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马人的至福乐土——埃律西昂帝国-1

2023-04-12 22:06 作者:鵐-瓦里庇利斯-水月  | 我要投稿

        埃律西昂帝国(拉丁文:Imperium Elysian,一般缩写为ELY),通称埃律西昂或罗马,是由东罗马帝国的人民为了逃避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而在埃律西昂大陆建立的政权。其版图位于埃律西昂大陆中部,东北为文兰阿尔庭共和国,西北为汉人移民建立的仙漠共和国,南方则为斯巴达尼亚。此外帝国还在世界各地拥有5个海外总督区(基克拉迪亚、雷托尼亚、毛里塔尼亚位于西非、震旦位于东亚、吕宋位于菲律宾)、一个瓦兰吉亚军区、两个海军司令部(小克里特与尼普顿 )、一个“释奴共和国”(卡泰尼亚)、一个“兄弟城邦”(阿尔巴农)与两个保护国赫斯迈尔联盟和安提利亚,领土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有争议,视计算版图的方法)同时拥有近一亿三千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大国。埃律西昂是一个介于移民国家与传统国家的杂糅体,他们即是这片大陆的外来人,又是这片大陆上最早的封建国家,同时承接着罗马近2500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虽然有不少人已经乐而忘返,认为这里是众神给予他们的“至福乐土”(Elysium)。但仍有一些人怀揣着古老的梦想,他们身上流淌着罗马人的血液,而罗马人必将如奥德修斯、埃涅阿斯与君士坦丁·帕列奥略一样,再一次的踏上远航,回到他们的故土。

地理

埃律西昂几乎四面环水,气候相对适中,资源丰富。帝国的西部和东部都各有一片山脉将其版图一分为三,其余地区基本上都为平原。西部盛产大量优质树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新地中海,且几乎拥有世界上所以的气候类型,宜于作物生长和人类生存。

埃律西昂大陆

行政规划:

在习惯(而非法律)上,埃律西昂将帝国本土分为5个大区(praefectura praetorio)和15个行政区(Dioecesis):

东部大区:埃律西昂海岸(东南)、神圣埃律西亚、阿帕勒西亚、新狄奥多西亚、埃瑞克森(西北)

南方大区:安德诺尼卡

中央大区:斯基泰(中央平原)、波莱利亚(大湖)、卡洛基亚、亚利桑那盆地

西部大区:埃斯珀里迪亚(西南)、图勒(西北)

北部大区:阿西尼博亚、希伯尔伯利安(北部沿海)、阿特拉斯山脉

行政区并没有政府机构和行政权力,仅仅是一种处于方便而设置的划分。


而在法律上,帝国被划分为60个行省(provincia),包括18个皇帝管辖行省、35个元老院管辖行省 、6个特殊的农业行省,以及一个皇室财产行省。此外还有19个独立的城邦。

每个行省都有的领导部门一位总督(governor)与十人委员会组成,总督由皇帝或元老院任命(取决于皇帝行省抑或元老院行省,农业行省从属于元老院,皇室财产行省从属于皇帝)十人委员会则有行省的议会组织百人议会中选出,行省的权力较高,拥有独立的法律、税收乃至地方驻军的权力,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力。总督没有任期限制,但每隔三年百人议会就得投票决定他是否有资格继续担任,百人议会也可以否决上层派来的人选。

每个省数下辖个市(Regiones),帝国被划分为400个市。每个城的行政官(praefectus)由行省总督任命。每个市都有一个小议会。处于普通的城市外,还有诸如农业市、工业市、原住民保留地、港口区域等特殊行政区划。市下面设有各镇,镇则一般设有城邦、村或区。

由于历史和风俗原因,和现实中的美国相比埃律西昂更加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也更加分散,基本上每个市都是呈环形的布局逐步扩建,人口主要聚集在城市内,城市和城市间有不少空地被改造成农场或牧场,不同人口聚集地之间用高速与铁路链接。(埃律西昂的公共交通也比现实中放美国好的多,早在17世纪就修成了通往四周的大型高速路,并沿用到了现在)


城邦(polis)一般是包括根据兰森堡条约所设立的贸易港口、以及帝国境内拥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包括帝国的首都埃律西亚、帝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新伦蒂尼姆、帝国最大的内陆城市卡罗基亚与帝国的宗教圣地埃塔基亚,除埃律西亚外的直辖区的领导者被称为专员,由当地的直辖区议会直接选出。一般直辖区的面积稍大于市。

