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霍妮的神经症理论

新精神分析不同于经典精神分析,其理论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经典精神分析只关注本自我,忽略了社会环境)。霍妮认为人格是在社会关系、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中形成的。
霍妮的理论中,最有特点的就是“神经症”的分析,她认为,神经症是因我们独特潜能的发展遭到了外界环境的阻碍而形成的。霍妮提出了“基本焦虑”的概念,认为那是一种独自面对严重问题且完全无助的感受,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不安全感。基本焦虑可能是父母的基本罪恶导致的(基本罪恶指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合理行为),父母的基本罪恶使得孩子对父母有一些敌视(基本敌意)。但是由于孩子本身是最不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的,所以孩子此时既敌视对自己照顾不佳的父母,也同时不得不依赖父母,由此产生基本焦虑。为了应对基本焦虑,人便产生了神经症性需求,为了满足神经症性需求,人产生了神经症。
当人内心严重匮乏安全感时,为了寻找安全感,人会产生神经症需要:取悦、迎合他人;需要他人来主宰自己(将自己完全交由他人);渴望支配他人;害怕被人利用;依赖社会赞许来评价自己;自恋,需要获得别人的恭维;害怕被别人超越;保持从属地位,尽量避免引人注目,不怎么敢进取;害怕束缚,也害怕亲密关系;害怕出错,完美主义。
被不同的神经症需要主宰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神经症人格:亲近他人、顺从他人;反抗他人、攻击他人;逃避他人、退缩。
亲近人的人格,是通过顺从、讨好他人以通过别人的保护暂时从不安全感和焦虑中解脱,但是这种方式会牺牲掉自己的一些利益和需求。不加选择地亲近别人,却也难以获得长久的安全感,因为单方面的索取而不给予爱,是无法维持稳定的关系的。
攻击人的人格,希望能够支配他人,通过掌控感来获得短暂的安全体验。他们往往不能够容忍自己的脆弱,也不允许自己表现出人情味,他们通过否认内心的脆弱,先发制人来满足神经症需要。但其实他们非常痛苦。
逃避人的人格,往往是由于小时候抚养着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导致的(一会儿很温暖,一会儿又变得非常严苛),这种经历给人的经验是——不要靠近人,尽量远离人。这类人长大后逃避亲密关系,其实是害怕亲密关系会引发与童年相类似的痛苦体验。
当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其中的一些影子。而霍妮所说的神经症人格,是指单方面依赖某种模式来生活、压抑了其他两种方式的情况。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指出,我们的内在冲突,有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冲突:理想自我指的是我们内心的潜能,即可能自我;这里说的冲突指的是可能自我远远超出了现实,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太大。如果个体被不合理的理想自我控制,则会出现“应该的专制”,一些正常的需要变成了不合理的强求,比如“我希望她能够爱我”转变为“她应该爱我”、“她不爱我是不应该的”(关于“应该”的不合理信念这点后被理性情绪疗法借鉴)。
另外,还有远离人、逃避人、攻击人三种方式的冲突。这些内在冲突会消耗内心的资源,使得人过分关注安全感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健康人格的自我实现。
霍妮指出,健康的自我,应该是能够灵活使用三种应对方式的,为了达到健康人格的状态,人应该多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己的内在冲突,并尝试去缓和(如果无法自助,可以寻求心理治疗)。
霍妮的理论为后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开辟了道路,且霍妮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其女性心理学后被女权主义“发扬光大”。但是其理论也是根植于她的临床经验之上的,也就是说,其理论更多是以心理异常为基础,缺乏正常人格的相关理论的发展,且社会文化具体如何影响人格,霍妮也没有详细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