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起跑!51WORLD助力县域乡村赢取发展新机遇
近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

这份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明确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去年,国家密集出台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并在文件中不断提及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更是直接把数字乡村列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加速落地,数字乡村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而数字孪生技术可广泛深入县域治理的各环节,有效发挥其分析预测、模拟仿真等作用,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极!
1.乡村振兴热点区县省份分布图
为探索数字孪生在乡村振兴里的典型场景和业务应用,51WORLD以2022年全国县域GDP排名、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022中国乡村振兴百强县研究报告》为数据来源,从GDP、产业兴旺、示范效应等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形成一份乡村振兴热点区县省份分布图(下图所示)。

根据51WORLD的热点地区评估结果,我们观察到,东部沿海地区连同中部内陆部分省份,集中了多数乡村振兴建设热门区县;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建设热度较高。
湖南、湖北、四川等中部内陆省份也相继开展了相当数量的乡村振兴试点。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广东在乡村振兴热点区县省份分布图中热度较低,但根据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数据,广东省也开展了为数不少的乡村振兴建设工程,但由于大多数强县已“撤县设区”,少有百强县上榜,因此统计上出现了一定的错配现象。
* 乡村振兴热点区县省份分布图评价体系:
GDP县域排名,排名前10计3分,11-30计2分,31-50计1分;全国乡村振兴试点县名单,上榜计2分,不上榜不计分;2022赛迪乡村振兴百强县,前10计3分,11-30计2分,31-50计1分。
2.新基建、新经济、新治理是重点任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着重强调了十二项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各省、自治区以《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为基础,围绕多规合一、数字乡村、道路畅通等十二项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地制定工作方向。
其中,在十二项重点任务基础上,海南省提出“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即发展全域旅游网络体系,打造特色民俗景观,非遗保护。
江西省提出强化党建引领乡村建设,即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班子考核评估,强化干部带头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加强乡村建设项目库建设管理等多项任务。
3. 51WORLD数字孪生乡村解决方案
考虑到城乡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差异,乡村建设项目要求提出经济可行、因地制宜、长效运营、高度集约的建设方案。
遵循政策指引,51WORLD着眼于综合数字乡村建设、县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交通路网管理、农房质量安全管理和基层综治等方面,提出“底板共用、场景切割、数据流转、应用开放、政企民多用”的数字孪生乡村方案,主要具备以下特性:
● 打破数据壁垒:对接已有的倾斜摄影、GIS、空间勘测数据、政务数据,实现数据汇聚与分发;
● 降低建设成本:提供低代码的图形化开发平台,系统应用调整好用易用,降低系统建设投入,也降低了对系统维护人员要求;
● 产生持续收入:底板、场景、图层、模型可以被切割、分发、计量、计价,共享给政府单位、社会组织、个人进行使用,共建数字乡村,实现资产价值流通。
01建设统一空间底板实现长效运营
以区县作为中枢,建立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工作机制,通过底板切割、分发能力和丰富的工具,赋能多层级数字化建设,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流转。
同时发挥县域在连接城市、服务乡村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强化县域与邻近城市的发展衔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城市带动乡村的做法,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速实现县域内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底板高效复用
高效智能的AES底板生成算法基于建筑轮廓线、DEM等矢量数据,可生成具备建筑纹理、地形纹理的宏观县域场景底板;用户可按行政边界、网格等方式切分底板,也可通过用户权限、责任范围以切分业务数据。只需一次建设,就可满足多层级、多管理部门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02回应重点建设任务,落地行业应用
规划建设管理
支持加载用地规划、地形影像、倾斜摄影模型等多源外部数据格式,用户可对场景进行各种浏览方式、关键字查询、单体点击查询等方式,便捷、准确地浏览和管理乡村空间规划,并严密监督生态、农用地红线的异常事件。

农村道路畅通
乡村公路建设是长期工程,通过置入规划路网,对比实际建设情况,评估和监督当前建设进度;支持建立高精路网以进行交通大数据分析,用专业预测模型以判断未来交通流形式,以指导道路管理或将来的建设规划。
防汛抗旱和供水
集成多部门传感器和数据,进行数字孪生拟真模拟,准确判定洪涝影响范围;在紧急情况时,通过指挥调度可视化,构建应急指挥沙盘,打通指挥系统,统一调度全区各类保障资源和救援力量。
清洁能源建设
整合县域能源企业、环保部门的数据来源,严密监控碳排放量、排污企业动态,在空间底板汇聚清洁能源建设成果,分析清洁能源布局情况与碳中和指标。

仓储冷链物流
根据产地、仓库等设施位置进行流量流向规划、运输方式安排和运筹优化;以实际运输网络数据,对运输网络进行迭代式仿真,推算多方案物流网络整体运营情况;连结各物流节点,模拟物资多向流通方向以及货量,以评估网络压力、网络瓶颈等。

数字乡村建设
以数字资产的形式汇聚综合乡村业务数据,深入基层管理业务,结合省市级共享数据、互联网数据、企业管理数据等多维度数据资源,依此建设综合城管、综治、应急、农业生产等智慧行业应用。

综合服务设施
在空间底板中反映基础设施部件普查成果,包括村村响广播、摄像头、灯杆等,与城管、应急、环卫等部门系统打通,全方位监测各类综合服务设施的运转情况,用深入到设备的精细化治理方式保障设施长效运转。

房屋质量安全
通过建筑单体化挂载房屋、住户信息,做到房落图,人进房;监测房屋材质、年代、层高和维护情况等信息;用户可按照村、网格或手动框选的方式,批量查询建筑挂载的人、户信息,评估区域房屋质量安全面貌。

人居环境整治
基于村庄环境整治情况调查和监管数据,将基础地理信息与各类农村人居环境信息、巡查信息相结合,建立统一的村容村貌管理模式,采用量化空间分析指标,科学准确地反映当前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动态。

基本公共服务
从村/网格的维度,整合各项县域管理服务资源,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综合评估乡村数字化基层服务能力的抓手;在一张底图上呈现各类慢病管理、医保覆盖或三农动态的统计情况,高效体现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水平。

基本组织建设
以网格化治理为手段,下沉基层管理,以标准地址信息作为地名地址数据融合标准,结合网格员上报工单的处理和反馈评估流程,实现网格各类事件闭环问效管理,精确评估网格员工作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红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孪生场景,构建具备更多功能的党员服务中心和活动场馆,各地党员和党组织通过云端接入,便于随时随地开展组织活动,便捷、高效组织全县单位集中学习,以新颖的方式提高党建学习成效。

4.数字孪生乡村振兴探索路径与方向
01打造特色领先的行业标杆
根据政策导向,在热点建设地区,积极推广乡村振兴应用,打造新型乡村建设、治理的行业标杆,积累实施经验,形成可持续、高效益的建设模式;在西部和北部探索乡村振兴的普遍建设需求,集中力量以数字孪生技术推动高效和经济的乡村建设,下沉探索行业洼地。
02开拓经济长效的运营模式
依据“数据二十条”精神,用数据资产化的思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一次投入、长效运营、便捷更新、分发复用的空间底板,理清各层级、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关系;利用专业API工具搭建业务场景和应用,节省投入成本;推广“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运营思路,激活基层数据价值,为提高县域治理决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03推广扎实丰富的行业应用
在业务上做深做实,通过集成多个业务条线的数据,以数据分析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帮助管理者和相关业务人员实现精细化治理;避免只停留在可视化层面的数字化建设,因地制宜构建县域治理特色应用,彰显县域产业、治理模式的特点。
*文章内容涉及分析、观点及结论仅供参考,且仅限于交流、分享与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