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音的“密度”,你需要知道的。
“密度”经常被作为一个形容词,形容一套HiFi系统的表现如何如何。
声学中确实也有“密度”这个概念,声能密度、声能流密度。那么声学中的“密度”到底是指什么呢?我这里不妨先简短的陈述一下与声能密度有关的概念:
声能量密度:声场中单位体积介质所具有的机械能为声场的声能密度,单位为焦耳每立方米(J/m³)。
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声波能量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声能为声能流密度,它是一个向量。
声场中某点的声能流密度的时间均值为声场该点的声波强度,简称声强。
某一处的声强级,是指该处的声强与参考声强的比值常用对数的值再乘以10,度量它的单位为分贝,符号为dB。参考声强是10-12瓦/米2。声压的平方与声强成正比,所以声强级可以转换成声压级。取标准声压p,可定义声压级20lg p/p(ref),声强级则是10lg I/I(ref)。

这里所说的声能密度,和“发烧圈”中所说的声音的“密度”是一回事嘛?有必然联系嘛?

而对于发烧圈中所说的形容词,有时候声音“发虚”,会认为“密度”不足,声音“结实”,“密度”高。而有时频响在某一频段缺失,会感觉声音“发虚”;有时相位没对齐会感觉声音“发虚”;有时分频的相位问题也会导致频响本身的缺失。
对于非专业的主观评价,“发烧圈”中可能会在任何时候都使用一些形容词。比如说明明频响、相位没问题,测试结果远低于人耳听觉极限。甚至双盲中听不出区别。但一些人还是声称声音的“密度”如何如何。或者明明盲听中一会说一个器材或者类似的声音特征密度高,一会又说密度不高。然而这些人却不对声音的“密度”到底指什么给出明确解释。不止不解释或者胡乱解释,也不会做任何听力测试证明自己的听力,更不会证明他们能听到这些东西。就连这些形容词本身到底是什么意思都是模棱两可的,有时候是这个意思,有时候为了辩解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意思。
进亦赢,退亦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眼看事情败露,一些人听说声学中也有密度的概念,甚至他们连声学中所指的声能密度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迫不及待的宣称声学中有密度这个概念,以此想要说明他们口中的“密度”不是玄学。
这些概念对于稍微有些声学常识的人来说,也许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笑柄。但对于一些确实缺乏相关知识的人来说有可能会被忽悠到。这篇文章很短,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对抗“发烧圈”中的骗局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