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_《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_第二讲(1)叔本华

本文为阅读《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时的读书笔记,仅对书中个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摘录整理,并浅记一部分思考。写成专栏形式一是方便之后查找,二是希望通过讨论增进理解。受制于个人的知识水平与主观理解,文中可能出现断章取义等疏漏,还望予以指出与讨论。
另,受限于成书时间较早或一些观点长久以来一直未达成共识,书中一些内容可能会存在争议,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无法一一辨别,故观点多以书中所提为准,也欢迎积极指出与讨论。
叔本华的影响
叔本华的哲学将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与人生的意义问题直接挂钩,使得哲学从哲学家的高头讲章中解放出来,恢复了它的原始活力。他对于后来的哲学史和思想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尼采、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等人都把他视为自己的思想先驱。像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里比多”概念,都是从叔本华的思想中发展出来的。
意志与现象
叔本华的哲学是从康德出发的,他也认为世界有本体与现象之分。但与康德不同的是,他并不认为本体不可知,至少我们知道,本体就是意志,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只是意志的不同表现。他认为,意志是推动所有生存的基本力量,也是所有人类欲望和动机的源泉。在他看来,意愿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而是可以从我们的世界经历中推断出来的。
同时,表象不是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中向我们呈现。相反,所有的表象都是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和其他表象联系在一起。知识或科学是对这些有序关系的认识,而不是表象的任意集合。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是我的表象”,它对我们呈现,或被我们表象,是我们关于它的一切论断的前提,世界就是它对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换言之,它对我们永远只是我们表象它的那个样子。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的类型,是因为人有不同的表象方式。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与现代西方哲学认识论上实用主义的起源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指的就是4种不同的表象能力或方式。
第一种表象方式是直观经验的表象方式,它构成物理世界的对象,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生成的充足理由律”。
第二种表象方式是抽象概念的表象方式,它构成判断,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第三种表象方式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直观,它构成数学的对象,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第四种表象方式是行动,它的对象就是意志主体,支配它的充足理由律是“行动的充足理由律”,或“动机律”。
叔本华认为,动物也有现象世界,因为动物也有知性,所以它们也有感觉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有知性的范畴;但它们没有理性。人在某些自然天赋或本能方面不如动物,但需要却远比动物复杂,加上大脑随着有机体的发展而发展,理性就此产生了。因此,理性的功能首先是生物学的功能。概念可以使我们比 较容易地处理、概括和整理知识的原始材料,便于人类交流知识和保存知识。动物只生活在现在,而人却同时还生活在未来和过去。抽象概念也好,理性知识也好,都只是满足身体需要的工具。叔本华这种实用主义的知识论为现代西方哲学认识论上实用主义的起源。
意志、精神与非理性
叔本华将精神视为知识和理性的来源,它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能力。精神是一种能够反思自身的能力,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在叔本华看来,精神是人类最高的本质,它是超越个体的、无限的、永恒的。
而意志则是指人类的意愿和欲望,是行动的动力和目的。意志是一种主观体验,是由欲望和决定组成的,它指的是人类主体性的体验和能力,是我们能够选择和行动的能力。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类内心最深层的力量,是驱动我们行动的动力,也是我们痛苦的源泉。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并不是知识和理性的来源,而是来自于本能和欲望,是一种盲目的、不可知的力量。
叔本华的意志概念实际上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一样, 是典型的人类中心论的产物,即将人类的某种功能强加给存在。在此意 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一种准主体主义。
非理性指的是那些不能被理性所掌握的力量和现象,包括欲望、情感、直觉和本能等。在叔本华眼里,理性及其抽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的具体。抑制理性的无上地位和霸权不是要反理性,而是要恢复鲜活的生命。这是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基本思路。
叔本华的理型
叔本华借用柏拉图的理型论来解决本体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来作为表象与意志的中介。理型是永恒不变的形式,每一个特殊的理型,就是意志客体化的一个确定的级别,是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型不属于表象世界,因而,它们是在时空之外。但它们还不是意志,因为意志是一,而理型是多,但它们密切相关。要认识意志只能通过理型,而不能通过个别事物。理型既是意志的完美表现,又是个别事物的原型和永恒形式,所以它能沟通意志和个别事物,即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