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在《沃伦姆德的薄暮》结束后才不标题党呢哼

2020-07-24 16:01 作者:DLS_MWZZ  | 我要投稿

风传这次《沃伦姆德的薄暮》(下简称《沃》)反响不佳,本想说点长篇大论,但工作骑脸没蓝了就随便写写吧。

 

简单概括几个个人看法。

 

1、  幸存者偏差问题

《沃》的文学范儿不必多言,比上次乌萨斯几个孩子还要浓重,这就踏入了一个传统出版行业经常出现的区域,也是为什么后来盛行“书评”的起源——这个领域的爱好者比较安静啊,踹都不一定出声……

说白了,会喜欢《沃》的很多舟玩家并不是会积极/大声表述自己爱好的类型,没为啥啊我就自己静静喜欢为什么要嚷嚷出来显得像地铁里不带耳机看电视剧的二货一样?类似情况在漫画/文字长连载之类的事情上也很常见,喜欢一个作品的人往往没有主动发声,甚至为了让这些人出现在数据报表上才积极开发了“赞”这个功能,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实际上哪怕是我自己,也是因为有了专业认知后,才有意识的让自己表述了对这次活动的积极看法的,如果没有自我提醒我也会忘记说“这次活动我喜欢”。

不巧这和互联网时代的运营逻辑确实不太搭,所以看到不爽的声音多一些没啥奇怪的,负面的信息总是更能传播,人类常识。

当然这次到底是不是喜欢的人多,没统计数据也不能做定论,只是作为一款服务型游戏,活动出不同风格满足不同玩家喜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回回《喧闹法则》那才有病,麦当劳就光卖个汉堡包还得有鱼肉鸡肉牛肉的区别呢。

 

2、  年龄段问题

上次乌萨斯的活动这个问题不突出,因为相对而言大逃杀本就有一定的幻想/理想主意,并不是人人都会赤果果的陷入其中,所以没有啥实际经历的,特别是B站的广大25岁以下群体不会有太严重的“信息缺失”问题,以至于影响情绪的传达。

这次就不一样了,这种“无法报复的仇恨”对早晨八九点的太阳们来说确实是虽然真实但太遥远了,就跟你和小学生提买房,信息上再怎么写实逼真靠谱,正常情况下跟他也实在是没啥关系……跟谁有关系?打算结婚成家走入社会的25+人群。

《沃》的故事在情绪上就是描绘了一场“无法实现的复仇”,在现实人生中是成年人常常要面临的困境,可能你的甲方借故不给你钱,你又不能去砍了他,可能你的老板过度剥削你,你暂时不能去砍了他(哎?暂时?),或者你辛辛苦苦做的成果一瞬间覆灭,但你对做了这件事的人又不能砍了他……说远点,烧了京都动画的人,我们怎么处理他?砍了眼科专家导致他不能再行医让无数患者失去治疗机会的犯人,我们怎么处理他?这些事对于涉足社会不深的人是没什么联系的,甚至哪怕被卖了都意识不到的程度,还狼性加班呢……

这个情绪确实不是也不该是25岁以下的人生经历,如果有,那才是悲剧,比如小姑娘花季惨遭强J,又不能去剪了强J犯的作案工具。所以客观的说,《沃》的共鸣少一些倒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说就像我时不时自嘲的“我希望你有幸一辈子别懂”。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点的玩家可能普遍只理解成了“刀”,但岁数大一些的往往完全没觉得“刀”——这事儿很多成年人天天有,只不过死的不是安托,可能是你的心血,你的心气儿之类的。顺便说安托没立绘这个小设计还挺两边讨好的,正因为她没有露脸所以才有各种设想,省了立绘钱还形成很好的象征意义,商业制作上真是理想的处理。

 

3、  连续技的问题

刚刚虐完乌萨斯,接茬就《沃》,从运营的节奏上说,这个有点儿连招打击了。以往的故事虽然也少不了虐,但大体上有一定的交错。比如在《生于黑夜》这波万剑诀砸过来之前,好歹有个《午间逸话》大体上给玩家们回回血,你说要是第六章霜星之死后边跟一个《生于黑夜》,那估计换了我也顶不住,盾碎了大家快跑XD。

当然具体的投放时间也牵扯制作的进度以及各种复杂的生产因素,电子游戏是工业产品它不是大风刮来的,总有很多现实限制在,也许这次只是赶上了而已,希望以后鹰角稍微注意一下这种……算大的节奏么?

我个人感觉这个《沃》可能放在汐斯塔剧情复刻后边好一些,当然这只是我在有限的信息下做出的肯定不靠谱的假设而已。

 

4、  泰拉末日?

最近《美国末日2》的争论,很自然也会延伸到其他游戏,巧了方舟也是这会儿上活动,难免被挂个“黑深残”的牌子躺枪。

我个人感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还是心态或者说立场,方舟的故事只是告诉你有这么档子事,没按着脖子告诉/教育你该怎么干,实际上故事最后亚叶也没释怀,亚叶的档案也显示罗德岛准许她这种“不释怀”,这是方舟比较重要的一个价值观体现,一种平等的情绪尊重。

比喻来说,就像是,把玩家丢SHI坑里,方舟文案是跳进来站在你身边,肩并肩,然后说“你看,SHI坑是这个样子。”美国末日那个更像是一脚把你踢下去然后站在上面跟你说“你听说过SHI坑吗?这个就是。”

所以哪怕真按黑深残算,方舟这个也足够老老实实,没有什么奇怪的优越心态。更何况它并不是真的黑深残,并没有拉着玩家去SHI坑泡温泉。所以我也不打算过多强调什么专业设计,总觉得现在解释得越多越往《美国末日2》蹭……

我觉得很多媒体强夸《美国末日2》的一些话倒是更适合这次方舟的活动,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包括玩法变化在内的很有诚意的尝试,仅此而已。

 

综上,这次《沃》的活动包括剧情在内亮点很多,诚意很够,但是鉴于我有丰富的“越用力越没人气”经验,我觉得这回鹰角可能也是用力过猛了,下次还是稍微爆米花一点吧。汐斯塔、喧闹法则那种故事其实是比较好写又讨喜的,何乐而不为呢,人性一向如此嘛~


写在《沃伦姆德的薄暮》结束后才不标题党呢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