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梯子通向何方——《终之空Remake》掉过的哲学书袋收集

2021-11-06 17:26 作者:真紅様  | 我要投稿

本文是一份资料,力图收集《终之空Remake》中所有的哲学书袋(重复出现的只收录一次)。如果有我没看出来的,请各位在评论区指出,我会尽快加以补充。

如果你想要进一步了解《终Re》中正面出现的哲学思想与哲学问题,这份资料或许能够为你提供帮助——例如,你可以直接将你感兴趣的关键词输入斯坦福哲学百科(https://plato.stanford.edu/)、网络哲学百科(https://iep.utm.edu/)或维基百科的搜索框。


水上行人 7月13日


罗素《心的分析


罗素的5分钟世界假说(five-minute hypothesis)

《心的分析》第九讲《记忆》:从逻辑上说,一种记忆-信念之存在,无需被记起的事件以前发生过,甚至无需过去真正存在过。如果假定,世界事实上是五分钟以前产生的,并且其居民“记得”一种完全不真实的过去,那么这并非是逻辑上不可能的。不同时刻的事件之间并无逻辑上必然的联系,所以现在或未来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否证这个假设,即世界是五分钟以前开始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休谟的认识论的怀疑论(epistemic skepticism)


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康德的二律背反(antimony)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7: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必须以沉默待之。


自然齐一性原理(Principle of Uniformity of Nature)/齐一律(Uniformity Principle

休谟对它的表述如下:“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必然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而自然的进程是永远一致地继续同一不变的。”(参见《人性论》第一卷第三章第六节)


休谟的归纳悖论/归纳问题(problem of induction)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与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107节:我们走上了结在地面上的薄冰层,在那里没有摩擦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条件是理想的,但是,恰因如此,我们也不能行走了。我们要行走;于是,我们需要摩擦力。请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


水上行人 7月14日


《梨俱吠陀》


谜语诗

日本印度学专家中村元先生说:“印度人倾向于更多地注意未知和未限定,而不是既知和已限定。这种对未知的憧憬,导致了一种甚至把视野隐蔽起来的偏好,他们的思维方法倾向于把‘暗’和‘晦’加之于本来的‘明’之上。作为一种结果,印度人喜欢以晦涩的谜来进行表达。在吠陀经的《梨俱吠陀本集》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与谜结合在一起的诗。”捷克的印度学家温特尼兹也说:“(印度人)往往用谜来描绘众神,而且众神也用神秘的谜来彼此娱乐。”(转引自林太《〈梨俱吠陀〉精读》)


机械论(mechanism)


水上行人 7月15日


圣奥古斯丁


摩西十诫


《路加福音》5:3-7:有一只船是西门的,耶稣就上去,请他把船撑开,稍微离岸,就坐下,从船上教训众人。讲完了,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康德的定言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路加福音》8:32-36


水上行人 7月16日


某本关于章鱼身心问题的书

(注:彩名的原话是“タコの心身問題についての本”。我不确定她说的到底是哪本书——日语世界中有一本恰好名为《タコの心身問題》的书似乎符合这里的描述,然而它是Peter Godfrey-smith2016年的著作《Other Minds》(中译本书名为《章鱼的心灵》)的日译,身处于1999年7月16日的彩名是读不到它的。)


时间理论

现在主义(presentism):现在存在,过去和未来不存在

永恒主义(eternalism):现在、过去和未来都存在


水上行人 7月17日


心物问题

二元论(dualism)

唯心主义/观念论(idealism)

唯物主义(materialism)/物理主义(physicalism)


水上行人 7月20日


皮亚诺公理(Peano axioms)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185节:现在,我们让这个学生继续写出一个序列(比如“+2”)的1000以外的数,——这时他写道:1000,1004,1008,1012。我们对他说:“瞧一下,你做了什么!”——他不理解我们。我们说:“你可是应当加上二;瞧,你是怎么开始这个序列的!”——他回答说:“是的!这难道不对吗?我认为,我应当这样做。”——或者,假定他指着这个序列说:“我可是以相同的方式继续写下来的!”——这时如下做法是没有用的:说“可是,你难道没有看到……吗?”——并且给他重复已有的解释和例子。——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我们可以说,比如:这个人生来就像我们理解“直到1000以前总是加上2,直到2000以前加上4,直到3000以前加上6,等等”这个命令那样来根据我们的解释理解那个命令的。


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第295节:那么,人们不就在这种意义上有了对命题的一种证明吗?然而,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不是对命题的证明;但我们说,这让我们有理由假定如此。

(注:另参见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481节:如果谁说关于过去情况的陈述无法让他深信某种事情将来会发生,——那么我不理解他。人们可以问他:你究竟想听到什么?你将什么样的陈述称为相信这点的根据?你究竟将什么称为“深信”?你在期待什么样的深信?——如果这些绝不是根据,那么究竟什么是根据?)


