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德】初中课堂误解了《我叔于勒》

2022-09-13 22:31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如何让你的写作能力变得优秀?

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慢节奏,立足于现实世界的传统文学作品。

《无端欢喜》

《朝花夕拾》

《酒国》

《茶馆》



02:33


【作用】

它们会给你带来沉浸式的心流体验,看完以后你会很充实,甚至看多了你会发现,写作的时候不自觉的就靠近了作者的文风,用上作者的句式。

传统文学如果看不下去,可能是你的看的方式方法出现了错误?

通过相关文学的背景与资料,找齐与现实生活的共鸣感,达到融会贯通的感觉。



01:34


【案例】

你不知道的《我的叔叔于勒》


文中嫌贫爱富,对穷轻启闭之不及的“父亲”形象,让作者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让作者深刻的原因:阅读体验太舒服和完全不同的理解。

作者从16岁的诋毁,到26岁的理解,再到36岁仿佛自己就是父亲。



02:33


【故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法国,父母两个姐姐加上主人公这个小男孩自己生活非常拮据。父亲每天工作到很晚才能从办公室下班,母亲操持家务的时候样样节省,甚至别人请吃饭都不敢答应,因为害怕要回请。平时日用品只能等打折再买,姐姐们的外套衣服都是买回布料自己裁剪。但即使这么穷,每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加上姐弟三人都会穿戴整齐去海边散步。散步的时候,父亲经常感慨说:“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勒是谁呢?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主人公的叔叔,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个混混,花钱大手大脚,把爷爷奶奶留给他的财产花完之后,还把原本留给主人公父亲的那一份给拿走败光。怎么办呢?也许是法院,也许是家族的决定,这个叔叔就被送上了去北美洲纽约的商船。没想到没过多久,叔叔就写信回来说赚钱了,希望能赔偿父亲的损失。

这时候,主人公全家都觉得,这个于勒叔叔真有良心。两年后,他又收到了第二封信,于勒说他买卖很顺利,准备去南美洲整个长期旅行,可能后面没时间给他写信了。没事,发财了就回法国,到时候一起快活的过日子。

主人公全家就很高兴啊!这封信成了他们后十年贫穷生活的微光。在难熬的时候,大家,就会幻想以后要住上怎样的别墅。要过上怎样不愁吃穿的生活。每到周末,全家还会一起去海边散步,看的都不是海,是脱身的绳索。

而意外就发生在一次出海旅行上,在二姐终于嫁人之后,主人公全家带上女婿,筹划了一次去泽西岛的度假。站在轮船上,一个负责剥牡蛎的贫苦老水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在多番试探后,他们终于确定,这个满脸皱纹的狼狈的可怜虫就是叔叔于勒。人家都沉默了,在度假结束之后,他们换了条船,以免再遇到他。



04:20


【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是1883年发表在《高卢人日报》的批评现实主义文学。当时因为社会贫富差距逐渐被拉开,法国作家很流行写,自私的资本家、政客、商人、小市民这些角色,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搞讽刺,这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又脱胎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此时的浪漫与爱情的浪漫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理解为理想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这个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搞出了法国大革命,把过去的封建君主给斗下去了,开始宣扬天赋人权的民主思想。

所以说那个时候虽然日子过着很痛苦,但是老百姓还是充满了对生活的斗志。作家们就坐在塞纳河畔,喝着左岸的咖啡狂写。描写着底层劳动人民如何斗天斗地,歌颂大家高尚的心灵,纯洁的爱情,反正就是美丑对立,善恶对立。大家心里都有一团火,都有为理想牺牲的觉悟。

等到了19世纪下半叶,大家都麻了,发现这个社会矛盾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一个穷人有钱了,他也会变坏,有两副面孔,渐渐的没人谈理想了。大家都开始怼天怼地骂就完事了,这就是批判现实主义。

总体来说,19世纪法国算是大师辈出大小仲马、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福楼拜,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熟的。

这篇《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莫泊桑83年整出的一个小短文。

你说他是讽刺小市民嫌贫爱富的嘴脸吧?其实也不全是。你说他是批判社会制度吧?其实也不全是。他就是一个作家,搞不懂社会了,也改造不了社会了,都骂,都带点嘲讽。

我们假设于勒这件事情发生在1883年



06:15


【国情】

当时,法国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首先,19世纪末期的最后20年,把国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工业产值在世界占比从第二掉到第四。

法国经济停滞的原因:

