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真正的能臣:一生光明磊落,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
朱见深(商辂草制):“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着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于谦画像明宪宗即位后下令给于谦平反,恢复于谦官职,赦免其家人,并特别赐祭。
本文开头这段话正是出自明宪宗朱见深之口,这是由当时著名的宰相商洛代为起草的祭祀诰文,这个规格可谓是非常之高,皇帝亲自主持平反昭雪,当朝宰相亲自执笔作祭文。这也算是对一代忠臣在天之灵的告慰。
杭州西湖风景区于谦祠于谦其人洪武三十一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一个普通家庭,其祖上三代均为高官,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到父亲于彦昭这一代隐居家乡钱塘县。

编辑
少年时期的于谦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从小就敬佩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故事对于谦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甚至一生都在家中供奉文天祥像,几十年如一日。
于谦书法关于于谦出生有个轶事典故:于谦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的父亲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谦父亲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父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

编辑
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永乐十九年(1421年),23岁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正式踏上为国为民的仕途。为官谦虚清廉,敢于为民请命明朝中晚期后,政治腐败,大多数官员贪图享乐,穷奢极欲。于谦在他们这些人当中算是异类。
和他一起的同僚前呼后拥,官威赫赫,只有他不事打扮,不重穿着,外出也顶多是瘦马一匹。于少保为官的清廉可见一斑。于谦不仅为官清廉,还敢于为民请命。公元1430年,当时吏部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宣宗直接手书于谦名字交给吏部,提升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晋豫。于谦到任后轻车简从、微服私访,四处体查民情。

编辑
所辖区内只要发现重大问题立即上书,一年上书几次,凡是水灾旱灾人祸等事宜都及时具书上报。在巡视时候只要发现各地官员骚扰百姓、欺压良善,即命令御史逮捕法办。公元1441年,晋豫两地灾荒,农民缺衣少食。于谦上书建议朝廷将河南、山西积蓄的数百万斤粮食调拨给缺少食物的百姓。
请在每年三月份时,令府州县报上缺少食物的下等民户,然后按份额支给他们,先给豆类和高粱,其次给小米和麦子,最后给稻谷,待秋收后偿还。年老有病以及贫困而不能偿还的则给予免除。于谦祠保国安民,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国之栋梁,社稷之柱石是那种在危机时刻决不退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
而于谦就是这样的人。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大军来势汹汹,大有一统中原之势。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贪功,鼓动英宗亲征。于谦等人极力劝阻,但是英宗不听,结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出战,兵败土木堡,英宗被俘,20万大军被击溃。北京保卫战示意图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为之振动,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紧急召集文武大臣商量战守对策。
面对这样的危险局面,城中很多百姓和达官显贵们纷纷准备逃跑,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朝堂围绕上战与迁也展开了激烈的纷争。此时于谦力排众议,强力谴责那些南迁逃跑路线的人,指责他们是亡国之论。于谦认为皇陵、宗庙、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轻易迁移。
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由于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也得到郕王肯定。于是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在于谦的尽心筹划和正确领导下,当时的京师军民团结一心抵御瓦剌大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文章总结于谦的一生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社稷。他的忠诚报国,心系百姓,为人坦荡值得后人学习。北京保卫战是于谦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气势和实际行动避免了明朝覆灭的可能。
所以于谦不愧是明代杰出的英雄人物,虽然夺门之变后含冤至死,但是他的事迹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于谦自己曾以《咏石灰》一诗,表述其志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诗中表述的那样,名垂千古,受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