埃律西亚的管理者为代理人,由皇帝直接任命。


除去这些直辖领地外,帝国还有一些海外领土,包括拥有帕纳马斯运河并负责警戒和维护运河的新尼凯亚,基克拉迪亚北部的卢基亚群岛,雷托尼亚北部的石脑油产地尤多拉,阿特拉斯洋南部的马洛伊内斯群岛,以及埃律尼克洋上的数个归属于帝国管理的岛屿,这些海外领土大多拥有自己的议会,其成员也可以作为埃律西昂公民参与公民大会,但一般无法参与元老院议事,其总督则要么由帝国委任,要么由自己选出。

政治

法律

帝国的法律沿用了罗马的大陆法,而所有法律的权力都源于埃律西昂法典,任何法律都不得与法典抵触。元老院负责维护宪法实行,而皇帝则负责维护法律的公正。皇帝有权下发特赦令,而元老院也有权驳回特赦。

帝国法典中中突出人人在法律前平等皇帝犯法与奴隶同罪,每一个成年(16岁以上)的埃律西昂公民都会得到完整的民事权利,规定家中幼子/女必须继承家业,土地归土地所有者等。

法律体现了法国大革命中自由的原则,至于平等和博爱...埃律西昂人专门修订保障奴隶人权的法律....


政府架构

埃律西昂是个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奥古斯都理论上拥有军、政及外交大权,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多次发挥重要作用,但自19世纪以后,一方面皇室的权力开始逐渐受到法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共和思想崛起的时局也迫使那些没有多大才华的君主识趣的不主动抛头露面。大多数时候,元老院掌握着帝国的实权。1897年,元老院通过了法律取消了皇帝解散议会的权力,并将立法权牢牢控制在元老院手中,皇帝的所有法令都必须交由元老院或公民大会票决通过,埃律西昂开始逐渐向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转变。

元老院

埃律西昂是个一院制国家,其罗马元老院共有600个席位,任期是6年一届(但没有连任限制)元老院拥有立法权、司法权和部分行政权,权力极大。元老院的决议就是法律。

元老院的组成包括:

皇帝本人指定的十名元老,共计十人

两位执政各可指定五人为执政,共计十人

每个行省可以由百人议会选出并由十人内阁确定派出两位人选,总计180人

除埃律西亚每个直辖区可以派出一名元老,总计18人

埃律西亚可以派出三位元老,共计3人

海事局可以派出三位元老,共计3人

原住民议会可以选出五位元老,共计5人

东正教和多神教均可以派出两位祭祀/牧首,共计4人

奴隶/释奴代表3人,由皇帝指派

5个总督区每个区可以派出两名元老,共10人

各附属国、附属国内部的保护国共计30人,由当地政府指派

剩下的327人按各行省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

所有元老必须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政府官员可以出席会议并发言,但他们没有投票权。

大法官一般由元老院投票选出,负责领导元老院。


罗马没有政党概念,但私下里许多元老会拉帮结派。同时随着政局变动,近20年来诸如“平民派”和“贵族派”的概念被重新采用。


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每年举办两次,与会者由各地的议会选出,人数为“该行省/区成年公民人口的十万分之一”(根据1891年修订的法律),会议主要负责审查元老院通过的法律并打回不合理内容,也可以提交新法律/议案,此外还可以直接质控不合法的官员,但本质上公民大会没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公民大会的成员必须家中非元老非公职非贵族才可参加。公民大会的领袖被称为保民官,由公民大会选出,负责领导会议和决定是否在特殊情况下召开新的会议。保民官也会在元老院举行会议时旁听,并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本质上不能决定元老院会议的内容。


执政官

统领帝国的是两位执政官,其中一位由元老院选出,另一位则由皇帝任命,执政官的拥有对大小事务的决定权,同时也拥有对另一位执政官的否决权。执政官同时是帝国军队的长官,是埃律西昂军团的最高指挥官。执政官的任期是一年,但通常一位执政会连任3-5届。执政官的权力包括组建各年的政府,领导政府的各项工作。

一般来说,由元老院选出的执政被称为财务官,主要负责国内的内政,财务,立法,发展等事务,由皇帝指派的执政被称为骑兵长官,主要负责外交事务、军备事宜和处理贵族事宜。当爆发大规模战争时,其中一位执政必须到前线指挥,另一位则坐镇首都稳定秩序。

