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用设计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022-05-17 23:44 作者:冷芸时尚博士  | 我要投稿


如何用设计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参与:冷芸时尚3群群友
时间:2022年5月1日
庄主:听水-杭州-UX设计师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设计是本质上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思维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要知道,我们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其中需要严谨的需求分析过程,其分析结果也关乎到设计解决方案的合理性、新颖度,直接关系到设计成果的好坏。无论你是服装设计师、珠宝设计师、界面设计师,都是某个系统之上的一个分工,只有充分理解了整个系统的需求,我们的设计才能做对、做好。



|一|
设计师所处的系统环境

1.案例:互联网设计师所处的系统环境

(图片来源:庄主自制)

庄主:
上面讲的是我在工作中的设计流程,以及我所处的系统架构。

不管你是创业人员还是公司里的设计师,在开始设计之前,首先要弄清楚需求来源,清楚自己所处的系统环境。

在这样的系统环境中,一个设计需求从诞生到落地的完整流程如下:

Step 1.
产品经理会直接或间接接触到需求,甚至老板/业务部门也会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向产品经理提出需求。(备注:在公司有用研/市场团队时,该团队会直接与我们的服务对象接触,产品经理通过用研/市场了解到服务对象需求)

Step 2.
产品经理对相应的需求进行筛选、评估、分析,确定出大致的产品雏形,交给设计师;

Step 3.
设计师将产品雏形具像化,输出完整的设计方案;

Step 4.
由开发人员开发完成,提交给测试员;

Step 5.
最后测试没有问题,产品即可上线;

Step 6.
上线后的产品会得到相应的用户、数据反馈,产品经理可通过这些反馈完成设计迭代工作。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对互联网UX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芸友白泽:
这里公司B的角色是?

庄主:
公司B属于A的竞争对手,跟A是竞争关系,对外一样会需要从服务对象那里获取需求。其内部产品设计的结构也与A有很大的相似度,所以就省略。

芸友白泽:
所以通常来说,设计师是很难或很少直接接触自己的用户或者客户的。其实服装行业也是这样,设计师拿到的设计需求,通常是经过人整理的。不过现在也有公司要求设计师站店以让设计师有机会直接与顾客沟通。

庄主:
是的,所以我们才要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系统结构。在做设计之行之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么做还是很重要的。

芸友白泽:
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分工过于精细化的一个弊端吧,看起来各人专各事,效率提升。但中间存在信息差,沟通成本比较大。

庄主:
对,今天的分享就是帮助大家建立起设计思维,消除这个弊端。


2.讨论:大家所在的系统环境

庄主:
不知道大家在工作中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处在什么样的系统环境中呢?

芸友Noon:
我处于一线角色,开放系统。

芸友黄细炼:
我是工厂生产管理人员。

庄主:
那两位所处的系统环境是怎样的呢?比如:工作流程如何对接?你在工作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甚至你所在公司的组织架构?

芸友黄细炼,我简单画了下,你看下你们的流程是这样的吗?但你们公司不止这两个部门吧?

(图片来源:庄主自制)

芸友黄细炼:
是的。

芸友白泽:
我的工作对接流程比较复杂。主要协调美国设计师的需求和杭州的业务对接,但我发现有些设计中的设计点,技术人员无法理解,就容易出错。

芸友Kristine:
同感,虽说专业人做专业事,在产品设计中如何做到高效工作沟通,减少信息差,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疫情背景下,低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时间研发成本等。

芸友莉拉:
对,交流沟通是一项技巧,如何把事情说得让人明白很重要。

庄主:
芸友白泽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吗?

(图片来源:庄主自制)

芸友白泽:
版师是我们供应商(工厂)那边的角色,我们(3D设计)公司只收实物样衣,美国设计师的需求提供给了中间人业务部门,再由业务下发给我们和工厂。而美国设计师的需求又来自于他们的客人(买家)。

美国设计师做好设计图交给我们3D设计公司开发3D模型。有可能因为客人(买家)那边说不喜欢了,那就要重新做。我们最近就因为这个问题,很多3D样白做。美国设计师那边的提醒是,不要做买手不感兴趣的款,但隔了那么长的沟通路径,我们哪里知道买手对什么感兴趣?

