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历史沿革(第二十期)
拉脱维亚共和国
(一)拉脱维亚共和国简称拉脱维亚,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与爱沙尼亚,南与立陶宛,东与俄罗斯,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国界线总长1862公里,国土面积为6458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62046平方公里,内水面积为25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1.4℃,夜晚平均气温11℃,平均年降水量为732毫米。拉脱维亚设有35个县和7个市,首都为里加,人口总数为187.6万。前3000年拉脱维亚人的祖先定居在波罗的海的东岸,前900年克罗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罗尼亚人以及说芬兰语的利沃尼亚人,几个不同的波罗的海部落定居在拉脱维亚。波罗的海人建立到古罗马的商路,以当地产琥珀交换贵金属。12世纪晚期第一个传教士由罗马教皇派遣,来到道加瓦河下游进行传教。并且逐渐建立由德国商人和传教士为主的定居点,但当地居民却没有接受基督教。于是日耳曼十字军被派往拉脱维亚,用武力强迫当地居民改信基督教。这时克罗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罗尼亚人都已建立自己的王国,并与入侵者对抗。但在13世纪早期德国人控制今日拉托维亚的大部以及爱沙尼亚的南部地区,并且在被征服地区建立十字军国家(即后来所知的玛利亚地或利沃尼亚),里加成为主要的贸易中心,并于1281年的加入汉萨同盟。18世纪俄国从瑞典和波兰获取现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获得独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再次兼并拉脱维亚,并将其纳为一个加盟共和国。1980年苏联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这也促进拉脱维亚独立运动的发展。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拉独立,9月17日拉脱维亚加入联合国。自独立以后拉脱维亚积极培养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并已于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拉脱维亚位于东欧平原西部、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湾深入内陆,同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国土面积为6458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62046平方公里、内水面积为2543平方公里。拉脱维亚地形以平原、低地和低矮丘陵相间,四分之三地区在海拔12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为311米。拉脱维亚海岸线长307千米,里加湾深入内陆。全境地势低平,东部和西部为丘陵。边境线总长1841千米,其中海岸线长度496千米。平均海拔为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以灰化土为主,约一半多为可耕地。拉脱维亚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1月平均气温为-4.6℃,7月平均气温为21.4℃,夜晚平均气温为11℃,平均年降水量为732毫米。

(二)拉脱维亚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亚河,境内多湖泊和沼泽,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40个,较大的湖泊有卢班斯湖、拉兹纳湖、埃古列湖和布尔特涅克斯湖。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有1.4万条河流,其中长度10千米以上的有777条。拉脱维亚有泥炭、石灰石、石膏、白云石、石英沙等少量矿产,有1.4万个野生物种。森林面积为349.7万公顷,其中168.6万公顷为国有林,覆盖率为49.9%。拉脱维亚划分为42个一级行政区,设有35个县和7个市。拉脱维亚的城市将被划分为直辖市和郡辖市,直辖市为道加瓦皮尔斯、叶尔加瓦、杰卡布皮尔斯、尤尔马拉、利耶帕亚、奥格雷、雷泽克内、里加、瓦尔米耶拉、文茨皮尔斯十个城市。首都里加面积为307平方公里,人口数为63.26万。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濒临里加湾,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由于里加濒河临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称,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鲁巴河、城市运河,一湖指吉士湖。1月平均气温为-4.6℃,7月平均气温为21.4℃,全年平均气温为6.7℃。拉脱维亚人口总数为187.6万,其中拉脱维亚族占62%、俄罗斯族占25.4%、白俄罗斯族占3.3%、乌克兰族占2.2%、波兰族占2.1%,此外还有犹太、爱沙尼亚等民族。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土由维德泽姆、拉特加列、库尔泽姆和泽姆加列四大历史区域组成,拉脱维亚语为官方语言,在法律和法庭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议员任期四年,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8年。当选总统后不得担任其他职务,议员如当选总统应放弃议员的权利和义务。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或他国对拉宣战时做出抵抗侵略的决定;在对外事务中代表国家,负责任命外交代表,接受外国派遣的使节;签署并颁布本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议会通过的法律;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需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总统有权宣布实行大赦,有权提出解散议会,但需经年满21岁的全体公民表决,若50%以上支持总统提议则议会解散;否则总统必须辞职,由议会选出新总统。1993年7月6日拉议会通过决议,恢复1922年拉独立初通过的宪法。宪法规定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八年,总统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须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

(三)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由100名议员组成,任期四年。议员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选党必须获得5%以上的选票才能进入议会。议会领导机构为议会主席团,由主席(即议长)、两名副主席、秘书长和副秘书长5人组成。议会下设15个委员会,每年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因此战后经济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19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比上年又分别增长2.1%和4.1%,为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1990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的1.2%,居全苏第11位,是全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其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放开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际措施。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放开物价,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1991年恢复独立后拉脱维亚按西方模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1998年被正式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2008年遭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下降达20%。2009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75亿欧元贷款援助,成功实施财政紧缩,2011年起恢复经济增长,2014年加入欧元区。1996年拉脱维亚农业、畜牧业和森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7%,全国近1/3的人口住在农村,17%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以生产谷物、亚麻、甜菜、饲料和马铃薯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奶、肉两用的养畜业、饲养牛和猪,养蜂业发达。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64264个家庭农业经济单位,319个农业企业中已有79个完成私有化,年人均生产387公斤奶、404公斤马铃薯、348公斤谷物。拉脱维亚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拉脱维亚的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居首位,农业居第二位。在苏联时期工业以耗金属少的机器制造业著称,主要生产电器、无线电、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并给苏联其他共和国进行来料加工,成品返销。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拉脱维亚独立后开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发行本国货币,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和独立预算。

(四)由于同苏联各国的传统贸易关系被破坏,能源和其他进口商品的供应遇到严重困难,一度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经济才有所回升。从1991年起拉脱维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服务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于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失误,1995年夏发生金融危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波罗的海银行”宣布倒闭,使已出现的经济回升势头受到一定影响。1995年12月新政府组成后主张积极发展生产,并力主恢复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传统经济贸易联系。1996年国民经济略有回升,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拉脱维亚工业支柱产业有采矿、加工制造及水电气供应等,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6.5%。服务业是拉脱维亚的支柱产业,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9%。拉脱维亚主要旅游城市和风景区有里加古城、尤尔马拉海滨、希古达和采西斯风景区、露天民俗博物馆、隆达列宫等,全国共有旅游公司主要有拉脱维亚旅游公司、里加旅行社、塔斯旅游公司、大学生青年旅行社、波罗的海旅游公司等。拉脱维亚银行(央行)成立于1922年9月19日,1991年9月3日拉脱维亚银行恢复可以发行货币的央行地位,1993年拉脱维亚银行正式发行拉特。拉脱维亚共有15家商业银行和1家政策性银行,主要商业银行有:Swed银行、SEB联合银行、DnB银行、Citadele银行、芬兰北欧银行拉脱维亚分行、Rietumu银行。拉脱维亚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为周边欧盟成员国和独联体国家,经济发展对周边国家依赖程度较高。主要出口国为立陶宛、爱沙尼亚、德国、俄罗斯、瑞典,主要进口国为立陶宛、爱沙尼亚、德国、波兰、俄罗斯。主要出口商品为木材、木制品及木炭、钢铁、矿物燃料,主要进口商品为矿物燃料、机械用具及零配件、车辆及零配件。拉脱维亚吸引外资存量为225.9亿欧元,对拉主要投资国有瑞典、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对拉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批发零售、机动车和摩托车修理、制造业等领域。拉脱维亚已同奥地利、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比利时、加拿大、中国、瑞士、捷克、丹麦、埃及、西班牙、爱沙尼亚、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克罗地亚、匈牙利、冰岛、以色列、意大利、韩国、科威特、立陶宛、摩尔多瓦、挪威、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新加坡、斯洛伐克、瑞典、土耳其、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签署投资保护协定,拉脱维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机动车和摩托车修理、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活动等领域。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三种方言,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海语族,还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五)95%以上居民懂俄语,10%居民懂德语、英语,通用俄语、英语。北欧语言在拉脱维亚有一定基础,如瑞典语。拉脱维亚居民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基督教路德宗、俄罗斯东正教、旧教、浸礼教,根据2006年统计显示拉脱维亚多数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经常性参加教会活动。天主教有50万人,路德宗新教有45万人,东正教有35万人。1991年8月23日开始组建军队,11月成立国防部,国防力量由陆、海、空军和国民卫队组成。2006年前实行义务兵役,2007年1月开始实行军队职业化。根据本人意愿,军队与士兵签署3-15年的服役合同。军队实力计划维持在5100人左右,在组建军队过程中特别是2004年4月拉拉脱维亚加入北约后美、英、德、法及北欧国家为拉提供培训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协助。迄今拉脱维亚已同40多个国家的军队建立联系,同近30个国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从1996年4月起拉军开始参加国际维和行动,国防预算占GDP总量的2.2%。拉脱维亚铺面公路总长70645公里,其中国家公路长20061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8.39%。从拉脱维亚乘国际巴士可前往莫斯科、圣彼得堡、华沙、明斯克、塔林、维尔纽斯等地,货运市场有德铁信可、中外运敦豪、得斯威国际货运德普拉快运等国际公司。拉脱维亚国家公路公司成立于2004年,属于拉脱维亚国家,管理拉境内国家公路,负责融资、道路管理、组织公开招标、监管建设项目等。拉脱维亚内河航线全长350公里,共有10个港口,3大港口为里加、文茨皮尔斯和利耶帕亚,均为全年不冻港。全国公用铁路总长1860公里,与独联体国家使用相同铁路轨距(1520毫米),其中电气化铁路长251公里,目前拉脱维亚尚无高速铁路。拉脱维亚共有火车站152个(包括75个货运站,其中Skirotava和道加瓦皮尔斯为两个主要的货物中转枢纽站),自里加乘国际列车可达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乌克兰基辅和敖德萨,并可经立陶宛和波兰到德国柏林等地,国内线路连通各主要城市。目前定期出入里加的集装箱列车主要有:里加快车(里加-莫斯科)、波罗的海运输(里加-哈萨克斯坦-中亚,目的地有阿拉木图、阿什哈巴德、比什凯克、杜尚别、塔什干、赫拉特)、野牛(里加-明斯克-基辅-敖德萨-伊利乔夫斯克)、欧亚1(里加-波洛茨克-阿克托贝-中亚)。拉脱维亚现有里加、文茨皮尔斯、利耶帕亚三个国际机场,里加机场是波罗的海三国最大的机场,属于拉脱维亚国营机场。波罗的海航空公司创建于1995年,是拉脱维亚唯一的国际航空公司,国家占97.97%的股份,目前该公司拥有34架空客A220-300,里加现有直飞伦敦、曼彻斯特、斯图加特、维也纳、巴黎、罗马、米兰、法兰克福、都柏林、慕尼黑、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华沙、特拉维夫、布拉格、塔林、维尔纽斯、基辅、伊斯坦布尔等地的国际航班。

