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了就降糖,但你想过没有,这糖降到哪里去了?(二)大部分2型糖友患病初期体型
血糖高了就降糖,但你想过没有,这糖降到哪里去了?(二)大部分2型糖友患病初期体型比较胖,能吃能喝,胃口极好,这多属胃实热型。王玉英教授说,中国人本身带的是“草根基因”,但是如今经济条件好,过上了顿顿有肉的生活,再加上常吃油腻、高糖的食物,喝酒无节制,用中医的话说就是“肥甘厚味”,往往引发胃火。胃火表现为胃口好、容易饿、舌红、舌苔黄厚腻;胃火伤津液,会导致口渴、大便干等。这个阶段的治疗主要是清胃火,多用苦寒药,如大黄、黄连、黄芩、苦参等,食疗方面可适当多吃苦瓜、芹菜等。
《素问·本脏55篇谓:“脾脆,善病消”。脾脆即指脾气虚弱。晋·王叔和《脉诀》日:“脾脉实兼浮,消中脾胃虚,中于欲饮水,多食亦肌虚。”金代李东垣认为:“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H渴欲饮。”明·楼英《医学纲目》日:“饮食不节,劳倦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徐凌跚称脾虚乃糖尿病发病之本,先贤所言“阴虚燥热”是由于脾气虚弱,不能如常运化水谷精微,失去“游溢”与“散精”的作用,使食入之水谷郁而化热,又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令胃阴不足,从而导致阴虚燥热。贺文广等认为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之本,瘀血、湿浊、阴虚乃糖尿病发病之标。
庞铁良认为脾气不能升清的这一环节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杜廷海总结吕靖中教授多年行医的经验和体会,指出:“消渴病病机繁杂,但追本溯源,为脾气虚弱所致,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脾阳虚和脾阴虚的表现。”沈元良认为脾之虚弱是本病的基本病理。
糖尿病发展下去,或诊断得晚,往往出现脾胃虚弱。这时的患者体型一般会瘦下来,口渴易饿的症状减轻,胃口不再大,吃得不像以前那么多,患者以为这是好现象,但发现血糖好像更难控制了。这个阶段,其实是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了,脾胃虚了。这时的治疗应以健脾为主,不能再用苦寒药,多以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为主加减用药。在食疗方面,可适当食用山药、芡实等,应注意其中含碳水化合物,应控制摄入量。
糖尿病如果进展下去,出现乏力、气短、声音低沉、食欲差,就是气阴两虚,治疗上可以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为基础加减用药。如果再出现腹泻、腰酸腿痛、吃不下饭、怕冷等,就是脾肾阳虚了,属于糖尿病晚期阶段,往往合并肾病等多种并发症,治疗上需要补肾,可以附桂八味丸(桂枝、附子、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为基础加减用药。
糖友由于血糖、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高,往往自始至终伴随血瘀,因此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应贯穿整个治疗。另外,精神、情绪、心理压力往往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医看来就是肝火肝郁作祟,因此脾气暴躁、抑郁焦虑的患者需要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青皮、合欢花等。睡眠差也会导致血糖波动,中医往往给予龙骨、牡蛎、枣仁等安神治疗。
很长一段时间中医论治糖尿病多从阴虚燥热立论,这是与古代的生活劳动、就诊治疗等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在当时条件下,由于缺乏检测手段,糖尿病的发现往往是在出现了典型的“三消”症状后,燥热阴伤较明显时。因而可以这么说,阴虚燥热是糖尿病未能得以控制情况下的特定的表现,无法涵盖糖尿病病机全貌。受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启发,结合对糖尿病病人症状和疗效的观察,诸医家逐渐认识到: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是防治糖尿病的根本。脾胃作为糖尿病发生的重要脏腑,其升降失常是糖尿病重要的病理环节,关系到糖尿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临床防治应当以调养脾胃为主,助脾生津,养胃润燥,以达到脾胃功能协调,津液生成、布散、代谢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