由于罗马特殊的制度,夹在皇帝和元老院之间的执政通常没什么影响力。财务官大多数时候都代表元老院的意志,而骑兵长官则多为皇亲国戚,代表皇帝的意志。


皇帝

英白多拉、巴塞留斯、第一公民,帝国的半神,罗马政府的最高者,埃律西昂的世袭君主,然而从法律来说,帝国的君主制(元首制)却与欧洲大相径庭:

皇帝的权力基础系由元老院和人民的授予,而非天授。(每任皇帝上台前元老院都会进行表决)

皇帝没有整体与无所不包的权力,系由若干个别的执权,如行政、立法、外交大权的集合,包括人民对其所生的威望。皇帝无法跨级任命各级官员。

皇帝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亦即“法律超越于皇帝之上(Leges super principem)”。

在实际运作中,罗马皇帝的法理权力类似于现实中的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皇帝。

除去各种各样的皇室管理部门外,埃律西昂还拥有共治皇帝,不过这个职位在早已完全名誉化,共治皇帝一般由皇帝的继承人,妻子或得力助手的皇室成员担任,由皇帝指配。


内阁

两位执政有能力提名30个不同职能官员,每个数人的名单,绝大部分需要由元老院选举通过才能正式任命。他们负责领导各部门,向元老院和皇帝负责,剩下的一些小部门则由两位执政或皇帝指派。

两位执政可以直接任命十二位执法随从,他们大多都兼任其他实权管职(如地方长官或中央官员)并作为执政的顾问存在。有时也会被任命为中央官员。

除此之外,皇帝和两位执政官都有能力提拔自己的顾问,这些顾问没有实权。

几个帝国境内比较特殊的部门:

帝国海事局

        从名字来看,埃率西昂海事局是管理管理水上交通和舰船登记的,这也确实是他们的职责之一,但事实上海事局的职责却要大得多:简单来说,除了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以及其他军队自己的水面舰艇外,海事局管理着埃率西昂所有在水上漂浮的东西,包括海军船只,民用船只;此外还负责管理部分港口城市、军用港口、乃至部分岛屿。除此之外他们还负责监管船只建造,海关及各附属国的海关,海员训练,贸易,打击走私保护海防等等,权力极大。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得从帝国的历史讲起,在罗马人来到新大陆的时候,同行的还有一些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他们是来当雇佣兵或做贸易的,当然了,显而易见的是,建国之处的埃率西昂除了和土著以物易物之外不存在贸易,这些威尼斯商人处理在最初的聚集地里的集市当小贩,就只有出海打渔了。由于帝国只剩下了几艘船,他们只能自己造船自己用,久而久这些“加拉塔人”成为了帝国的职业船夫,这些人保留的意大利语和天主教信仰,并居住在皇帝划分给他们的特殊行政区:位于埃律西亚不远的港口小加拉塔。

        后来随着文兰和小克里特被发现,以及帝国向四处的拓展,对海上贸易的需求海上逐渐增加,由于当时由加拉塔人组建的德尔芬商会(该组织最终演变为了帝国的德尔芬总商会兼证券交易所)对贸易的影响与忠心(加之帝国本身也没心思在这上面),早期帝国的所有舰船基本都归德尔芬商会,他们承担了帝国早期的海防事务(不过这个时候的海防也就是让贸易商船携带武装防止走私和海盗而已),同时在必要时刻(欺负土著)时利用他们的舰船充当登陆舰和海军。

        随着帝国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不断的跨海殖民,对舰队的需求愈发增加,但由于兰森堡条约等原因,在事实上埃率西昂并没有海面入侵的威胁,主要的敌人依旧是走私和海盗,直到与齐国共同对抗明朝的战争爆发,此战证实了现代化军团与希腊火在与文明国家战斗时的优势,也证实了埃率西昂海军的短板,无论是在军舰的质量还是水手的训练上都表现的远不如预期,于是在这战之后,埃率西昂开始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部队。

        但是吧,还是那个问题,帝国压根不存在海防的需求,之后长达一百年时间里,和“文明国家”爆发的战争都属于磕磕碰碰。这些任务都被交给了商会旗下的护卫舰完成,但埃率西昂还是尝试过组建正式的舰队,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缺钱)都未能如愿。反而是海事局麾下的舰队,在多场与西欧的海上战争中都发挥了不错的功效,同时和平时期也可以充当货船和私掠船,基本稳固了商会掌管罗马海军的事实。

