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旅程,全新的挑战——致我的本科四年

“听我口令,3、2、1!”
“毕业咯——”
2022年5月18日下午,伴随着一阵欢呼,来自五湖四海的土木学子们抛出了他们的学士帽。至此,为期四年的本科学习圆满结束,全体同学顺利毕业。
从入学到拍毕业照的那一天,我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穿上学士服会是什么样子。当我和我的同学们站在校史馆门前,一起抛出帽子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就这么毕业了。我们摘掉了“under”的帽子,从本科生(undergraduate student)变成了毕业生(graduate student),从此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展开不一样的生活。
时间回溯到2018年,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踏入大学校园。如今,临近毕业,再次回顾曾经走过的路程,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大一:开启全新的旅程
高考录取结果出来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录取通知书上写的录取专业,居然不是计算机,而是另一个熟悉的字眼——土木工程!当我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内心“咯噔”了一下,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从事土木工程这一行的,不过他负责工程造价。这么说来,难道我到时候会“子承父业”?
这个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男生人数远大于女生。我当时还在想到底有多夸张,不至于比我的高中理科班更夸张吧。(高中理科班男女比例约等于3:1)结果入学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班进行了一次破冰聚会。当我看见我们班的同学时,愣了一下,还真的是男生多女生少啊!再看一眼,什么?30个人的班级里只有4个女生?不愧是土木工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后来仔细想了想,说不定别的班可能更少女生呢?
经过为期五天的入学教育之后,新生就准备上课了。在上课之前,负责带我们的助班和心助告诉我们,大一上学期的课程比较少,可以有较多的时间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助班是大三师姐,心助是大二师兄,负责给我们解答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并组织相关的班级活动。
大学和高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只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前往指定地点上课即可,而不像过去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并且每个人都有一张课表,以后上课就依照课表的内容。我看到大一上学期的课表时,觉得很新颖,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上课模式。
开学后不久,各大社团组织就开始招新了。走在路上,断断续续地收到来自不同组织的师兄师姐发放的传单,似乎都很希望社团组织有新鲜的血液融入。一路走下来,我收到了厚厚一沓的传单。然而,考虑到之前根本没有加入任何社团组织的经历,我不知道到底要选哪一个,虽然不加入并不会对我的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总感觉如果缺少了这份经历,就会留下遗憾。所以,我还是决定试着加入一些组织。

第一次选择的是一个院级组织,在报名之后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面试短信。第一轮面试的时候非常顺利,但是到了第二轮面试,我的所有缺点都暴露无遗。鉴于我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我在面试里表现得非常被动,很多的细节问题都没有重视。不过,考虑到我的态度良好,在面试后,组织的师兄专门找我聊天,他们教会了我很多的道理,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第二次选择的是一个校级组织,原本我是不想再报名其他组织的,可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硬是拉我过去报名,我也没办法拒绝他的一番好意。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之后,我在面试环节里变得主动起来,然后顺利地通过了组织的三轮面试,成功当选组织的试用干事。在组织里,我认真学习,向师兄师姐请教不懂的问题。虽然最后还是在转正的环节里失败了,但是也无所谓了,大不了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吧。
值得一提的是,两次面试的部门都是宣传部,因为我觉得宣传部可以负责管理微信公众号,编写推文,这是一件多么高级的事情。而且在校级组织里,我学会了基本的摄影技巧,学会如何操作数码相机,调整光圈、快门速度等。(尽管离开组织后我接触数码相机的机会很少qwq)
到了下学期,生活节奏基本和上学期没有差异。在这段时间里,班级有序地展开了很多团组织活动,一起去参观市里的红色景点。在班委换届大会上,我荣幸地担任了新一届的宣传委员。实际上,在入学初竞选班委时,我也有参与,不过我落选了。这也是我自读书以来第一次担任班委。因此,我成为了众多班级活动里的记录者,大部分的活动照片都是我拍摄的。


