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演员的片酬|下滑期(1996~2012)
续上篇:《业界演员的片酬|萌芽期与爆发期(1982~1992)》
上篇说过1991年业界市场和业界演员的片酬开始处于下滑前期,从1992年开始,业界市场就正式进入了动荡期,原因是日本经济崩盘之后开始冲击到了业界,不过这个冲击只是导火索。

在1992年的时候,业界的市场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下降有所缩减(下降不大,1993年又上升了),又因为新人变多使得演员竞争变得激烈,所以制作商们都缩减了片酬,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业界,其实依然是暴利行业。
至今依然有很多业界的制作商认为当时的经济崩盘并没有让业界受到惨痛的打击,因为新人变多了,这个行业也是少数在经济崩盘之后依然能卖得动的产业,缩减演员的片酬之后依然有着不错的利润,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一帮人进入业界当制作商,使得制作商的数量也开始暴增,竞争变得非常激烈。

制作商的数量也增多了,且女演员的数量也增多了(很多是因为失业或负债的人),业界的经纪公司逐渐成型,其实经济公司在1985年开始就有,只是后来成了体系,制作商为了避免麻烦,逐渐从“和演员合作”变成了“和经纪公司合作”,专属演员和企画演员也由此开始有了明显的确立,业界演员们的片酬在缩减的同时,还得被经纪公司抽佣一笔。

不过总体来说,1992~1995年业界市场还是稳的,因为经济萧条阶段有很多外形好的人出现,且这些好苗子开始跨足了电视行业,很多出名的业界演员开始上电视,出唱片,甚至是向偶像行业横跨,毕竟上世纪90年代,业界中出现了很多非常成功的影星。反而让这个行业一直都有经济流通,甚至不亚于1988年的数据,所以1992~1995年业界演员的片酬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还能维持在30~200万円的区间,且专属和企画的差异不算过大。
但是1996年出现了点糟心的事,这个事要说起来就话长了,业界里有家制作商叫SOD,在当时这家制作商其实还不是厂牌,而是个制作厂,为当时业界最大的零售商【日本 VIDEO通贩株式会社】制片,这家零售商主打薄码,总之卖的都是一些不经审核的的产物并且在1993年靠这个从恶性竞争中脱颖而出,后来这家会社的主要功臣辞职不干了,这公司在1996年就黄了。

零售店巨头黄了之后,业界零售市场就被一帮小弟们瓜分了,零售市场开始不稳定,与此同时SOD作为【日本 VIDEO通贩株式会社】的外包制片商,也动了小心思打通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开始自产自销自运营(这也是业内第一家从制作到销售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一条龙服务)。
然后SOD就为了抢市场开始打价格战了,其他店铺还需要去找批发商,批发商还得去找制作商,SOD直接绕过了这些中间商,将零售的价格对半砍,这其他零售店就不干了啊,SOD这是要把锅端走的意思,那只能是连带其他制作商没饭吃,于是从制作商到实体店,从零售店到租赁店都开始掐架,以往一部作品的价格10000円,往前走几步的那家卖6000元,两公里外的SOD卖4000円。
并且为了绕过伦协,SOD自己成立了伦协,这样一搞大家市场就变得很混乱,所以连带着大家都要便宜,大家都要薄码,业界演员的片酬也就再一次下降了,因为在当时经纪公司体系成型,找演员相比于以往要简单得多。
有趣的是,1995~2002年,其实业界的规模是发展的,其实1995年才是行业的顶峰期,因为那个阶段刚好是移动设备出现,VCD等设备也已经普民化,所以租赁市场彻底走下坡路,零售成为了消费的主流,那时候的业界GDP是要比90年代初期更繁荣的,业界制作公司多达数百家,整个行业的年产值暴增到4000~5000亿円,但是由于竞争者众多,虽然当时的业界规模是历史之最,但演员的片酬依然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
而SOD的价格战并没有打太久,因为后来的竞争越来越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范畴,最终大家才约谈并定了一个价格底线,比如现在业界普遍的价格是2980円和1980円的售价,现如今新作的价格再怎么打折也不会低于这个价格,而当时因为作品售价的价格战,业界演员稍有下滑,但优秀的新人依然不受影响。