        埃率西昂内战期间,女皇本身就和大地主和德尔芬商会等势力有合作,海军自然就与女皇派系并肩作战了,但战斗主要都在路上爆发,他们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当盖乌斯·波拿巴成为罗马人的皇帝后,为打压德尔芬商会并重建海军力量,他以“统一海防部署”为由建立了海事局,起初这个海事局还只是个负责登记船只和在作战时拥有临时指挥权的办公机构,但皇帝和新元老院很快就用各种手段逐一收回了德尔芬商会在海上的权力,最终甚至直接将商会划归到了海事局之下,使得今天的海事局变成了整个罗马水面船只的指挥处。

        今天的海事局总部位于小克里特的兰森堡(事实上在1891年在海军的建议下为了方便管理和海防,小克里特总督区直接改组和海事局合并,换句话说,“埃率西昂海军有了一个国家”。)并在帝国的各个港口和各附属国的重要港口都设立有基地。军事上下辖6只舰队:阿特拉斯洋大西洋特遣舰队,埃律尼克洋太平洋特遣舰队,阿特拉斯洋远征舰队,墨忒那伊湾(东海岸)海防舰队,赫拉伯里迪亚湾(西海岸)海防舰队,基可拉迪亚(南海岸)海防舰队)和陆战部队,海军航空部等编制。贸易上管理着帝国无数的商船和游轮,并且有下辖的埃率西昂海运公司、埃率西昂国有游轮公司等组织,还在许多贸易公司内持有股份,虽然整体上还是处于军队自我管理自我经商的模式,处于对过往海军高度民用化先例的警示,海军部还是将军用和民用人员剥离的很开,埃率西昂海军整体上还算得上训练有素。此外海事局还统辖着全国的造船业,这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埃率西昂建造的货轮都在侧舷有突出的半圆形观景台,货轮大多都预留有水上飞机发射器(虽然很多货轮并买不起水上飞机),且这些船只的整体强度比一般的民用货船高很多。这都是为了必要时将他们征召改造为军舰做准备。

        另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埃率西昂的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其他军种都预留有自己的水面舰艇部队。陆军主要是登录艇和快艇,空军则下辖有数艘“浮动机场”,海军陆战队则有船坞登陆舰、轻型航母的舰船(埃率西昂海军陆战队内有海军,海军内有海军陆战队...)此外埃率西昂近卫军还有专门的近卫海军部队,装备有数艘战列舰,某种意义上这只“只听令于皇帝”的海军部队才是埃率西昂目前真正的海军部队。

        海事局的官员由皇帝提名并由元老院任命,一直以来海事局的管理层都是亲皇室一党的。

原住民委员会部

        顾名思义,负责维护那些为数不多的归化民利益的。

他国事务部

        这里的他国指的是帝国下辖的那些附属国,包括阿尔巴农、安提利亚、各个总督区等,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办公室与事务官员负责专门处理当地的问题。此外对于文兰、仙漠这些处于帝国“保护下”的国家,以及斯巴达尼亚这些重要国家也设有专门的部门。

欧罗巴部

        负责“管理帝国重返欧洲及相关事宜”的部门,当然了,这个部门的工作目前还处在筹备和宣传阶段,虽然他们在埃律西亚有一座非常华丽的写字楼但目前大部分办公室还处于无人办公阶段。

阿尔刻斯狄丝与皇室领地部

        阿阿尔刻斯狄丝行省,位于埃律西昂东南方,与阿尔巴农接壤,这个行省属于特殊的“皇室财产行省”,行省的支出由皇室承担,收入则交给皇室处理。过去埃律西昂曾有数个这样的皇室财产行省,但在1865年之后,大部分的皇室行省被改组为一般的皇帝管辖行省,同时旧有的贵族封地权被剥夺,但作为皇帝,还是保留了阿尔刻斯狄丝和大部分隶属于皇族的庄园土地行宫,并统一被划归到阿尔刻斯狄丝行省下管理。所有虽然经过了五十年的各种出售、土地交易和调整,但皇帝除去阿尔刻斯狄丝一地外,还在全国各地拥有不少飞地。同时皇帝的继承人,共治皇帝都有与自己职位相对应的皇室领地,皇帝也可以(一般也会)将拥有的皇室领地封给他的儿子和兄弟们作为领地,但以上的分封均没有继承权,在他们死后,领地会被收回交由皇室领地部管理等待下一任分封。