(六)拉脱维亚输油管道总长766公里,其中原油输送管道437公里、石油产品输送管道329公里、天然气输送管道1242公里。拉脱维亚共有156所博物馆、20家电影院、558个文化中心、1505所图书馆和8家剧院,人均税前工资为1373欧元/月,最低月工资标准为620欧元。拉脱维亚医疗条件较好,拉脱维亚全国共有60所医院、10045张病床、6941名职业医师、1305名医学领域专家、7957名高级护士。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制度,药品供应正常,价格合理,药品销售监管严格。拉脱维亚实行强制医疗保险,根据拉中央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拉脱维亚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69.4岁,女性79.3岁,总预期寿命为75.2岁。拉脱维亚全国共有142所医院、1416个诊所、医生8134名、病床20655张,每万人有医生35名、病床88张。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人均寿命为70.45岁,男性平均寿命为64.9岁,女性为76.0岁。拉脱维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允许私人办学校。大学实行公费和自费两种制度,全国90%以上的儿童就读国立学校。现有职业学校55所、高等教育机构和学院53所,主要高等院校有拉脱维亚大学、里加工业大学、拉脱维亚农业大学、波罗的海俄罗斯学院、拉脱维亚医学院、拉脱维亚海洋学院、拉脱维亚音乐学院、拉脱维亚艺术学院等,创办于1919年的拉脱维亚大学是拉脱维亚建校最早的大学。恢复独立后拉脱维亚将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外交优先方向,2004年4月2日拉拉脱维亚正式加入北约,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12月30日拉拉脱维亚宣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拉特与欧元正式挂钩,汇率浮动不超过1%。2014年1月1日拉拉脱维亚正式启用欧元,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在对外关系上拉拉脱维亚全力深化与欧盟、美国的关系,与19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9月12日拉脱维亚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1月4日中国在拉设立大使馆。同年1月29日拉政府与台湾当局签署所谓“建立领事关系的联合声明”,拉方不顾中国的严正交涉,于2月上旬允许台湾在里加开设“总领事馆”,中国政府决定从拉脱维亚撤出大使馆。1994年7月拉政府代表团前往北京,承诺断绝同台湾的领事关系,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28日中拉双方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拉脱维亚决定自公报签字之日与台湾中止“领事关系”,同年8月中国大使馆在里加恢复工作。1991年10月4日拉脱维亚与俄罗斯建交,拉俄历史积怨深重,关系一直紧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拉脱维亚经济陷入困境,2009年1月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会议决定从欧盟中期财政援助基金中支出31亿欧元,分3年支付向拉脱维亚提供紧急财政贷款,同时拉脱维亚须采取一系列财政紧缩改革举措。1991年9月5日美国与拉脱维亚建交,拉美关系是拉脱维亚双边外交重点之一。2011年波罗的海三国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在重大外交活动中采取统一行动。
爱沙尼亚共和国
(一)爱沙尼亚共和国简称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国土面积为45339平方公里。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平均气温为-5.2℃,夏季平均气温为17.7℃,年平均降水量为500~700毫米。全国共分15个省,大小城镇254个,首都为塔林。爱沙尼亚人口总数为135.77万,主要民族有爱沙尼亚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从1710年开始爱沙尼亚受俄罗斯帝国统治长达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简称布列斯特合约),苏俄将芬兰、爱沙尼亚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军队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海联合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1918年11月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随后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苏俄借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爱沙尼亚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国内的德裔居民组建志愿军团,和新组建的爱沙尼亚军队一道抵抗苏俄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1919年2月1日曾经率兵参加芬兰内战的德国将军戈尔茨率领由德国军人组成的“自由军团”前往爱沙尼亚援战,最终令苏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苏俄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并自动地永远放弃俄国,对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所持有的主权权利,1920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39年8月苏德签订秘密条约,将爱沙尼亚划入苏俄势力范围。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根据这一秘密附件时苏联于9月25日与爱沙尼亚开始谈判,9月28日与其签订条约,取得在战争期间占领某些港口和军事设施,并在有关地区驻军的权利。1940年6月16日苏联向爱沙尼亚提出所谓“保证实施互助条约和防止反苏挑衅行为”的要求,随后出兵占领爱沙尼亚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员,废除宪法,建立共产党政府。

(二)同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1日爱沙尼亚经过“公民投票”被后并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苏联的占领和吞并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承认,美国还冻结爱沙尼亚各家银行存放在美国的黄金。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入侵苏联,3个星期后德国军队占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军中还成立一个爱沙尼亚师。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原爱沙尼亚共和国总理约里·乌尔洛特斯宣布成为总统(原总统康斯坦丁·帕茨已于1940年被苏联逮捕),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方。由于爱沙尼亚人与德国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遭到苏联的严厉惩罚,苏联红军轰炸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立陶宛、西乌克兰的类似游击队战斗至20世纪50年代),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的合作,苏联还调整该加盟共和国的边界,把一部分领土转给俄罗斯。从1949年5月起苏联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以改变该共和国的人口构成,至1952年爱沙尼亚人在该共和国内的比例已从1941年的90%下降至48%。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控制有所放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爱沙尼亚人被允许与外国联系,1960年开通塔林至赫尔辛基的轮渡,在爱沙尼亚可以自由收看芬兰的电视节目。戈尔巴乔夫时代对爱沙尼亚的控制进一步放松,该国开始出现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团体及政党,例如爱沙尼亚人民阵线、绿党、爱沙尼亚民族独立党等。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新的选举法。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主席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

(三)八一九事件失败后苏联国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1991年9月6日决定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独立,并委托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和以平等的成员身份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宣布恢复独立,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沙尼亚为成员国,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1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爱沙尼亚位于东海岸,面积为45227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国土面积为45339平方公里。爱沙尼亚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冬季平均气温为7℃,夏季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量为500~700毫米。爱沙尼亚淡水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河流7000多条,其中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16条,主要河流有沃安都河(162公里)、帕尔努河(144公里)、帕尔特萨马河(135公里)等。但由于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发电潜能低。最大湖泊是与俄罗斯交接的楚德湖,总面积为3555平方公里,为欧洲第四大湖,其中爱沙尼亚拥有的水域面积为1529平方公里。第二大湖泊为沃尔茨湖,全国水域总面积为2840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油页岩(已探明储量约60亿吨)、泥煤(储量约40亿吨)、磷矿(储量约7亿吨)、石灰岩等。世界卫生组织在2012年9月26日公布其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爱沙尼亚在空气质量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名列第一,该数据库包括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近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这些城市包括首都城市和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爱沙尼亚森林覆盖率高达48%,超过半数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得非常好。境内湖泊、沼泽众多,森林、沼泽、湖泊、河流几百年来按照自身的速度演变,极少有人为的干涉。森林面积为22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森林蓄积量为4.66亿立方米,人均木材拥有量达362立方米。全国共分15个省,大小城镇有254个。首都塔林共分8个区,面积为159.4平方公里,人口数为38.2万。始建于1248年丹麦王国统治时期,1991年恢复独立后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塔林市位于爱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气温为6.8℃,塔林港是爱沙尼亚最大的港口。