芸友莉拉:
我感觉像一个“信息战”。

芸友白泽:
是,特别是一个项目经手好多个部门流转的时候,到最后这个信息原本究竟是怎样的,已经很难被知晓了。最近我的工作真是深受其苦。

芸友Kristine:

所以在做产品设计项目的时候,会更希望每一位职责人不仅是个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协同解决问题。

庄主:
大家也都是做执行层工作的。我建议大家将自己所任职的岗位其构造、流程梳理清楚,这样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整体的需求。有小伙伴梳理完了可以发出来,我很期待对大家的工作多一些了解。

芸友莉拉:
其实国外的工作人员都只负责某一个领域,工作任务分得很清,谁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庄主:
我说下在我的工作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吧,但不知道与大家有没有一些共性。

在这整个工作流当中,对内,为了解决公司内业务问题,我们会收到来自老板、业务部门的需求;对外,我们会收到来自我们的服务对象的需求,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或政府部门。在这过程之中,整体的产品设计工作由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人员配合完成,每个角色只负责其中的一个环节,这就造成我们每个人都很难看到一个需求从0到1,从发现到落地的全貌。因此,作为设计行业之中的一个角色,负责其中的一个小环节,一定要看到整个产品设计的全貌,知道自己是在为谁解决什么问题,再想解决方案,从谋事到造物。这一点,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共识的。

芸友白泽:
认同,但实际工作里,只能是尽量看到全貌。

庄主:
在设计执行当中,我们要平衡好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前面我们讲到,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才是其目的。所以,对内,我们要解决公司里的业务问题,为公司整体的商业目标去服务;

对外,我们要解决用户的问题,提升用户满意度。现实应用中,哪怕我们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小环节,我们也要做到两者兼顾,在商业目标与用户目标之间取得有效平衡,说白了就是既要帮公司牟利,又讨了用户/客户欢心,如此,才算达到目的。

芸友白泽:
问题的来源,我觉得不管什么行业,追根究底,都是最终用户(使用产品的人),而不一定是客户(提出需求的人)。

庄主:
客户不是问题的直接来源,但很多时候却是直接利益相关者,可对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也需要考虑。


|二|
需求是如何产生的?

前面说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既然如此,我们总要弄明白,我们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来源又在哪里?

1.马斯洛需求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需要系统,分别是: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
从这些需求出发,我们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社会,也引发了其中的各种商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


2.围绕马斯洛需求,我们做过哪些设计?


庄主:
围绕这些需求,我们都做了哪些设计呢?比如,出于对「生理需求」的考虑,我们发明了外卖、服装店、超市,还有很多。

那出于安全需求的考虑,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芸友白泽:
时尚现在更像是一种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

芸友莉拉:
安全方面服装也有涉及吧,比如婴幼儿服装。

芸友白泽:
童装的确对安全性要求极高。

芸友Darren:
比如很多毛衫不准带绳子,容易小朋友做滑梯拴住脖子。

庄主:
对,单从服装角度考虑的话,确实这些衣服对安全的要求更多一些,除此之外,银行、保险,也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孵化出来的一些产品或服务。

芸友黄细炼:
纽扣舒适性面料的材质,外衣面料的材质一般还可以。

芸友白泽:
童装上,比如上衣不能用帽绳一类的,如果用珠片,一定要包好,不能有刮伤穿着者的可能性,裤腰的绳子,也一定在后中钉死,即便是成人服装,我记得兜帽的帽绳外露长度也有严格要求。

芸友Darren:
是的,但是童装国内其实没几个做得特别大的品牌。

芸友白泽:
在我的印象里,巴拉巴拉一枝独秀。

庄主:
我不是做服装的,跟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有一定偏差。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局限在服装领域,这对于扩展我们的思维、眼界,也很有帮助。那我们身边的哪些产品/设计/服务是基于「爱/归属需求」的考量呢?比如说我们的微信、QQ、各式各式各样的社交圈子,都是为满足这方面需求服务的。

芸友白泽:
对当代很多年轻人来讲,服装本身就是一种归属。可能是一种流行风格或者小众品类,比如街头风格,汉服JK,洛丽塔。

芸友暖浠:
我感觉服装也是一种个性表达。

庄主:
出于「尊重需求」的考量,我们做了奖章,设计了颁奖会,包括还有各位服装设计师主持的时装秀,包括各式典礼上的礼服设计,就很好地提升了着装者的荣誉感、成就感。甚至,在服装领域,对于「尊重需求」的反面教材,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囚犯的着装,在设计风格上跟上面说的那些在风格上都是有很大差异的。

芸友Darren:
灰暗压抑的风格吗?

庄主:
也可以这么说,总之,跟监狱的整体风格还是挺搭的,在「尊重属性」的考量上,相对于颁奖典礼上的服装设计,可谓天壤之辈。这些例子也说明,出于角色身份、场景的不同,我们的设计也会千差万别。

芸友白泽:
设计的目的和对象差异。


|三|
哪些需求值得做?

