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 [19-1]

2023-05-24 08:48 作者:帅伴  | 我要投稿

【19-1】

【人文素养】

《佛系 —— 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日] 草薙龙瞬


书籍封面


人们因为“索求之心”而看见苦恼。因此,找到正确的道路才能放手这些苦恼。勿要走入“索求之心”的迷思,才能走出苦恼的人生 —— 选自《经集·通往彼岸的道路》


感谢陪伴~


【摘 —— 第 1 - 2 章】


(A)

·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心灵的反应】~烦恼产生的唯一原因

·一开始就将会增添烦恼的一切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避免】掉

·古代印度的圣人佛陀的教义中提到过“如何练习不反应”:

【正视心灵的反应(坐禅、正念、内观冥想)】

【进行合理的思考(理性)】


(B)

·我们并不需要接受什么,只要理解【“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这个事实即可

·在佛教世界中,人们常常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拥有一颗“舍不得放手的心”

·【“痛苦”】,在古代梵语中被称为“杜卡”(Dukkha),是由“困难、障碍”(杜:Du)和“无法满足的空虚”(卡:Kha)所构成的词语~传达了【生存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这个理念


(C)

·【不进行多余的判断,不管什么场合,都不要否定自我】

·不论你的地位有多高,你有多少财产,你变得多么强大,【事与愿违的事情总会伴随你的左右】

·佛教认为【“索求之心”(Tanha)】就是【“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这是始终流动于人们心底的意识~也被称为【“渴爱”】,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


(D)

·不因为不满和压力等负面情绪而痛苦

·【真实的】、【有益的】就是佛陀的「判断基准」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

·反应源于【“七大欲望”】~【生存欲】【睡眠欲】【食欲】【x欲】【懒惰欲】【感乐欲(想要感受感官上的快感)】【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E)

·【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出自我】

·停止妄加判断“好、坏”“喜、恶”

·人与人交往时,【一定会出现看法上的分歧】

·审视内心状态的三种方法:

【语言确认内心的状态(例如紧张、开心等)】

【意识到身体的感觉】

【在头脑中进行分类~基本可分为「贪欲、愤怒、妄想」三类】


(F)

·“用语言确认”,在佛教世界中有时候被称为【“标记”】——贴上标签

·“意识到身体的感觉”,在佛陀生活的古印度被称为【“沙提”(Sati)】,在禅宗世界里被称为【“念力”】,在冥想世界中则被称【“正念”】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最切实的主题是【“承认欲”——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据说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G)

·【不懂别装懂!】

·细想得到了那个人(家人或社会)的认可,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将“妄想”和“妄想以外的状态”清楚地区分开来】是灰常重要滴

·人们为什么总是无法摆脱烦恼,其原因就在于【“无法看清自己的内心”】

·【“判断”】对人的性格会产生影响,会导致人们患上强迫症、洁癖,或形成完美主义、“拼命三郎”之类的性格


(H)

·在今后的人生中,遵从「心的方向」

·当我们“觉得自己没错”的那一瞬间,这样的判断就是“错误的”

·【“解脱”】(巴利语为Vimuti、英语为 Emancipation),是“自由”和“解放”的意思

·当人们感到痛苦的时候,必然是因为【内心有所“执着”】,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不会留下任何痛苦,但是由于执着而陷入停滞,就会产生痛苦~【如果让自己、对方,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那么这件事本身一定有问题!】


(I)

·【避免“无”中生“有”】

·反应之前先【理解】,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如何梳理烦恼:

【产生了烦恼】

【意识到烦恼产生都有「相应的理由」】

【任何烦恼都有「解决对策」】

·“贪欲”、“愤怒”和“妄想”这三种内心状态在佛教中的表达为【贪、嗔[chen,1]、痴】,即“三毒”,也就是“人类的三大烦恼”


(J)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不为“判断”而痛苦的幸福时光】,我们都希望能再次找回当时那颗【自由的心】

·“正确理解”并不是“自己觉得正确”,并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式进行理解”,而是要【将自己的思考、判断、解释和对事物过于主观的看法抛弃,承认“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以「客观的、中立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事物】


(K)

·无论如何,【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对他人加以判断 !】

·【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话语、体谅他人、和人推心置腹地沟通】

·面对失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别泄气】,【别自我否定】~产生愤怒等不好情绪的主体是自己,自己又何苦为难自己

·帮助我们从“不必要的判断”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认识那些标志着自己“无意间做了判断”的心理暗示词句】~比如“今天真倒霉呀”(学会「坦诚」)


(L)

·人类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

·改掉过于争强好胜、在意输赢的性格

·【过于自我肯定】的心理想法,在佛教中被称为【“慢”】

·觉醒的人,不会被他人的见解、意见、知识、决定所左右。他们不会妄断善恶,不会因为判断而蒙蔽心灵 ——《经集·关于内心的清净》

·请注意,那些【沉着冷静】的人,总是【有意识地防止发怒】,戒除言行举止和思维上的浮躁。他们这样做便保持了心灵的自由 ——《法句经·愤怒》


(M)

·解决烦恼和问题的方法:

【人生总与“痛苦”相随】【痛苦都有“原因”】

【痛苦都能“解除”】【解除痛苦都有相应的“方法”】

(《在鹿野苑对五比丘的开示·相应部》~ 佛教“四圣谛”)

·人生中的“八苦”:

【生病】【死亡】【步入老年】

【遇见讨厌的人】【心灵不得自由】

【必须和相爱的人分离】

【所期望的事物无法得到】

【人生道路上,生活本身就是痛苦】

(《佛陀最初的说法·大品》)



读书笔记 [19-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