        除此之外还有数座皇室拥有的岛屿(如位于埃律尼克洋上,盛产磷矿的安东尼利亚(瑙鲁))也如上所述,他们的收入不会上交到国库,而是交到皇室领地部由皇帝的意愿支出或分配。政府每年也会给予三百万索利都斯的款项。而皇室领地部除去要向一般行政部门那样管理皇室领地外,还需要处理皇室的出行、购物、捐款、雇佣人手、修缮皇宫等支出,元老院基本不会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资金。不过除去直接收入外,皇室还可以进行金融投资、出租皇室领地、开展展览等方式来获得收入。至于收入用在什么地方,理论上元老院无权干涉。

监察部

        早期监察部负责管理国家财政,但随着正经的财政部的建立,监察部的职能变成了“维护公共道德”,推进各地的罗马化,到了后来,这项职能又被专门的文化部接管,理论上来说监察部已经没有什么职能了。

        但监察部并没有被废除,反而由于他能被皇帝直接任命,所以演变为了类似不管部那样不专管某一部事务,负责承办元老院或皇帝交办的特殊重要事务的职位。

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设立于1871年,由盖乌斯·帕列奥略参照拿破仑设立的法军参谋部而建立,内含作战部、情报部、编制部、后勤部、动员部、交通部、测绘部等部门构成,成员包括皇帝与两位执政,以及多名军队将领或前军队将领,对帝国的所有武装力量及其盟友的武装力量享有绝对领导权。

帝国情报局

        帝国情报局同样是盖乌斯从法国搞来的制度,其前身是法国的保密局。该组织的运作模式和其他间谍组织类似:搜集和辨别他国情报以为本国获取优势;在国内进行反间谍工作;保证内部官员的廉洁和忠诚,在必要时利用地下组织进行暗杀、渗透、颠覆等活动。不过埃律西昂的情报部门并没有什么著名的事迹,民间对其的了解也甚少。

经济

        埃律西昂经济相当发达,拥有着面积广大的矿场和工业区,生产技术也在世界前列水平。但由于帝国相对孤立的贸易政策主要的贸易对象都是埃律西昂上的属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并没有过于重要的作用,且由于奴隶制的存在,国内贫富差距巨大,尤其是在被经济危机重创之后。

农业

广袤的大平原和先进的科技使得帝国的农业牧业都相当发达,是世界第一的粮食出口国。埃律西昂的主要农作物是适合做成面条和面包的小麦,这两者是帝国的主食。同时虽然本地不产热带作物,但从属于埃律西昂的基克拉迪亚和雷托尼亚为帝国提供了大量热带水果和橡胶等作物,总体来说产品非常健全。

工业

埃律西昂境内有丰富的矿产、石脑油和黑水储藏,同时第一台差分机也诞生在埃律西亚,这使得帝国的工业及其发达,以至于许多位于卡洛基亚的城镇都是完全的工业城镇。每年都会出产大量的工业产品销往世界。

贸易

埃律西昂整体实行有限贸易,除去14个开放的贸易区(东海岸8个,南海岸2个,西海岸4个)外,所有的外来商品都得缴纳高额的关税,除非货物来自于埃律西昂签订了贸易协定的国家。帝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法兰西和齐国。

文化

宗教

        主流上埃律西昂信仰的是罗马多神教,这也是埃律西昂国教,源于复兴的古罗马神话,信奉神王朱庇特和海神尼普顿,此外还杂糅了许多原始土著的神灵,乃至基督教中的耶稣。帝国每奉节日(如农神节)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埃律西昂的宗教领袖是皇帝本人,他时常要参与主持祭祀活动。

        虽然信仰广泛,但要细究的话该教亦可分为不少派别,如当年雅典斯巴达等希腊城邦一般,每个城市都会推崇供奉一个或数个神明,并将其他的神明塞到万神殿里,帝国内比较常见的如主神朱庇特崇拜、海神尼普顿崇拜、太阳神福玻斯崇拜、战神马尔斯崇拜。而在国家角度,帝国并没有直接明确的偏向哪一位神明,在埃律西亚万神殿的周围为其他十二神都修建了单独的庙宇,但战神马尔斯和灶神维斯塔的神庙似乎更宏大,也更常被祭祀。

