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的头像足够蠢,就可以远离「狗屁工作」么?
朋友们,让领导失去沟通欲望的头像,你换了吗?
跟以往流行的刘亦菲、欧阳娜娜的可爱头像不同,这些个头像中的人物或歇斯底里,或表情滑稽,主打就是一种清澈的愚蠢。希望通过这种“让领导觉得难堪大用”的另类人设,能让老板收回在嘴边的需求,另寻良才下达重务。
搞怪的同时,也让人不禁深思,这些头像除了是娱乐消遣,是否也折射出了一些打工人们的内心声音?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言,20世纪末,人们一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莉莉丝CEO王信文也曾坦言让人珍惜工作,他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会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现实却是,奇点未至,打工人却一个个要撑不住了。加班到凌晨,早上还查考勤打卡。多劳不多得,反而多干活。努力工作到头来吃力不讨好,还得不到应有的报酬,那索性就从源头解决问题,别来找我干活,于是“让领导失去沟通欲望的头像”开始风靡。
当然,大多数的“头像”大多只是停留在互联网和好友分享之中,当领导的金口一开,社畜们只能在上进和上香之间选择上工。而这些头像,也成为了当代人传达这种反抗心态的小小途径。

很多打工人在抱怨工作时会反复问自己同样一个问题,“我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时候,一个概念吸引了社畜们集体的目光——“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
人类学家David Graeber所称的“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指的是那种“完全无谓,不必要或有危害,连受雇者都说不出这份工作凭什么存在,但基于雇佣关系又必须假装其重要性的雇佣类型”。
不同于一般人理解的那种低薪、劳累又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那在书里被称为Shit Jobs),他提出了另一种对“糟糕工作”的定义——它们不一定会直接损害你的身体,但会造成持久的精神伤害。比如“为了让某人感觉举足轻重”而存在的“帮闲”,“为了让一个组织能宣称它在做某件事”的“打钩人”,“只有组织有某种小错或故障,才需要他来工作”的“补漏人”。
Graeber认为,“狗屁工作”包括前台、门卫、公关、业绩监督员、职业管理人员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极易被替代,而且分工过于细化,原本可以由同一个人去做,却被人为地划分了出来。

“狗屁工作”的出现存在社会层面的原因。投资人、董事会、职业经理人攫取了生产活动中的大部分利润,而基层员工所获得的回报却没有跟上财富增长的步调。
有相当一部分雇主为了彰显自己的重要性,雇佣许多非必要的下属,设立种种繁琐的办事机制,使企业内部叠床架屋,毫无意义的工作与日俱增。此时雇员的“狗屁工作”与其说是“创造价值”,不如说是“看守价值”。
实际上,除了“狗屁工作”之外,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工作,对于从事那些职业的人来说,可能也很难说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然后我们就看到,从奶茶店的基层员工,到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打工人们统统表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自己的工作都是“狗屁工作”。


打工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
每天都干着不喜欢但可以维持生存的工作,反复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在工作重压和身心疲惫的双重打击下, 职业倦怠(burnout)由此而生。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长期过度的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惫的状态,但并不是一种疾病。
很明显的表现是,当我们脑海中出现上班这个念头的时候,整个人心情断崖式下跌,就像正在打游戏的自己收到了老板的消息一样。
小时候大多数人都喜欢海绵宝宝,永远都积极乐观。不喜欢章鱼哥,不理解他为什么每天都那么暴躁,总在发脾气,常与蟹老板起冲突。
自己长大后却逐渐理解章鱼哥、甚至成为了章鱼哥,每天都被工作上的琐事搞得心烦意乱,面对无理需求的老板,真的很难不想“一拳打爆地球”。

职业倦怠十分普遍,尤其是在20多岁的年轻打工人当中。
微软对3万名员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的员工正在考虑辞职。麦肯锡公司等机构的劳动力数据显示,全球40%的劳动力打算在未来三到六个月内辞职。
职业倦怠也存在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包括血压升高、损害心血管系统、危害免疫系统,并引起疼痛、消化不良和失眠,暴躁、易怒,对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苛求,然后就是失眠、抑郁、暴饮暴食或者厌食。

职业倦怠存在许多解决方法,比如提高对自身工作的掌控权。但这种解决方法并不掌握在打工人自己的手中,更多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意愿。就算自己觉得做的不错,甲方爸爸可有很多话要说。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转行,但转行之后的人也有可能陷入另一轮的倦怠循环。所以我们要确定,自己离开的原因到底是不适合这份工作,还是不喜欢自己的老板、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或者其他和工作内容本身无关的因素。
一份全新的工作也许只有某一个方面才是真正让我们兴奋的,但是牵涉到这项工作中的其他事情可能是完全让人讨厌的。想要跳出职业倦怠的周期律,我们必须在做出某种理性量化权衡之余,听从内心最迫切的召唤。
当然了,不想转行的大多数人走向了第三条路——摸鱼。