1.客户提给我们的所有需求我们都要做吗?

庄主:
不知道大家在工作中怎么样?在我的工作中,会接到来自公司内部的业务部门、老板的需求,公司外的用户/客户的需求特别多,每天有成百上千条,这样,如果你是负责需求对接的那个人,你每天能接到成百上千条需求,这些需求都要做吗?

芸友Darren:
我们也有类似的很多临时性需求,感觉工作被需求淹没了。

芸友Kristine:
像我这边通常也会归类需求,分类优先级进行处理,从小到大,简入繁,或按紧急程度处理。通常几个优先级并行,协同性就要更强,挺头疼的。

芸友莉拉:
不管是哪一个行业,肯定都是有优先级。这时候人员配合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庄主:
对,上面小结部分所讲的那些东西,有助于帮助大家筛选到有用的需求,当然也可以用它来排需求的优先级,也是可以的。

芸友白泽:
抓核心,了解清楚到底是为什么人设计?

庄主:
这是一方面,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提的需求不为我们的目标用户服务,不能为公司业务带来价值,就不考虑做了。

芸友白泽:
哦哦,用服装行业的话,就是还要维持品牌调性。

庄主:
维持品牌调性,是基于公司商业目标的考量。品牌传播出去,公司就能从中获利。从公司的角度来考虑,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为用户提供无条件服务,在用户满意度之间,总会有商业利益的考量,因此,一个需求的投资回报率、公司的产品定位都会制约一个需求的落地之行,如:
(1)是否针对目标用户?
(2)是否符合产品定位?
(3)需求的商业价值与所消耗时间、人力成本、技术的实现难度是否成正比?


2.生活中发现需求的例子

庄主:
从上述马斯洛需求得知,设计需求来自于生活,贯穿生理、安全、归属/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我给大家讲个生活中发现设计需求的小案例:著名商业设计师贾伟在经历了2岁女儿被100度开水烫伤的经历后,心痛难当,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自责后,发现了平常水杯的不便之处,创造了55度恒温水杯,即将100度开水倒入杯中,轻轻一摇,就可以得到一杯可以直接饮用的55度温水。

芸友莉拉:
这个我听过。

庄主:
对,贾伟是很厉害的设计师。


3.讨论:说说你身边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被解决/哪些问题你觉得可以解决得更好?

庄主:
讲到这里,大家觉得自己身边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被解决/哪些问题你觉得可以解决得更好?无论哪个行业,大家能想到一些吗?

芸友莉拉:
有时候一个人的设计需求出发点往往是自己所爱的人。

庄主:
这倒是个好点子,像恋爱中为了给到恋人惊喜,我们可能去自己手绘情侣T-恤,做一些量身定制的小设计,脱离与恋人的关系来看待这些设计。这些小东西只要做得好,投入到市面上,说不定可以获得收益。

芸友莉拉:
这个和DIY定制好像,我目前暂时想不到。

芸友Darren:
我还想不到,对需求的体悟不够深。

庄主:
没关系,这个部分本来就比较难。我的理解是:发现了需求=发现了商机,有这个本事,我们可以做设计,可以去创业,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才要花费这个时间跟大家做这个思维发散。

芸友Darren:
我觉得创新还是要在专业的基础上。

芸友白泽:
我同意,就像苹果的市场份额,至今没有敌手。不过就像芸友Darren所说,创新要在专业的基础上。

庄主:
专业是一方面,但只有跨专业、跨领域去思考,对组织、结构的进行重新组合,我们才能跳出固有思维的怪圈。

芸友Darren:
苹果最早就是做iPOD,后面发展出这么多产品线,每一个都很强,连最后做的真无线耳机,市场占有都很高。

庄主:

所以,如果它只局限于做iPOD,放弃向其他领域去尝试、去拓展,会有今天的成就吗?这就是跳出固有思维,对组织、结构重新思考整合之后实现的一种颠覆。

这个问题,大家回头可以多想想,可以结合前面的马斯洛需求出发去考虑,确实比较难,但确实对于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开拓更大的职业成长空间特别有帮助。

芸友白泽:
我觉得可以在前期的设计环节,让顾客直接参与。现在虚拟服装也在逐渐应用,个性化定制也在探索中。我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



|四|
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1.讨论:在日常工作中,各位群友接到过什么样的需求,是如何进行分析的?遇见了哪些困难?

庄主:
在我开始说方法之前,各位群友先说说在日常工作中都接到过什么样的需求,是如何进行分析的?遇见了哪些困难?

