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讲道理》个人总结(归纳总结方便判断是否为谬误,生活中可以用到,三连呀!)

引言
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有这么几个实际的理由: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
第二,遇到艰难的道德选择,好的论证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使我们避开有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好的论证,使我们更愿意只遵从那些我们有充分理由信其为真的牢固的观念。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是个讲道理的人,我们就该加强现有的信念或暴露其不足,以便取舍。
第四,运用好的论证,还能提升我们在社交、工作及个人事务中思考和行动的水准。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某个观点,讲道理通常要比吓唬人、讨好人等办法更有效,至少效果更长远些。
最后一点,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放到道理上来,是个有效的办法。注意到对方论证中的哪怕一丝道理,我们才能替自己找到更好的立场。

良好论证需要满足结构、相关、接受、充分、辩驳这五个原则,违反其中任何一条规则即为谬误。
良好论证需要满足结构上的规范,违反结构原则,即论证结构有缺陷;
前提必须是和结论相关的,违反相关原则,即前提和结论不相关;
前提必须是成熟的有理性的人能够接受的,违反接受原则,即前提不能被接受;
前提足够得出结论,违反充分原则,即前提不足以支持结论;
能够对对方提出的质疑进行有效辩驳,违反辩驳原则,即不能对可预见的质疑进行有效反驳。
违反结构原则的谬误包括不当前提的谬误和演绎推理的谬误;
违反相关原则的谬误包括无关前提的谬误和诉诸不当的谬误;
违反接受原则的谬误包括无理预设的谬误和语义混乱的谬误;
违反充分原则的谬误包括缺失证据的谬误和因果谬误;
违反辩驳原则的谬误包括有关反证的谬误、转移焦点的谬误和诉诸人格的谬误。
记忆:结构不演、相关无诉、接受无语、充分缺因、辩驳有转诉
1.违反结构原则的谬误
良好论证需要满足结构上的规范:不当前提的谬误(6)+演绎推理的谬误(5)=11。
1.1不当前提的谬误(6)——前提不符合论证结构要求
丐题谬误(即循环论证,因为A,所以A(后面的A往往是对前面的A的解释)&诱导性提问(预设答案);错的,因为那是不对的&这题选C,你不会是认真的吧?)
丐题定义谬误(即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将经验性前提(什么怎么样)和定义性前提(什么是什么)混淆,比如南方人不吃面条属于经验性前提,把不吃面条的人定义为南方人就是定义性前提;A:南方人不吃面条;B:我室友是南方人,但他吃面条;A:他不是真正的南方人, 这里A的逻辑是不吃面条的南方人不吃面条)
复合提问谬误(对于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预设了相同的答案;你现在还逃税吗?)
前提不相容谬误(因为A,而且非A,所以B)
前提结论矛盾谬误(因为A,且B,所以非A)
规范性前提不明谬误(是什么直接推出应当怎么做)
1.2演绎推理的谬误(5)——条件结构和三段式结构
肯定后件(如果A则B,B,所以A;狗是动物,它是动物,所以它是狗)
否定前件(如果A则B,非A,所以非B;狗是动物,它不是狗,所以它不是动物)
中词不周延(一些逻辑学基础知识:周延就是它的所有的子元素都被断定,陈述一般有四种形式A型是全称肯定陈述,E型是全程否定陈述,I型是特称肯定陈述,O型是特称否定陈述,其中全称陈述(A或E)主词周延,否定性陈述(E或O)谓词周延,在三段式推理(简单来说就是A=>B,B=>C,所以A=>C)中,比如它是狗,狗是动物,所以它是动物,那么中词是狗,端词是它和动物,令它、狗、动物分别为A1、A2和A3,那么论证结构是A1(I)A2,A2(A)A3=>A1(I)A3,中词A2周延了,端词A1和A3在前提和结论中都是不周延的,所以这个论证是正确的,中词至少需要周延一次)

端词周延不当(端词在前提中和结论中的周延性需要一致)

不当换位(包括条件结构演绎的两种谬误和三段式结构演绎的两种谬误;如果它是动物,那么它是狗)
2.违反相关原则的谬误
前提必须是和结论相关的:无关前提的谬误(4)+诉诸不当的谬误(6)=10。
2.1无关前提的谬误(4)——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关联或关联跨度太大
起源谬误(过去怎么样现在也怎么样;他过去是游手好闲之徒,所以现在不可能是个好官)
合理化谬误(强行找借口用来隐藏真实原因;这次考试没考试因为我心情不好)