        另一方面,埃律西昂也保留了神化君主这一传统,虽然从一开始就没多少人当真,但各地依旧修建有历代皇帝的神庙和雕像,甚至从齐国那学到了祭祀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万神殿之后开辟了一片区域,专门用来祭祀历代先王,还建造了单独的神庙用来供奉包括凯撒、奥古斯都在内的古罗马明君、君士坦丁大帝、查士丁尼等东罗马帝国时的著名领袖和约安尼斯八世、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内的流亡时代的重要君主。不过虽说有所学习,但有介于“拜占庭式阴谋诡计”的影响,君主是否神话和是否封圣一直都是皇室、教会、元老院三方角逐的战场,不少君主连神庙都没进去,就更别提被封圣的单独获得神庙了。虽然埃律西昂已经有了十二凯撒(罗马帝国时代的君主)和十二巴塞留斯(东罗马帝国时代的君主),但四百年来十二流亡君主却只攒了一半,最后不得不将一些空有名望,或没有犯下大错也没建有大功的君主摆上去凑数。

        帝国另一个是主要的宗教是东正教,源于拜占庭帝国时期的信仰,埃律西昂正教会在帝国境内任有不小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帝国的南方,与欧洲的东正教相比,埃律西昂正教更加重视传统和旧礼仪。虽然早已不是国教,但1月6日的圣诞节依旧是帝国的法定节日。许多埃律西昂人信仰的是本土演化过的埃律西昂东正教,这种宗教在多神教的影响下逐渐强化了耶稣的人格面,甚至将耶稣视为上帝的儿子而非化身。东正教会一直在帝国内存在并拥有多处教堂,皇帝也时常出席东正教的活动。而除去埃律西昂外,南方的基克拉迪亚亦有自己的牧首,相比之下当地的教会同样融合了许多原住民习俗,但总体上更加守旧和传统。

        除此之外,帝国境内还有各种各样的外来信仰,不过总体数量并不多。


主流文化

埃律西昂人就如同旧时的罗马人一样,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身份认同而非血统认同。

(如何成为一个埃律西昂人:
受过基础教育且身体相对正常
信奉帝国认可的信仰
会说埃律西昂语
受埃律西昂的文化与风俗
认为自己是埃西昂人)

而法律意义上的埃律西昂民族主要源于当年的流亡希腊人后裔,他们保留着许多旧时的习俗,重视哲学艺术,对预言和星象迷信,身着轻快的服饰,欣赏各种竞技比赛包括角斗场的竞技比赛,主要是人斗兽的表演(人斗人的表演在明面上是被禁止所有埃律西昂人基本上都使用埃律西昂语,这是一种高度希腊化的拉丁语,在罗马教廷使用的拉丁语的基础上杂糅了许多希腊语的词句,同时大幅度简化了语法,更强调词语含义的语言。这种语言还衍生出了不少方言,另外还有一些人依旧在使用希腊语。

理论上帝国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再拉丁化的希腊人也开始了民族分化,语言、地理再细分为几种文化。

埃律西昂人(或者说是高等埃律西昂人)是指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附近的居民,尤其是埃律西亚,他们往往是贵族、祭祀、地主之类的高门大姓与生活在他们周围受其影响的普通人,对于他们来说古罗马的文化和习俗至高无上,因此无论衣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都劲量向古罗马人靠拢,他们所使用的高等埃率西昂语在语法上近似于古典拉丁语,且基本都信奉着多神教。

埃律诗昂人则是东海岸的其他居民,居住东部沿海省份的人则开始使用一种名为埃律诗昂语的语言,他们从那些威尼斯籍的水手和骑士团的士兵中学习得一口与伊比利亚-罗曼语更为相近的拉丁语,这种语言后来也成为了许多移民的学习语言。

埃律瑞克人则是帝国人数第三多的民族,作为最早的一批殖民者,他们的主要成员为日耳曼人、法兰克人和文兰人,这使得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略微日耳曼化他们主要分布在阿帕勒西亚山西侧,那里是许多保守的大贵族大地主的地盘。

阿尔巴尼泰人则基本都是东正教徒与希腊语使用者,他们要么就是曾经的阿尔贝里人后裔,要么则是不愿改信东正教的传统人士,他们分布在帝国东南,许多人往返于阿尔巴农王国于埃律西亚之间做生活与贸易。

基克拉迪亚人同样希腊风格为主,他们生活在帝国东南方的基克拉迪亚群岛中,由于曾于帝国断绝联系独立发展过一段时间,他们与当地的泰诺人融合后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带有自然崇拜的东正教信仰。