(四)爱沙尼亚共和国简称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在波罗的语中义为“水边居住者”。爱沙尼亚的现代国名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称那些住在东斯堪的纳维亚的部族们为esti。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用了一个稍微不同的词”aestii“来形容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自己广泛运用“Eesti”这个国家,该名称不早于19世纪。爱沙尼亚统计局在2014年1月公布独立以来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总人口数为131.2万人,其中拥有爱沙尼亚籍人口为110万。此次人口普查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减少75816人,下降5.5%。总人口中男性有60万人,占比46.4%;女性有69.4万人,占比53.6%。民族构成:爱沙尼亚人占68.7%,俄罗斯人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国籍人口占1.5%。目前爱沙尼亚人口总数为135.77 万,主要民族有爱沙尼亚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爱沙尼亚自1991年恢复独立以来政治局势总体稳定,现行宪法于1992年6月28日通过,7月3日生效,除序言部分外共分15章、168条。宪法确定爱沙尼亚是独立主权的民主国家,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独立和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剥夺,爱沙尼亚实行三权分立的多党议会民主制。爱沙尼亚议会实行一院制,共101个议席,任期四年,年满21周岁且有选举资格的公民均可竞选议员。主要职能:通过法律;决定全民公决;选举共和国总统;批准或宣布废除条约;授权总理组成政府;通过并批准国家预算;决定对共和国政府、总理及部长进行不信任投票;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解决宪法所规定的总统、政府、其他国家机关或地方政府职权以外的所有行政问题等。司法分城乡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级,实行多党制。自恢复独立以来爱沙尼亚一直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大力推行私有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经济发展迅速,年均经济增速在欧盟成员国内位列前茅。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工业和建筑业占GDP的四分之一,工业占比最大的是东维鲁省(58%),主要是能源部门聚集,西维鲁省也占比较大(47%)。工业和建筑业在哈留省、玻尔瓦省和塔尔图省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20%、24%和25%,在哈留省和塔尔图省服务业占很大比例,而农业是玻尔瓦省的主要贡献因素。农林牧渔业中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奶牛、肉牛和猪,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黑麦、马铃薯、蔬菜、玉米、亚麻和饲料作物。服务业产值占GDP的72%,塔林和塔尔图市是主要贡献者,塔林服务业增加值占哈留省的80%,塔尔图市则占塔尔图省的72%。东维鲁和西维鲁省的服务业所占份额最低,分别为41%和42%。游客主要来自芬兰、瑞典、德国、俄罗斯和英国,主要旅游景点有塔林、塔尔图、帕尔努、萨列马岛、希尤马岛。

(五)爱沙尼亚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48%,湖泊岛屿星罗棋布,中世纪古城堡、国家公园、海边度假胜地都是游客不容错过的地方。爱沙尼亚也是很多欧洲国家的后花园,尤其是北欧国家芬兰、瑞典,每天都有数班大型客轮往返于塔林与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之间,美丽的客轮也成为波罗的海的一道风景。旅游业在爱沙尼亚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爱沙尼亚旅游收入占GDP的7.4%,旅游业创造两万多个就业岗位。爱沙尼亚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控制财政赤字,实行较为保守的财政政策。主要银行:瑞典银行,成立于1991年4月30日;SEB银行,成立于1992年12月15日;汉莎银行,成立于1991年4月30日;联合银行,成立于1992年12月15日;爱沙尼亚诺底亚银行,成立于1995年2月27日;爱沙尼亚信贷银行,成立于1997年8月19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2010年6月17日决定吸纳爱沙尼亚成为欧元区第17个成员,爱沙尼亚对外出口数额最大的前三名国家依次为芬兰(14.5%)、拉脱维亚(14.1%)、瑞典(9.18%),进口国前三名为芬兰(16.9%)、立陶宛(10.2%)、德国(9.91%),电子、通信产品,矿产品,机械设备和木材、木质制品这四大类产品一直是爱最主要的进出口商品。外直接投资前五大投资目的地国分别是拉脱维亚、荷兰、立陶宛、丹麦、芬兰,主要投资领域为制造业、科技、运输仓储等。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前五大投资国分别是瑞典、芬兰、荷兰、立陶宛和卢森堡,主要投资领域集中在金融、地产、制造业、批发零售、专业的科技类活动。爱沙尼亚对外投资较少,对外援助的主要受援国有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阿富汗等。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国为瑞典和芬兰等,主要投资领域有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通讯等,接受外国援助主要来自欧盟国家。从2011年1月1日起波罗的海沿岸小国爱沙尼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7个成员国,或许由于欧元正经历自问世以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爱沙尼亚的入盟盛事在此间媒体上几乎找不到庆贺迹象,为数不多的有关报道反之显得相当的低调。据比利时媒体报道称自2004年5月加入欧盟后爱沙尼亚多数民众一直赞成以欧元取代本国货币克朗,为能从中央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爱沙尼亚还曾在2007年作过接纳欧元的尝试,后因国内通胀率太高而作罢。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爱沙尼亚的GDP增长约为2.5%,2011年增长预期为3.9%。该国2009年的公共赤字占生产总值的1.7%,2010年预期可降到1.3%水平,爱沙尼亚是继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之后加入欧元集团的第3个东欧国家。爱沙尼亚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很接近。俄语也是重要语言,多数俄罗斯族人也通爱沙尼亚语,从2007年起俄语学校也逐步增加爱沙尼亚语课程。

(六)爱沙尼亚2011年数据显示全国居民多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宗教、东正教和天主教,主要节日:独立日:1918年2月24日,为纪念1918年2月24日爱沙尼亚脱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治而获得独立。恢复独立日:8月20日,为纪念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恢复独立。胜利日:6月23日,为纪念1919年爱沙尼亚抗击德国军队获胜。圣约翰节:在6月23日晚上举行,是仲夏夜的异教徒庆典。波罗的海国际民间艺术节多在7月中旬举行,长达一周,有波罗的海诸国的民族舞蹈和表演。总统是爱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咨询机构。国防部是政府执行和实施国防政策的部门,国防军司令是军队最高指挥官。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8~12个月。国防军总兵力约6600人,国防预算占GDP总量的2.9%。公路总里程为16609公里,铁路总里程为2144公里,其中公共铁路线为1514公里、非公共铁路线为630公里。主要港口有塔林港、西由拉迈港、昆达港、北帕尔迪斯基港、帕尔努港等,沙尼亚输气、输油管道总长2270公里。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共有学前教育机构601所、各类中小学校511所、各类技术职业学校37所、高等教育机构18所,其中大学7所(6所国立,1所私立)、各类职业高等教育机构12所。共有23.3万人在各类学校学习、中小学学生16.2万人、各类技校及职业学校学生2.59万人、大学学生4.46万人,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506个(含各类学校图书馆及农村图书馆)、各类博物馆170个。著名高等学校:塔尔图大学:建于1632年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统治时期,1919年由古斯塔夫学院改称塔尔图大学。塔尔图大学设有神学、法律、医学、哲学、生物和地理、物理和化学、教育、体育、经商管理、数学和信息科学、社会学等11个学科,下属13个系和研究所,被尊为“爱沙尼亚的启蒙圣母”,爱沙尼亚许多政要和知名人士均毕业或曾任教于该校。该校师资人员共1800名,其中教授190名、学生1.7万人。塔林大学: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市中心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塔林市的多所知名大学和学院合并成立,也是该国发展得最好最快的大学。校内学习资源丰富,有5%以上的国际学生。是波罗的海地区的一所国际性高校,与全球多所大学有合作,是著名欧盟项目Erasmus的交换院校之一,隶属于欧洲大学协会、欧洲首都大学网络、波罗的海区域大学网络。爱沙尼亚居民月平均工资为1619欧元,全国共有医院30家。登记总失业人数为54263人,失业率为8.3%。以欧盟和北约为经济、安全依托,重视与波罗的海及北欧国家的传统友谊,着力推动和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大参与国际事务力度,不断深化与美国关系。1991年9月11日中爱沙尼亚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初中国在爱沙尼亚设立大使馆,1993年2月中国向爱沙尼亚派驻大使。