得出错误结论(就算理由是对的,也跟结论无关;前提在讲强奸是犯罪行为,结论是他犯了强奸罪)
使用理由不当(就算结论是对的,也跟理由无关;反对某个项目说它不能实现某些目标,但是这些目标根本就不是这个项目打算实现的)
2.2诉诸不当的谬误(6)——前提看上去对结论有影响,实际上毫无影响
诉诸不当权威(这个权威是不合格的、不明身份的或有偏见的;找乔丹代言足球)
诉诸众议(大部分人认为对的就是对的;我买这张唱片,因为这张唱片已经霸榜一个月了)
诉诸威胁(自己就是权威;你不做这件事别想毕业)
诉诸自利(从个人利益角度思考大议题;政府增加税收的方案你怎么不反对呢,增加税收你不就得多交钱了)
诉诸传统(传统都是对的或者说传统优先级最高;我们家都是当老师的,所以你也得当老师)
操纵情感(怜灌连忠愧):诉诸怜悯(你是我的朋友,我没工作你得帮我找工作)、灌迷汤(聪明的人都给我一键三连了)、连坐(你和“敌人”的想法一致,你危险了)、诉诸集体忠诚(包庇犯罪的家人)、诉诸羞愧(作为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你该感到羞愧)
3.违反接受原则的谬误
前提必须是成熟的有理性的人能够接受的:无理预设的谬误(10)+语义混乱的谬误(6)=16)。
3.1无理预设的谬误(10)——似是而非的假设
后来居上(新的一定是好的;球队去年成绩很差,换了教练,今年成绩一定会好)
连续体谬误(忽视量变;多少钱算富人(比如X块,那X-100呢,X-1000呢,如此往复,直到X-X呢))
合成谬误(局部为真,那么整体一定为真;一支球队每个人都很出色,整个球队一定出色(不一定,比如互相之间沟通不好)&有很好看的衣服和裤子,搭配起来一定好看(未必))
分割谬误(整体为真,那么局部一定为真;同合成谬误的例子)
非此即彼(两者中必有一个为真;人流不是伦理所要求的,所以人流一定是错的。(人流既不是伦理要求的也不是伦理反对的))
实然-应然谬误(事实/当前如此,所以应当如此;如果抽大麻没错,那为什么是非法的呢)
一厢情愿(如果希望一件事真的,那么它最终会是真的;如果你相信梦想会实现,那么它最终会实现)
拒绝例外(原理不能有例外 或者 用例外来否认原理;如果说谎是错的,那善意的谎言呢,所以说谎是对的)
折衷谬误(对立观点中的折衷观点一定是好的;在投票时的最佳行为是把票数平均分配给所有选手)
不当类比(在某些方面相似的事情在其他重要方面也一定相似;吸烟和吃砒霜没有区别,都会导致人死亡(吃大量砒霜会直接导致人死亡,而吸大量烟是导致人早逝,两者导致人死亡的方式在时间维度上的效果是不一样))
3.2语义混乱的谬误(6)——前提中使用的关键词语语义模糊
模棱两可(这个词在前后使用的意思不同;赌博应该合法化,因为我们做任何事都在赌博)
暧昧(无法根据上下文得出该词用的哪种含义;A:前面该怎么走;B:转弯(过一会儿),我是让你左转你怎么右转了,你没看见我的手势吗)
强调误导(说话者断章取义;标题党)
不当反推(听者不当反推;A:你今天很漂亮,B:所以我之前不漂亮喽)
滥用模糊(给模糊的词下精确的定义;如果你真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就应该像你说的,周末去高速公路上捡垃圾)
貌异实同(看上去不一样,实际一样;我没有说谎,我只是把事情夸大了一点点)
4.违反充分原则的谬误
前提足够得出结论:缺失证据的谬误(7)+因果谬误(7)=14。
4.1缺失证据的谬误(7)——缺失证据
样本不充分(样本太少;我照看的小孩很调皮,所以所有的小孩都很调皮)
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提供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我们学校的人大部分都12前睡觉,所以中国人大部分都12点前睡觉)
诉诸无知(如果你不能证明我的观点是错的那我的观点就是对的;鬼魂是存在的,除非你能证明它不存在&我提交的论文没有下文了,看来GG了)
罔顾事实的假设(马后炮;要是我以前努力学习,我现在就是科学家了)
诉诸俗见(用格言常识等作为理由得出结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所以你不能同时和两个人谈恋爱)
片面辩护(双标;我是自信你是自大)
漏失关键证据(我们兴趣爱好相似,所以我们应该结婚(漏失了相爱的关键证据))
4.2因果谬误(7)——提供原因说明的论证缺乏足够的相关证据支持
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A=>B,那么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我努力学习了,所以我肯定会取得个好成绩)
混淆了因果关系(混淆了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因为树动了,所以起风了)
因果关系简单化(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有很多,他没说全;因为现在小孩玩手机的时间比之前多了,所以小孩近视率变高了)
