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看V六年,对所有主播和观众的感想
一个虚拟主播,出道,活动,遇到或大或小的节奏,然后毕业。 本来,这就是虚拟主播的流程。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描述太无情了,可本就如此。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是看客,仅仅是看客。之后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对主播做出好或者坏的行为,其实都属于越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众了。 观众对主播投入大量的情感,你可以说他们在用爱发电,也可以说他们在宣泄情绪。因为,根本没有人问过主播想不想要这份情感,也没人考虑过主播能不能承受这份情感;同样的,主播也没问过每一个观众这个问题,对不对?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没人做得到。 言语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 说完观众,再来说说主播。这种情况有点像班主任和学生。班主任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的感受,主播亦是如此。 主播和观众的交流互动,本身就存在悖论。 假设主播从观众那里得到支持,从而心情愉悦,那他(她)就大概率会沉溺于这种愉悦;主播表现出愉悦,观众就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至少短期来看是的),从而愈发加大情感投入的力度,渐渐的形成一个循环。 问题在于,观众的情感投入在某种意义上绑架了主播,让主播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这部分观众。更有甚者,会去用这这一部分观众的标准去要求其他观众。当然,这是少有的极端,但不代表没有。 诚然,观众的问题也不小。肆意宣泄情绪,将自己的情感作为筹码向主播和其他观众施压,究其原因是怕失去从主播那里得到的正反馈,从而丢失了自己的理性。 从行业角度来看,主播套皮活动,观众购买精神粮食,本不应该有额外的交集;但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至少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主播和观众应该是如朋友一般,互相帮助,互相分享,彼此扶持。但,可惜的是,主播和观众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信息差。我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信息差,主播和观众间的矛盾会立即少一半。 其实,我们很难把现在的虚拟主播当成单纯的演员和角色的关系。因为演员实在扮演角色,而虚拟主播是在扮演自己;演员对照着剧本和人设,思索怎么把这个角色表演的好,而虚拟主播只想借着虚拟皮套释放本性,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说完主播和观众,再来谈谈这个国内大环境。就我而言,我认为国内V圈本质上是本土娱乐文化和舶来品交融下诞生,但发育畸形的产物。 原因无非两点: 一、原教旨主义的淡化。 虚拟主播行业伊始,中之人是被明令禁止的话题,虚拟主播几乎就是一种商品。而到了中国,经过几年的发展变化,虚拟更多的变成一种工具,有人图它的收益,有人图它的新鲜,有人就图一乐。当下的很多节奏事件其实就是老一代管人的复刻,但事实证明,人类从历史中吸取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原教旨主义的退场,新的秩序有远远没有建成,是如今乱象的一大原因。 二、本土娱乐文化建设的缺失。 在人口基数大,消费力强的基础上,许多厂家都想要赚大钱,赚快钱,没人会在意娱乐文化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如果V圈想要脱离目前的轨道,就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团队去引领。 为什么是团队而非个人? 第一,人多力量大,很容易懂。 第二,一个人就算体量再大,也不可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而且体量越大风险越高,个人处理能力有限,难以成功。 至少在我看来,国内没有一家在能力,思想,号召力方面都满足领导需求的社团。毕竟谁敢冒这个险呢? 在我的设想里:观众看到自己喜欢的主播,关注,聊天,陪伴,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大家彼此之间以朋友相待,其乐融融。 等哪一天,如果是观众要离开了,大家也能献上祝福,而不是切割; 如果是主播要毕业,或是想转型,想真人出镜,大家也能理解,鼓励并支持。哪怕不爱了,也可以礼貌道别,或是默默离去,不必要破防拉踩。就算有一天,主播又想做回虚拟主播又何妨呢? 虚拟是介质,人的灵魂才是无价之宝。 曾经,V圈的美好想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心,就注定了我的心脏都要为了温暖他人而跳动。我始终愿意相信,大家都是怀着原始的善意来到这个圈子,来这里追逐梦想,来这里寻找爱与快乐的。
May the peace and love be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