(七)爱沙尼亚于1997年在华设立大使馆并派驻临时代办,2002年4月爱沙尼亚向中国派驻首任大使。2006年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友好合作进一步加强。两国高层保持接触,各领域交往继续增多,双边关系总体呈现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爱经贸关系发展顺利,双边经贸合作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已签署政府间经济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两国经贸合作混委会运作良好,至今已召开十次例会。近年来中爱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中国主要向爱沙尼亚出口机电、高技术产品、农产品及机械设备,自爱沙尼亚进口钢材、电子产品、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对美关系在爱沙尼亚总体外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爱沙尼亚不断密切与美国关系,与美国保持多层次、多领域的交往。作为北约与俄罗斯地缘对抗前沿,爱应对俄罗斯“混合战争”现实威胁的危机感不断上升,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律、采购装备、扩大兵源、频繁演训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国防建设,军费开支GDP占比升至2.07%的历史新高并保持增势;另一方面通过爱美两国总统、总理、外长、防长等高层互动频繁,进一步加大对美国领导的北约力量的借重与协同。近年来与北约举行多次大规模多国联合军演,并成功推动北约华沙峰会向爱增兵千人。2004年3月加入北约以来一直视北约为安全保障,积极参加北约框架内的活动。爱沙尼亚积极参与北约主导的阿富汗维和行动,积极支持北约创建快反部队,支持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并愿为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入约提供经验。支持欧盟应对欧债危机相关举措,支持欧盟完善单一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数字市场。主张欧盟继续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盟东部伙伴国签订全面自贸协议。爱沙尼亚国家领导人积极利用欧盟内部会议、国际会议等多边场合,不断扩展、深化同欧盟国家的合作,同时努力为本国在欧盟内争取利益。支持欧盟扩员,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盟对俄采取严厉制裁措施。爱俄关系因北约扩大在爱驻军规模更趋对立,爱沙尼亚极力推动欧盟保持对俄罗斯制裁。爱沙尼亚与北欧国家历史渊源深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密切。爱沙尼亚与波海国家关系得到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频繁。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以加强波罗的海-北欧合作为优先方向。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与传统贸易伙伴北欧国家的关系,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深化,关系日益密切。积极主导欧盟波罗的海战略,全面深化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合作,并通过定期会晤机制来协调三国在欧盟内部事务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在欧债危机和乌克兰危机冲击的背景下爱沙尼亚加大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往并突出经贸因素,重点加强对亚洲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关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外交资源布局。
森林兄弟
(一)森林兄弟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入侵和占领时期的游击队,二战后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和西乌克兰也有类似的游击队组织。在苏军1940年进入波罗的海三国后直至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0-1941年间以及1944年苏军攻入波罗的海三国之后波罗的海三国的五万多名居民拿起武器,利用茂密的森林作为掩护打击侵略者,从单个游击队员到组织良好的军事纵队,森林兄弟的各个支队吸引大量侵略者的兵力,最后一个森林兄弟战士一直坚持战斗到1978年。从13世纪之后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的民族主义思潮与要求民族自治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在14世纪立陶宛还曾是欧洲大陆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然而当1795年俄罗斯帝国的铁蹄踏上这三个国家的土地之后三个国家从此被整个欧洲遗忘。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在1918年获得独立,但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卖三个小国的利益,1940年苏军吞并波罗的海三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把德军当成解放者,不少人还参加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盟国签订的《大西洋宪章》中许诺在战后同意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重建自己的民族国家。在纳粹德国占领时期为了借助德国人的力量来摆脱苏联的控制,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都有大量志愿者加入德国武装党卫军,不同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德国人并没有单独招入立陶宛志愿者进入武装党卫军。不过为了维护德国对立陶宛的控制,保证德军的后勤供应,立陶宛在德军的帮助下由波维拉斯·普莱查维休斯将军创建一支两万人的装备低劣的立陶宛国民卫队,同苏联支持的由安塔纳斯·斯涅奇库斯领导的立陶宛游击队作战。然而德国人并不信任立陶宛国民卫队,1944年5月15日普莱查维休斯将军被德军逮捕,并被投入位于拉脱维亚萨拉斯皮尔斯的集中营里。而在东线溃败下来的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士兵也化整为零,进入森林,迎战从东部战线不断逼近的苏军。这些士兵的行为也得到希特勒的同意,他曾专门向德军东线司令部发文要求武装党卫军爱沙尼亚师与拉脱维亚师的士兵留下参与同苏军的游击战争,而德军库尔兰集群在1945年初被苏军包围后集群中的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士兵(也包括少量德国士兵)为了躲避苏军的追捕,进入森林中成为森林兄弟,并在战后与苏军战斗多年。诸如阿尔方斯·雷巴内上校和阿尔弗雷斯·列斯京什少校这样的传奇人物则逃往英国和瑞典,并参加英美情报机构对森林兄弟的援助行动。随着战后对武装党卫军的战争罪行的审判,通过详细的证据与证人的甄别,纽伦堡审判法庭宣布:“在宪章指定的范围之内参加武装党卫军并成为其中一员的,经考证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不参与党卫军及其行动的人员,不在战争罪行审判范围之列。”无疑从道义上给予党卫军拉脱维亚师和爱沙尼亚师的士兵以支持。

(二)拉脱维亚政府也始终声明党卫军拉脱维亚师的士兵并非纳粹的同伙,他们只是为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而奋斗的人。曾担任爱沙尼亚总理的马尔特·拉尔在他的著作《森林中的战争:爱沙尼亚为生存而战斗》中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驳苏联官方所宣传的波罗的海三国抵抗组织由富人与纳粹残余操控的说法,而战后苏军在波罗的海三国进行大规模报复的事实让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进入森林,成为森林兄弟,与苏军作战。森林兄弟的成员组成非常复杂,有反抗农业集体化的农夫,也有曾在德军中服役和战后脱下军装的士兵,甚至在森林中寻找避难所的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也成为森林兄弟的一员,该组织由英国军情六处指挥。从1940年苏军入侵波罗的海三国开始森林兄弟就开始他们的行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使苏军在西北方向受到德军与芬兰军队的夹击,斯大林命令苏军在撤退时执行焦土政策,对波罗的海三国居民的房屋、仓库和财物进行抢夺和毁坏。森林兄弟们奋起反抗,约一万名森林兄弟袭击苏军第八军,消灭4800名苏军并俘虏1.4万人。在塔尔图战役中森林兄弟在弗里德里希·库尔格的带领下于1941年7月10日将苏军赶出塔尔图,而在7月8日苏联内卫部队在从塔尔图撤退时杀死193名塔尔图市民。1941年7月7日到7月9日德军在森林兄弟的配合下也迅速占领爱沙尼亚南部地区,而在爱沙尼亚北部地区中森林兄弟们切断苏军补给线,这使得苏军遭受致命的打击。8月17日森林兄弟们攻占纳尔瓦,到了8月28日首都塔林也被森林兄弟攻克,森林兄弟的英勇令以严厉著称的德国军人也佩服不已,当日首都塔林地标性建筑皮克·赫尔曼塔上的苏联旗帜被爱沙尼亚的蓝黑白三色旗取代。而在爱沙尼亚南部中曾在爱沙尼亚军队服役过的士兵和当地的国民卫队也在8月行动起来,配合森林兄弟解放爱沙尼亚南部。在苏军于1944年反攻回波罗的海三国后为了报复森林兄弟对苏军造成的损失,对森林兄弟进行全面围攻,战斗直到1955年才偃旗息鼓。在爱沙尼亚中1万名森林兄弟在1944年11月到1947年11月间对苏军发动773次袭击,消灭1000名苏军和他们的支持者。最后一名森林兄弟奥古斯特·萨贝则一直战斗到1978年。在拉脱维亚中森林兄弟人数最多的时候有4万人在战斗,而在从1945年到1955年的10年时间里1.2万名森林兄弟在遍布拉脱维亚的700个地堡同苏军进行顽强的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斗的消耗,森林兄弟手中的德制武器逐渐换成夺取的苏制武器,而拉脱维亚森林兄弟在里加马蒂萨大街的总部则直到1947年才被克格勃发现并摧毁。截至1947年拉脱维亚的森林兄弟发动3000次的袭击,消灭1562名苏军。

(三)在拉脱维亚东部地区中一度出现权力真空,因为苏军被驱赶到俄罗斯境内,最有名的拉脱维亚森林兄弟是塔尔里德斯·克拉斯京什,他曾在德国武装党卫军拉脱维亚师服役。1948年失去总部的拉脱维亚森林兄弟再次进入森林中,避开同当地居民的接触,并不时袭击苏军的给养车队。拉脱维亚森林兄弟甚至联络上一位在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工作的俄罗斯妇女,让她提供给他们拉脱维亚最高行政长官维利斯·拉西斯的行踪报告,并根据报告在拉西斯的车队从里加前往尤尔马拉视察时伏击他。但并没有攻击到他所乘坐的汽车,而行动的成员被混入队伍的奸细出卖,被苏军全部俘获。拉脱维亚森林兄弟是波罗的海三国森林兄弟中在边境地区最活跃的,在东部边境地区中他们与爱沙尼亚森林兄弟相呼应,而在西部则与立陶宛森林兄弟相呼应。为了对付拉脱维亚森林兄弟,苏军派出双重间谍如奥古斯特斯·伯格马尼斯和维德伍斯·斯维奇斯混入森林兄弟当中,并加强内卫军的力量,而英国军情六处对森林兄弟的援助逐渐显得杯水车薪,1957年最后一个拉脱维亚森林兄弟被苏军俘获。而在立陶宛中森林兄弟是波罗的海三国中组织最完备的,1949年之前苏军只控制立陶宛的几个主要城市,而广大的乡村则是森林兄弟的地盘。立陶宛森林兄弟拥有良好的装备,如捷克产斯柯达步枪、苏制马克西姆机枪等,甚至包括加农炮、冲锋枪和轻机枪在内的装备。立陶宛森林兄弟并不与苏军正规部队和内卫军直接交火,而是采用森林里伏击、暗杀苏联驻立陶宛官员、攻击监狱并解救被囚禁的森林兄弟,同时印刷地下报刊来鼓励人民起来对抗“侵略者”。在给予苏军巨大的打击之后被俘的立陶宛森林兄弟被苏联内卫部队直接处决,家属则送往西伯利亚的古拉格,有时甚至整个农场和村庄的人都被送走,苏联内卫部队甚至用展示森林兄弟遗体的手段来震慑剩余的组织人员。1956年10月15日随着立陶宛森林兄弟领袖阿道尔法斯·拉马瑙斯卡斯被苏军逮捕,立陶宛森林兄弟的抵抗几乎消失,最后一个立陶宛森林兄弟贝内迪克塔斯·米库利斯于1971年被捕。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军已经摧毁绝大多数森林兄弟的抵抗,苏联情报机构在西方世界的间谍与混入森林兄弟内部的克格勃特工收集大量的情报。1952年苏联内卫部队展开多项行动,试图彻底消灭森林兄弟,而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府发布大赦令,使得残余的一部分森林兄弟向苏联投降。但直到60年代零星的战斗仍然时有发生,为了躲避苏联的追捕,最后的一些森林兄弟战士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一直藏匿到80年代,而那时波罗的海三国的民众已经开始通过波罗的海之路等和平手段向苏联施压要求获得国家独立。1991年波罗的海三国终于摆脱苏联的控制,并获得独立。