后此谬误(因为A发生在B之前,所以A导致了B的发生;你来之前这台机器运转的好好的,所以一定是你破坏了这台机器)
忽视公共原因(把同一个原因导致的两件事情当作是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我第二次考试成绩也是C,是因为老师是按第一次的考试成绩给的(忽视了公共原因我是C类学生,所以两次成绩都给了C))
滑坡谬误(A发生后可能会发生B,B发生后可能会发生C,所以A发生后会发生C;少吃了这顿饭,我肚子会饿,肚子饿了就没法认真工作,不认真工作就会被解雇,所以少吃这顿饭我会被解雇)
赌徒谬误(对于某个随机事件,认为之前发生的概率会影响之后发生的概率;之前我一直输,所以也该轮到我赢了)
5.违反辩驳原则的谬误
能够对对方提出的质疑进行有效辩驳:有关反证的谬误(3)+诉诸人格的谬误(3)+转移焦点的谬误(3)=9。
5.1有关反证的谬误(3)——逃避有效反驳
否认反证(不考虑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不管政府做了什么研究,大麻就是有害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合法化)
忽视反证(只考虑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摩托车既危险又很吵,还只能坐两个人,为啥有人愿意骑这玩意)
毛举细故(只对对方提出的质疑中无关紧要的部分进行辩驳;A:我觉得你在A1、A2、A3方面做的不好,然后B只对弱点A3方面进行辩驳)
5.2转移焦点的谬误(3)——把注意力从实质性的问题引开从而谋求更有利的位置
攻击稻草人(通过变形、简化或无限延伸来歪曲对方观点,使其易受攻击;A:这个地方得建一个新的发电站来满足周围居民的用电需求,B:从你的话可以看出你根本不在乎发电站对周围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红鲱鱼(通过看似相关的另一件事转移注意力;A:我一天才挣100,不公平;B:我像你那么大一天才挣50)
笑而不答(采用幽默(夸张)的方式转移注意力;A:为什么这次考试没考好,B:这次考试没考好,一定是我睡觉的时候某人偷偷把我的知识偷走了)
5.3诉诸人格的谬误(3)——冲着人去的论证
人身攻击(污蔑对方;你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你不配养孩子)
投毒于井(从源头上给你投毒,你没有某种身份,所以你不配评论;我还什么都没说呢,你已经不管我说的对不对了,这和 你都不是老师,不配评价这门课 有什么区别)
彼此彼此(你不也一样,如果这件事你认为我有错,那你也有错;A:这么大年纪了没必要这么拼,B:你不也一样)
注意事项
如果你希望和辩论对手保持良好的关系,建议你按以下指南行事:
首先,千万别做“谬论贩子”。有那么一些人,略懂谬论,却养成了一种陋习,沉酒于挑出每一个说话者每一句话的逻辑错误。他们不放过每一个论证,不放过每一个争论点,总是满怀狐疑地嗅来嗅去。这类抓住他人失误不放的行为,常常造成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疏离感。好几个学生告诉我,说他们在上我的逻辑课时,会经历人际关系不顺的时期,和朋友、父母,以及其他教授的关系陷入困境。这些关系困境也许是因为他们变成了“谬论贩子”,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会用一种卖弄式的学究气,“攻击”亲友们的任何一句评论,哪怕是一句非常随意的话,也会成为他们挑刺的目标。
其次,只有在确信你的对手由于违反良好论证的一条或几条原则,得出的结论经不起推敲的时候,你才能和他/她直面其谬,或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向对方阐明你认为其结论不可接受的理由。质疑那些对论辩的主旨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论证,可能既会耽搁辩论的进程,也偏离了讨论的主题。
第三,当你发现自己犯了逻辑错误时,那就承认,并做出相应的修正。千万别找借口,也别大呼冤枉,别用这些法子来否认或解释相关的“指责”。不要做一个输不起的人。
最后,可能的话,别总用“谬论”一词。在指出对方某个逻辑错误时,并不一定非要大叫一声,“哈哈,这里有个谬论!”可用一些更微妙的告知方式。因为每种类别的谬误,名称都不相同,也因为人们常会反感专业术语,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是找出聚焦于谬论模式本身的办法。尽情想象吧!找到合适的办法,既能质疑他人的推理过程,同时又不疏远对方,或置其于尴尬之地。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思维更清晰而不是在论中“逮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