埃律赛奥人生活在中部的草原,最早来到这里的移民依靠马匹过上了游牧放牧为生的日子,并成为了“草原自由民”。这里主要以小村镇和牧场,而非城市为主,为帝国提供了大量农产品和优秀的骑兵部队。

波莱利亚人生活在帝国北方的五湖流域,他们的祖先是罗马人,文兰人和被同化的霍迪诺肖尼(易洛魁)人,尤其是后者的影响是得该地区有着独特文化风俗,对渔业和贸易的需求也使得他们成为了优秀的水手。

图勒人生活在帝国最西北角,与仙漠地接壤的阿特拉斯山脉以北地区,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后来又吸收了许多汉人移民,成为了一支主张自治孤立的少数民族。

赫斯珀里迪亚人则生活在阿特拉斯山脉以西,这里是帝国的西大门,当地人不仅更易受到东方技术和文化的影响,山高皇帝远的他们也逐渐最终变得“叛逆”,最终在内战中成为了共和派的主力军。

雷托里亚人生活在南方的雷托里亚大陆上,依靠着皇帝与总督给予的自治权利,最早的殖民者们在这里建造了大量的种植园,他们依然认为自己的罗马人,但却希望能不被帝国吞并的继续过着统领一方的生活。

阿卡迪亚人是最北方的帝国人,定居在北方的他们早已“文兰”化,使用着听起来以不像是拉丁语的方言,生活作风也更像是维京人或原住民,由于能适应严寒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被作为在雪地中作战的侦查部队被征召入伍。

加拉塔人最早是指那些跟随罗马远航的威尼斯商人、骑士团以及西西里人,他们生活在埃律西昂亚不远处的加拉塔区,里面有着最初德尔芬商队的码头和商会,以及骑士团的堡垒,后来所有来自意大利地区的移民后裔都会被称作加拉塔人。

瓦兰吉人和加拉塔人的情况有点类似,一开始自然特指的是那些瓦兰吉卫队下的文兰佣兵,后来这个词被用来指代所有生活在帝国的屋檐之下,被“驯服”的诺斯人,除去瓦兰吉卫队控制下的   北方原属于文兰的瓦良加州也是他们的主要聚集地。

拉科尼亚人期初只是个俗称,类似于将法国人称作法兰克人的一种不带有明显褒义歧义的称呼,后来随着斯巴达人和埃律西昂交恶,拉科尼亚开始被广泛的用来称呼那些来自南方的移民和商人,作为不提及斯巴达的一种称呼,而到了斯巴达政变后,为了拉拢逃难的斯巴达难民,拉科尼亚人正式成为了埃律西昂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

吕宋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罗马从明廷中夺取吕宋之后,大量的吕宋原住民(被作为奴隶)运往埃律西昂,同时许多的官僚、牧师、混不出头的穷人和想敲骨吸髓的资本家也移民到此地,他们与当地的原住民和早已定居于此的汉人和平共处,时常通婚,最终诞生了当地独有的吕宋文化,他们使用拉丁语,信仰多神教,但有和当地的其他民族一样保留了当地土语和范灵信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吕宋人只能算是当地一个本土化的民族,并非吕宋总督区的主流民族,人口只能排到第五,当地主要还是由马来裔和华裔的其他民族组成。

虽然帝国境内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原住民,但并不是所有原住民都接受了罗马化,他们生活在帝国为其划定的保留地,操着埃律西昂语,但却没有接受埃律西昂的文化,许多人还保留着对土著的习俗和信仰,这些被称为“归化民”的拉丁化土著有着极强的离心力,是帝国的心头之患。

初次之外更多的就是移民,虽然埃律西昂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个移民国家。

其中有一半都是“东方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日本、齐国移民的后裔,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逃避东亚基督教动乱而来到埃律西昂的,也有许多商人的后代。(虽然人口不多,但东方人在埃律西昂的影响力极大,埃律西昂境内的许多大企业都是东方人主导的,包括帝国内最大的造船公司之一内恩贝扎船厂,在西海岸存在大量的东方人社区,甚至有过数任华人元老的存在)

其次就是“法兰西人”,和西洋人一样,法兰西人是一种泛称,凡是使用罗曼语族的欧洲移民都会被称作法兰西人(后来这个称呼演变为了所以欧洲移民,虽然不列颠人很讨厌这种称呼。)绝大部分法兰西人都是1850万国之春推动自己国家自由主义革命失败的“50年志士”的后裔。