(四)存活于世的最后一位为人熟知的森林兄弟是来自拉脱维亚的亚尼斯·皮努普斯,1994年他成为拉脱维亚的合法公民。皮努普斯在1945年便成为森林兄弟进入森林 ,并号召人民不为占领军服务。亚尼斯·皮努普斯从未获得过苏联护照,在苏联占领时期他一直没有合法身份,他的藏身地是一片位于普雷利区的森林。1994年一份拉脱维亚共和国的新护照发到皮努普斯手中,他说看到里加作为独立的拉脱维亚的首都的这一刻,他终于等到了。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岁月里森林兄弟不畏艰难,让侵略者付出巨大的代价。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从未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占领,许多森林兄弟战士怀揣希望与侵略者战斗,根据马尔特·拉尔的调查显示许多幸存的森林兄弟战士都对西方世界漠视三国的资产阶级利益,对苏联占领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行为感到痛心。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并没有得到西方世界的援助的事实使得森林兄弟的抵抗日趋势微,而森林兄弟与苏军的作战并没有正式的文献记载(因为当时森林兄弟的行为被苏联当成普通的刑事犯罪来处理),使得森林兄弟与苏军的战斗成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而苏联时代被禁止讨论的关于森林兄弟的抵抗行为则被流亡到海外的波罗的海三国居民所记载和公布。80年代末首先从爱沙尼亚开始对森林兄弟的研究,1999年立陶宛议会将1949年2月16日(这一天是立陶宛从俄罗斯帝国独立31周年)立陶宛森林兄弟的一个分支“为立陶宛自由而奋斗”运动发表的独立宣言写进立陶宛宪法,部分文字如下:“一个普遍的、良好组织的、武装起来的、自卫的立陶宛国家,反抗苏联占领的目标是解放立陶宛,目标的公理来自于大西洋宪章和民主世界的公认.,举起武器瞄准侵略者,‘为立陶宛自由而奋斗’组织委员会与政治军事委员会是被占领的立陶宛合法政权。”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中森林兄弟老战士们获得国家提供的数量不多的退休金,而在立陶宛中五月的第三个星期天被定为“游击队员日”,以纪念森林兄弟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截止到2005年还有350名当年幸存的森林兄弟老战士生活在立陶宛。在2001年后来曾与奥巴马竞选总统的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在塔林发表演讲,肯定爱沙尼亚森林兄弟和他们为解放爱沙尼亚所做的努力。到了90年代当森林兄弟战士们未能完成的心愿变为现实时人民不会忘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英雄,在波罗的海三国有多个纪念森林兄弟的组织,他们的事迹也被搬上银幕。早在1963年流亡加拿大的爱沙尼亚人就拍摄电影《传奇的缔造者》,以纪念爱沙尼亚森林兄弟的英雄事迹,而1966年获得苏联国家奖金的由立陶宛裔苏联电影导演维陶塔斯·扎拉凯维休斯拍摄的《没人想去送死》也间接反映森林兄弟的斗争,1997年的纪录片《我们为爱沙尼亚而生》则详实客观的展现爱沙尼亚森林兄弟的战斗生活。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一)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简称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是世界上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人口总数为3620万(截至2023年4月),共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乌兹别克族占83.8%、俄罗斯族占2.3%、塔吉克族占4.8%、哈萨克族占2.5%。国土面积为44.89万平方公里,首都为塔什干,全国划分为1个共和国、12个州和1个直辖市。双重内陆国指的是本国是内陆国,而其周围所有的邻国也是内陆国的国家,世界上的双重内陆国有乌兹别克斯坦和列支敦士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中亚,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接壤。列支敦士登公国位于中欧,与瑞士、奥地利相邻。在德国统一(1871年)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这段时期世界上没有双重内陆国,当时乌兹别克斯坦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而列支敦士登则与濒临亚得里亚海的奥匈帝国接壤。最早占有中亚地区的是伊朗游牧民族,他们在前1000年由今属哈萨克的北部草原地带向南迁徙。这些游牧民族操伊朗方言,在中亚定居下来,并且在河流附近地区建立灌溉系统。在这时期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城市逐渐形成,成为统治与文化中心。前第5世纪巴克特里亚、粟特、吐火罗等国家控制此一地区,当中国人开始与西方进行丝绸贸易之际这些伊朗人城市占有地利之便而成为贸易中心。粟特人利用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河中省份,甚至延伸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城市与聚居地网络,很快成为这些伊朗商人中最富有的一群。因为这些后来称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布哈拉与撒马尔罕终于成为极为富裕的城市,而河中也成为古代最有影响力与权力的波斯省份之一。河中地区的富裕,经常引起来自北方欧亚大草原以及中国封建王朝的入侵。许多地区性的战争在粟特与其他河中地区国家之间展开,而波斯与中国也经常在此地区发生冲突。前328年亚历山大大帝将此地纳入他的马其顿帝国管辖之内,在同一时期此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与宗教中心。直到1世纪琐罗亚斯德教(中国称为祆教)是当地最占优势的宗教,但是佛教、摩尼教与基督教也吸引很多追随者。7世纪中期以后穆斯林阿拉伯人开始征讨河中地区,直到8世纪中期才完成。他们带来新的宗教,而且兴盛至今。最初阿拉伯人只是在征讨波斯时偶而侵扰河中地区而已,704年阿拉伯著名将领屈底波·伊本·穆斯林被瓦立德一世任命为呼罗珊总督,进军河中地区。他以木鹿为基地,在中亚征战初期颇为顺利,先后攻占吐火罗、花剌子模和昭武九姓中的安国(布哈拉)、康国(撒马尔罕)、石国(塔什干)等地。但是不久后东突厥汗国默啜可汗遣军西进,夺取阿姆河外的几乎所有河间地区,穆斯林仅保有撒马尔罕。

(二)714年穆斯林再度起兵东征,据传说一直到达今日的喀什,但在途中得知瓦立德一世逝世的消息而回师。穆斯林以在中亚地区强力推行伊斯兰教信仰而闻名,对中亚地区文化发展影响甚巨。9世纪以河中地区为中心的波斯萨曼帝国逐渐强大,并建立起一个囊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地的强大帝国。萨曼王朝由奉行波斯文化的东伊朗人建立,他们将传统的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教加以结合,对锡尔河以北的突厥游牧民产生深刻的影响。萨曼王朝通过战争、贸易、通商、传教等手段使突厥各部落接受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教,并强行将一部分突厥战俘奴隶纳入自己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一措施使得突厥游牧部落与波斯城市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进。同时许多突厥农牧民纷纷移居繁荣的城市,转入定居,同波斯人、东伊朗人一起生活,中亚民间的突厥化就此拉开序幕。9世纪到11世纪突厥王朝取代波斯王朝,主要是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以及塞尔柱帝国等统治,这些王朝继承萨曼王朝的军事、制度、文化以及版图。12世纪、13世纪由西辽监督下的西喀喇汗王朝统治。以乌兹别克斯坦玉龙杰赤为发源地的花剌子模在1210年代开始管理河中。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1219年底—1221年河中地区被蒙古帝国征服并彻底屠杀和摧毁,后土地被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瓜分。在中文史书上乌兹别克族的记载最早出自《元史》,当时名月祖伯(或月即别)。在15世纪中期以前建立“乌兹别克汗国”,后来术赤系的克烈汗和贾尼别克与阿布海尔汗闹翻,逃亡蒙兀儿斯坦,另建哈萨克汗国,而今天的乌孜别克斯坦却是帖木儿帝国的领土。乌兹别克汗国解体后一部分人随穆罕默德·昔班尼汗南下,前往河中农业区定居下来,征服当地的撒尔塔人并与他们融合,形成今天的乌孜别克族。16世纪至17世纪他们来到南疆塔里木盆地通商,称为布哈拉人、浩罕人或安集延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到清宣宗时代旗人认为已与卡内回民(维吾尔人)无异。乌兹别克族是由粟特人和突厥人溶合而成,乌兹别克人有72部落,在锡尔河以北的哈萨克南部城市。他们是人口中的多数,在塔吉克占人口中的1/4,在吉尔吉斯有13.8%人口,是在中亚最大的民族,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突厥语民族。哈萨克与乌兹别克没分裂时钦察草原有92部落,后来有70部落到哈萨克汗国,有时部落如克烈、乃蛮、钦察,两国也有。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分三部:畏兀儿-乃蛮、蒙古-钦察、努库兹-曼吉特。乌兹别克人其实是由粟特与公元前后进入中亚的突厥语民族构成,黑汗王朝与葛逻禄有特别重要性,随昔班尼南下的钦察草原乌兹别克部落是最后构成阶段。