芸友白泽:
最近我倒是遇到一件事,一件外套,设计师做了分割设计。但草图上的分割位置和供应商的样板差的比较多,造成这件外套视觉上比例不太协调。但这个问题也不怪供应商,是尺寸表做了要求。后来尺寸有更改,但是信息没有同步到。但设计师在美国,中间隔着我们公司的业务组,沟通效率比较慢。

芸友莉拉:
这种问题不应该出现的,一开始有问题就要和设计师进行沟通了。

庄主:
这个属于设计执行层面,可见在开始打版之前,对设计成品的样式心里有个数,觉察到不对劲的时候,与设计师及时沟通,可有效降低返工率。

芸友莉拉:
远距离沟通真的挺难。


2.需求分析方法

庄主:
柳冠中老师在演讲中说: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现象之外才是核心。设计真正的功夫是在设计之外。“

“设计的目的‘目的’是为了‘做事’。‘事’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部因素。我们习惯于研究内因,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外因。而对于外因限制的忽略,正是导致中国近百年来缺乏创新的主要因素。”

这段话,我跟大家举个例子,翻译一下: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需求方在提需求的时候,往往会附带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按照用户给的方案,直接动手设计,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导致设计方案被用户反复修改。所以,在做设计之前,我们要弄清楚对方是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是出于什么原因?先弄清楚要做什么事,事情背后的动机,要达成的目标,再考虑具体的执行,考虑要做一个什么东西来达成目标,要怎么做。

芸友白泽:
怎么界定内因和外因呢?

庄主:
内因就是你要做一个什么东西,外因存在于这件事情之中,设计这个产品/服务的目的、原因。要找到目标,找到触发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像我前面给大家分析我们所处的系统环境,就是帮助大家建立一个系统思维,透出手头上的事情看到整个系统,透过内因寻找外因,就是这么个道理。

芸友白泽:
就是说即便要用需求方给的方案,也要先了解清楚对方提需求的前因后果,避免多次返工。那再总结一下,内因就是怎么执行好,外因就是为什么要执行。

芸友Kristine:
对,对方提出需求的同时,他的心里也会有一个期望值,沟通对方到底需要什么结果,达到什么效果。

庄主:
不是为什么要执行,是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这件事情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你所负责的事情只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你要看到整个系统,这个系统在什么样的运行,在做什么事情?简而言之,知其然以知其所以然,知道要做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要做,要达成什么目标。可能大家的工作环境所限,了解不到太多东西,但是尽量去了解,真的会有很多好处。


3.需求分析案例:我想要一批更快的马

庄主:
比如,用户会告诉我们:我想要一批更快的马。这时候,如果我们直接给用户一匹马,马的奔跑速度不见得能达到用户预期。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用户需求背后的动机,即他为什么“需要一匹更快的马”?他是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是出于什么原因?

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1)根据用户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场景、表现出的行为来分析用户目标,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2)从用户目标,根本原因出发,进行方案设计,从根源去解决问题。

用户说“我想要一批更快的马”这个需求,在不同场景下、由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提出,因目标不同,解决方案亦大有不同,比如:

场景1:赛马场,赛马选手
我想要一批更快的马,大家要怎么帮他去解决呢?这时候我们分析他的目的,是「赢得比赛」,那用什么方式可以确保他能赢呢?

芸友白泽:
需要跨栏的话,就找一匹跳高和奔跑兼备的马。

庄主:
那如何确保他能赢呢?

芸友白泽:
那赢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芸友莉拉:
跨过栏?

芸友黄细炼:
想法不同,看的东西就不一样。

庄主:
在赛马场跑过其他选手就算赢。

芸友Darren:
这个需要对接马场做比对吧,赛马对马的血统的要求非常严。

芸友白泽:
那就先对比其他选手的马。

庄主:
对,选更优秀的马是一个可赢的方案,还有呢?大家可以想想制约他赢得比赛的因素。比如比赛规则(是否可更换比赛工具)、路面情况、双方马速、双方驭马技术、双方比赛策略等等。

芸友莉拉:
参赛者的驾马术。

芸友Darren:
马,马场,骑手,选品都要好,然后三者能完美融合。

庄主:
对,我感觉大家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芸友Kristine:
不同的跑道设计及性质都会对马匹的竞赛表现有影响,跑道的设计及性质、跑道的使用模式、天气等会造成“跑道偏差”,场地也非常重要。

庄主:
其实解决方案还蛮多的,我暂时想到了这么多:
(1)从比赛规则出发:是否可更换比赛工具⇒如换羚羊/猎豹/车跟对方比;
(2)从路面情况出发:清理自己的路面,给对方跑道设置障碍;
(3)从双方马速出发:偷走对方的好马、断对方的马腿;
(4)从双方驭马技术出发:害对方迟到⇒蒙汗药、害他拉肚子;
(5)从双方比赛策略出发:差马——好马、好马——中马、中马——差马。