所以1996年之后业界演员的片酬是多少呢?曾经有个很出名的业界演员叫【小室友里】(她现在已经成功转型了,前不久还为NPG带过货),她在1996~1999年被称为是影音女王,总销量超过100万张,业界从VHS(录像带)转为DVD(光碟)时代的第一张DVD就是【小室友里】的作品,因为在那个年代真的太火了,她的出道作片酬是多少呢?
2012年【小室友里】在【週刊ポスト】中就说了,她刚刚出道时在H.M.P做专属就收到了100万円的片酬,后面就变成了70万円一部,这个片酬和1995年(30~200万円之间)就有了悬殊的差距了。

而业界市场的下滑期也持续了很久,不过在业界市场下滑期的时候,业界专属演员到手的片酬相比于现在依然很可观,普遍到手就是在50~100万円的区间,这还不算入当时的日元汇率,1996年黄金平均价387.67美元/盎司,以当时美元与日元年度平均汇率1:110来算,一盎司黄金相当于4.2万円,而在2020年,国际金价是1760美元/盎司,按照现在的汇率,是18.7万円/盎司,也就是1996年的50万円片酬,价值就是2020年的4倍,所以下滑归下滑,同时还伴随着货币的贬值没算进去,如果算进去的话要下降得更多。

到了1999年之后,业界演员的片酬进一步下滑,虽然价格上并没有差别太多,当时新世纪之后国际金价开始疯涨,然而业界演员的片酬依然是不升反降,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业界刚成立的年代,因为行业处于人人鄙视(但依然热销),所以业界演员的片酬比较多,新世纪到来之后,因为业界演员的偶像化以及行业范围越来越广,人们逐渐对这个行业没那么排斥了,甚至有从偶像转职业界的例子出现,比如【城麻美】和【mihiro】,所以“因为观念改善,想要成为业界演员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当时的原话,我觉得怪怪的)”,普通业界演员的片酬又进一步的被割了。

也是在1999年前后的时间段,业界演员对于【专属】、【企画单体】、【企画】有了明确的区分和悬殊的片酬,起因也是制作商变多了,各家制作商开始将好苗子圈起来,以往是少数品牌专属,1999年之后专属与企画之间的待遇悬殊开始拉大。
【专属】只为一家制作商服务,属于制作商“自己人”,专属火了,那自家的销量也就上去了(因为别家买不到),所以给的片酬就高,像【mihiro】从模特转业界,在2005年成为Alice Japan的专属,6部合约就拿到了3000万円。
【企画单体】因为一部作品只有一个人出现,是辛苦活,但不是“自己人”,就给个辛苦费,通常给的价格是专属演员的1/5.
【企画】就是共演作中的存在,通常连封面都不会有名字,这是龙套角色,属于被压榨的,这种就是业界演员的底层。
所以在2000年之后,这三类演员的差距被彻底拉大,作品的价值开始取决于演员本身的价值,并且在那个阶段各个制作商挖墙脚的争斗很严重,比如Alice japan所在的JHV集团就一直挥舞着金灿灿的小锄头对着宇宙企画薅专属,这样的做法使得企画演员变得更廉价,大家开始拼专属,而没法成为专属的企画演员因为没制作商限制,就成了很鸡肋的存在,定位变得非常尴尬。

而2000年之后企画的待遇是什么样的呢?只能说和专属之间开始形成了两种概念。
比如2004年的出道的【紅音 ほたる】,这一位演员其实在所处年代(2004~2008年)属于中坚的演员,她在2012年就说过,自己一直处于企画单体与企画演员之间,月收入片酬总额最高也不曾超过80万円,片酬大概在8~20万円一部。
看了那期节目其实挺让人难过的,很遗憾红音萤的微博永远停在了2016年。