大二:走上各自的道路
到了大二,我们成为了众多人口中的“师兄师姐”。似乎是觉得自己的地位突然高了一等,我看见我的室友走起路来脚下像带着风,昂首挺胸,神气十足,完全没有大一刚开学时的那股青涩。
的确,这个时候的同学们已经不再像大一时那么天真烂漫,自由自在了。同学们有了各自的想法,并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一些同学决定开始考英语四六级;一些同学则决定考一些证书,例如计算机二级、普通话;还有一些同学开始寻找兼职,想在空余时间里挣些外快。
我在大一下学期就顺利通过英语四级,然后在大二上学期蓄势待发地继续考六级,也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了两次,第一次选MS Office,第二次选C语言,两次均成功通过。我的其中一个室友选择在培训机构给小学生辅导作文,有时候我会看见他在电脑前忙着备课,不时还会去走廊试着演讲。
大二这一年,我的课表几乎是排满的,因为我看到人才培养计划里选修课的要求学分后,就觉得这个时候多选些选修课,以后就可以少一点压力,多一点时间用来准备接下来的专业核心课程。于是,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选了很多选修课,最多的时候几乎每个晚上都需要上课。如果不是后来知道选修课需要的学分发生改变,我可能不会选那么多课程。现在想起来,能学到东西就行,至少不会浪费多出来的精力。
这一年开始,有一门课程让我感到硬核,那就是理论力学。当我接触它的时候,我发现它和高中的力学知识完全不一样,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概念,就连高中物理最常见的动能定理也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力偶(力矩)的引入,让我对力学有了全新的看法:原来一个物体受到的不只有力的作用吗?不过,因为概念实在是很“硬”,而且涉及大量的分析,所以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学起来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吃力感。
然而,到了下学期,疫情突如其来,所有的教学计划都改为了线上进行。在家上网课的日子格外的煎熬,一来特别容易走神,二来网络状态经常不佳,还有各种各样的噪音影响学习。说白了,学也学不好,睡也睡不好,什么事都做不好。我记得有一门课程是几乎听不进去的,那就是流体力学,里面的概念本来就很晦涩,再加上邻居装修,让我完全无法集中精神。幸亏老师宽容,否则这门课可能就是我大学里第一门挂了的课程。
总而言之,网络上课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我不愿再回想起这一段经历。这半年,我没有任何深刻的回忆,见不到同学,也回不到学校,眼睛一闭一睁,这个学期就这么过去了。如果要我来形容这半年,那么我将找不到任何一个合适的词语,因为这半年没有什么值得珍藏的回忆可以给我留下。

大三、大四:深入专业的核心
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学院开始有序组织同学们的专业分流工作,我们土木系有四个方向可以选择:房屋建筑、道路和桥梁、地下工程和工程管理。这次的专业分流,我的父母不对我提供任何意见,他们认为,我应该自主选择将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到现在的公路事业依旧方兴未艾,我选择了道路桥梁这个方向。
从大三开始,我们又陆陆续续回到学校继续上课。一想到不用再上网课,我的内心变得格外舒畅。果然我还是比较喜欢线下学习吧?
可是,在进入大三之后,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却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好像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感觉学习这些知识很吃力,但是我不想自己就此栽倒,要是这个时候挂科,就会影响到毕业,所以我又不得不打起精神继续学下去。
专业课的知识不同于大一、大二的课程,它除了一如既往的“硬核”以外,还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和看图能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结构力学,无一不揭示出上面提到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师兄师姐会在专业课挂科的原因。除此之外,课程设计的出现,也让大三的学习任务变得艰巨无比,理论联系实践,让设计任务变得格外棘手。
不过,在做实验课的时候,倒是挺有趣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根据材料比例配置混凝土梁,然后进行养护,最后放在加载机器上施压,压坏了就任由我们处置。应变片的焊接也很有意思,虽然我没有尝试,因为我的动手能力实在是太差了。

专业分流后,大家已经根据不同方向进行学习,所以哪怕是同班同学也很少能见面,除非开班会或者是进行一些班级活动的时候才会聚在一起。当疫情暂时缓解,我们得以返校的时候,我看见一些同学在这半年期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差点认不出来。
这个时候,同学们的目标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始为自己的将来着想了,有的人选择考研,积极购买相关参考书籍;有的人选择考公务员,开始研究考试流程;还有的人选择就业,主动参加单位召开的宣讲会,提交简历。
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班级组织过一次调查,了解大家的毕业去向。调查结果发现,全班有近乎一半的人决定考研、升学,有将近20%的人决定考公务员,剩下的人则决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我是在大三就有考研的想法的,因为我想通过继续深造,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一边顾着学业,一边抽出时间备战考研。具体考研的过程可以参见我过去的文章,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临近毕业,毕业设计如约而至。面对这一重要的课程,我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理的,因为它可是毕业的凭证啊。我的毕业设计是负责设计一座简支梁桥,截面选用T形截面,跨径35m,桥宽13m。虽然我在设计的过程里很认真,至少比上一年的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严谨了不少,但是依旧感觉有些困难。前面的设计过程基本都很顺利,就是在画施工图的时候总是出现问题,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改图,把里面的构图瑕疵、比例、数值全部改正。