1851年,拿破仑的侄子,简称拿破仑三世令令军队进巴黎发动政变,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变成了第二帝国,就这事儿,把雨果给气坏了。

他写文章狂骂,一路流亡,甚至还去了《于勒》里的那个泽西岛。

拿破仑三世这个人野心很大,寻思我也不比叔叔差呀。看人主动找德国人的普鲁士王国开战,发动了普法战争,这仗打的德意志民族大团结,打的法国天崩地裂。普鲁士国王还顺便跑到巴黎凡尔赛宫办一个加冕仪式,成立德意志帝国。

这事莫泊桑的作文老师福楼拜也参与了,他当时跑到医院里面救治伤员,后来,巴黎被攻陷,对法兰西绝望了。

锐评之后,福楼拜就彻底投身虚无主义,也不再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角色了。在小说里就像神一样,漠然地指挥人物去表演,然后看小丑就完事了。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学生莫泊桑。

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的无产阶级趁着权力真空期,发动了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即历史上最著名的巴黎公社运动。后来被镇压,法国进入了第三共和国时期。

这基本就到了《我的于勒叔叔》的背景阶段了。



07:30


为什么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呢?

第一个原因是法国人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要赔偿德国人50亿法郎,割让两个重工业大省。还有被打烂的房子和地要修吧,总损失大约200亿

第二个原因是老百姓对国家失去信心,资产被摧毁,不想劳动和投资了,这个精神损失地算,说的就是法国19世纪末经济拉跨的第一个原因“战争”

第二个需要谈一谈宏观经济。

1873年,因为盲目扩大生产,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的过剩危机。

1875年之后,北美,阿根廷,俄罗斯都开辟出了大量肥沃的新土地同时,加上交通运输和冷藏技术的发展,各大洲之间的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同时导致欧洲本地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

地主种地不挣钱,首先赶走农民,同时,因为工厂都盖在一起,倒逼大量农民只能作为无产阶级进程发展。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大部分人都是刚进城没多久的,你能有什么钱?你能有什么资本?你就是城市里被剥削的最底层,又遇上大的经济下行周期,工厂倒闭,找不到工作,你简直无路可走。

其他的侧重原因:

比如说法国的煤炭,铁矿等工业必需品的缺乏

比如,来自英,美的资本流动和产品倾销

为啥要把于勒叔叔送去北美洲呢?

能流动的除了资本和产品,还有就是人力。破产的法国人国内混不下去,怎么办?

可以当船员去亚洲非洲掏掏金,更好的选择是去美国。当时美国刚结束南北战争,北方损失10%的20至45岁的男性

南方损失3%的18岁的40男性,这些都是黄金劳动力啊!

工业发展城市化,一定意味着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

欧洲搞城市化由农村人进城

那么,美国人搞城市化谁进城啊?

之前几百年都是运黑奴解决这个问题,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整了份儿《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伴随着各种具体法令的出台,黑人劳动力循环越来越难以维持,那该怎么办?

于是,美国就给全世界发广告:

“我们这个地方有钱全是商机,就差人了”

你看我们找到这份当年德州移民指导手册,吹了一通环境好之后,来种地需要支付每个人20元的工资。

相对于当时的汇率,一美元约等于五法郎

莫泊桑作为一个公务员的工资每个月大约有125法郎,也就是说说一个流浪汉去美国摘摘果子,就可以挣到作者同等的工资,这能没有诱惑力?

现在家族里出现了一个混混叫于勒,撸小贷欠人80万,本人摆烂,亲戚避之如蛇蝎,能怎么办?

以黑户的形式送到美国去看看,简称重开。

于勒后来为什么又从美国跑回欧洲了?

因为船长给了个信息,于勒已经拍下了一家大商店,做上了大生意。具体做什么生意没写?

这里可以提一下美国19世纪最大致富神话淘金热,淘金热这个浪潮可以说,大大的推进了美国人的西部大开发进程,推进了横贯大陆的铁路工业,推进了铁矿业,带来了资本流动,还推进了房地产。娱乐大概做小生意,赚到点小钱后,跑到某个繁荣的地方盘了个大店。事实的真相是他的店倒闭了,盘店的钱一部分是他转,剩下的不得找银行贷个款各项支出增加。有种自己加杠杆加崩,最后躲债去了。

主人公一家的穷是因为当时法国的社会贫穷,是发展问题、结构性问题,只是相对而言,他们是被剥削的一方,所以才穷,叫正常穷。


【基德】初中课堂误解了《我叔于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