社会氛围

        正如上文所说,埃律西昂人不强调民族和血脉,而是个人认同,因为在他们眼中,如果不认可自己的罗马人的人与外乡人无异。而认为自己是罗马人的外邦人也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认同。在法律上,埃律西昂的社会基本被分割为:

埃律西昂贵族(Patres)

        虽然埃律西昂人以复习古罗马自居,但处于不太难理解的原因,埃律西昂的贵族制度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西欧式封建地主的翻版,贵族大多为皇亲国戚、开国功臣、勋贵元老等的后裔,掌控着大量土地、财富和官爵。但在盖乌斯·波拿巴成为埃律西昂皇帝后,引进了先进的法国法典,贵族逐渐演变为了名誉头衔,且在继承上设有严格限制,不过皇帝依旧有授予他们贵族身份的资格...理论上皇帝想的话,他依旧可以将马授以高位。

 虽然早以被废除了封地继承权,但不少皇室成员可以被皇帝册封一块封地,而其实许多贵族也反而不需要这些:虽然他们的封地被没收,但财产还是在的,依靠着祖上买下的地产,投资的资产乃至名下的种植园殖民地,许多贵族依旧过着奢侈的生活。

埃律西昂公民(Cives)

        持有埃律西昂身份证明的“本国本族人”,他们自然享有一切法律上给予的直接权利:他们有权参选和被选举为帝国的各级官员的资格,有权参军成为埃律西昂军团的一员,有权购买和变卖地产,开设公司等权利。

埃律西昂自由人(Plebs)

        获得帝国居住权或国籍,但身份未受认可的的自由民,一般都是外国移民,也有获释的奴隶和被剥夺政治权力的罪犯,他们并未完全融入帝国的社会中,在法律上的权利也受到限制,甚至连在一些国有企业中担任高官都不行,此外他们还没法参军(但可以加入被称为辅助军的埃皮雷托克野战部队)。一般来说自由民向公民的阶级跃进需要依靠对语言和法律的学习,一笔足够的资金与多年在帝国境内生活且无罪的记录,最好拥有对埃律西昂做出贡献的记录,参军和工作是很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皇帝想的话,是可以直接发放敕令来让人直接称为公民的,

奴隶(Servi)
        埃律西昂是极少数世界上还在保留奴隶制的国家
        埃律西昂的奴隶主要来自国内的刑罚(为奴数年是帝国常用的刑罚),奴隶贸易(非洲盛产)弃婴,因债为奴,女奴产下的后代等。奴隶属于奴隶主的财产,但同时也受法律保护,是为“作为财产的人”主要为家奴,此外也有很多奴工,后者有专门的法规限制工厂主对其的压迫,不得随意虐杀奴隶,如其死亡,则该主人要被判处谋杀罪,其下场一般是自己成为奴隶,并且规定一定要在购买数十年后出资解放他们解放奴隶需要大量的手续费,而这也是帝国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而家奴则无这些限制,但这些奴隶一般也会在年长后获释。

        奴隶制是埃律西昂近百年来最大的难题,埃律西昂因此时常受到各国的谴责,奴隶制对经济的潜在影响也使得长远来看废除奴隶是更明智的选择,但长期的家奴传统、资本家的反对和对如何处理大量释奴的担忧依旧困扰着那些“开明人士”。作为“释奴共和国”而建设的卡泰尼亚发展非常落后,许多奴隶宁可继续为奴也不愿前往西非,虽然反对奴隶制的声音愈发响亮,但在短期内元老院和皇帝都不愿触及这个问题。



社会风俗
        由于是罗马帝国的流亡政权,埃律西昂人很大程度上基础了罗马人的习俗。帝国境内的贵族常常身着丝绸、皮靴和披肩。虽然对不少人来说有基督教教义约束,但帝国法律允许多重配偶制,三角家庭等复合婚姻在帝国境内相当常见。

        无论男女,每个孩子在出身只是都必须是“健康”的,不合格的孩子会被父母无情的抛弃并称为奴隶或工人预备队,而那些“优秀”的孩子在接受4年的初级教育和8年的高等教育后,一般来说除非有行省政府给予的特许令。无论男女都必须服1-3年的兵役(多半是在民兵团体中),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当兵,成为真正的军人亦或是走向社会。






罗马人的至福乐土——埃律西昂帝国-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