对于大多数人,精神离职是起效最快的压力解药。通过把工作与生活隔离开,人们把工作彻底定义为通过时间换取物质的行为,剥夺了原本赋予它的精神属性,放弃了在工作中寻找人生价值这个内耗元凶。
“只要我接纳工作没有意义这个事实,并且开始摸鱼,我就不会内耗了”,精神离职的人们如是说。

从逃避工作的角度来看,精神离职是我们面对职业怠倦时的自我保护行为,是Richard Lazarus和Susan Folkman提出的“应对方式”(Coping)之一。
Lazarus和Folkman是应对领域的开创者,他们认为,当人们面对压力时,适应压力的方式有很多,而“应对方式”是我们为解决问题或减少压力而做出的有意或无意的尝试。对于职业怠倦的打工人,精神离职就是一种减少压力的“应对方式”。
不同于寻求他人帮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精神离职的人们大都选择降低预期、回避问题,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行为治疗的角度来看,短期内确实能做到缓解焦虑,但并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它能暂时缓解工作带来的焦虑情绪,减少不合理预期,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忽略问题存在可能暂时有效,但接纳问题存在并制定相应计划才是长远之法。
不仅如此,精神离职的人们想要平衡好“狗屁工作”和“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在心理上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情绪成本。

对于大多数精神离职的人而言,我们只是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尽量完成“奶头乐”指标,我们在刷剧、在玩手机、在想晚饭该吃什么,唯独没有“追求兴趣爱好”。
不少人在面对压力时也会诉诸于某些自我安慰行为习惯(如暴食、过度观看电视,睡觉或沉迷于网络游戏),部分精神离职的人也会从工作中抽离时间,来做类似的事情。
应对理论称之为“不健康的舒适区”,也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在这些活动中寻求暂时的安慰是一种知觉错误,只会导致更多的痛苦情绪。

所以,精神离职并不是一种放纵式解放,而是可控式妥协。在根本上我们仍然处于一个内卷的大环境,只不过精神离职的人打着反内卷的大旗,在内卷赛道上选择了爬着走。我们仍然需要找到导致内耗的根本原因,并解决它。

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经实验研究得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指出,动机(motivation)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想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不一定需要把工作看得特别重要。在完成简单工作时,动机水平高,效率可以达到最高;但在完成困难的任务时,效率的最高点是处于低动机水平下的。
水平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水平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简而言之,下一次想摸鱼的时候不要有太重的负罪感,可能只是手上的工作太多太难,我们只是通过降低动机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不能长期精神离职,这只会让我们的工作效率保持在一个低水平,该认真敷衍的活儿还是得认真敷衍一下的。
至于老板那边,能把活儿按时干完就是最好的解释,他还能管你精神离职?

但我们身边也存在“工作狂”这一类人,他们好像有着无穷的动力,每天都带着兴奋走进公司,脚步声能在公司的走廊里传得很远,谈论工作时也是两眼放光。对他们而言,工作并不是一个负面词汇,而是能带来正反馈的精神嘉奖。
无论是“狗屁工作”还是“精神离职”,这些词都为工作设定了一个负面的语境——它是无聊的,是烦人的,是劳累的。
所以工作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是怎样的?它跟生活是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
其实没有什么“应该”的事情,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大多数社畜来说,工作意味着辛苦,意味着我今天要在工位上坐8小时以上的牢,而生活意味着休息,意味着我能一觉睡到中午十二点,因此将二者区分开来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工作意味着梦想,意味着我能获得别人赞赏的目光,生活意味着堕落,意味着我的工作将不会取得进展,“工作狂”就是这样。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工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工作,他们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对待工作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心。
所以,工作与生活其实是一个光谱,并且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平衡点。有的人重心偏向生活,过多的工作只会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而偏向工作的人恰恰相反,“诗与远方”对他们而言几乎是天方夜谭。
就像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倬云在谈论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时说的那样,工作“不仅是维持你的生活,也是把你带进社会的一个角落,也是一个连线。工作之中,你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你可以获得许多人生,或者是该有的态度 。”
愿我们都能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点,不必在用搞怪的头像作为发泄的途径,走出内耗的怪圈。
References:
Krueger, A. (2022, August 23). Who Is Quiet Quitting For? https://www.nytimes.com/2022/08/23/style/quiet-quitting-tiktok.htmlHeller, N. (2018, July 7). The Bullshit-Job Boom. 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under-review/the-bullshit-job-boomChowdhury, madhuleena Roy. (2019, September 3). What Is Coping Theory?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coping-theoryCherry, K. (2022, May 24). The Yerkes-Dodson Law and Performance.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the-yerkes-dodson-law-2796027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