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9 王道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9、王道
即鼓吹“仁政”的先王之道。儒家的反动政治主张,指用所谓仁、义、道、德治天下。
周朝是最早标榜“王道”的。《尚书·洪范》载:“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是说,没有偏私,没有朋党,王道是宽广的;没有朋党,没有偏私,王道是平坦的;没有反复,没有偏私,王道是正直的。这都是骗人的鬼话。鲁迅深刻指出:“虽是那王道的祖师而且专家的周朝”,也用武力伐纣,“非使他们的血流到漂杵不可”;同时把造反的“顽民”[1],“从王道天下的人民中除开。”可见“王道”是“毫无根据”的[2]。说穿了,周朝的“王道”就是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到了春秋战国,孔丘、孟轲大肆宣扬“王道”。春秋末年,奴隶们不断造反,新兴地主阶级致力变革,实行法治路线。这时,孔丘拼命地以“王道”、“德治”反对“法治”。他叫嚷:“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这是说,用政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这样老百姓就会竭力逃避惩罚,而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德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他们,这样老百姓就会有差耻之心,而且也守规矩了。其实他的“王道”,是为了反对奴隶们起义,反对新兴地主阶级变革,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战国中期,孟轲进一步系统地提出“王道”、“仁政”的学说。他说:“以德行仁者王”,“行仁政者王,莫之能御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4]。他把法家的强兵政策和为实现统一所必须的封建兼并战争,诬蔑为“霸道”。实际上,他和孔丘一样,到处煽动奴隶主复辟势力进行武装的反夺权,策动对地主阶级政权实行反革命武装干涉。他讲的是“王道”,行的却是“霸道”,是一个十足的奴隶主霸权主义者。孔孟的“王道”,集中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对封建新制度的反抗和企图复辟的愿望,是地地道道的复辟之道、倒退之道。
秦汉以后,“王道”成为地主阶级顽固派守旧倒退的理论。他们把奴隶主阶级的“王道”,改造成为地主阶级顽固派的“王道”,并且给“王道”披上超阶级的外衣,对劳动人民搞思想上的欺骗和麻醉,反对地主阶级革新派的进步主张。西汉儒家董仲舒认为,“三纲五常”就是“王道”,“王道”是从“天道”来的。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5]“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6]“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而不任刑。”[7]可是他对劳动人民,却主张“设刑以畏之。”可见,他的“王道”也是假的,是为了反对西汉初期的法治路线。此后,北宋儒家程颢、南宋儒家朱熹、明朝儒家王守仁,都打着“王道”的招牌,镇压劳动人民,反对地主阶级革新派,为地主阶级顽固派服务。
由于“王道”是复辟倒退之道,是sha人的软刀子,是愚弄劳动人民的麻醉剂,因此它受到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欢迎和利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就宣扬“王道”是“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指导的原理”,把侵略中国说成是“是为了帮助中国建立‘王道乐土’。”他们所谓“王道”,就是烧杀抢掠,所谓“乐土”,就是把中国变为日本殖民地。教员曾经尖锐地指出:“抗日战争如果不胜利,所谓‘仁政’不过是施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于人民是不相干的。”[8][-]也鼓吹孔孟的“王道”,叫嚷要实行“德”、“仁义”、“忠恕之道”,咒骂无产阶级专政是“绞肉机”,宣扬“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王道”,就是要对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施“仁政”,让他们重新上台,复辟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施用暴力的机关或者机器。”[9]所谓不使用暴力、广施“仁义”于一切阶级一切人的“王道”,是从未有过的。我们无产阶级公开申明,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要使用暴力镇压被推翻而又不甘心si亡的反动阶级和一切敌人,“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10]
注:
[1] 殷民。
[2] 《鲁迅全集·关于中国的两三事》。
[3] 《论语·为政》。
[4] 《孟子·公孙丑上》。
[5] 《春秋繁露·基义》。
[6] 《汉书·董仲舒传·举贤良对策一》。
[7] 《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8]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849页。
[9] 《列宁选集》第三卷321页。
[10]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3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