(三)16世纪中叶的乌兹别克人还没有完全定居,与哈萨克人一样吃肉与奶(不种田地与不吃面包),16世纪末定居化加快,17世纪河中只有他们与塔吉克人。1867年中亚人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改称“洪福汗国”,攻占中国库车、库尔勒,占领天山以南的南疆。随着阿古柏的扩张,大批乌孜别克族人进入新疆,成为今天新疆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有些乌兹别克人是在明代前住费尔干纳盆地与河中的维吾尔人后人,有些是受阿古柏裹挟至浩罕汗国。1785后乌兹别克术赤家族灭绝后由诺盖人控制,改称埃米尔国,在二十世纪也有塔吉克人被乌兹别克化。1873年布哈拉汗国的曼吉特王朝被沙俄征服,成为附庸国。1917至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划归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0年苏俄红军侵入希瓦汗国,推翻阿布德·阿拉汗(1918—1920年在位)的统治,希瓦汗国灭亡。苏俄随后在其领土上建立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见花剌子模,又见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4年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解散,其领土并入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个加盟共和国。同年10月原布哈拉汗国的一部分和希瓦汗国的一部分合并,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月31日宣告独立,改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撒尔塔是梵文sarta,意思是指商人。撒尔塔”最早出现在15世纪作家阿里·希尔·纳瓦伊1441-1501年的著作中,突厥人最初使用这字形容定居的农民和波斯商人。撒尔塔人是由突厥化的中亚土著粟特人、古花剌子模人和其他土著居民以及波斯人为主形成的。他们操突厥语,信奉伊斯兰教,经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人种上属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合体。后来突厥人定居和中亚的突厥化,居住在绿洲的突厥人被称为撒尔塔,花剌子模被称为撒尔塔兀勒。撒尔塔是指严重波斯化的突厥人以及突厥化的塔吉克人,东乡族学者马志勇先生通过多方考证后认为:“东乡族的形成是多种民族融合的结果,撒尔塔人是东乡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东乡族是在这个基础上融合回族、汉族、极少量的蒙古族和其他一些民族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据此马志勇先生认为:“这样看来东乡族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民族。”穆罕默德·雅霍甫(1820年-1877年5月30日)汉名阿古柏,被称为“中亚屠夫”,为中亚浩罕汗国阿克麦吉特(白色清真寺)伯克,后为毕杜勒特汗国埃米尔。1820年阿古柏出生于塔什干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其父伊斯迈特·乌拉是个医生加巫师,在村中负责替病人诵古兰经祈福。出生后不久其父母离异,幼小的阿古柏跟随改嫁的母亲。数年之后其母亲死去,阿古柏成为孤儿,流落塔什干街头,成了娈童,被送给穆罕默德·卡里姆·卡希卡,当马达里汗的侍从官。

(四)1842年马达里败于布哈拉汗国,战死沙场,布哈拉进占浩罕城,全国一片混乱。时任浩罕阿奇木伯克的卡希卡也加入对汗位的角逐中,很不幸,他失败了,而且丢掉性命。已经长大成人的阿古柏随即回到家乡投奔塔什干伯克纳尔·穆罕默德·库什,并将美丽的同母妹妹献给库什,这样他获得成为库什副官的机会。不久以后库什派其出任五百人长,负责镇压塔什干境内的哈萨克人起义。1860年晋升为阿克麦吉特(今纳罗夫斯基)伯克,成为拥有自己势力的一方诸侯。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民族大起义,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先后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与清兵互相攻伐,局势混乱。1864年8月柯尔克孜族人思的克夺取喀什噶尔的回城疏附,又进攻汉城疏勒,因久攻不下,派金相印赴浩罕求援。浩罕统治者派帕夏阿古柏于1865年年初率军侵占喀什噶尔,驱逐思的克。在阿古柏扶持下布素鲁克(布士尔克)于1865年4月建立“哲德沙尔汗国”,意即“七城汗国”,表明一统回部七大城(一般认为是喀什、英吉沙、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乌什)的野心。1867年浩罕被俄国支持的布哈拉汗国再次战败,丢失塔什干,约7000名残部在玉努斯江率领下逃入新疆投奔同族阿古柏,得到这支生力军的阿古柏实力大增,连克叶尔羌、和阗。就在此时布素鲁克在喀什发动兵变,希望摆脱阿古柏,坚守41天后失败,阿古柏政变,把布素鲁克(布士尔克)逼下宝座,送去阿拉伯半岛麦加朝圣。阿古柏立波罗尼都之子萨木克长子玉素甫的之子,亦是布素鲁克的堂兄买买提明即位,号称“卡塔条勒(卡塔尔勒)”。第二年由于卡塔条勒也不安心做傀儡,故当傀儡还不到4个月就被阿古柏暗中毒死。同时经过反复争夺,阿古柏终于击败热西丁,夺取阿克苏,统一除库车之外的南疆。1867年5月随着阿古柏的不断胜利,他觉得不再需要傀儡,于是他宣布取消“哲德沙尔汗国”,建立“洪福汗国”(又称“毕杜勒特汗国”),自封为“巴达吾来特哈孜”,即汉文史籍上的“毕杜勒特”(或译为“毕条勒特”,“毕调勒特”,意即“洪福之王”)。5月攻占库车、库尔勒,侵占南疆。“洪福汗国”以伊斯兰教法典“沙里阿特”作为最高法律,在各地设立宗教法庭,强迫民众改信伊斯兰教,其所占各地分为设立伯克作为当地军政长官,该政权对农民采取重税政策。1868年英国派遣特使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次年阿古柏也派亲信米尔扎·沙迪赴印度会见英国总督,争取英国支持。英国决定向其赠送大批军火,并允许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设立军工厂。1870年俄国也派人前往喀什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不过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英国仍然是阿古柏的主要支持者,期望能够通过支援阿古柏将俄国的扩张阻止在天山以北。

(五)在得到大批先进装备后阿古柏于1870年5月攻占吐鲁番,切断北疆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并收降以白彦虎为首的陕甘回族叛军残部,实力进一步增强。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同时俄国为阻止阿古柏进一步扩张,出兵占领伊犁,这样清军除塔城、乌苏等少数据点外已经全部从新疆消失,阿古柏成为全新疆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加强与阿古柏的联系,1872年与阿古柏签订“俄阿条约”,共5款,规定俄国承认“洪福汗国”,“洪福汗国”给予俄国控制区内贸易权,关税按2.5%收取。阿古柏随即派遣阿吉托拉回访圣彼得堡,并访问奥斯曼帝国。身兼伊斯兰教领袖哈里发的地处亚洲西部、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封阿古柏为埃米尔,并派遣军事教官去中国新疆喀什,此举使“洪福汗国”在伊斯兰教法上获得合法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加大对阿古柏的援助,维多利亚女王甚至亲笔致信阿古柏,与其修好。1874年2月2日“英阿条约”签订,除了和“俄阿条约”类似的条款外还规定双方互派大使。阿古柏派出侄子赛义德·阿古柏·汗远赴奥斯曼帝国寻求支持,他于1873年抵达奥斯曼都城伊斯坦布尔时,双方一拍即合。苏丹授予阿古柏“埃米尔”称号,赐以勋章和宝剑,还赠给阿古柏6门炮、1200支枪,并派出4名军事教官到新疆培训阿古柏侵略军。赛义德回到喀什噶尔后不久阿古柏就接受奥斯曼的封号,把苏丹的名字铸在自己发行的钱币上,并悬挂土耳其国旗,承认奥斯曼的宗主权。1875年赛义德再次出使土耳其,奥斯曼苏丹再次赠与大批武器弹药并派出军事教官。奥斯曼帝国与阿古柏政权勾结的活动,获得英国的支持,奥斯曼提供的武器弹药是先运到孟买,再由英国人转运到新疆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奥斯曼苏丹还以命令的形式确认阿古柏的长子为其继承人,并向阿古柏的长子和次子授予官衔。1877年赛义德第三次出使土耳其,代表阿古柏向新任苏丹效忠。阿古柏政权入侵新疆12年,依仗屠刀对新疆各族人民进行野蛮的血腥统治,新疆各族人民用多种方式奋起抗争。在喀什的1865年阿古柏攻入边卡时首先起来抵抗入侵者的是喀什周围的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和田的1867年阿古柏侵略军攻击时和田军民自发组织起来与侵略者战斗,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守城一个多月。库车的维吾尔、回等各族人民英勇抗敌,击毙阿古柏的长子胡达·胡里伯克。1875年在左宗棠的率领下清军进入新疆,收复新疆之战开始,到1876年底清军收复北疆的所有领土,就在清军开始南下之时阿古柏突然于1877年5月29日死于喀拉沙尔(新疆焉耆县)。