最后一条就是我们小学语文里面的经典案例「田忌赛马」,孙膑正是通过调整比赛策略,来帮田忌赢得比赛的。这个方案之所以好,因为时间、精力、资金的消耗都最小,效益很可观。

芸友莉拉:
佩服,看来你肯定对马术有一套研究。

庄主:
没有的,只是围绕目标去解决问题,一步步地拆解目标,养成的思维习惯罢了。

芸友白泽:
这里只是说一些解决事情的方案,刚好用赛马举例。当然,有些方案也只是举例,大家还是要遵守规则。

庄主:
对的,比如断马腿、下蒙汗药这样的缺德事情,电视剧里经常出现,都是些下下策,不能学的。但是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其实跟现在市面上的恶性竞争还蛮像的,都是盼着对方不好。

场景2: 偏远山区,通讯员
我想要一批更快的马,这个要怎么帮他解决呢?

芸友莉拉:
去找养马的人。

庄主:
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目标出发,他的目的是:更快地传递信息。所以,解决方案可以是提供更快的运输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要传过去,人和马过不过去其实都行的。

(1)提供更好的运输工具,比如,飞鸽、河流、船只、汽车等;
(2)改善山区条件,提供更方便的通信设备,如:电话、电子邮件、邮箱。

芸友莉拉:
最终要达到目的。

庄主:
对,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猫抓老鼠”,怎样才能抓到,且更快更好?

场景3:古人,日常出行
我想要一批更快的马,这要怎么解决?

芸友白泽:
骑马出行,还是坐马车出行?

庄主:
更快的马车吗?行,但还是局限。大家想,这家伙的目的是「节约出行时间」,对不对?所以我的解决方案是:提供更快的交通工具,或者让别人为其代劳。

(1)更快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汽车、高铁、飞机;
(2)让他人代劳:他可以考虑仆从、外卖、物流、快递等不同渠道。

芸友莉拉:
这个解决方法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问题问的是古代的,答案是古现代结合。

庄主:
这些出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当时没有被解决,但是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看问题。但即便在古代,他也可以有仆从,甚至有可能的话,还可以驯化有比马更快的羚羊,为什么一定要用马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摆脱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去做考虑。

芸友Darren:
不同地形找不同人,如果山区可以找山民代劳,书上找船家,沙漠找向导,甚至信鸽。

庄主:
对,只要在当时能助其达成目的,满足节约出行时间的需求,方法都可行。

芸友白泽:
我们做事情都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不过,可以有人走在前列,发明更好的工具,提升效率。这也是整个社会和生产力的进步,总有一些超前的人带领时代在进步。这是我对“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这几个案例的总结。

庄主:
但从上面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其实这些“更快”的需求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只不过,很多是受当时技术、环境条件限制,暂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围绕“更快的马”这个需求,通过技术、思维等提升去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我讲这个案例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大家在接到一个需求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其背后所蕴藏的目的、原因。

就像我们现在工作中,用户/业务部门在给我们提需求的时候,大都会这样一句话去交代,他不会告诉你“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出于什么因素的考量”,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

今天的这些「需求分析」不是脑筋急转弯,而是我们现实工作中确确实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知道怎么去分析。



庄主总结

一、设计师所处的系统环境
在设计之行当中,我们要平衡好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设计是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才是其目的。所以,对内我们要解决公司里的业务问题,为公司整体的商业目标去服务; 对外我们要解决用户/客户的问题,提升用户/客户满意度。现实应用中,哪怕我们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小环节,我们要做到两者兼顾,在商业目标与用户目标之间取得有效平衡。

二、需求是如何产生的?
围绕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需求,我们的产品、设计、服务类型很多,做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围绕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有做,但相对来讲比较少,这些需求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案被(更好地)满足?弄清楚需求来源,抓住需求,解决问题其中存在的问题=抓到了商机。

三、哪些需求值得做
维持品牌调性,是基于公司商业目标的考量,品牌传播出去,公司就能从中获利。从公司的角度来考虑,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为用户提供无条件服务,在用户满意度之间,总会有商业利益的考量,因此,一个需求的投资回报率、公司的产品定位都会制约一个需求的落地之行,如:
1.是否针对目标用户?
2.是否符合产品定位?
3.需求的商业价值与所消耗时间、人力成本、技术的实现难度是否成正比?

四、需求分析
大家在接到一个需求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其背后所蕴藏的目的、原因。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


如何用设计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