毕业论文的格式非常严格,页面不能留大量的空白,表格样式必须要三线表、图片前后要空行……只要稍微修改那么一点点内容,就会“牵一发动全身”,整篇文章的布局顿时翻天覆地。指导老师也在指责我们不够细心,没有认真检查里面的错误。我记得最后修改毕业论文的格式花了不下两个星期的时间,前前后后把整篇论文翻看了不下十次,每次都逐字逐句地查看、修改,最后在老师的同意下才得以满足参加答辩的条件。
毕业设计最关键的流程还有一个,那就是答辩。答辩是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举行的,需要我们配合PPT讲解,简单介绍一下设计了什么内容,如何设计,结果怎么样。
我听说在答辩过程中,评委老师是不会看你的答辩PPT的,他们只会看你的论文,所以我就把PPT做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白纸黑字”布局,没有任何的动画效果。然后答辩当天,我上台讲述的时候,果然发现老师们都只是看我的论文,并没有过多地注意我的PPT。
我们学院的答辩小组成员是我们系里仅有的负责教路桥班的三位老师。我看到评委老师名单的时候,心里在想:难道是我们系里的老师太少,所以就决定通过互评的形式进行答辩?总之答辩那一天我感觉莫名其妙的,回答出几个问题之后就通过了。
关于论文查重,我们学院竟然不需要查重!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以防万一我还是特地花重金查了一下。因为学校用的是维普查重系统,所以我也用维普,没想到结果一看,25%!关键是里面重复的都是专业术语啊!尽管我的论文大量被标红,但是后面好像也没有听到学院里有哪位学生因为查重问题不通过的,所以也没过多在意查重率了。

5月11日答辩通过后,毕业设计正式结束。在这之后,我感觉空虚无比,就好像追完一部刚刚完结的番剧一样。内心不自觉地发出一声感叹:就这样毕业了?时间过得这么快的吗?到时候毕业证一发放,拍完毕业照,人也就散了。
可能,这就是大学吧。


附录:大学背后的故事
1、考研初试之后的情况?
在考完研究生初试之后,我没有任何的空闲时间,第二天就去工地里实习了,并没有想太多事情。此后的日子里也没有过多地想有关考研的事情,专心地回到学校的学习当中,顺便准备复试的内容,明白考研复试的进行流程与步骤。
初试成绩公开的时候,我的一名室友在不停地做着祈祷姿势,似乎是很害怕自己没能通过国家线。我没有做任何的心理准备,初试成绩就突然弹了出来。看到自己成绩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毫无任何的波动,就是觉得:哦,这样吗?然后就又继续去做其他事情了。
我的初试成绩是:政治71,英语68,数学85,专业课(结构力学)123,总分347,通过了国家线。然后我看了一下报考院校的复试分数线,发现学术型研究生的复试线是和国家线一样,换句话说,我满足了进入复试的条件。
在复试的时候,考虑到环境的要求,我特地在外面的某家酒店里住了几晚。面试的时候特别紧张,在一开始的英语自我介绍就栽了跟头,不过幸好后面老师提问的问题我都能回答得上来,也不至于会弄得全盘皆输。

最后我的复试成绩是78分,加上初试成绩之后,总成绩位于第五(注:初试排名第四),成功通过复试。当我看见自己出现在拟录取名单的时候,我是有些高兴的,但是这种高兴也仅限于考上的那几天,因为接下来就是选择导师,然后就进入课题组了。
不同学校对选导师和进入课题组有不同的安排方法,有的是可以开学之后就进组,有的是联系上导师了就顺带进组做事。我刚好就属于后者,在联系到导师之后,导师就把我拉进了课题组的群聊里,负责为组里的师兄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然而,让导师感到最遗憾的是,我虽然选择的是桥梁、隧道方向,却不精通相关的软件。诸如“桥梁博士”、“MIDAS Civil”也只是听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去实操。原本毕业设计的连续梁桥是可以给我学习MIDAS Civil的好机会,我竟然错过了。想到这里,无数的懊悔在我的内心里翻涌。于是,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失去的那部分补回来,为此我开始疯狂学习MIDAS Civil,争取入学后不要拖后腿,不然指定被导师责备。
2、大学宿舍的问题?
我的大学宿舍是4人间,室友都是来自本省的同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自然也就出现一些分歧。其实这种事很常见,关键是看如何处理而已。我遇到的室友都比较友好,至少会考虑他人感受,一到12点准时关灯,没有产生较多的过节。而且宿舍没有人吸烟,所以不必担心宿舍内会乌烟瘴气。

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在宿舍里还是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安妮、加西亚、辛迪,还有我,都会各自因为一些小事有意见。曾经有一段时间,整个宿舍处于“冷战”时期,那个时候,宿舍是充满了火药味的——安妮睡觉打呼噜,鼾声震天动地;加西亚打游戏时会大喊大叫;辛迪会带对象进宿舍,然后把宿舍弄得一团糟;我打音乐游戏,手指不停戳屏幕发出噪声。其中行为最恶劣的就是加西亚,我曾经就被加西亚的大喊而气到摔门而出,虽然最后也拿加西亚没办法。后来加西亚和辛迪在私下和解,这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安妮睡觉是真的没有办法,我迫于条件,买了耳塞以防万一。
其实还有一些让我引起不满的行为习惯,例如安妮吃东西时会“吧唧嘴”等等。不过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我也没必要刻意把事情弄大。
宿舍的环境,如果非要评价的话,至少大学四年以来真的没有见过衣服多到要放在桌子、椅子上这种情况。每个人都讲卫生,定时倒各自的垃圾。宿舍内不存在老鼠,没有蟑螂在光天化日之下放肆,整体环境还是能基本满足宜居要求的。
然而,有一点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宿舍阳台会长草呢?可是,这也不是草,更像是某种蕨类植物吧?关键是,拔了它竟然还能再长出来?到底它是怎么做到的?一些潮湿的角落里长出了青苔,踩上去滑溜溜的。面对这种环境,我只能说,不愧是农业大学,所有的地方都充满了绿色,哪怕是宿舍也不例外。