(六)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清史稿》说他是饮毒酒自杀,但是有人认为他是被人毒死,甚至有英国人记载其是酒后与小吏扭打而死等等。他死后其子伯克·胡里(胡达·胡里伯克)即位,将其葬于喀什。不久“洪福汗国”崩溃,伯克·胡里于1878年2月率残部白彦虎等人逃回中亚河间地区(一说投奔俄国)。阿古柏在新疆活动前后十余年,他的征战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行为。王震将军就曾说:“阿古柏是从新疆外部打进来的,其实他是沙俄、英帝的走狗。”同时由于他的重税政策和严苛的伊斯兰教法统治,遭到大多数新疆当地居民的反对,“见到安集延人(浩罕人的别称)就杀”的口号一时响彻天山南北。西方人也在此时期第一次可以自由踏足新疆,阿古柏败亡不久以后英国和俄国先后在喀什开设总领事馆,加强对中国西部的渗透和争夺。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内陆国”,其自身和周边五个邻国均无出海口。北部和东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部、东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土库曼斯坦毗邻,南部与阿富汗接壤,国土面积为44.89万平方公里。乌兹别克斯坦东部为山地,海拔为1500-3000米,最高峰为4643米。中西部为平原、盆地、沙漠,海拔为0-1000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3,全境平均海拔为200-400米。乌兹别克斯坦属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雨雪不断;夏季炎热,干燥无雨,昼热夜凉明显。1月平均气温北方为-5℃,南方为-3℃,最冷时地面最低温度可达-30℃;7月日间平均气温36℃,最热时最高温度可达45℃左右。平原年降水量为90-580毫米,山区为460-910毫米,降雨季节主要在春秋季。乌兹别克斯坦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3.5万亿美元。现探明有近100种矿产品,其中黄金探明储量3350吨(位列世界第4)、石油探明储量1亿吨、凝析油已探明储量1.9亿吨,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3.4万亿立方米、煤储量19亿吨、铀储量18.58万吨(位列世界第7),铜、钨等矿藏也较为丰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开采量居世界第11位,黄金开采量居第7位,铀矿开采量居第5位,非金属矿产资源有钾盐、岩盐、硫酸盐、矿物颜料、硫、萤石、滑石、高岭土、明矾石、磷钙土以及建筑用石料等。乌兹别克斯坦共划分为1个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2个州(花剌子模州、纳沃伊州、布哈拉州、撒马尔罕州、卡什卡达里亚州、苏尔汉河州、吉扎克州、锡尔河州、塔什干州、纳曼干州、安集延州、费尔干纳州)和1个直辖市(塔什干市),首都塔什干市面积为334平方公里,是乌兹别克斯坦政治、经济、金融、商业、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

(七)塔什干市亦是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GDP的18.4%,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该市总产值的54.4%,其余为工业,占比45.6%。乌兹别克斯坦各大部委、外国和国际组织驻乌使馆和代表机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驻乌总部等均位于塔什干市,常住人口数为295.5万。1月平均气温为0℃,7月平均气温为28℃。其他主要经济、旅游城市有撒马尔罕市、布哈拉市、纳曼干市,撒马尔罕市是撒马尔罕州首府,著名旅游城市,位于泽拉夫尚河畔。东北至首都塔什干的铁路距离为270公里,南至阿富汗国境249公里。面积为51.9平方公里,人口数为54万。布哈拉市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泽拉夫尚河三角洲上的沙赫库德运河河畔,布哈拉绿洲中部。人口数为27.6万,是布哈拉州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东北距首都塔什干434公里。布哈拉市旅游和天然气资源发达,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三线在该市设有调控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总数为3602万,共有134个民族,其中乌兹别克族占78.8%、塔吉克族占4.9%、俄罗斯族占4.4%、哈萨克族占3.9%、卡拉卡尔帕克族占2.2%、鞑靼族占1.1%、吉尔吉斯族占1%、朝鲜族占0.7%,此外还有土库曼、乌克兰、维吾尔、亚美尼亚、土耳其、白俄罗斯族等。独立之始首任总统卡里莫夫提出按“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模式”建设国家的“五项原则”:经济优先,国家调控,法律至上,循序渐进,社会保障。在该“五项原则”指导下乌兹别克斯坦致力于复兴民族精神和宗教传统,提高社会宽容度,增进族际互容,对弱势阶层和群体实施社会保障,同时将保障国家安全作为国家主要任务之一。1992年12月8日通过第一部宪法,规定乌兹别克斯坦是主权、民主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每届任期7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经济以多种所有制为基础。2011年3月修宪扩大议会和政党权力,规定总理由立法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党团提名,议会有权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有权就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向总理提出质询,总统无法理政时由参议院主席直接代行总统权力,直至选出新总统。2011年12月修宪将总统任期由7年减少至5年。2014年修宪规定将部分总统权力移交总理,扩大政府和议会职权,强化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独立性。2017年5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参议院批准旨在加强国家民主进程的宪法修订案,2023年4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顺利举行新宪法公投,将总统任期由5年改为7年。乌兹别克斯坦议会称为最高会议,是行使立法权的最高国家代表机关。实行两院制,由参议院和立法院组成。参议院为上院,立法院为下院。乌兹别克斯坦议会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最高代表机关,实行两院制,由最高会议参议院(上院)和最高会议立法院(下院)组成。上院共有议员100人,下院150人,均由职业议员组成,两院议员的任期均为5年。参议院设一位议长,一位第一副议长和两位副议长(其中一位是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的代表)。

(八)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由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及各国家委员会主席组成,根据宪法第98条规定时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进入乌内阁担任相关职务。司法由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经济法院、军事法院和检察院组成,实行多党制。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丰富,是独联体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经济实力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但经济结构单一,加工工业较为落后。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发达,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2/3,生丝产量占前苏联生丝产量的49%,洋麻产量占前苏联的90%以上,羊羔皮、蚕茧和黄金产量分别占前苏联的2/3、1/2和1/3。轻工业不发达,62%的日用品依靠其他共和国提供。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3.5万亿美元。乌兹别克斯坦工业在中亚地区举足轻重,天然气、机械制造、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轻纺和丝绸等工业都比较发达。米尔济约耶夫就任总统后在经济开放和自由化、吸引外资方面采取系列举措,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保持向上势头。乌兹别克斯坦是传统的农业国,粮食可自给自足。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重点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着力加快工业发展。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最早生产汽车的国家,所产汽车包括雪佛兰牌轿车和自主品牌“拉沃”轿车(雪弗兰车贴牌)、五十铃牌客车和货车、MAN牌货车以及汽车发动机和蓄电池,所产汽车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销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7大黄金开采国和第11大天然气开采国,出口黄金占出口总额的38.4%。乌兹别克斯坦是产棉国,居全球第六位。轻纺领域有超过3500家纺织企业和4700多家服装企业,以小企业和私企为主,主要集中在塔什干市、安集延州、费尔干纳州和撒马尔罕州。为全球第七大棉消费国,纺织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1%。乌兹别克斯坦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中国(占乌外贸比重的17.7%)、俄罗斯(15.5%)、哈萨克斯坦(8.3%)、韩国(5.9%)和土耳其(5.8%),乌主要出口黄金、棉纺织品、有色金属、果蔬和谷物、天然气等,主要进口机电产品、生铁和钢、药品、塑料、五金产品、谷物及其制品、食糖等。服务贸易额方面主要出口交通运输服务(占比71%)、旅游服务(12.8%)、通信和信息服务(8.3%),进口旅游服务(占比36.4%)、商业服务(15.2%)、交通运输服务(13.2)、通信和信息服务(10.7%),服务贸易主要伙伴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乌兹别克斯坦吸引外资主要来自中国、土耳其、德国、俄罗斯、美国、阿联酋、韩国和法国,在乌投资的国际知名企业主要集中在油气开采、汽车制造、电信等领域,包括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和“天然气工业公司”、韩国天然气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德国MAN、美国通用、霍尼韦尔、可口可乐公司、英美烟草公司、日本五十铃等。