那么在业界市场进入下滑期之后,顶级的演员片酬是多少呢?
【吉泽明步】曾经就说过,她专属时期,是属于到手不低于150万円的专属,而她有史以来赚最多的一年,是大约5000万円(包含广告、写真、摄影活动等),虽然没有具体说是哪一年,但从她从出道开始就是JHV的双专属(Alice Japan&MAX-A),2008年开始还成了S1和MAXING的双专属,一年24部满勤算的话,她赚的最多的一年平均下来有可能达到200万円一部。
而【吉泽明步】是总销量超过1000万部的业界演员。这也是顶级企画演员大致上能到手的片酬,如果算上被经纪公司抽的点以及缴税之后能到手的,其实片酬在企画演员中算是相当的高了。

同年代的还有位叫【峰 なゆか】的演员,她从2005~2007都是专属演员,后来她转型成了漫画家,她在给与明细中也说了,自己担任专属期间到手一部的片酬就是150万円,所以在2000~2010年期间,排名靠前的专属片酬差不多还是稳定在150万円左右一部的。
与顶级的【吉泽明步】以及中坚的【红音萤】不同的是处于底层的企画演员,有个企画演员叫【浅井千寻】,这是一个在业界挣扎了两三年结果连照片都没有的企画,她在2009年晒出了她当时的工资单,一部到手是8万円(其实是12万円,但是误工需要承担酒店费用,扣除了4万円)。
这样的价格和1999年已经是两个概念了,其实这中间还有个原因。从2004年开始,互联网开始步入红利期,盗版逐渐增多,市场遇到了大范围的收缩,很多旧作因为被盗版彻底卖不动了,开始变成了只能卖新作,又因为步行街厂牌的冲击,以及北都、SOD等集团在2000年的暗度陈仓搞出口转内销的伎俩被发现,被监察机构打了一顿并且开始加强了伦协的权利(这个有机会再说),新作也变得不好卖了,所以预算再次缩减,业界演员的片酬再度被压缩。

然后2008年后,又好巧不巧日本遇到了各种天灾人祸引发的金融危机,所以业界从2008~2010出现了“黄金时代”,一大批优秀的新人涌向业界,又那么凑巧的,盗版问题不减反增,互联网盗版的能力能与新作更新节屡禁不止,业界市场彻底变成了买方市场,观众说了算。
虽然在2009年之后就开始回升,但是并没有拉回业界的市场占比和演员的片酬,最大的问题依然是盗版和步行街的冲击,从2008年开始,业界的市场和演员的片酬就彻底进入了衰败期,并且还出现了很恶劣的情况,2008年开始出现频繁的【强要】问题,这类似于人口拐卖的情况进一步将业界演员的片酬给拉低了,所以我将2008年~2012年也算进了下滑期。

同样的情况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就出现了不同的场景,从2006年开始业界出现了“艺人转业界潮”,以前也有这种情况,但是在2006年后艺人转业界的例子变多了,于是业界转向变成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演员而非内容”的情况,一般人家出身的女孩片酬也就崩了,造成了更加悬殊的差距、
在逐年递减的业界演员片酬中,也出现了一些震爆的片酬,比如【山口理子】,2010年刚好是AKB最爆的时候,她刚好是团里出众的一个,因为父亲欠下了巨债她出道了,据说出道作的片酬是按佣金结算的,她的出道作卖出了20万部,传闻她出道作就收了仅2亿円的片酬(其实就是抽佣模式,在第一个月看作品卖出了多少,再根据协议抽佣,通常这种模式也只有出道作才有)。
同样的情况在2011年也出现过,【小向美奈子】2011年出道作卖出了20万部,据说拿到了1.5亿的抽佣作为片酬。
当然这种片酬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并不是说单纯的片酬,而是制作商与经纪公司对演员的让步,以抽佣方式进行结算,比如新作上架的一个月时间内所售卖的金额拿出一部分作为演员的出道作片酬,能用这种抽佣方式的都是那种必卖的演员,普通人依然是直接被制作商片酬买断。
当然这些天价片酬无法改变业界演员的片酬随着市场而下降的事实,从2008年开始业界就进入了衰败期,真实的下滑期应该是1996~2008,但是2008之后依然有一个明显的下滑,因为盗版的问题以及步行街从2004年开始做大,到2008年成为顶峰,所以我多算了4年进去。
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下一期再来讲衰败期的事,主要是昨天的小姐姐说今晚继续喝,我要珍惜我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