不过,一想到毕业要回收宿舍钥匙,然后收拾东西,大包小包地离开宿舍,还是有点感慨,怎么说也是住了四年的宿舍。这一走,就带走了这里的回忆。不知道将来能不能和室友再见一面,如果能,最好能找个地方聚一下吧。

3、大学的交往问题?
我生性不爱说话,所以在大学里基本都是一个人行动,虽然一开始还能和室友出去吃饭,但是后来室友都去点外卖了,以后的日子里都只能自己一个人吃;上课是一个人坐在前排,从不做后排,除非没有座位;就连自习也是一个人的。
单独行动,显然已经成为了我日常的习惯,虽然这么做容易被人视为异端,但是我认为单独行动也有它本身的好处,至少可以无拘无束,不必刻意地去迎合他人,也不必进行大量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专注于自己所想做的事。
有人说,大学的交际圈就像是一个金字塔。大一的时候,你有100个朋友;到了大二,你有50个;到了大三,可能就只有20来个;到了大四初期,可能还剩下10多个;等到毕业,也就几乎没有多少人了。的确,我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有自己的理想,长时间没有来往,最终只能望着对方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事实上,很多影视剧台词也揭示出这个道理。
Friends come in and out of your life like busboys in a restaurant.(有些朋友通常都是一闪而逝,就像街道上的行人一样。)
——《伴我同行(Stand by Me)》
世间有多少好朋友,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原本可以一辈子莫逆相交,可谁会料到旦夕惊变。从此以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天涯路远。
——《琅琊榜》
之前我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感情,一旦出现什么变故,就会胡思乱想,觉得对方是不是不在乎我,是不是不把我当作朋友,这种情况尤其在高中最为严重。等到后来上了大学,见识的人多了,我也渐渐地放开了。我没有必要一定要每个人都成为我的朋友,所以我不再尝试挽救那些早已破碎的友情,任由其消散在风中。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复杂与不确定性,不像童年时期的友情那么天真烂漫。我知道,社会上有一些人非常险恶,表面上是想和你成为朋友,实际上这些人只不过是看中你的钱,或者是出于其他利益,等到阴谋得逞之后再反咬一口。
我最害怕的就是这类两面三刀的人,所以有段时间我对外面的人充满了不信任,感到难以相信对方的话,甚至很难想象我的父母到底是如何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但是,现在仔细想一下,我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多疑。社会本身就是混乱的,什么样子的人都有,关键是自己要学会如何明辨是非。
4、最后想说的话?
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学院就请已经毕业,在社会上工作的师兄师姐回来讲述他们在单位工作的经历。他们说,出来工作后,单位有很多事情需要他们帮忙处理,时不时还要参加公司组织的会议、活动、聚餐。有时候,他们会在工作之余很怀念当初读书的那段时光,想回到初中、高中的日子。他们表示,读书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社交活动,也不需要自己处理食宿的问题。他们建议我们在大学的这四年时光里要学会珍惜,不要浪费这四年的青春年华。
的确,大学有整整四年的时光,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度过这四年。你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快活,本着“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原则去享受这四年;你也可以在大学里继续学习,努力争取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但不论如何,度过大学的方式没有绝对的错误——因为正确与否取决于你自身的评价,只要你问心无愧。
不过话又说回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念当初读书的日子。不论是刚出来工作的青年,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作者,或者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都说过“想当初我读书的时候……”这样的话。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在告示我们,社会很混乱,没有什么事情比读书更简单了。
想当初,我抱怨读书很辛苦,每天要早起上课,要做很多作业的时候,我的父亲也劝导过我不要埋怨。我当时还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直到现在临近毕业了,回想起当初师兄师姐的话之后,我才慢慢地明白他的意思。
但是,我知道,时间是不可逆的,我最终还是要进入社会,在社会的混沌中,像父母一样在里面摸爬滚打,挣钱谋生。既然是这样,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一事实呢?
微笑着面对它吧。我在旅途的终点等着你,约定好了。

非常感谢你们能读到这里。
再见,我的大学。

Rabpet
2022年6月26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