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na Arcana of the Tarot 一命剪辑

毕竟打了这个FB十多个小时,也算有点心得吧,就大致说一下。
首先FB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为30血,耐久阶段为60秒,最终阶段为40血。每个阶段又分为多个小阶段,之后会详细说。
The Sun
第一个阶段,分为四个小阶段,在BOSS血量为23,15,8的时候转换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在上方放出四方向随机角度的红色“太阳”,在逆时针旋转一定时间后向周围扩散。第二个小阶段会增加一个紫色的“太阳”狙,这个狙并不会扩散,而是一直保持慢速逆时针旋转。第三个小阶段会消除所有弹幕,BOSS移动到屏幕中央,随后会垂直从天而降巨大的红色“太阳”,周围还有一圈小弹幕。“太阳”基本保持左一右一,但是具体位置是随机,左侧为逆时针旋转,右侧为顺时针旋转。第四个小阶段变化虽然不太明显,但是本来是全部垂直降落的“太阳”会改变一定的角度。
第一个小阶段的思路很简单,就是输出最大化,这样在第二个小阶段紫色狙出来的时候正好和红色弹幕的时机是对准的,这个时候我们移动到屏幕下方躲避,之后马上回到输出的位置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不过第二轮输出中就转阶段了。顺便一提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输出的区别都不大,但是因为习惯问题所以我选择左侧输出。
第三个小阶段也是同样,在左侧和右侧其实没有太大区别,由于习惯问题我选择在左侧输出。输出的同时要时刻注意上方“太阳”的位置来判断从哪个方向躲避,第三个小阶段的容错基本还是很高的,当“太阳”位置偏边缘的时候,就要在贴近BOSS的位置躲避,反之如果位置偏中间,就要在边缘躲避,BOSS战没有出屏死亡判定所以可以放心。第四个小阶段由于“太阳”的下落角度不再是垂直,所以除了对位置的判断,还要增加对角度的判断,稍有失误可能会被封位。
顺带一提无论是第二阶段的紫色狙还是三四阶段的大“太阳”,都是可以从中心的小缝中钻过的,只是难度极高,一般来讲不推荐。由于是第一个阶段所以可以算第三简单的阶段。
The Strength
第二个阶段,分为三个小阶段,在BOSS血量为20,10的时候转换阶段。BOSS在右侧随机上下移动,并随机位置(右侧)向左发射弹幕,每次转阶段,弹幕都会变得更大,同时速度也会变慢。并且这个变大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第三个小阶段如果拖得时间太久弹幕甚至会变成三分之一个屏幕那么长,这时会很难找到输出机会。
我的思路是直接贴脸进行输出,将输出最大化。这个打法其实最难得在第一个小阶段,这个时候弹幕的速度是最快的,所以有的时候可能来不及反应。只要撑过了这个小阶段,后面弹幕的发射会有延迟,我们有充足的时间移动到安全的输出位置。在后面弹幕变大的时候,贴脸输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越靠近弹幕源,弹幕就越小,缝就越大越容易钻,也不容易被封位。如果在后方很有可能被变大后的弹幕堵到无路可逃。应该算是第三难得阶段。
The Fool
第三个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在BOSS血量为16的时候转换阶段。没错,是16不是15,不知道是不是BUG。BOSS攻击模式分为三种,首先是时刻向外侧发射的360度随机小弹幕,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仔细观察找安全输出角度。然后是以BOSS周围一圈“羽毛”为坐标,一圈扇形的红色“雾气”,扇形的空隙为四格,经过一段时间的旋转后向周围扩散,旋转的角度和速度都是随机的,只有时间是大致一定的。最后则是BOSS周围的一圈“羽毛”会向四周发射分身,并且在触及屏幕边缘的时候爆炸。第二个小阶段,“雾气”扇形的空隙会变为三格,并且在“羽毛”爆炸之后在左上角和右上角稍下的固定位置会分别发射一个紫色的狙。另外就是,阶段强化的效果只有在弹幕是强化后出现的才会生效,比如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在扇形旋转的过程中转阶段,扇形的范围依旧是四格空隙,但是会在之后出现紫色狙。
这里躲避的核心思路就是围绕着扇形的“雾气”,判断旋转结束的时候空隙的角度在哪里以避免在反方向来不及躲避的情况。一般来讲可以全程盯着BOSS“羽毛”的旋转来锁定结束时的位置,但这样就会一直追着旋转跑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输出,且由于分心容易被扩散的小弹幕打到。我的思路是只观察扇形的初始位置,旋转方向以及速度,根据经验判断最后结束的位置,如果距离太远就提前进行移动,否则在原地输出,在扩散之前还有一次提示,有足够的时间修正位置。一般的来讲,如果扇形的缺口在我们的反方向,就不需要进行任何的移动,反之如果缺口对着我们就需要移动到另一边。不过如果旋转速度过快则反过来,因为这时候扇形可能会旋转一整圈。总体上是第二简单的阶段。