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第275节:如果经验是我们的确定性的根据,那么那当然是过去的经验。而那绝非只是我的经验,而且也是其他人的经验,从这样的经验中我获得了知识。


若规琴美 7月12日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遵守规则(rule-following


若规琴美 7月15日


火宅喻,出自《法华经·譬喻品第三》

(注:此处卓司转述的火宅喻故事是不准确的(扶她自掉书袋露馅+1)。在《法华经》原本的故事中,孩子们被告知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而当他们出来之后要求兑现承诺时,长者并没有给予他们羊车等,而是给予了他们一人一辆大白牛车,远远超出了他们本来的愿望。在此,佛陀以“三车”譬喻“三乘”、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乘”,以终不予三车、而赐以大白牛车之喻,显示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


高岛柘榴 7月12日


hen kai pan(希腊语,日译“一にして全”,中译不统一,有“一与一切”、“一即一切”、“一在一切之中”等等)


横山安子 A面


奥卡姆剃刀(Ockham's Razor)


横山安子 B面


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横山安子 7月13日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6.374:即使我们所愿望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发生了,这仍然可以说只是命运的一种恩赐。因为为此提供保证的那种意志和世界之间的逻辑关联根本就不存在,而所假定的那种物理的关联当然又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意欲的。


横山安子 7月18日


维特根斯坦《1914-1916年笔记》16.6.11:我们可以将人生的意义,即世界的意义,称作上帝。将上帝比作父亲的比喻是与此密切相关的。祈祷就是思考人生的意义。


横山安子 7月19日


《约翰福音》6:64: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6:70-71: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


间宫卓司 7月13日


心脑同一论(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中枢状态唯物论(central-state materialism)

(注:这里彩名通过从其他维度“观察”卓司的大脑活动而“获知”了卓司心中的不安与恐惧。)


《启示录》1:8:主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乃希腊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间宫卓司 7月14日


尼采的永恒回归(Eternal Return)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要向你们列举精神的三段变化: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成孩子。……这一切最重的重负,负重的精神都把它们背在自己的身上,就像背着重负趋向沙漠的骆驼,精神也如此急忙走进它的沙漠。……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车轮,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


弗兰克·杰克逊(Frank Jackson)《玛丽不知道什么(What Mary Didn’t Know)》

(注:这个思想实验俗称“黑白玛丽”。)


反驳物理主义的知识论证(knowledge argument


间宫卓司 7月15日


诺亚方舟


间宫卓司 7月17日


前期维特根斯坦的事态(Sachlage)与事实(Tatsache)


间宫卓司 7月18日


记忆连续性(memory continuity)


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心理标准(psychological criterion)——记忆标准:某人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保持同一,当且仅当t2时的他与t1时的他具有记忆连续性。


感觉质/感受质(qualia)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个人同一性与“单独存在的事体(separate existing entity)”(例如灵魂)


物理主义(physicalism)


四维主义(four-dimensionalism)


突现论(emergentism)与泛心论(panpsychism)

(注:盖伦·斯特劳森(Galen Strawson)认为,如果我们一方面坚持物理主义,认为经验现象完全是物理现象,另一方面承认经验不可能从非经验的东西中产生,那最终只能在突现论和泛心论之间做出选择,由于突现论有神秘主义的嫌疑,更好的选择似乎就是承认物理的东西本身就包含了经验,因此物理主义实际上就蕴含了泛经验论或泛心论。(转引自《物理主义泛心论:组合问题及现象绑合策略》))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样态/样式(modus)是斯宾诺莎哲学中的术语。《伦理学》第一部分界说五:样态,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KK原则(KK principle)

(注:KK(knowing that one knows)原则,即“如果一个人知道p,那么他知道他知道p”。哲学家们认为KK原则是错误的,因为人的心灵是有限的,而KK原则则会导致彩名所说的无限套娃。相反,彩名恰恰试图利用KK原则的无限套娃来证明心灵的无限性。)


自然倾向(conatus)


Numinose II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6.4311: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任何事件。人们并没有经历死亡。


数学的可应用性(applicability)问题


数学对象的本体论问题


斯宾诺莎的两面一元论(dual-aspect monism)

《伦理学》第二部分命题七附释:思想的实体与广延的实体就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实体,不过时而通过这个属性、时而通过那个属性去了解罢了。同样,广延的一个样式和这个样式的观念亦是同一的东西,不过由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来罢了。这个道理有些希伯来人似乎隐约见到,因为他们说:神的理智和神所知的对象都是同一的东西。譬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圆形与在神之内存在着的圆形的观念,也是同一的东西,但借不同的属性来说明罢了。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二部分命题七: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


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三十一附释:一个精神是永恒的,如果他在永恒的形式之下(sub aeternitatis specie)理解事物。


(可供查阅的相关中文参考书推荐:

维特根斯坦哲学:韩林合《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

斯宾诺莎哲学: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

心灵哲学:高新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心灵哲学(布莱克韦尔哲学指导丛书)》

形而上学:Earl Conee,Theodore Sider《存在之谜:形而上学导论》、韩林合《分析的形而上学》)

梯子通向何方——《终之空Remake》掉过的哲学书袋收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