(九)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外国投资商,对乌兹别克斯坦累计投资百亿美元,集中在天然气开采和加工领域,大型项目包括坎德姆天然气加工综合体以及在乌开采的天然气气田群,年开采规模在80亿立方米左右,在乌累计开采天然气超过670亿立方米,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2500个。乌兹别克斯坦货币为苏姆,乌兹别克斯坦银行业共由32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商业银行构成,包括国家占有股份的商业银行和私有商业银行,其中国有银行5家、国资占股银行13家、外资参股银行8家,乌兹别克斯坦五大商业银行分别是外经银行、工业建设银行、阿萨卡银行、抵押银行和农业银行。乌兹别克斯坦共有46家保险公司,其中8家保险公司从事人寿保险业务,其他从事共同保险业务。各类分支机构18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7000人。保险市场规模较小,全国40家保险公司保费总额约2.1万亿苏姆(2.2亿美元),赔付率37.8%(全球平均水平为50%-60%)。“塔什干”共和国基金交易所是乌兹别克斯坦唯一的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4年4月8日,会员单位200多家,上市公司105家,在乌兹别克斯坦各州设有分部。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获得国外赠款主要集中在卫生、居民社会保障、农业和水利、教育等领域,从赠款的用途来看获赠最多的领域是卫生领域,其余依次为教育;经济、金融市场与企业发展;海关等机构技术装备更新;居民社会保障。乌兹别克语为国语,俄语为通用语。乌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使用拉丁字母拼写。乌兹别克斯坦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信徒占人口总数90%以上,属政教分离的穆斯林国家,其次为东正教。在穆斯林国家中宗教是大多数人的全部生活方式,斋月期间太阳升起后到落山以前不能进食,无论多么重要的生意,在斋月里也不能进行。在清真寺等宗教场所妇女应戴上帽子,并用披肩遮住肩、胸。禁止崇拜偶像,因此工艺品中的人物塑像、玩具娃娃等都不得进入伊斯兰国家。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使用左手是不礼貌的。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丧葬的色彩。禁食猪肉,忌食骡肉、驴肉、狗肉,也忌讳食用自死的动物肉和血液。乌兹别克斯坦人多食牛、羊、马肉和奶制品,喜欢吃手抓饭、烤肉串。日常饮食离不开馕(一种烤制的发面饼)和茶,吃馕时把它分成数块,馕心不能向下放。乌兹别克斯坦人对手抓饭情有独钟,是过节、婚礼、待客时最重要的民族食品,每个家庭都有专做手抓饭的厚重铁锅,在宴请尊贵的客人时手抓饭更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佳肴。乌传统民族服装是刺绣精美的小帽和五颜六色的长袍,婚礼上的新郎、新娘一般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一顶手工制作的小帽和一件精心缝制的棉袍通常是乌兹别克斯坦人送给重要来宾的贵重礼物。当地人大多能歌善舞,舞蹈以优美轻快、多变、节奏性强为特色。

(十)法定假日包括:新年,1月1日;妇女节,3月8日;纳乌鲁斯节(穆斯林春节),3月21日;纪念和荣誉日(原胜利日),5月9日;开斋节,5月13日;古尔邦节,7月20日;独立日,9月1日;教师节,10月1日;宪法日,12月8日。乌兹别克斯坦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周六、周日为公休日,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机关和部分重要企业实行五天半工作制,每周六上班半天。1992年1月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一支国民警卫队,前苏联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两个空军团和一个防空团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新建立的国防军的核心。1992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国防部,总统为陆海空三军的总司令。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力量在周边国家中较强,军队规模也比较大,继承不少前苏军武器装备。军种下设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海军仅限于咸海地区的安全(咸海水位正在稳步上升)。总兵力约38.2万余人(现役),预备役约65万人,准军事部队约5万人(乌兹别克斯坦的两个准军事部队分别是国民警卫队和国内保安部队)。旅级编制的国民警卫队由国防部管理,约有1000人,国内保安部队约有1.7万至1.9万人。乌兹别克斯坦的兵役是强制义务性的,一般义务服役期为18个月,大学毕业生服役期则为12个月。在完成义务服役之后被征召的士兵将转编为预备役部队,职业士兵的服役期最少为三年。陆军兵力约35万人(包括10万名征召预备役人员),坦克和装甲车约8000辆,火炮约1万门。导弹:地对地导弹发射装置15部,反坦克导弹若干枚,防空导弹若干枚,陆航直升机约470架。海军兵力约2500人,海军各型舰艇约20艘,其中水面作战舰艇2艘、扫雷艇4艘、其他舰艇14艘。空军兵力约3万人,空军各型飞机约470架,其中作战飞机约320架(其中米格29型战机230架)、支援保障飞机150余架。导弹:空对地导弹若干枚,空对舰导弹若干枚,空对空导弹若干枚。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的军用设施位于塔什干和捷尔梅兹,作为海岸巡逻队,乌兹别克边境警卫队部署在本国咸海海岸线以及国境线上,国民警卫队负责保护战略基地和设施。乌兹别克斯坦现有公路18.4万公里,其中城市间公路约4.27万公里、乡村公路约6.73万公里、市内公路约6.17万公里、其他公路约1.23万公里,无高速公路。乌干线公路连通各州并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等邻国公路网相连,路况欠佳,亟待改造。乌兹别克斯坦铁路总长6950公里,其中在使用铁路总长4735.1公里、电气化铁路总长1830.3公里。塔什干至撒马尔罕建有高速铁路,里程为344公里,运行时长2小时15分钟,最高时速250公里。

(十一)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运输通道的建立,已建有连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跨境铁路。乌首都塔什干建有地铁,总计3条线,分别建成于1977年、1984年和2001年,总里程36.2公里,总计40站。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12个机场(均为国际机场),塔什干机场最大,可以起降各类飞机,乌兹别克斯坦航空公司航班可以直飞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中国、韩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乌兹别克斯坦是内陆国家,无海港。内陆河流水量小,无水运。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学制11年,有各类学校9772所,在校学生总人数为585.4万人,教职员工为41.1万人。高校基本实行收费教育,有10%-20%的大学生可获国家预算支持,免缴学费。有147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近61.3万人,教师5.4万人。高等学校有95所,其中大学31所、学院35所、科学院1所、28所分校,在校生超过36万人,教师为1.85万人,著名高校有国立塔什干大学、国立塔什干东方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国立塔什干经济大学、塔什干医科大学等。乌兹别克斯坦把科技领域的创新视为国家强盛的重要资源,保证对科研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法律保护,已制定并开始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技术的创新项目相结合的机制。为此专门成立创新发展部,专司执行统一的创新政策,鼓励科技发展。全国有科研机构180多个,主要科研机构有乌科学院及其所属的数学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天文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棉花研究所、葡萄科研所、蚕桑科研所等40多个研究院所。乌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力量雄厚,荟萃一批优秀的地质科学家,拥有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普查勘探深部金矿的方法方面有所突破。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在高能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和太阳能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乌农业科学院在棉花种植与加工、水果种植、保鲜和快速脱水技术等科研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乌兹别克斯坦至今沿用原苏联时期的医疗体制,仍实行免费医疗,尚未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体系完善,但条件较差,医药分离,仅诊疗免费,药品需要自费购买。当地还有私人医院,收费较高,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高于公立医院。药品多来自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现有14所医学院。据乌卫生部数据显示乌兹别克斯坦人均寿命为74.6岁,受饮食习惯影响,当地人健康头号杀手为心血管疾病,占死亡率的63.8%。肿瘤致死率占9%,排名第二。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总装机容量为1.29万兆瓦,以火电为主,电力年供应缺口在9%左右,90%发电量来自乌热电站股份公司。电力主要出口至阿富汗,主要进口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乌国家电网与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南部电力系统联网。

(十二)乌兹别克斯坦移动电话用户2480多万户,普及率为71.8%,移动通信基站数量超过3.17万个,覆盖98%的居民点。互联网用户2210多万人,普及率63.7%,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1900多万人,移动宽带覆盖率70%。4G网络覆盖率45%,5G建设刚刚起步,目前仅在首都塔什干市建设15个试验基站。乌兹别克斯坦对外方针是巩固国家独立、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发展经贸和交通合作、提髙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地位,共有130多个国家承认乌兹别克斯坦独立,114个国家同乌兹别克斯坦建交,在塔什干有42个外国使馆、1个总领事馆、7个名誉领事馆、3个商务代表机构、10个国际组织代表处、50个非政府人道主义组织代表处。乌兹别克斯坦是联合国、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成员,已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伊斯兰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中亚合作组织(CACO)是以中亚地区为主成立的国际组织,共有五个成员国,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和乌克兰为观察员身份。中亚合作组织源自1994年成立的“中亚经济联盟”,其最初成员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1998年更名为“中亚经济合作组织”,1999年塔吉克斯坦加入,2002年更为现名。俄罗斯于2004年10月18日正式加入,2005年10月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成员国元首会议,并通过决定将该组织并入欧亚经济共同体。中乌于1992年1月2日建交以来双方在经贸、投资、交通、通信、能源和非资源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据乌方统计,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国、第一大棉花买家、第一大电信设备和土壤改良设备供应国。在乌中资企业数量已增至近400家,涵盖能源、交通、通信、机械、化工、建筑、农业、金融等各个领域。两国铀矿合资企业已成立,并成功启动勘探开发项目,此外昆格拉特碱厂、德赫汉纳巴德钾肥厂以及在建的锡尔河州合资企业“鹏盛工业园区”等大型项目都是中乌务实合作的典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还成功升级改造阿汉格朗水电站、安集延2号水电站和土库马奇-安格连铁路等。基于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的传统联系,乌兹别克斯坦十分重视对俄罗斯关系。双方人员来往频繁,各领域合作密切。自1991年9月独立以来俄罗斯曾一直保持着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16年被中国超越居第二位,俄罗斯是乌兹别克斯坦主要投资来源国。重视发展与美国关系,“9·11”后乌兹别克斯坦对美国军事合作要求回应积极,开放领空、领土,提供机场、军事基地,公开支持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安集延”事件后美国提出由国际社会对该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对乌兹别克斯坦实行经济制裁,使乌美关系受到较大的影响,乌兹别克斯坦将发展与欧洲国家关系视为本国对外关系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