The Star
第四个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在BOSS血量为15的时候转换阶段。最难的阶段,弹幕的密度和随机性极高,比较吃底力。BOSS的攻击同样分为三种,首先是BOSS一开始发射的向四周移动触边反弹的三个“魔法阵”,初始的角度一定为正三角形,但是经过多次反弹以后情况就非常多了。“魔法阵”会在移动的过程中向周围释放小箭头弹幕,之后会大幅降低移动速度,三个“魔法阵”之间会出现激光连接形成一个三角形,同时激光会消除掉所有接触的小箭头弹幕。最后BOSS本体会向四周发射多圈等间距箭头弹幕。全程BOSS会随机角度慢速移动或者静止不动。在第二个小阶段BOSS本体会以一定的间隔向周围释放一圈共计五个的大玉,且极大概率和之前的箭头空隙重合。
这也是我当初最头疼的阶段,我现在的思路是没有必要强行拉开与“魔法阵”的距离,因为整个阶段最危险的反而是“魔法阵”释放的小箭头弹幕,而激光会消除这些弹幕。也就是说在“魔法阵”降低速度连接激光的时候,这些激光会成为我们的防御屏障。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最好不要离“魔法阵”太远,即使它同时也是发弹源,只要看仔细不要被三角激光夹击即可。最后就是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输出了。
The Aeon
第五个阶段,一分钟的耐久,分为四个小阶段,在43,29,13秒的时候转换阶段。这个时间是一个估算,向下取整,小数点后的部分都忽略不计了。前三个小阶段每个阶段增加一种弹幕。首先是以屏幕中上方的血月为中心,以正六边形的角度向四周扩散的漩涡状弹幕,漩涡一共可以连成六条线,以逆时针和顺时针交互的方式扩散。我一开始一直以为是固定,后来发现其实这个也是随机角度的。随后第二个小阶段会从屏幕下方出现等间隔两两交错向上展开的每列五个的大玉。位置越高每排大玉分散的越长,所以最好在屏幕中间靠下的位置躲避不然在上方容易被“封死”。第三个小阶段同样以上方血月为中心,会向四周以正三角形的角度发射箭头弹幕,角度也是随机的。最后一个小阶段则是血月发射的弹幕频率会越来越快。
本来算是很吃底力的耐久,但是由于视觉上看似无缝的大玉实际上只有中心红圈有判定,周围一大圈白色的光圈部分是没有死亡判定的,所以我们可以像视频里那样卡在最边缘两排大玉的中间只上下跳跃躲避,难度大幅降低,是最简单的阶段。
话说回来,XX The Aeon是什么鬼,XX不是Judgment吗,记得塔罗里根本没有Aeon这玩意,我读书少你不要坑我。而且The Strength和The Justice的编号也反了,记得Justice才是XI,而Strength是VIII。
Arcana of the Tarot
第六个阶段,混合双打,分为四个小阶段,在BOSS血量为30,20,10的时候转换阶段。这里两只BOSS之一会拥有防护罩无法攻击,在攻击另一只之后防护罩会切换位置。一般来讲防护罩初始位置在右侧,但是一开始BOSS刚出现的时候攻击过快可能导致卡BUG,正好反过来也说不定。一开始只有两种攻击,右侧BOSS会向五个方向等间距释放蝴蝶型小弹幕,每飞过一定的距离后蝴蝶会在原地留下一个分身,分身在滞留一段时间后会超随机方向移动,所以攻击基本可以算二段式。左侧BOSS则会从屏幕左侧边缘向右释放一个巨大的箭矢型弹幕,在接触到屏幕右侧边缘的时候会爆炸并产生一群蝴蝶型小弹幕向屏幕中心方向回旋扩散,最远可能到达屏幕左侧三分之一的位置。在回旋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开攻击的射线。第二个小阶段屏幕偏中心的位置会随机出现三条整体纵向随机角度的激光。激光在指示细线经过一段时间后变为实体同时滞留一段时间。第三个小阶段屏幕左侧会随机位置释放八方向等间距漩涡状扩散的大玉,漩涡为逆时针顺时针交互。最后一个阶段会出现由屏幕外侧逐渐向中心收拢的“蝴蝶”等间距五只以圆形旋转,同时产生三条“尾焰”箭头弹幕,并且还会随机向中心发射一个箭头弹幕。这个旋转的圈会随着时间向中心缩小,最后会变得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屏幕的一个范围,且由于发弹源靠近,箭头弹幕也会越来越密集。
一开始的输出思路很简单,由于防护罩的存在需要左右交替输出,我们的站位需要偏左,因为两种弹幕都是右侧较为危险。需要注意的是,蝴蝶弹幕的攻击形式尽量当成封锁线,否则很容易被滞留弹幕打个措手不及。在第二个小阶段激光出现后,就改为中间偏左的位置进行输出,整体变化不大。第三个小阶段大玉出现后,需要改为屏幕中间躲避,同时注意要尽量离大玉的发弹源远一些,如果大玉在左下就往上躲,在左上则往下躲,这样有更多的反应时间,同时根据漩涡的角度判断缝隙的大体位置。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转阶段的时候,如果我们被激光堵在了屏幕的左侧,可以暂时停止输出避免进入三小阶段被大玉糊脸。最后一个小阶段的要点就只有一个,速战速决。尽量在周围“蝴蝶”转到中心之前结束战斗,因为拖得越久可活动范围越小,弹幕也越密集。和三小阶段同样,可以主动控制转阶段的时机避免封位或者确保BOSS水平高度一致得到最高的输出效率。总体上应该算第二难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