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三观不正?五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我是这样上的。
刚刚过去的七夕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牛郎织女》成为了焦点。
在女性意识广泛传播的今天,大家意识到了这篇课文的不对劲,牛郎偷拿了织女的纱衣,甚至在有些版本中是撕毁了纱衣,才使织女留下来,最后还跟织女结婚了。
明明是偷窃、胁迫的恶劣行为,牛郎在大众印象中却一直是老实善良的人物形象,甚至这个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无人不知的中国传统爱情神话。
作为女性,我们应该批评这种故事的流传,警惕这种行为。作为教师,虽然我们对这篇课文有诸多不满,但也不能置之不理。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的是民间故事,其中《牛郎织女》作为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不仅有两篇课文,该单元的日积月累也是与之相关的七夕诗歌《乞巧》。在正式考试中,考察的方式多样,不是重中之重,但也关系到一分两分的差距。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成绩变成了一个老师不敢说、家长不清楚,但升学时就会见真章的指标。试问这样的情况下,又怎敢让学生有半分知识点的遗漏呢?学生学不学是一回事,但老师该讲的都得讲。
首先简单总结一下《牛郎织女》的考点:
一、考察常识。四大民间故事分别是什么?
二、考察概括故事的能力,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把握。题型多变,如你喜欢民间故事中的谁?为什么?或者你喜欢哪本民间故事?为什么?
三、考查古诗积累。以《牛郎织女》作为题干,默写相关诗歌。
四。考察缩写能力。基本不在大考出现,但五上第三单元作文为学习缩写,缩写范围一般设定为五上第三单元的课文和其他要求阅读的民间故事。
由此可见,《牛郎织女》不得不讲。那么,怎么讲才是问题。
其实,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了,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部分学生比较早熟。我教过三届五年级,每当涉及到这个故事情节,孩子们要么偷笑,要么露出质疑、嫌弃的表情。所以,与其斥责、忽略,不如大大方方地和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个情节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锻炼学生发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在正式上课过程中,我不会对这个情节过多讲解,告诉学生,学完课文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教学进度不赶的情况下,我会留出半节课或一节课,不行的话挤出十分钟也够了。
首先,我会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牛郎的行为对不对?无论对错,明确说出理由来,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再由代表来发言。
我总结了三届学生的发言,都认为是错误的,理由基本分为两类:
一、没经过别人同意,拿纱衣是偷窃行为;
二、仙女在戏水,牛郎偷拿纱衣,还躲在树林里等着织女,是变态。
所以,孩子们能感知到错误的行为,而老师接下去要做的便是正确引导。
我会告诉学生们:
“学习语文,是为了传承我们国家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而那些错误的文化,要被抛弃,要被改正,就像我们改正错题一样。那怎么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还记得自己刚才思考、讨论怎么发言的样子吗?这便是读书带给你的好处,书读得越多,边读边动脑子去想,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分辨对错。
牛郎偷纱衣、躲在树林里等织女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是不尊重人的行为,更是违法的。现在敢这么做是要去见警察叔叔的,可不能学习他的这种行为。如果在生活中,见到这种行为,有能力的话要阻止,或者告诉老师、家长和警察。
可织女敢于追求自由,反抗王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以前的女性不能读书、不能外出工作,只能结婚生子,所以古代人写她们想要自由,总是写对爱情的追求。
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未来,当你能独立思考,不依赖别人,能有工作养活自己时,你就是织女自由、勇敢精神的继承人。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意义。”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考试中不写负面人物、不写负面评价的问题,学生们都是能理解的。
第一次接触课文时,我是愤怒的,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版本,却要选择这个明显让人不适的版本。
潜移默化中,对女性的不尊重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塑造出了一批批认为开荤腔只是开玩笑的男性,甚至女性。
身为普通教师,我们只能尽力在细微之处去引导学生,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进去了,也是有用的。
期待有一天这篇课文能改版或者退出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