友们把他扶上救生艇,他呼喊着妻子的名字,画面通过水纹波动,开始闪回战争前他的生活,影片就以这样的形式来组织故事,影片最后舰长对幸存者们做了一次讲话,托林号已经沉入海底,陪伴它的还有战舰上一半人数的士兵,舰长因为能与这些勇敢的士兵一起并肩作战过而感到荣幸,但托林号已经没有了,接下来,他们将各自奔赴新的战舰,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